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翻译学案

 liubaoliang 2012-11-27

 文言文翻译学案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迁移知识,准确翻译

一、高考考纲要求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最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成为这两年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在2001年以前,文言文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占3分;从2002年开始,变成了主观体的形式,当时占分值为6分;2003年增长为8分,2004年又进一步增长为10分,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高考命题专家对这一题型的重视。

二、回顾相关知识: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1、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2、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3、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
  (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的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
  4、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5、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
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
 (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   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   译为: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庸……乎、其……  译为难道……?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

(二)、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文言文翻译在今年的高考中所占分值从以往的5分提高到10分,赋分的提高也使高三师生对它的关注程度随之增加。如何做好这一题成为高三师生文言文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要求遵循信(准确)达(畅达)雅(文采)的原则,这即是复习目的又是考试要求,要想做到这三个字,必须在细处做功,从深处挖掘,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做此题时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翻译应由整体(语段)到个体(语句)。 
  许多学生接触到文言翻译题时,往往急于求成,凭着自己对该语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意义的一知半解盲目下笔,造成失分,其实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几乎全部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仅凭某句话中该词出现过的义项去翻译所有使用该词的句子,正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即使你能够掌握翻译对象的所有义项,也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以什么来选择?以文段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最准确的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前要首先清楚文段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在文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如2002高考全国卷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有同学在训练时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吗?(译成问句,其为代词)”“李将军说的是他吗?(其与李将军构成复指,谓后省略之),误译为问句(见到问号),产生许多新解,都是由于没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这个句子(前面讲得非常清楚是传曰,怎么可能是李将军所说呢?) 
  2、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翻译要点。 
  同一次考试要有针对性一样,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同样有针对性,细读高考评分标准就会发现把文句大意翻译出来有时也不一定能得满分,因为整句意思只占设定分值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分值体现在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上,如前面所举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仅仅知道它能做代词是不够的,还要译出它做副词时的大概、恐怕 的义项,除了实词和虚词意义这一要点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称之为文言翻译要点的东西,如某些使用了比喻义的词语,会猎、更衣、藩篱等;某些意义固定的习惯用语,下车、乞骸骨等;通假字的考查,2000年上海春招竟不索其直等;考试大纲中明确不考的词类活用、简单句式等,它们也有变相出现的可能。 
  3、重视对翻译结果的检验。 
  、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检验翻译的结果是否通顺。我经常在阅卷过程中碰到这种情况,关键词翻译对了但全句并不通顺,也即翻译结果成了一个病句。这种情况促使我要求学生做完这类题目时用辨析病句的标准来检查这个句子,避免错出在最后。 
  、代入检验。数学上有一种确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就是把结果代入题干中进行检验,文言翻译同样可以这样做,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回到原文中是最好的检验办法。

三、实战演练

1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2007上海卷)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3分)

 

                                                                            

3 .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2008上海卷)

(1)  力不足,死焉,职也。3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3分)

 

                                                                                 

4.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                                                     

2                                                      

5.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6.阅读下边的一段文言文,翻译划线句子。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1                                                                                    

 

 2                                                                               

 

四、总结回顾

 文言文翻译教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教学重点: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文言句式

教学方式:学生口头翻译,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高考考纲要求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最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因而成为这两年高考考察的一个重点。在2001年以前,文言文阅读理解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占3分;从2002年开始,变成了主观体的形式,当时占分值为6分;2003年增长为8分,2004年又进一步增长为10分,一直延续至今。由此可见,高考命题专家对这一题型的

知识网络:(创新设计216页:知识能力整合

一、文言文翻译注意五看

2004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主观翻译题增加了翻译的文字量,分值由5分增加到10分。这一调整对考生综合表达和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我们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五看:
  1、看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或谓语动词、省略宾语,省略介宾短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在复习中,考生必须对各种句式的表现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考试时才能运用自如。如:

2004·广东)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奚以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须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译出。又如:

