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色》怎样做文言文翻译题

 昵称8088609 2012-11-28

从2002年起,文言文翻译由原来的客观选择题,改为书面表达的主观题,分值为5分,占到了文言文整体考核的25%;2004年,此项题分值又增至8分。这自然使文言文翻译成为备考复习的一个新的热点。主观陆的翻译能比较准确地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句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考查对语句结构、句式的把握,以及对语句在文中意思的整体理解等,有一定的综合性,且有较好的区分度。但不少考生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翻译出来的句子总是不尽如人意,失分较多。笔者认为,做好此类题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把握好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关键词语是指对句子整体意思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词语。文言文翻译是按赋分点给分的,而赋分点一般都落实到句中的关键词语上,所以,做题时一定要找准关键词语并准确翻译。如: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

①考查的是“其”和“谓”这两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既有实词,也有虚词。明确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整个句子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其”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谓”在这里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可泽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②题的得分点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当廷”、“当面”。整句可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服从。

二、把握好文言句式的结构特点

高考《考试说明》中虽没有把文言句式列入考试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学习文言句式,只能说明“文言句式”不直接作为题目出现。翻译句子是不可能离开句式的,从总体上把握语句的句式特点、结构、语气等,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文中的语句结构有时与现代汉语的结构有较大区别,这是翻译时的一个难点。

①语句中省略的成分,一般要补出。如: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此句为省略句,死的前面省略了“李广”,知与不知的后面省略了“他”(李广),为的后面省略了“他”(李广)。为使句意完整通畅,翻译时要适当补㈩来,可译为:到李广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

②文言文语句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有些语句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如:

其李将军之谓也。

此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为提宾标志,翻泽时应把“李将军”调放到“谓”的后面。若不理解这一点,翻译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又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文言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应调整为“大王来操何”,译为:大王您来时拿了什么?

③有些特殊的语句,在翻译时要进行扩充。如: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这类句子言简意丰,可扩充翻译为:使敌人顺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④有些语句在翻译时需要进行凝缩。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文章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可凝缩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体味语言环境,把握语句的真正意思

有些文言句子脱离语境是不好把握的,做题时必须联系上下文,以免造成对句子的误解:如:

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

此题语意结构较为复杂,必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从整体上来看,前一个分句是“即墨残矣”的条件,这一语意关系首先要搞明白。“他将之来”也是一个难点所在。“他”可承上指“乐毅”,又可指其他人;“将”既可理解为动词“率领”,也可理解为名词“将领”。这里就需要结合前后语句关系逐项落实,根据上文内容,田单利用新即位的惠王与乐毅有矛盾这一点,派人到燕国去施反间计,文中有“乃纵反间于燕”一句,扬言乐毅不攻即墨是因为他想在齐地称王,齐人不怕乐毅。所以这一分句的语意应确定为“唯恐他(其他)将(将领)之来”,而非“唯恐他(乐毅)将(率领)之来”。

四、明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基本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总体要求就是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原文的意思。

“达”,就是要求译文表意明确,句子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要求。

“雅”,就是译文简明、生动、有文采。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高要求。

对于高中生来说,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两点,翻译时要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力求做到字字落实,语序、句式和风格也尽量和原文保持一致。如:

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试题)“弥子”、“桃”可保留不译,“食”指吃,第一个“而”表顺承关系,不译,第二个“而”可译为就,“甘”是形容词活用,译为感到(觉得)很甜,“尽”指吃完,“奉”指进献,“君”指卫君。

这样,把上面的分析连贯起来就是:弥子吃桃觉得很甜,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

有些词句,无法直译或直译后很别扭,那就采用意译。意译就是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如:

忘其口而念我。(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试题)

“口”在这里就不能直接翻译成“嘴”,可灵活翻译为“口中的美味,口味的满足,咬过”等。“忘”有不顾之意,“其”指自己,也就是弥子,“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念我”即想着我。

连贯起来就是: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如果把“而”理解成表因果关系,也可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了桃子被自己咬过。

做文言文翻译题,仅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常用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主要有五种:“留、换、补、调、删。”

“留”就是保留文中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如:年号、地名、人名、官职、书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换”就是把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的古代词语换成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

“补”就是为使句意完整通畅,对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

“调”即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等句式的词语顺序进行适当调整,按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来组织语句。

