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昵称8088609 2012-11-28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  

                                     ——陆波

鉴赏诗歌语言 

一、考点解析

    1、语言的技巧---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词语的运用(是否准确、典型、生动、形象)、句式的选用(长句短句、整句散句)。

    2、语言的风格---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

    3、语气---庄重\幽默、冷静\激昂、沉稳\活泼\振奋、娓娓而谈\平和\亲切\自然\严肃。

4、语言表达的内容和作用---表现的对象、表现的情理、怎样表现。

二、鉴赏示例

1

杂  诗

王  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怎样的特点?

这首诗像是在对朋友促膝而谈:君自故乡而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你来的时候注意到没有,美丽的窗前的梅花开放了吗?在这首诗里,作者借一枝寒梅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其语言表达的特点,从风格上来看,以口语人诗,可谓平易朴实,另外,抒情委婉,含蓄深挚;从语气上来看,亲切自然;从修辞上来看,末句以设问结束,不作回答,耐人寻味,富有情趣。

2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宣室:汉代未央殿正室。孝文帝在此召见贾谊(即贾生)

诗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怎样的情状?

题干所说的情状应是指感情状态。这里的状态,对人来讲,应是指神态。根据题干,在诗中搜索有效信息:直接描写孝文帝的地方是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前席,但这并不是孝文帝的情状。我们还要根据这个词向题干所说的感情、神态的方向生发联想,向答案靠拢:孝文帝前席表现出他的虚心,他虚心垂询的神态当是全神贯注的。答案可以这样表述:诗中生动描绘了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

3(诗上例)

说说可怜一词的表达效果。

可怜一词的表现对象是孝文帝。对孝文帝来说,作者借这个词讽刺了他的浅薄(客观),表达了自己对他只知自己心五百姓的悲哀(主观)。可以把它与相类的词语(可悲”“可叹)进行对比。从作者表达力度的角度(主观)来看,可怜这个词仿佛给孝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地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从读者的感受的角度(客观)来看,则有些剑拔弩张的意味,显得过于直白,不够含蓄,不够耐人寻味。最后答案可以这样表述:可怜这个词冷隽地(从作者表达力度的角度来看)讽刺了国君(对象)的浅薄(客观上来谈情理),含蓄地(从读者的感受的角度来看)表达了自己对国君(对象)只知自己而心无百姓的悲哀(主观上来谈情理)

三、方法指津

一、明确诗歌语言美的几个方面

1、        美在准确传神。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改为,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字,尽人皆知。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字,化静为动,富有诗情画意。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2、美在言简意丰。

    许浑的《金陵怀古》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复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后人认为,若中间两联删去,则气象雄张,不下太白绝句。确实,删削以后,全诗呈现出净化以后的透明状态,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3、美在富有弹性。

   “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弹性的获得,首要的是将一些虚词省略。马致远的《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如此。其次,模糊性(多义性)是提供合理联想的线索,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从而作出多样的然而合理解释的好方法。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俞平伯认为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可以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表示感叹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对比之意,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还有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诗歌语言的弹性美,还包括特殊的词法和句法。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绽雨肥梅月出惊山鸟雪尽马蹄轻(词性变化),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滿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量词活用),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动词活用)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式倒装)

    4、美在音韵和谐。

    诗歌的音乐美由押韵、节奏和音调构成。押韵能使全诗在音响上联结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鲜明的节奏感如能与诗的内在情感保持一致,能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音调由平仄协调、双声叠唱、重言复唱等几方面组成。平仄和谐,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重章叠唱,令人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感。

    二、明确古诗中常见语言的特点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三、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绿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具体说来,可关注以下几点: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其妙处就在""虽与""意思相近,但""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则无这么多含义。""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字,写尽环境之孤苦,可见人心。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

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①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②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③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        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

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四、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笔下之景之意之情,特别是诗人的情感侧重点。

典型的比如杜甫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重排为欲目穷千里,是为了对偶的需要。又如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可以重新组合为:“ 夕鸟藏(于)梨花小树花传香内分赤金带,恩与青荔枝。将这些诗句重新还原的目的就是要理解诗人特定环境中的思索,美丽景象中的情趣。

五、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在诗歌的鉴赏中,可根据问答,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这就有如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积累的经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六、通过体会诗中字词的色彩,理解诗人有意构筑的画意与诗情。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醉红中。

七、抓住诗中能粘合情与景的实词、虚词,以融合诗歌的情与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或借景言情,或寓情于景,或缘情布景。对于借景言情和缘情布景的诗歌则需要寻找一个情景交融的融合点,如: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诗中,诗人用四字将客观景物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自然融合在一起。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老骥伏枥的情怀溢于笔端。而寓情于景的诗歌则需要抓住诗中附着情感的景语,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霏霏正是怅然若失的征夫情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萧萧”“满载的是壮士报国的悲壮情愫。

 古代诗歌,以其内容的含蓄概括、意境的深邃幽远、手法的丰富灵活、语言的形象凝练而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成为我国辉煌的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古诗鉴赏,尤其是语言的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在这里我就诗歌语言的鉴赏角度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推敲字词,看这个词是否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世界和环境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诗歌中的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容易设题的地方,那么,在解答鉴赏诗歌语言的试题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赏析。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要鉴赏其中的妙处,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少妇当时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唱歌的黄莺吵醒美梦的怨和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无比思念,一个字使生动活泼、娇憨真情的闺妇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蕴含神奇。 
  再比如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令郎顾,时时误拂弦。其中的误拂弦,一方面写出了弹筝女的动作,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她邀宠的聪明机智和娇态可掬。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与上面两个词的表现内容不同,它交代的是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诸如此类,我们均可以按照这种思路得出准确的答案。 
  2、看词语是否有弦外之音,发人深思。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更是高度概括凝练,一首诗中具有弦外之音的词又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因此我们在鉴赏时,就需要读出它的弦外之音。比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如果要鉴赏其中的字,我们就万万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只是诗人在此没有从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衬忙,花闲,人不闲,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中的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 
  3、看是否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使用修辞手法等。 
  还有一些鉴赏诗歌语言的题,之所以让你鉴赏,就是想让你对其中的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进行悉心的品味。对于这种题,我们就要从手法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人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再比如, 张养浩的《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借残菊抒怀,笼罩全诗的是一字,花替人愁,采用拟人手法,花落明年还会开放,循环不已,而人则一年老似一年,青壮年一去不复返了,表现了仕途厌倦之情和流年逝水之叹。 
  而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和爱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写得极为关切、细腻,也极容易引起共鸣。 
  4、看是否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和韵律感,渲染某种气氛, 表现心情。 
  诗歌中还有一些极富色彩和韵律的词,也是备受命题人关注的,解答语言鉴赏题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把玩。白居易的《忆江南》,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既渲染了气氛,又表现了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对江南的恋恋不已之情,有力地突显了主题。李商隐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 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与白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一下子就显示出与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加上后面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共九组叠字,使人油然有一种如诉如泣的感觉,带给人压抑沉郁的感受,用它们来表现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伤的处境、心境,恰切形象,不但在意义上紧扣内容、表现渲染,就是在声韵上也极富特色,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节奏感极强。 
  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增强了韵律感。 
  总之,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读懂了诗,审准了题,却不知道如何去理出思路,准确表述,或者说不知道怎样答才会更容易得到分数,为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把握规律,走出迷津。上面从四个角度谈了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的鉴赏角度远不止这四个方面,同时这四个角度也总是常常交叉在一起的,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