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钱币鉴定基础知识 (摘自《中国古钱币真伪鉴定》江波·赵志编著)

 东山之樵夫@ 2012-11-29
一、钱币鉴定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中国,货币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中国的货币,不但产生得早,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立发展出来的货币文化,基本上没有受到外部文化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贝产于我国南方海域中,当然对于北方的夏、商、周族来说,它是一种外来品。在商品交换的早期贝壳由于自身独立成块的特点,使它成为天然的计算单位,充作了货币。由于真贝不多,人们就用了仿制品,如用蚌壳、软石和兽骨等材料来仿制。春秋时期,随着青铜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用青铜仿贝壳形态制成的铜贝,这就表明了货币进入了金属铸币阶段,只是当时铸币技术欠佳,钱币显得粗糙,如原始的空首布这类钱币整个就象农具,又大又笨难于携带。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这种需要随身携带的东西就逐渐演变成轻巧、精美的方孔圆钱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我国货币经济飞速发展至确立的时期。这时金属铸币流通的范围扩大了,并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流通区域:北方的布币区、滨海齐国为中心的刀币区和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区域。随着经济的发现,原来不同的金属铸币流通区域逐渐突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秦国的圆形方孔的“半两”环钱也就成为全国统一的法定铸币形式。汉代因袭秦制,仍以黄金制币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但钱制一改再改,汉武帝时统一了全国的铜币铸造,建立了五铢钱制度,继而唐开元通宝的诞生,更使我国货币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以后,历代的铜钱都不再以重量为名,而称为“通宝”、“元宝”等等,金属铸币便完全脱离了量名钱体系,发展成了更高一级的铸币形式了。我国幅员辽阔,历史上并不一直都是统一的,有很多时候都是呈割据状态,而且这些地方政权又互相更迭,每朝每代每一政权都要自行铸币,使得货币形式更加复杂化,钱币的形状、大小、版别、数量以及铸币的材料也各不相同,再加上私铸杂钱的存在,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仿制历朝钱币,这就更增添了钱币的复杂性。因而每一个研究古币、收藏古币和古币鉴定家都必须学会正确识别各种钱币,辨别古钱币真伪,从中发现珍品。近几十年来,古钱出土的很多,日本人也重金收买,使关于钱币的研究兴旺起来。鉴定古钱真伪,分清本国钱币和外国钱币,这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悠久灿烂的货币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过去很多年出土的成堆的古钱币,除有关部门挑选一些珍品外,大多进了工厂熔炉被熔化掉了,这无疑是一大损失。近年来,人们愈加重视古钱币的收藏、研究,逐渐懂得了它的价值,各地钱币学会、钱币研究组织相继创建,钱币爱好者人数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做好钱币的普及工作、帮助广大古钱币收藏者、研究者鉴定币真伪已成为必然。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古币的爱好者、收藏家和鉴赏家,他们同样首先需要的也是对钱币的鉴定,在国际文物市场上,钱币的价格也首先是对钱币的鉴定再综合其它因素而制定的。因此,钱币的鉴定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历史对鉴定钱币有何作用?
  懂得历史知识,对钱币的鉴定有着重要意义。学习历史,使我们明白除贝币外,其余货币都由最初沿用的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如布币是由农具鏄(锄田农具)演变的,这种农具曾有出土,和初期的空首布一模一样,刀币也和殷墟出土的刀一样。环钱也一样,殷墟出土的纺轮,就是这种形状,至于后来的方孔圆钱,也不是突然而来的,秦始皇的半两钱鲤,是方孔圆钱的代表,它是环钱的变形,也是布币的承继者,因为环钱中有铸明一两或十二铢的;布币中的三孔布,也有背面分别铸明一两或十二铢。铢两正是周秦的重量单位,小型三孔布背后的十二铢,和秦始皇的半两是同一重量单位。至于这些币向着轻薄、圆小的方向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此说来,那些臆造的奇形怪状的古币,我们是不能相信的。
  我们所说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国通史、断代史、专业史和古今文献资料、历史地理、图籍等。
  历史上各个时期货币的产生、发展至消亡,都是由社会的若干因素和货币发展本身的矛盾促的,因此,不能脱离历史来鉴定钱币的真伪,比如空首布源于人们的内部交换的青铜农铲。青铜农铲是农业地区一种可让渡的重要财产,它在交换过程过货币的作用,进入春秋时期后,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心地区的关、洛、三晋地方便发展成为被名为“空首布”的铲形金属铸币。战国时期,由半锨布演变而来的方足、尖足小布也大量涌现。秦时规定重如其文的“半两”钱为全国统一货币,不久就被破坏了。因秦汉之交,天下大乱,物资匮乏,汉初半两不到半两,甚至出现了一铢重的半两钱。唐末、五代时贵金属白银开始有进入正式流通的趋势,由于白银与黄金一样,均为本身具有价值的贵金属,因而文献中就有不少关于白银使用的记载,但白银在民间实际使用时,则多是先变卖成铜钱后支付。由于五代时期连年战乱,钱币铸造极少,尤以后梁为甚,因而目前所见后梁的开平铜钱基本上是伪品。另外明朝倭寇为患,政府拔银平倭,于是后人便伪造平倭饷银,钱币年号与倭寇肆虐的年代不同,学习了历史知识,真伪即可鉴别。