“删”就是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删去不译。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可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再把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对译也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出出来,最后再结合语境、文意进行推断,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清风明月两相谐

少年行

李 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

王 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在古典诗歌史上,以“少年”为题材来歌咏少年意气风发、志在凌云的诗作不乏其篇,其中以李白、王维诗作中所塑造的少年形象最为人所称道。李白和王维都曾以《少年行》这一乐府旧题,写下了歌咏少年的组诗。上面所选的两首诗,分别是两人组诗中的一首。这两首《少年行》,都沿用乐府旧题,以极其简练的笔墨,向读者勾画少年形象,摹写其个性,十分传神。

细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首诗所塑造的少年形象是各有特色的。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青少年时期便醉心于剑术,白马西风,仗剑出行;再加上他为人洒脱,豪爽豁达,于是折射在他的诗作上,往往出现的是豪侠少年的形象。其《少年行》用寥寥数语,把一个骑马赏春、豪放不羁的风流少年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任气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而王维的《少年行》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武艺趋群、威猛顽强、战功赫赫的少年英雄形象?王维往往被后世视为隐逸诗人,原因在他多诗情画意的山水诗。其实,早年的王维胸怀建功立业的壮志,这首诗就是他早年的理想、豪情的写照。同是写少年,我们不难看出,李诗突出的是少年豪爽倜傥之个性,王诗突出的则是少年勇猛杀敌之气概,形象是不同的,

从内容来看,李白的《少年行》把少年置身于一个春光明媚的背景中,紧扣其豪爽这一个性特点下笔。这五陵少年骑着骏马出游,奔驰于花丛柳陌,春光无限,赏春之情盎然,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已初见端倪,而他“笑人胡姬酒肆中”,则将这一个性充分地展现了出来。“笑”字可谓点睛之笔,不仅着眼于视觉,使人如见其貌,也不仅诉诸听觉,让人如闻其声,而且是更显其神——豪放不羁的个性,风流笑傲的豪情。也正是这一“笑”字使此诗中的少年形象有别于王维笔下的少年。王维的《少年行》围绕“英雄”做文章。首句写其射技超群。诗人写少年力大无比,可左右开弓,能同时掰开两张硬弓。如此威力,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次句写少年临阵胆气。“虏骑干重”写出少年英雄闯荡于群骑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一个气贯长虹,武艺高强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第三句写其战斗风姿。诗人以“金鞍”为映衬,先摆出少年“偏坐”这一姿势,又以“调白羽”这一特写镜头突出少年的雄姿英发。最后一句借“五单于”纷纷被射于马下的画面,再现少年所向无敌,杀得匈奴溃不成军的辉煌场面。全诗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英雄少年形象,构思巧妙。

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李白与王维这两首诗都属于豪放一类,但细加品味,就可见出其中差异。李诗意在表现少年的豪爽倜傥,诗的语言豪迈俊爽,乍一看似乎不及王诗语言显得气势恢宏,其实是寓刚于柔,刚柔并济,浑然天成;王诗意在突出少年的英雄气概,其语言气势宏大,雄壮豪放,读来令人胸怀畅阔。

总之,这两首诗都成功地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少年形象,但二者同中有异:李诗中的少年显得风流倜傥,是生活场中的人中之龙,风姿飒爽,卓而不群;王诗中的少年则是意气风发,豪气冲天,威风凛凛。李诗在塑造少年时主要从其个性下笔,绘其貌,摹其声,更传其神;王诗在刻画时主要是紧扣少年的英雄气概着墨,借助有联系的四幅画面表现人物。李诗语言豪迈俊爽,王诗语言雄浑豪壮,各有各的风味,如清风和明月,物虽不同,但在诗歌的空间中却都能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给人以无穷的美的享受。

轻提笔处说相思

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相思”主题也像是古今诗文中绵绵不绝的溪流,从悠悠远古,涌流至今。《诗经》即有语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夸张和比喻,表达了对意中人强烈的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又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出了相思带给人的可终老一生的忧伤。唐诗中涌现了大量抒写相思的佳作: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更是以真挚深婉的相思情动人心魄。而宋词中表现相思的佳句更是不胜枚举:“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元代王实甫也说:“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泻。除纸笔代喉舌,千种相思对谁说?”(《西厢记》)当然,现代诗中亦不乏写相思的好作品:台湾诗人纪弦“用了世界上最轻最轻的声音/轻轻地唤你的名字每夜每夜”;流沙河却说:“写你名字画你名/梦你名字放光芒/你的名字像星星/又像天上红太阳”;刘半农则更加坦率直白,他写道:“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以其浓墨重彩,将难遣的相思抒写得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在众多的相思诗中,冰心的《相思》一诗,随时间的流逝得以口传笔录,为人吟咏,也自有其非他作可比的绝妙之处。

