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营转型】运营转型如何持续

 昵称342729 2012-11-28

信息中心  蒋红宁

 

经过前期共同的努力,我们运营转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增加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麦肯锡来了以后,教了我们很多东西,告诉我们如何开展运营转型,体制机构的成立,制度的完善,重点工作的确定,人才的培养,以及帮我们规划CBS体系等等,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也是吹起了冲锋号,大家拼命往前,你追我赶,成绩斐然。

麦肯锡给我们带来了方法论,有了好的方法,有了好的工具,让我们知道怎么样正确的做事了。麦肯锡帮我们规划了CBS,让我们知道了前进的方向在哪里,我们也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但是,这就够了吗?

很显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没有考虑。这些所有的工具、方法,都是需要人来操作的。再好的工具方法,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来应用,取得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人这个因素经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记得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你可以把我的微软拿走,但只要把人给我留下,不用几年,我保证再造一个微软。这也说明,企业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再比如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的军队,拿着相对比较差的武器,却打败了武器较好、人员较多的国民党的军队,更是人起到决定作用的典型案例。

1990年《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介绍了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后。经过几年的时间,在1996年,美国的詹姆斯?沃麦克等人在精益生产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精益思想》。后来也相继出现了大量研究精益生产的书籍,将这种生产方式分析的非常透彻。这十多二十年以来,大量的企业主动学习应用精益思想。但真正能将精益思想用好的,其实也不多,特别是我们国企。

既然理论、方法、工具等都是公开的,还有大量的书籍供我们参考,还有各式各样的组织协助我们实施,为什么很多的企业在推行精益时,最后效果都不明显呢?或者只是昙花一现呢?

丰田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工业的标杆,难道只是对这种思想、方法、工具用的更好一些吗?我觉得应该还有其他因素在里面。

我们都知道,运营转型(或者说精益思想)的本质就是持续改善,但不知道大家认真想过持续改善这四个字没有?其实我们目前关注的,仅仅是改善这两个字,都是在改善这两个字上狠下功夫,对持续这两个字明显研究不够,我认为这个持续才是丰田成功的关键!

改善谁不会做啊,精益生产的各种方法工具大家都能学会,问题是谁能持续下去?谁真正愿意持续下去?我觉得搞精益无法取得很好效果,问题就是因为不能坚持!或者不愿坚持!

持续改善通俗来讲是指人一直坚持去做改善。改善主要是对事,持续则主要是对人,是人去持续的开展改善这项活动。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意识到了,我们目前的运营转型,明显关注改善比较多,关注持续比较少。关注“事”较多,关注“人”较少。

持续改善,它实际描述的是一个过程、一个方向,代表了一种愿望,一种理想,一种文化。

我们如果想要真正取得运营转型的成功,争创世界一流企业,我认为一定要培育“员工自主自发的持续改善”的文化。这里有几个关键的地方,一个是员工,不是企业;一是“自主自发”,不是制度强制;一是“持续”,不是搞运动突击。

好,我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下:

1、              为什么是员工而不是企业?

任何企业,如果它的决策得不到员工认可,那么再好的决策,效果都会大打折扣。说的形象一点,再好的决策也是几个脑袋想出来的,决策的落地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几十几百几千个脑袋一起工作,并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像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制定了要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决策以后,需要各个军团将指令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每个班每个士兵,去收复一块块的阵地,消灭一个个敌人,解决一个个实际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不能把员工当成简单的工具。好像我们干部就一定比员工聪明,员工只是执行者,员工只要听我们的话,肯定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不对的。在我们这种企业,取得好的结果,必定是组织在发挥作用,是群体在发挥作用,不是由于哪个天才个人努力能实现的。

我们目前大量的企业跟员工的关系,基本上停留在市场交易的阶段,因为我们大多企业一直遵循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即认为员工是经济人,他来企业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也就是,你多干点活,我就多给点钱,少干点活,就少给点钱;员工呢,理所当然会认为,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这就是典型的市场交易。这个出发点就值得商妥。正是有了这个前提,后续的制度再完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去。因为员工只会站到自己,而不是站到企业的角度来为我们想问题、解决问题。

丰田对员工承诺的终身雇佣,企业真正尊重员工、培养员工、服务员工,使员工在企业中体会到了家的感觉,在工作生活中有成就感,这使得丰田的员工能处处为公司着想。能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能为公司每个细节的改善尽心尽力。营造了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想不做好持续改善都很难。

这就提示了要打破我们原有的观念,要从员工是我们企业的资源,是我们企业的资产,是我们经营管理好企业的合作伙伴这个角度,来重新认识我们的员工。这个观念不转变,我们前进的道路,绝对是步履蹒跚

记得《吕氏春秋》里有个寓言疑邻窃斧,说某人有把斧头找不见了,怀疑是他一个邻居偷了,于是怎么看都觉得这个邻居就是偷斧之人;过了几天斧头找到了,再见到那位邻居,这时候怎么看都觉得他不像一个偷东西的人了。

这个寓言,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员工,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如果方向都错了,那做起事来,绝对是事倍功半。甚至做得越多,做得越好,错的越远。

2、为什么要“自主自发”,不是企业强制?