三、鉴定钱币有什么基本依据?
  鉴别钱币的基本依据是古钱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各个时代的古钱,都有自己的特征。
  先秦时期货币主要有三大体系,即:布币、刀币和环钱。有些空首布特别粗大,身长连首有五寸,身宽三寸以上的,而且纳柄的空心一直通到布身的腹部,肩圆底平,两面都没有文字,同农具的铲最接近。这种古布不会是西周以后的东西。战国时期布币在形制上,发生了变为平首,由大变小;布币的浇口在首端,浇口边缘因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呈自然状态,伪造者却将伪币浇口打磨而暴露其币之伪造。大部分的刀币、布币无论在形制方面或文字方面,都是自由奔放。当时铸钱是用泥范,每范只铸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钱币,上面的文字没有两枚是同样的。这种钱币上的文字书法流畅,其笔划是一刀而成,绝不改动,伪造者伪造这些钱币时字划都显呆滞,全没有战国钱币文字的特点。
  西汉的铜钱有八种。汉初半两,身小肉厚,文字极不规则,有时甚至高挺;八珠半两比较大样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四、五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种类多。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伪造者一般采用真币改刻的办法,也有和翻砂手段伪造的。三铢钱则由五铢钱刻而成,应小心辨认。
  莽钱错刀制作精美,大泉币直径一寸二分,重二十铢。契刀和错刀币都是两寸长错刀有“一刀平五千”五个字。其中“一刀”是用黄金错成的,所以称为金错刀。当时币上钱文是垂针篆为主,文字的书法也臻上乗,伪品有的粗糙,有的虽精细,但文字缺乏生动感,显得呆板,细辨终能识别。
  魏晋时钱币种类多,但伪品也多。这时钱币以铜钱为主,铁一也曾普遍通行。出现了国号钱、年号钱及吉语钱,如“丰货”钱,该钱径约三厘米,篆书,为后赵石勒所造。“汉兴”有两种,上下兴,隶书,称为“直汉兴”;另一种是右汉左兴,篆书,称为“横汉兴”,“横汉兴”少见。“汉兴”、“永光”、“景和”的直径在1.5厘米至1.7厘米之间,“凉造新泉”、“天清丰乐”的直径在2.0至2.2厘米,“太夏真兴”的直径在2.2至2.3厘米之间,与此不符者,基本上是伪钱。因此我们一定要仔细了解各时期铸币历史,掌握各代钱币特征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

