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性写作如何走出局限?“中原作家群”现身说法

 田王老羊 2012-11-29

根性写作如何走出局限?“中原作家群”现身说法

《 中华读书报 》( 2012年09月12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平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写作领地。在文学创作上,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原’,就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当然,这已经不是具象的‘平原’,这是心中的。可以说,我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的‘亲人’,当我写他们的时候,我是有疼感的。因为,实实在在地说,我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形象的比喻,代表了中原作家群根性写作的突出特点。

    在近日举办的“文学中原崛起”研讨会上,刘震云、李佩甫、张宇等河南籍作家和评论家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中原作家群的现象和面临的问题。“当代中国的文学史,如果不是以时间的方式叙述,而是以空间的方式叙述的话,我相信,能与‘中原作家群’比肩的地域文学群体几乎凤毛麟角。”评论家孟繁华指出,“中原作家群”虽然是新世纪提出的概念,但是它的异军突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成为事实。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原作家群将他们的创作成就推向了新的高峰。

    无论是本土的李佩甫、张宇、二月河们,还是在北京的刘震云、刘庆邦、阎连科们,任何一个名字在中国文坛都是响当当的,无一不显示着中原作家群的实力和规模。那么,中原作家群的崛起给中国文坛带来了什么?这样一群实力雄厚的作家,他们的原乡意识与根性写作的厚重之余,又面临怎样的突破与困境?

    “我们不比数量,而是比谁能拿出一部极致的作品,一部反映时代、反映历史变化的优秀作品,这是更高的要求。”张宇说,面对这个要求,我们做得还不足,但是,重要的作品不是劳动模范就能写出来的,所以作家们更需要从容写作,厚积薄发。正如评论家梁鸿所说,立足于本土生活,立足于自身,以此为出发点,观察并理解中国。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没有“乡愁”的时代,中原作家为我们提供了回望自身并寻找未来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想象“中国”的方法和可能性。这也正是文学豫军“中原崛起”的根本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