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嘉陵江第一村的豆腐宴
2012年8月28日
东河桥豆腐宴已成为吃客们到凤县来的理由之一
记者:敬泽昊
因为对美食的巨大热情,中国人的旅游中,吃总是分量不轻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会爬升为主角。凤县的饮食文化受宝鸡和汉中影响很大,因此在凤县街头,经常是“汉中热面皮”和“宝鸡岐山面”比邻而居。从舌尖上体现着这座小城所受到的区位影响。
不过翻越秦岭,从嘉陵江源头沿江而下,在号称“嘉陵江第一村”的黄牛铺镇东河桥村,跃入游人眼帘的却是“豆腐宴”。据说,这里的豆腐宴师从于四川剑门。
王宁是东河桥村的“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村官”,2010年10月被分配到这里。要说在这里做了哪些事。王宁说,最有成就感的还属推广豆腐宴。
在2007年之前,东河桥村还是个“破烂村”,房子是破旧的,道路是泥水的,人心是散乱的。虽然因为守着交通要道,村里也发展了几户农家乐,但也都是以“烧土鸡”为主。这样的农家乐,从宝鸡往凤县走,一路上能看到上百家。
2007年,凤县启动了“全域景区化”建设,把整个县域都当做景区来规划建设。县上整合了各种项目投资,几百万投下去,东河桥就变了样。土坯房变成了“马头房、白底墙、红腰带、灰裙装”的徽派民居,门前屋后都成了小花园。村口还有了小广场和碧波荡漾的迎宾湖。翻山过来的自驾游游客们,到了这个“嘉陵江第一村”,正好可以停下来歇歇脚。
“磨破嘴皮子”的大学生村官
借着凤县旅游大发展的机遇,东河桥村也开始琢磨升级自己的农家乐,几经斟酌挑选,他们选准了“拜师”四川剑门的豆腐宴。
“一方面,豆腐宴在陕南地区并不多见,新鲜感就能吸引了游客。另一方面,豆腐的成本很低,利润空间也非常的大。” 王宁认为选择“豆腐宴”这个卖点,对于提高这里农家乐知名度,有着很大的帮助。
但事实上,豆腐宴一开始推广并不顺利。在村上组织的第一期培训中,全村244户仅有7户愿意参与。有的村民觉得转行卖豆腐太麻烦,还是愿意继续卖土鸡。有的村民则认为豆腐太普通,认为卖不上价钱。
“我嘴皮子都磨破了,总算是说通了几户。”王宁说,虽然镇上和村上当时都非常看好豆腐宴,但做得好不好还得靠农户自己。王宁也很担心,万一这几户改做豆腐宴的没有成功,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进行?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几户做豆腐宴的村民很快见到了效益,收入增加了不少。这也带动起整个村子学习豆腐宴的热潮。王宁告诉记者,改做豆腐宴以后,平均一家一天的净利润都在一千元左右,到了节假日则会更多。
“现在再组织培训就不愁没人来了,村民们报名都很踊跃,甚至一户里好几个人都报名来学习呢。一户带动多户,形成集团优势,吸引了不少媒体前来报道,也吸引食客来品尝。豆腐做好了,挣得绝对比卖鸡肉多。”
王宁(左一)已经开始结合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琢磨工作了
“和村子一同进步”
东合桥村村支书齐金水告诉记者,作为这个村子的“史上第一个大学生村官”,王宁刚来的时候,没少被他批评。
“可能一开始还没有融入这里吧,不知道农村的人情世故,想法和做法都太简单。另外,基层的工作就是要把上面各个部门的政策落实到位,他啥都不了解还谈何落实。”
“不过娃是个好娃,勤勤恳恳的,很快上手了,同时自身的优势也逐渐的发挥了出来。”齐书记继续说道,“他毕竟受过高等教育,主意新点子也多,能给农村带来许多新信息和新观念。”
“我是靠着主动找事,一件一件上手村里的事情。靠着帮村民扫马路,拉家常这些琐碎的事情,才慢慢融入这个圈子的,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半年时间。”王宁坦言。
“学历史不能只干历史方面的事情,在基层的锻炼就是在扩大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更加全面。自己和村子在一同进步,这便是自己这一段时间里最大的收获。”
搞一个农具展览怎么样?
“我们村境内有南宋和金作战的古战场遗址,还是明朝东河桥驿站的所在地,我是学历史的,来这里听村民聊,查史料才知道这个小小的村子,在旅游方面确实不简单。”如今,王宁已经开始结合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琢磨自己的工作了。
“豆腐宴仅仅是东合桥村发展旅游的一个方面,凤县在主打休闲游和生态游,其实我觉得还可以在文化历史上多多发掘一下。”
王宁认为凤县自然环境优美,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文化旅游方面就“相对匮乏一些了”。“县上提出发展旅游业,结合我们村的实际,大家都觉得应该在历史文化方面做做文章,生态牌为主,文化牌为辅嘛。”
近期王宁萌生了一个开办“农具展览”的计划。“领导和村民都非常支持,我也收了不少老旧农具,想搞一个农具展览室,丰富一下我们这里的旅游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