四、什么是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
  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已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五、鉴定钱币需掌握哪些专业知识?
  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中国货币史、考古学及金石文物方面的知识、钱币学、钱谱等;如对纸币有兴趣,还需掌握纸币发展史、钱庄、票号、典当、银行等发行货币的历史。
  中国货币史中就记述了铸币、发行及货币流通的情形,为我们鉴定钱币提供了依据。如汉时五铢钱种类多,这时因为汉初钱币不是由中央政府铸造,而是各郡国铸造的。普通五铢钱正面和背面都有外廓,与以前的钱币有差别。还有赤侧钱也不是用赤铜铸廓的,赤侧就是把外廓锉平的意思,是铸钱技术的一种进步,所以以后的五铢钱都是赤侧五铢。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匈奴、鲜卑等族瓜分了统一的西晋王朝,中国只有南方还维持着汉族的传统文化。政治的不安定和民族的混杂,使钱币的铸造也是断断续续,缺乏统一与连续性。南朝宋、齐、梁、陈四个朝代都曾铸钱,最早是孝建元年(454年)铸的四铢钱,重量很轻。后改铸孝建四铢重约1.2克;正面孝建两字,背面四铢两字,都是左右读。永光时铸二铢钱,也是轻薄型,在钱面铸有二铢字样。二铢钱的文字有孝建、永光和景和三种。后两种很少见。因而那种大型重厚的永光、孝建和景和四铢钱多是伪钱。
  鉴定钱币还要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出土的在不久的古钱币为鉴定钱币真伪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钱币学也为钱币鉴定提供帮助,这是研究古钱币的学科,它以古代钱币为研究对象,从钱币的形制、材料、金相、文字及出土时间、地点和数量,结合历史实际来探求社会经济制度发展规律,帮助了解同时代的钱币有些什么版别、形制等。
  另外重要的是还要懂得古代铸币工艺。古代铸币,一向是用手工,即用范铸,因而钱币的轻重很不一律,但雕模精良,伪币却显粗糙。随着铸钱技术的改进,到隋唐就改用母钱铸钱法,钱币都显得规整精美,同版钱很多,而且无砂眼。现今伪造古币是采用翻砂伪造,很容易留下砂粒印迹(砂眼)。
  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就能初步掌握古币真伪的判定方法。
 
六、学习书法对鉴定古钱有何帮助?
  钱文多为名书法家和当时书法造诣很高的人所写,如唐开元通宝就是由欧阳询手书,北宋元丰钱也由苏东坡题写。伪品虽然力求在点划上向真品看齐,但笔划没有神气,显得呆滞。莽钱的文字书法也臻上乘,货币和布泉的文字纤细精美,是所谓垂针篆。六朝以前钱文大都用篆书,六朝以后多用隶楷。刘蜀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的隶书。成汉李寿的“直汉兴”也是隶书。唐以后钱币上的文字,也还有用篆书的,但极少。宋徽宗题写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字体为瘦金体。徽宗之前的钱币是绝没有瘦金体的。六朝的钱文不会出现在明、清,明、清的书法风格也不会现于六朝、唐、宋钱币上面。这些书法代表各个朝代,绝不会顺序颠倒的。熟悉书法对于钱币鉴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鉴定钱币也离不开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特别是先秦的钱文,没有基础是认不得那些字的。