2004·上海)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译文: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样被欺负,也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此例中,有见暴如是叟者,是定语后置句,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只有弄明白了句式才好下手。
  2、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考查得比较多的是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如:
 (2002·上海)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译文是: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要翻译好这个句子,须弄清字是意动用法。又如:
 (2003·全国)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是: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是名词作状语。还有:
  (2004·湖南 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句中,一个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一个是名词用作动词,知晓这两个字的活用现象,才能翻译得准确得体。
  3、看通假现象
  通假现象大致有五种情况:1、音同形似;2、音同形异;3、音近形似;4、音近形异;5、音异形似。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有180个左右,平时注意了积累,考试时就不为难了。如:
  (2002·上海春季)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译文是:有智慧的人开创一门新的技艺,有才能的人对之加以传承(传述)。
  这句话考查的重点是对的理解,如果不了解字的通假现象,就丢失了一个得分点。又如:
  (2004·青海)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004·江苏)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译文: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青海卷中就是通假字,通,理解为只,仅仅。江苏卷中的,理解为稍微,稍稍。如果对通假现象不了解,句子就很难翻译正确。
  4、看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考查近几年在文言文客观题中时有考查,并且多以古今异义的复合词出现。2001年全国题考查了反间、南面、鼓噪、扰乱2002年北京题考查了穷困2003年北京题考查了具有等等,2004年则拓展到了主观翻译题中。
 (2004·天津)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译文: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
  句中的意气一词,就不能按现代汉语中的意气来翻译,否则失当。
  5、看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查点。2002高考语文全国卷就考了这样一个句子:
其李将军之谓也: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就考查了……之谓也这个固定结构。
 (2004·湖北)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  译文: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人能够取代薛季昶。句中无以就是一个固定结构。
  常见的固定结构有20多种,以下几种需特别引起注意:
  如……何、奈……何、若……何,译为对(把)……怎么办呢?如:若楚惠何?对楚国的恩惠怎么办呢?
  何……为、何以……为、奚以……   译为:还要……干什么呢?如: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上天要使我灭亡,我还要渡河干什么呢?
  得无……乎、无乃……   译为:恐怕……?如: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
  庸……乎、其……  译为难道……?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难道我中国果真是老大吗?

二、文言文翻译三要点
 文言文翻译在今年的高考中所占分值从以往的5分提高到10分,赋分的提高也使高三师生对它的关注程度随之增加。如何做好这一题成为高三师生文言文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文言文翻译要求遵循信(准确)达(畅达)雅(文采)的原则,这即是复习目的又是考试要求,要想做到这三个字,必须在细处做功,从深处挖掘,我个人认为,在指导学生做此题时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翻译应由整体(语段)到个体(语句)。 
  许多学生接触到文言翻译题时,往往急于求成,凭着自己对该语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意义的一知半解盲目下笔,造成失分,其实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几乎全部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仅凭某句话中该词出现过的义项去翻译所有使用该词的句子,正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即使你能够掌握翻译对象的所有义项,也还存在一个选择问题,以什么来选择?以文段的意义和具体的语境来选择最准确的义项。这就要求学生在翻译前要首先清楚文段写了哪些人和事、人物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在文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倾向、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如2002高考全国卷要求翻译其李将军之谓也?有同学在训练时译为这是李将军说的吗?(译成问句,其为代词)”“李将军说的是他吗?(其与李将军构成复指,谓后省略之),误译为问句(见到问号),产生许多新解,都是由于没有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看这个句子(前面讲得非常清楚是传曰,怎么可能是李将军所说呢?) 
  2、翻译要有针对性,要抓住翻译要点。 
  同一次考试要有针对性一样,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者在命题时也同样有针对性,细读高考评分标准就会发现把文句大意翻译出来有时也不一定能得满分,因为整句意思只占设定分值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分值体现在对关键词语的准确翻译上,如前面所举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仅仅知道它能做代词是不够的,还要译出它做副词时的大概、恐怕 的义项,除了实词和虚词意义这一要点之外,还有很多可以称之为文言翻译要点的东西,如某些使用了比喻义的词语,会猎、更衣、藩篱等;某些意义固定的习惯用语,下车、乞骸骨等;通假字的考查,2000年上海春招竟不索其直等;考试大纲中明确不考的词类活用、简单句式等,它们也有变相出现的可能。 
  3、重视对翻译结果的检验。 
  、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来检验翻译的结果是否通顺。我经常在阅卷过程中碰到这种情况,关键词翻译对了但全句并不通顺,也即翻译结果成了一个病句。这种情况促使我要求学生做完这类题目时用辨析病句的标准来检查这个句子,避免错出在最后。 
  、代入检验。数学上有一种确定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的方法,就是把结果代入题干中进行检验,文言翻译同样可以这样做,翻译的结果是否准确,回到原文中是最好的检验办法。

实战演练

1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

(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举起酒杯(),谈笑自若

22007上海卷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之。(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1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1分;”1分;至于”1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

3. 2008上海卷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

(1)力不足,死焉,职也。(关键词:焉、……也)(3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关键词:虽然、罢、然)

 

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项城县被叛军围困。县官李侃不知怎么办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您是县官,叛贼到了应当守卫;(抵抗的)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假如您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朝廷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不怕牺牲的士兵,就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杨氏在庭院召集差役、百姓,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既然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差役、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这个县城,怎能忍心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得到几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的城墙深的护城河来固守。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上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叛军,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叛军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4.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捡起金子然后丢掉了

华歆放下书出门去看

5.?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译文:藏丹的地方就有红色,藏漆的地方就有黑色,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和自己相处的人。

6.阅读下边的一段文言文,翻译划线句子。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武曰:“……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参考答案:

1、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匈奴,但他不敢去求见苏武。

2、空自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受苦,你的信义又如何表现于世呢?

3、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