分享

二战时期的德国科学家

 tjhx0526 2012-11-27

二战时期的德国科学家

1 二战后,美国人抢夺了数千名德国科学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登陆后,美军以一个伞兵师、两个装甲师加上整个第6集团军的兵力,组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作战部队。这支部队斜插法军战线,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掩护一支被称为“阿尔索斯”的谍报队。这支谍报队的主要目的是抢夺德国和意大利的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美国,进而确保战后美国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能够快速发展。其中有不少是犹太人和波兰后裔.


1939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接受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开始了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工作。然而,随着名为“曼哈顿工程”的研制工作不断深入,美国人开始越来越担心德国———在核物理学方面,德国的科学家哈恩、海森堡等人与爱因斯坦齐名,再加上整个欧洲的工业生产能力,德国人完全可以研制出原子弹。为搞清德国核武器研究的进展情况,1943年底,美国陆军成立了一个代号“阿尔索斯”的特殊谍报队,队员都来自美国陆军和海军情报系统,队长为帕希上校。此外,“阿尔索斯”还需要一名科学家,他必须是原子物理学家,且没有参加“曼哈顿工程”,这样一来,即使被德军俘虏,他也不会说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阿尔索斯”最后选中了丹麦物理学家高德斯密特,因为高德斯密特不仅具备上述条件,而且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特别是他认识许多德国科学家,与美国人非常想得到的德国核物理学家海森堡相当要好。人员齐备后,美国军方为“阿尔索斯”制定了三项作战任务:一是抓捕德国核物理学家;二是夺取德国人手中的铀金属及矿石;三是借机破坏德国可能用于原子弹计划的一切工业设施。


1943年12月,“阿尔索斯”将卡耳佛特少校派到伦敦。他首先查阅了德国近期和过期的全部物理杂志,并询问了逃到美国的所有欧洲物理学家,如爱因斯坦和费米等人,然后开出一张共有50名可能参与德国核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名单。1944年6月,美国第5集团军攻陷罗马,“阿尔索斯”的队员也随之集中到那里,他们每个人手中都有这份标明了德国科学家简历、住址和工作地点的名单。然而,由于盟军连续不断的轰炸,许多德国科学家不知去向,所以,尽快查清NC德国把这些科学家藏在哪儿以及他们正在干什么,成为“阿尔索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久,“阿尔索斯”得到一个情报,据一位瑞士科学家说,德国最着名的核物理学家海森堡博士就住在黑辛根附近,而且在这一地区还藏有其他德国科学家。1945年3月,美军进入德国本土,“阿尔索斯”进入黑辛根镇的海德堡附近,占据了当地的一些实验室,并俘获了德国在原子能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家哈恩和劳埃。哈恩等人很快被送到海德堡,然而海森堡还没有抓到,这是“阿尔索斯”最担心的事,因为他们害怕苏联人抢在他们之前把这些科学家弄到手。当“阿尔索斯”的队员来到黑辛根时,海森堡已经在两周前离开了。5月2日,“阿尔索斯”秘密进入乌尔费尔德镇,天快要黑的时候,一名队员发现了海森堡的住宅。他们进去一看,海森堡正在屋里。为了保险,“阿尔索斯”队员命令海森堡留在家中不要乱跑,以免发生意外。第二天,谍报队员带来了一个步兵营,赶到海森堡的住宅带走了这位科学家。至此,“阿尔索斯”谍报队成功地将二十几个德国核物理学家一一抓获。直到此时,美国人才松了一口气。因为在他们看来,抓到一个海森堡比消灭十个德国师重要得多。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阿尔索斯”谍报队通过各种手段,把德国、意大利的几千名科学家、工程师带到了美国本土。1945年10月,“阿尔索斯”正式解散。那些被“阿尔索斯”“抢”过来的科学家对美国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德国科学家重归故土从事科研的十大理由

近年来,德国Government抱怨德国科学家外流现象严重,主要目标国是美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德国科学家又开始留恋自己的国家,纷纷从美国及其他国家返回德国。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吸引德国科学家重归故土?据德国之声网络版报道,德国科学家回国从事科研工作有十大理由:


理由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科研人员经常是深更半夜才回家,这在美国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可是在德国即使很晚回家也不会让人感到危险。一名回国科学家称,他在德国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要是在美国那等于在玩命。此外,在德国女士们可以在晚上乘坐地铁,不会让人感到害怕。