其绝妙之一则是:在古今众多诗人笔下表现得极浓极重、难消难解、浩如江流、千言万语也写不尽诉不完的相思,却被冰心在如微风拂枝,细雨泽花的轻起轻落之间就写尽了。这也正是冰心小诗的别具韵味和不同凡响之处。其诗云:“躲开相思,/披上裘儿,/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小径里明月相窥,/枯枝——/在雪地上/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全诗基调宁静、平和、自然,既无大起大落,狂涛巨澜,也无“展不开的眉头”、“滴不尽的血泪”;也不觉心痛哀怨,也不闻叹息自怜,也不见一字一句直抒相思的情意。全诗只是在乎和宁静地叙述着一个孤单的身影,一个简单的行动,一个白雪覆地、树影参差、明月相窥的意境。而就在这平和宁静的叙述中,一个满腹相思却沉默无言的人儿,就“披上裘儿”,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沿着月光斑驳的小路,怀着她的相思,缓步向我们走来,走来,一直走进读者的心中……这种轻言细语间的意境创造是冰心小诗所擅长的。而在这细巧清淡的意境中,究竟蕴含了多少人生的情愫、人生的况味,则是留给有心懂情的人儿去慢慢咀嚼的了。

此诗绝妙之二当数用词的生动恰切,轻轻一个“躲”字,却不小心泄露了主人公走出屋子之前,内心相思的搅扰与煎熬,那会是怎样的不堪与无奈呀!不是那般的不堪与无奈,又怎么会想到“躲”呢?故轻轻一个“躲”字,却传达着极深极浓极复杂极纠结难断的内心情感。然而,相思岂是“躲”得开的?它不在“灯明人静”的屋里,却在相思人儿的心中,而多情俏皮的“明月”似乎最能看破人的心思,任你沉默无言也掩不住,一个“窥”字生动传神,将月比人,生动活泼,妙趣无限。其次便是“纵横”用得好,明月将参差的树影投洒在雪地上,便撩动了诗人的想象和灵感,这岂不就是那缭乱纷杂的相思的写照吗?一个“纵横”便使“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意跃然纸上;一个“纵横”便让抽象之物形象,无形之物有形。喻得轻巧,喻得自然,喻得不着痕迹。而这种将无形附有形,使抽象之物可感的手法,又恰与易安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以及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意合了。此时,让我们驻足回顾,刚刚主人公还要躲开难耐的相思,到小路上走走,不料“明月”捉弄,又将缭乱的相思“纵横”写了一地,正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以上两个特点,电正形成了冰心《相思》轻巧凝练、含蓄隽永、意蕴深远的风格。千般浓重,万般难遣,可供人们吟唱不绝、描摹不尽的相思意,就被冰心在极轻极淡、不露声色的寥寥数语间蕴藉了。这确乎令人颔首,臣在反复吟咏之中留下无穷回味。此首小诗不愧为相思诗苑中一朵清新淡雅却永寓芬芳的小花。

附诗:

相思

冰 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的写遍了相思。

科技文阅读训练

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宇航局华裔科学家沈毓贤说,“勇气”号登陆过程中全球共有3个联络站,分别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它们能接收全空域的通信信号,“勇气”号外部为登陆舱,只有火星车和登陆舱都发回信号,才能证实整个登陆计划成功。在帕萨迪纳的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里,监测登陆过程的数百名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一片欢腾,人们期待着“勇气”号在火星上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火星着陆系统总工程师、华裔科学家李炜钧说,“勇气”号登陆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地面控制中心在紧张和悬念中希望它“交好运”。