七、先秦至五代钱范是怎样分类的?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一般称为钱模。早期钱范的钱模直接刻划在石、铜质的范材上,也有用陶质刻划的。
  先秦时期铸币形制仿照农业手业工具,铸币业也属于青铜业的一部分。先秦钱范大体可分为四类:陶范、石范、铜范、泥范。1963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出土一批耸肩尖足空首陶范,有的范中还留有没取出的空首布。1965年山东青州出土两件面范,一件背范;齐法货范的型腔内陆章平整,钱范型外部是采用模印法。但在燕下都出现的平首尖足布钱陶范,是在一块砖型陶平板上刻下布的范型,而币的文字还未刻出,这种钱范是挖刻而成的。先秦石范最早的记录是道光年间山东出土的“镒六化”范。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石范的材料主要是滑石和蛇纹石。这两种石质有硬度低、质地细腻、易雕刻和耐高温等特点。先秦铜范,上海博物馆藏有。铜范在铸造学中称“金属型”。金属型铸造是将液体金属用重力浇注法浇入金属铸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优点银多。铅范,1975年在内蒙古出土“一化”环钱铅质母范。
  秦汉到五代是我国钱币铸造工艺发展到鼎盛的时期。这时的钱范大抵可分为陶范、石范、铜范、铁范、铅范五类。陕西曾出土五铢钱模多块,河南出土了莽钱模上百块。1972年山东又出土一批东汉五铢陶范。石范,1964年河南出土石范多枚。1986年山东又发现滑石质钱范。1980年四川高县出土秦半两范。1984年,安徽、滁州出土一方五铢阴文石范,质地为较软的青砂石,色泽青灰,长23厘米,宽7厘米,厚2.7厘米。钱模数十枚,“铢”字的“朱”上笔上折,下笔圆折,为西汉早期五铢特征。铜范、铅范在江苏、湖南、四川都有出土。秦到西汉早期基本沿袭先秦的造型材料。这个时期铸币增加,因而对钱范布局作了改进。王莽时期还采用铜模来翻迭铸泥范这种工艺。东汉时期铸币受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由中央统一铸铜钱模颁发给各地方铸造钱币,想用这种方法来统一钱币的形制和标准。从钱范的出土地点上可以看出铸币业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钱范主要在今河南、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发现。秦汉钱范主要在陕西、山东、四川等地发现,这些地方是当时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封国,这反映了铸币权开始集中到中央政府了。
  各地的钱范同中央直辖区的钱范相比,工艺相对差些,居于二流水平。王莽时期多次推行币制改革,币形花样翻新,这也促使了铸币工艺的提高。到了隋唐五代则采用翻砂法铸币,钱币数量就增加得很快了。

八、什么是雕母?怎样判断其真伪?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
  祖钱的雕制是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
  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先将熔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铸,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九、哪些钱币最易被改刻?
  改刻是伪造古钱的重要方法,一般都是将普通钱改刻成珍贵钱。如“齐化法”出土较多,伪造者用质地厚、氧化严重的“齐化法”,保留其首尾两字,中间刻成“建邦(立长)法”四字,于是“三字刀”就成为珍贵的“六字刀”了,这种伪刻的“六字刀”背面的锈色也是极好的,让人以为是真的,但是正面刻字的地方必定要做一层假锈,用来掩盖刀刻的痕迹。有的利用古钱上的流铜,如半两、五铢钱的穿孔上下或者是背面都常常有流铜,这是因为人工浇铸的缘故,伪造者将就这些流铜刻成星月或文字。西安就有改刻货泉为大泉三十、中泉三十等等。也有伪造者将文字铲去,例如将天国太平背圣宝的小平钱的“天国”二字铲掉,成为横读“太平”背“圣宝”。我们作鉴定时币上的星月、文字的位置正不正,仔细看有没有刀痕。即使做了伪锈或包浆,但仔细观察,仍能发现端倪。铜质是很坚硬的,要在上面刻字不容易,于是有人就将普通古钱面文字全部铲去,然后在钱面上浇溶铅锡摹刻珍贵钱币,再敷上伪锈,这种钱的面、背的锈色不同,轻敲它,声音也是暗哑的,与一般铜钱不同。
  更有甚者利用古铜镜刻成钱币。如象镜背有“开元”字的开元铜镜,伪造者利用开元二字在镜中央穿一方孔,就成了平背的开元铜境,伪造者利用开元二字在镜中央穿一方孔,就成了平背的开元通宝大钱了。这种伪品一般在锈色、包浆上是看不出毛病的,象真品一样,但是币孔是新打成的,再结合唐代钱币特点考虑,终能辨伪。
  清代的雕母较难鉴定,因为清代距现在不远,很多钱币并未入过土,没有锈色,仿制容易些。但是雕母铜质优良,文字俊美,色泽金黄,刀痕尽化,后人作伪造要做到与真品一样极难,即使和母钱加工,还是相差较远,只要注意鉴别,就会识破。