理由二:先进的科研设施


在美国,一名外籍科学家从事科研的设备往往只有一间房间和一台电脑。其他设施需要筹集资金去购买。一切费用均需自己支付,包括一张邮票,连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例外。但是,科研工作者在德国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科研设备,包括大学。在这方面德国可谓舍得下大本钱,其他欧美国家很难望其项背。如在法国,几个教授合用一个房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连德国的助手都不如。


理由三:方便的食宿


虽然说德国消费也很昂贵,但科研人员在国外住房和吃饭的费用高得惊人。对许多德国人来说,家乡风味的香肠,奶酪往往系着一丝乡愁。他们不习惯国外的面包,一位化学家对美国的面包配料进行了分析,发现配料里含有过多的苏打,面包在烤箱里发得像气球。



理由四:高水平的助手


一名科学家往往需要聘用高水平的助手,才能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这一点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少有这种优势。德国研究协会副主席施瓦格称,德国一个硕士的水平比英美的硕士要高出一个或几个量级。在美国,只有博士生才有资格真正进入实验室,但德国的大学生就可以在实验室从事科学试验。


理由五:宽松的政策


既然德国大学生质量如此之高,为什么德国科学家到了美国后不从德国招聘德国的高级人才呢?这主要是限于政策。在美国,像巴基斯坦、伊拉克和朝鲜等国家的科学家根本拿不到美国签证,9·11后,美国的签证发放更加严格。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及其他许多政策使得许多德国年轻科学家望而生畏。一位从美国回来的德国科学家称,在美国,坦率是很危险的!



理由六:丰厚的科研经费


科研需要投入经费和时间。回国的人认为,在德国科研人员要比美国容易获得经费,没有心理压力。在美国,尽管短期项目的资助申请比德国容易,但那里讲究的是灵活,给创造力更多的自由。德国是一个长效益的国家,在美国如果一个课题不行,就必须寻找新的方向。在德国,虽然资助条件正在减弱,但人们有着将一个项目转向工业化的信心。德国科学家认为,德国的科研条件是世界上最优越的。



理由七:优越的社会保障


在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德国较之其他国家更为得天独厚。尽管前一个时期人们批评德国的教育,但德国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德国的教育。别的不说,就美国的电视节目而言,德国人认为糟糕透顶。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许多美国人生了病咬着牙硬扛着不去看医生,原因是他们尚未搞明白,谁来支付这笔医疗费用。


理由八:宽松的合作条件


人们知道,欧盟的科学家之间的合作紧密。但在美国,竞争激烈的环境使得人人都怕自己的好点子被别人抢去。在那里,要想谈谈自己项目的缺陷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马普研究协会的一名科学家称,德国若干研究小组多年投身特殊研究领域,重点计划,这在美国是很少有的。


理由九:优美的环境


并不是说美国的科研中心或科研机构没有好的地方,关键是美国的几乎所有地方均为私人领地,禁止人们入内。“一切美丽的地方都是私人的”,许多回国工作的德国科学家称,周末与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散步是德国的“软优势”。



理由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难道所有优势都集中在德国?当然不是。大西洋彼岸还是有它的吸引人之处。那么,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德国科学家选择回国从事科研工作?除了上述优势外,恐怕还是中国人所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3 NC时期的德国科学家

NC时期的德国科学家


  科学是权力的奴仆,是现代社会支配力量和精神文化固有的部分,并在上层结构与基

础二者之中结合于生产设备内,如同它也存在于认知与工具二者之中一样。科学既然是权

力的一个方面,也必须要受到权力的判定。当权力中人需要科学时,他们就会提倡科学;

当他们需要一部分真理时,他们就会提倡不完备的科学;需要自我欺骗,就提倡伪科学;

需要欺骗别人,就提倡操作社会心理科学的半真理。当科学结构为不同的利害和阶级所分

裂,科学探究也会大不一样。  ——T.库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科学开始在德国形成以高等教育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科学研

究逐渐变成一种职业,一大批科学家开始涌现,世界科学中心从法国转移到德国。此时的

德国,现代科研组织结构基本定型:大学建立起了自己由教授、研究生和辅助人员组成的

研究队伍和具有专门化的设备仪器的现代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工业实验室里从事科

学应用于生产的工作;Government科研机构和非营利机构也已经出现。


  但是,NCGovernment的上台对德国的科学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使德国科学的繁荣进入