既然是创新,是持续改善,说明就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然后利用我们的智慧,找到新的途径,找到新的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取代现有的东西。这个主要是脑力劳动,是创新,我们需要引导、激励员工一起来想办法、出点子,共同去解决问题。说的形象一点,就是我们有十个人来上班,是不是十个脑袋都来了,可能有几个脑袋还一直想着昨晚酒桌上的事,有几个想着牌桌上的事,那么真正带着脑袋来上班的就寥寥无几了。

我们前面说了,员工是我们的资源。大家想想,人来上班,心思不在这里,这是不是资源的浪费?我们七千多员工,七千多个脑袋,大家说,这是不是一座很大的金矿?我们没有理由让这座金矿闲置在那里。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员工都像我们有些领导一样,人来上班,脑袋也带来上班,人下班了,脑袋还没下班,因为下班了在家还琢磨着生产上管理上的问题,那时候我们企业想不成为世界一流,我估计都不太可能。

脑力劳动,如果要强制的话,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而且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

3、为什么是持续改善,不是搞运动突击?

我们一直提倡打造百年老店,当然就需要持续改善。而且这项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应该至始至终伴随着我们企业。想要通过运动,急于求成,一步到位,希望跳跃式发展,往往会事与愿违,留下隐患。

现在有一种观点也逐渐为大家认可,波动就是浪费。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开车去南宁,为了尽快赶到南宁,我们尽量按高速公路限速120km/h来行驶。我们上高速以后,因为控制不好这个油门,一下子就干到150 km/h,这时发现不对,因为怕交警测速,于是赶紧踩刹车;结果刹车又控制不好,一脚下去,速度降到了80 km/h。于是再加速,又上到150 km/h,再减速80 km/h,于是我们速度就来回在150 km/h80 km/h之间波动。我们知道,提速跟刹车都是很耗油的,这一趟跑下来绝对要多花很多汽油。如果速度控制的越好,越接近120,那么提速跟刹车的次数就越少,这样就越省油。

我们各种生产技术指标的控制,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同样我们的管理、企业发展上的大起大落,同样也会带来很大的浪费。只不过有的是浪费钱,有的是浪费时间,有的是浪费人力,还有的是浪费员工对我们的信任等等。

既然要持续,我们想想,什么比较容易持续?对我们个人来讲,习惯当然是最难改的,也就是最容易持续的。那么习惯是怎么来的呢?重复!无数次的重复,就形成了我们的习惯。如果我们坚持做改善,并反复的重复,一旦形成了改善的习惯以后,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们就有了持续下去的基础。但这些毕竟是个人的习惯,怎样才能使个人带动多数,部分带动全部,使大家都养成这种习惯呢?这就需要培养我们的文化氛围了。

对于我们企业来讲,文化是什么?我认为,文化并不是我们提倡什么就是什么。而是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组织已经共同接受,并时时刻刻、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来的东西,这才是我们企业的文化。

如果我们提倡的东西,能被员工接受,经过他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很多次的重复以后,慢慢变成了他们的习惯,大家这些习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影响到我们的团队、我们的组织,并持续影响到相继加入我们组织的新人,这时候,这些习惯就变成了我们的文化。

比如说,我们提倡助人为乐,大家相互帮助。经过很多很多次的重复以后,助人变成了我们日常的习惯。由此又影响到周围的人,使我们周围的人也变得乐于助人,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以后,助人为乐就变成了我们大家的习惯,最后就形成了我们乐于助人的文化。

还有我们从建厂以来一直倡导的真抓、实干,因为比较符合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特性,能被我们广大干部员工接受,经过长年累月的重复以后,就变成了我们的工作习惯,逐渐也就成了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这种“真抓、实干”文化的积累,才有了麦肯锡对我们执行力的高度评价,才有了我们运营转型工作虽然开展的晚,却很快成了中铝排头兵的事实。

所以,我们企业的文化可以这样描述“很多很多次的重复,逐渐形成了我们的习惯;很多很多的习惯,汇聚成了我们企业的文化”。只有形成改善的文化,改善才能真正持续下去。

从让员工接受,到不断地重复,到形成我们的习惯,到形成我们企业的文化,然后再感染和带动一批批加入我们组织的新生力量。这样下去,我们提倡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能持久下去。也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运营转型变成一场运动,才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人员的变动而使得改善不能持续。

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提出了建立员工自主自发持续改善文化的重要意义。但如何让员工接受改善这一理念,愿意真心的去开展改善工作,并养成改善的习惯,逐渐形成我们改善的文化,并使之成为我们组织的文化?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员工的幸福,为实现我们创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为打造百年老店,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俗话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只有企业有了美好的明天,我们员工才会真正有幸福可言。

 

   本人邮箱gx_jianghn@gx.chalco.com.cn欢迎大家与我共同探讨。如果本文中某个观点哪怕只是某一句话,能让大家有所启发,我也倍感欣慰;文中如有不妥的地方,大家砸几块板砖过来,同样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