十、钱币锉痕的判断方法?
  古代铸币工艺不高,熔铜注入钱模一片一片的挟出,然后用木棒将多枚钱币穿在一块固定的转轴上,一边转动一边用锉刀锉整齐边缘。根据这种工艺,我们判断出真品的锉痕绕钱而转,锉痕有力,与钱边沿呈水平状态。伪造者真钱翻砂铸假古钱时,也必然要用锉刀锉光滑钱币边缘,国为伪造者是一手拿钱,一手拿锉,每件反复的锉,因此钱币的锉痕就是乱七八糟的,更不用说有规则了。当然流通时间长的古钱,锉痕也就自然消失了,同时钱面的文字也被磨得平夷了,而不象新铸币那样文字轮廓深深的。有些没怎么流通就埋入地下的古钱,出土时锉痕就清晰可见。所以观察锉痕也是判断钱币真伪的一种方法。

十一、什么是真钱伪锈和伪钱真锈?
  古代钱币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多数是出土的古币。金属入土时间长久必然生锈,因而古币出土都是有锈的。铜面所生氧化铜因铜币埋藏地条件的不同,形成的颗粒也有大小之分,并形成各不相同的颜色。伪造者在伪造古钱币时也就需要做伪锈。这就需要鉴别者认真观察。古钱中也还存在真钱伪锈和伪钱有真锈的情况。传世的古钱本身不会生锈的,但是遇着盐酸或醋酸,就会长出一种松松的绿锈,看上去锈色就象是伪装的,这是特殊的现象,判断者需心细。以免抛弃了真品。另一种是古钱本身长满了锈,锈是真的,但伪造者把这些改刻或挖补做成稀世品,这样的伪钱也需留神。

十二、货币与铸币是怎么回事?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的特殊商品。依传统的传说,中国货币的起源,已民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在原始社会末期,它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自发地从商品界分离出来。随着交换范围的扩大,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就逐渐代替其他商品充当货币。因为金银的自然属性,如同质、可分、便于保存、体积小、价值大、能携带等,最适宜作为货币的材料。
  中国的货币,不但产生得早,而且是一种独立发展出来的货币文化。生产和交换进一步的了展,使得两种文化水平不同的社会发生接触时,文化较低的民族,就要受到文化高的民族的影响。我们只要了解古代、近代各国货币发展的历史,就可明白:各国的货币很少是独立发展出来的,而是采用了别国的制度。
  中国的货币文化影响了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它的光芒照耀了周围的世界。
  中国的先秦时期,牲畜、兽皮、珠玉、贝、布帛及金属都充当过货币,当时金属有“三金”:黄金、白金、赤金,即金、银、铜。中国以铜铸货币始于商代后期,是世界上以铜铸币最早的国家。中国以铜块为铸币币材,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
  铜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货币的各种职能。但作为储存手段,人们还是用金银。因为铜钱和购买力和它的币材价值不符,有时候因为私铸铜钱的关系甚至低于身材的价值。也就是说铜钱的购买力要受自己数量的影响,而金银币受影响相当小,在铜钱减重和贬值的时候,人们是不会把减重、贬值的铜钱储藏起来,因为他们晓得到将来,这种铜钱根本用不出去。于是就加快速度用这些钱,因而结果就是物价上涨,买的东西越少。这个特点使我们明白历史上的许多现象,比如董卓的小钱,最多减重约五分之一,物价上涨近万倍。梁开帝的铁钱,只有铜钱价值的十分之一,可使物价上涨几百倍,因而铜钱的自发调节作用比金银币差。
  最早时候,金属货币都是直接以条、块形状流通,因而每次交换时都要查成分,称重量,很不方便。随着的发展,富有的商人开始在金属条、块上打上自己的印记,以自己的信用来保证金属条、块的成色、重量。这就是初期铸币。当交换面扩大许多之后,铸币就开始由国家来集中铸造,并使它具有一定形状重量和面额价值。起初铸币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历史上曾流行贝形、铲形、刀形和圆形钱币。先秦的刀币,是由各城邑铸造,币面多标明地名。唐、明、清的钱币都是由各州或分局分铸,钱背有名、省名或局名。中国货币在铸造上有地方性,在流通上也有地方性。
  中国货币的铸造,一向是用手工,即用范铸,难免会出现流铜、错范、传形、倒书等情况。地方铸币常用泥范,几乎范范不同。这种原始铸币方法,于私铸是十分有利的。
  中国古代,分解金属技术不高,交通也不方便,往往实行即山铸钱,由于矿石中所含矿物质的不同,使得各地铸币有颜色上、重量上的差异。
  所有铸币经过长期流通后,由于磨损的原因都会减重,成为不足价货币。这种不足价货币在国家规定的损耗内仍可流通。