“勇气”号登陆时像皮球一样在火星表面进行长达数分钟的弹跳、翻滚,直至最后落稳。它先是在耐高温表层的保护下,以大约1.9万公里的时速冲入130公里厚的火星大气层。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它在距火是表面8公里左右时时速降至1600公里,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当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时,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增加着陆缓冲力。在距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被气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勇气”号,像皮球一样落在火星表面翻滚弹跳,最初弹起时有5层楼那么高,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此时气囊内的气体自动放出,火星车看上去像被一层帆布包着。

“勇气”号着陆点选在火星上地势平缓。面积较大的“古谢夫环形山”区域,以确保成功。它着陆后将先进行一星期的设备自检,然后地面人员将操纵它在火星表面考察。收到它拍摄的图像后,如果科学家认为某块岩石有研究价值,会命令它开过去进行进一步探测。

“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也计划于1月24日在火星着陆。这一对探测器共耗资8.2亿美元,分别在去年6月和7月飞向太空,是去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最大的一项太空计划。如果这一使命取得成功,将鼓舞宇航局的士气,并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选自2004年1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勇气”号的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是由美国新近研制完成的空间探测器,主要由登陆舱和火星车组成。

B.是空间遨游时间长、耗资巨大,迄今为止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

C.是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并且能够进行设备自检的高智能探测器。

D.是地面人员能够操纵,进行有针对性空间实验的探测器。

2、以下不属于“勇气”号“依靠自主控制”来完成的一项是( )

A.在火星表面经过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

B.在“勇气”号时速降至1600公里时,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

C.在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时,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

D.在距火星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

3、如果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最佳的一项是( )

A.“勇气”号的特征与功能

B.“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

C.火星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D.美国最大的太空计划

4、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火星车发回信息,就表明整个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B.华裔科学家的参与表明,美国登陆火星也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C.地面人员操纵“勇气”号进行探测,主要是为了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D.“勇气”号与“机遇”号如果取得成功,将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参考答案:

1.C,“勇气”号登陆时“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其他情形不一定是“自主控制”。

2.A,本项不属于“自主控制”范畴,而是属于自然缓冲。也可用排除法去掉B、C、D。

3.B,本文重在谈“勇气”号的登陆问题,详细交代了登陆的种种情况,所以选B。而A项回避了这一主要问题,C、D两项又显得太宽泛。

4.A,根据第二段中沈毓贤的相关表述,只有登陆舱和火星车都发回信息,整个登陆计划才算成功。

山色

作者:李广田

“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

当我翻开一本新书,坐在窗前遥望西山景色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读过懂得这句话。

可是,这是冬天。

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地方,冬天看山,却另有一番可爱的景色。教书先生总喜欢到处批批点点,记起从前,一个人住在泰山下边的一所学校里,仰望泰山高处,颇想举起手中的朱笔,向南天门轻轻点去。此刻,我也想挥毫书空,给昆明的西山上批上两个字的评语:明净。没有到过昆明的人,总以为这地方四季皆好,在这里住久了的人,却以为冬天最美。冬天无风无雨,天空最高最蓝,花色最多最妍,滇池五百里,水净沙明,山上无云雾,数峰青碧。说西山如睡美人,也只有这时候最像,偶然一抹微云,恰如一袭轻纱,掩映住它的梦魂,或者如一顶白羽冠冕,罩住它那拖在天边的柔发,只是更显出山色妩媚罢了。