了一段低潮时期。


1、NC统治下科学的遭遇与后果



  NC对科学的干预是从反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的。1933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

宝座,政治势力开始公开介人反相对论运动。爱因斯坦被NC分子看成是“世界观非常之

恶劣”的“共产主义分子”、“犹大国际主义”分子,不仅如此,NC冲锋队还闯进爱因

斯坦在柏林的住宅,并洗劫一空,以后又乘机查封了他在卡普特的别墅.1933年4月l日,

NC头目宣传部长戈培尔在他的宣传讲话中,破口大骂爱因斯坦。1933年5月10日午夜,

NC右派学生将几万册图书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大量爱因斯坦的著作。


  在这一时期的德国,对本国科学最直接的有害影响来自于NCGovernment的政治极权主义。

借助于这种反动的社会政治势力,NC党徒打着反对伪科学的旗号,破坏、歪曲科学的基

本原则,践踏科学的基本精神,把相对论物理学和现代原子物理学贬斥为“犹太科学”,

使这些代表物理学最新进展的学科很快人去楼空、濒临崩溃的边缘;把德国的大学很快就

置于NC党徒的政治控制之下,使曾经让德国引以自豪、让世界称慕的德国大学声名扫地

。他们对理论科学家似乎有一种特别的不信任感,大学中不仅有许多“非雅利安”的教授

被开除,而且其余的人也是根据他们对NC党的忠诚程度而不是根据他们的科学成就和学

术能力来任用选择。结果使得学术骗子们竟能与有才能的科学家竞争并占有研究资金和设

备,政治权威可以随意践踏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并且经由科学同行确认的知识成果。


  从1935年开始,科学家们参加国内外的任何科学会议,都要经过设在德国宣传部的一

个名为科学会议中心的专门机构的批准。当要派遣一个代表团到德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参

加会议时,宣传部就来指定一位“领导”,对这样的领导的选择标准同样是根据他作为纳

粹党之成员的忠诚和可靠性;自1939年起,所有的博士学位科学论文都必须提交给官方的

NC审查官去审定。


  1933~1940年间离开德国的并先后荣获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姓名 领域 获奖年 离开年 出生国

爱因斯坦 物理学 1921 1933 德国

弗兰克 1925 1933 德国

薛定谔 1933 1935 奥地利

赫斯※ 1936 1938 德国

斯特恩 1943 1938 瑞典

布洛赫 1952 1933 德国

玻恩 1954 1933 匈牙利

迈耶 1963 1933 德国

贝特 1967 1933 匈牙利

加博尔 1971 1933 德国

哈伯 化学 1918 1933 荷兰

德拜※ 1936 1940 匈牙利

海韦希 1943 1934 德国

赫兹伯格※ 1971 1935 德国

迈尔霍夫 医学 1922 1938 德国

勒韦 1936 1938 德国

钱恩 1945 1933 德国

克雷布斯 1953 1933 德国

民族主义与政治对科学的影响



  德国科学家的民族主义情绪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原因,主要是源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中的失败。当时,相当多的一部分德国人特别是德国统治阶级自认为由于战败而受到

了不公正的待遇。蒙受民族屈辱,从而滋长了民族主义情绪,其中反英情绪尤为强烈,这

种情绪也波及到科学界,许多德国科学家因为受政治因素的影响而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以民

族主义代替科学固有的标准,这样的作法受到了本国政治势力的赞赏和社会公众的支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的1914年4月,德国的93个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牧师就联合

签名发表了所谓《文明世界的宣言》。他们谴责英国和法国科学家的剽窃行为,声称许多

科学发现是德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只是没有在国外得到承认而已。这个宣言为德国皇帝

歌功颂德,为德国的侵略战争进行辩解,宣称全世界人都应该接受“真正德国精神”,是

一份不折不扣的沙文主义宣言。在这个宣言上签名的人几乎包括了当时德国科学文化界的

所有名流,甚至连普朗克、伦琴、奥斯特瓦尔德等著名科学家也在其列。不过,不久普朗

克等多数科学家对自己的这些过激行为表示了后悔。


  NC期间大多数科学家不再有那么狂热的民族情绪,他们关心的是如何防止政治的对

科学的侵入而保持科学的自治,因此他们很多人既不是反对NC的,也不是赞成NC的,

他们只是谋求在专业领域里的独立。


  尽管科学已成为一种高度社会性的活动,个人也许可以暂时与远离政治,但科学家共

同体的研究环境、基金资助、论文发表以及对理论接受与否的价值判断等不能不受社会思

潮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在受到政治干扰后,不同的德国科学家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与政