一片阴影掠过我的眼前,记忆把我拉回到十几年前的一个黄昏.那是最黑暗的时代,冬天,刮着冷风,白朝至暮,黑云压城,到了口暮时刻,竟然飘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来了。我夹在仓仓惶惶的行人中间,默默地在大街上行走;“真冷啊!”行人中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惊呼。是的,真是冷得历害,在这个“四季无寒暑”的城池里,大概谁也不曾料到会有这样的坏天气,我自己,简直感到连灵魂深处都已结了层冰。想起那个反动特务所装扮的黑衣女妖,她在翠湖的林阴路上对人作种种预言,像个乌鸦在天空中散布凶信。他偶做人家座上的不速之客,说这个城市将淹没在人们的血泊中。是的,这里曾多少次流过人民的鲜血。“我那鲜红的生命,渐渐染了脚下的枯草!”那个写过这样诗句的诗人,也终于把他最后一滴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我一面想着,蓦然抬头,那座平时并未引起我特别注目的西山,此刻却使我延伫良久,暮色苍茫,自远而至,山的轮廓模糊不清,仿佛它在这飞雪的寒天里也瑟缩不堪了。“真冷啊!”又是谁在风声中这样传呼?不是别的,正是它,是西山,它在向人家求救。我分明听到它用战栗的声音对我呼求:“请给我一顶帽子,遮遮我的头吧。你看我的头发已经完全脱落了!”我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遇到这样的坏天气,一个人光头露脑地站在荒野里,哪能不感到砭人肌骨的寒冷!“三旬九遇食”未免夸张,“十年著一冠”,却是事实,此身一无长物,连我仅有一顶旧毡帽也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请给我一顶帽子吧,”我又听到西山在风中这样的呼叫。平时,虽感到西山去城市相当遥远,此刻,觉得它是那么接近,我们仿佛看见它在慢慢移动,它大概把它那老态龙钟的身体移到城里来,它希望到城里来吸取一点儿暖气,它听到这里有人的声音,它看到黄昏中这里有灯火荧荧。我想告诉它,你不必徒劳,你连那个古老的城市也进不得,又何况那些高大明亮的玻璃门窗,那些雕梁画栋的宫殿、禁地,“寒山一带伤心碧!”它到底无可奈何,它大概已经冻僵了,已经冻死在滇池边上了。

现在,坐在窗前,看着这一幅明净的山水画图,想起过去这些遭际,确实感到奇怪。我自己问自己:难道这是真的吗?大概不是真的,也许只是一个梦,可是梦,岂不也是真的吗?

日光从楼角转过去。西山的轮廓显得更清楚了,它好像是画在那里的,又好像是贴在那里的。蓝蓝的天空,一点儿云影也没有,整个世界都安静,可是就在这静中,我感到一切都欣欣向荣,鼓舞前进。明天一定又是好天气,早起来第一眼就可以看见山脚下海水边那一片“赤壁”,在晨光熹微中,照得云蒸霞蔚,真个是“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整个一座山都会活起来的。就是此刻,就像我第一次认识它似的,我感到它每一块石头都是有生命的。滇池水在它的脚下,画出了一匝银线,“远水非无浪”,我只是听不见拍岸的水声,却想象,西山已经被滇池浮起来了,它仿佛一只船,正在岸边上挽着。睡美人,我看见你的嘴唇轻轻翕动,你的胸脯微微起伏,我已经听到你的呼吸。你大概要说话,说出你过去的噩梦,和你醒来后看到的一切,正如那个“听石头的人”,那个古代艺术家,从一块石头中所曾听到过的;我也听到一个苏醒的生命从石头深处发出声音说:“我在这里,和大地一同复苏,一同前进。”

西山,你现在大概不会再要求到城里来了吧,社会主义的新城市,已经延伸到你的身边,你已经是这个城市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你使这个美丽的城市显得更美丽了。

我的视线重又落到我翻开的书页上,上边写的是“对立的统一”,“从量变到质变”。不错,山与水,高与深,静与动,形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画,正是对立的统一,从过去到现在,从阴冷的昨天到阳光灿烂的今天,是由量变到质变。

1.作者在第四自然段用充满诗情的笔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文中有几个抒情主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写法,但是在倒数第二、三自然段却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一片阴影掠过我的眼前,记忆把我拉回到十几年前的一个黄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接着作者的笔锋一转,将读者带人另一种情绪中。

B. “请给我一顶帽子,遮遮我的头吧”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西山的呼唤求救,其实恰恰是作者心情的反映。

C.“它大概已经冻僵了,已经冻死在滇池边上了”是冬天西山的真实写照。

D.作者调动一切抒情和修辞手段,把情感的抒发和景物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全文具有了画一般的意境和诗一般的韵味。

E.最后一段写到“对立的统一”、“从量变到质变”两个哲学原理,作者以此来告诫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遵从一定的规律。

参考答案:

1.在南国的春城,遥望西山的景色,此时的西山是最美的,虽然是冬天,却令作者迷醉,产生了浪漫的冲动和无限的遐思。(意思对即可)

2.有两个抒情主体,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西山。文中出现两个抒情主体,特别是赋予西山人的感情,这样就使人与山相似的情绪与心理变化互为补充映衬,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3.通过西山今昔的对照,激发了作者对西山美好明天的憧憬,情不白禁地把西山当作了知心朋友,转用第二人称,便于和西山交流和对话,也便于抒发感情,给人以亲切感。

4.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