治的牵连。不管是沉默、离开还是抗议,都是科学家谋求独立的一种可行的方式。人们在

赞扬爱因斯坦、弗兰克等科学家毅然决然地离开德国与NC统治决裂的态度,也赞扬冯·

劳厄、哈恩等科学家强烈的反叛的精神,还为普朗克和海森伯等科学家在不断斗争与大量

妥协中表现出的责任感表示钦佩。1934年1月著名的化学家、反法西斯主义者、逃亡到瑞

士的哈伯逝世在瑞士去世。1935年普朗克决定在柏林召开哈伯逝世1周年的纪念大会。尽

管Government正式禁止德国各大学的教授们和德国化学学会的会员组织和参加这样的纪念会,但

普朗克坚持举行了这个纪念会,很多科学家也参加了会议。这种公开的活动实际上表明了

普朗克的反法西斯的精神以及德国科学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没有丧失。1934年1月著名的

化学家、反法西斯主义者、逃亡到瑞士的哈伯逝世在瑞士去世。1935年普朗克决定在柏林

召开哈伯逝世1周年的纪念大会。尽管Government正式禁止德国各大学的教授们和德国化学学会

的会员组织和参加这样的纪念会,但普朗克坚持举行了这个纪念会,很多的科学家也参了

会。这种公开的活动实际上表明了普朗克的反法西斯的精神以及德国科学家的人道主义精

神并没有丧失。


  还有一个人们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两个著名的实验物理学家在NC期间扮演了极不

光彩的角色?


  作为一个科学家,斯塔克为自己的反犹精神寻找了科学研究方法的理由。他认为物理

领域的科学家存在着分为两种完全对立的心理类型:实用主义精神和教条主义精神。他认

为物理学需要的是实用主义精神,即“把目光投向现象的,目的在于判明主宰着已知现象

的规律并且发现还没有发现的新现象和物体。”他特别反对教条主义精神。他认为“教条

主义的出发点主要是他们对从自己头脑产生出来的观念或者对符号之间的关系所下的专断

定义,赋予这些符号以概括的和物理学上的意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薛定谔的波动力

几点启示



  科学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治,科学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和政治都是社会大系

统中发生的社会现象。科学与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属生产力范畴,是人、社会和政

治的一种工具;政治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通过社会制度、国家政权、政策法令、政党和

Government的各种活动,处理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和进行军事斗争等体现出来的一种无形力量。

现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变得十分密切:政治需要科学,科学也要依靠政治。在政治上

关心科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出自实践需要,有的由于意识形态的理由,也有的出

于威望上的考虑。科学发展朝大科学方向发展,需要的经费与人力越来越多,也离不开政

治力量的支持。科学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影响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使得科学必须

服从国家目标(特别是军事的与经济的),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干预。


  科学与政治的过密结合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心的情况。例如,科学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

自主性,政治对科学的干预往往会危及科学的这种自主性;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可能使科学

建制官僚科层化,从而破坏科学体系特有的运行机制;科学与政治的结合有可能使科学家

成为权力的附属品。社会政治势力轻视科学或把科学置于过多的政治控制之下,把科学变

成了政治运动,剥夺科学应有的自主性,破坏科学运行的道德秩序,肯定要付出科学停滞

和退步的沉重代价。


  科学上的民族主义也不能与科学的普遍主义相背离。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

是凝聚个人为本民族统一和强盛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因此它也能够加快一个国家的科学

进步过程。但是民族主义走道极端,就会造成思想的狭隘和盲目的自尊。科学上的普遍主

义要求科学家尊重客观的科学规律,不以民族、宗教信仰、政治面貌等作为科学真理的判

断标准。在德国,科学与民族主义的结盟也加快了科学体制化的进程,促进了德国科学的

发展。但是,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加剧了民族主义情感,希特勒上台后把民族主义推向了

高潮,试图以所谓的“雅利安科学”作为科学标准,民族主义成了德国科学进步的严重障

碍。


  NC德国由于改变了那些对于科学进步最为基本的社会条件而大大地削弱了他们自己

,这不仅是造成NC在军事科学竞争中的失败和整个战争中的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

也导致了科学中心由德国转移到了美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