十三、什么是生坑品、熟坑品?它们的基本特征如何?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是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写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钱币也是假的。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会脱落。

十四、怎样鉴别传世品的真伪?
  有些古钱是世代流传下来的,并没有埋入土中而民间收藏,这些古钱就称为传世品。
  传世品的真伪鉴别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传世品基本无锈,古钱本色一览无遗,伪造者利用与古钱逝期的廉价钱币或翻砂重铸传世品,使得真假难辨。所以在鉴别时应从文字入手,观其有无神韵,也要听听有无转音,因为新铸币有火气,它的声音就有转音,用了很久的钱掷于地就无转音,以此可以判断钱币真伪。

十五、古钱版别是怎么回事?
  版别一词起源于唐宋翻砂铸钱法。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明代铸钱工艺过程是这样的:木框中填土炭末,排放锡母钱,底面两筐为一套。每套一次所铸钱,称为一版。后来人们鼗任何古钱凡形制和钱文极为相似者称为一种版别。
  古钱版别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古代铸钱工艺条件。早期用泥范,随铸随毁,同版钱极难找到。后来有了石母范、铜母范,钱范的使用率提高,同版钱就增加了。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钱后,“大版别”的作用在钱币学上就更加突出了。
  钱币学上根据彼此差异细分出若干种,称为“分别”。习惯上把数量较常见、差别较大者称“大版别”,反之称为“小版别”。
  版别多与少,与历代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凡是诸侯林立、经济大乱之时,货币上就反映出币制的混乱,版别种类激剧增加。如五代十国是十分混乱的年代,钱制就非常复杂,有的割据政权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这大概是因为当时铜料投入缺乏,听任人民自铸。后汉铸的汉元钱还比较精整,周元钱是把寺庙的铜像毁了用于铸钱的,后代仿铸甚多,版别也很多。
  唐朝开元钱的版别也是很多的,这种版别是根据文字的笔划和背面的星月定出来的,开元钱大致分为三类:光背、背面穿孔上有一月、杂色开元。将钱币分类的目的意义就在于它们可能 助于解决断代等等问题,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不能为区分版别而区分版别,弄得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使区分版别工作失去意义。
  清代咸丰钱版别特别多。这时铸局大为增加,除原来的炉座外新又增加了十个。中国币制的复杂,前有王莽的宝货制,后有咸丰时的钱钞制。由于咸丰时钱币值下跌,钱的分量常有变动,使和大小错出,轻重倒置:当五十的大于当百,当百的重于当千。钱币上有铸局名称,所以各局所铸,文字不同为文字的种类多,除汉文外还有满文、回文。这时币材种类也多,材料除铜外还有铁钱和铅钱。
  同治初年,陕甘回民反抗清政府,新疆的拉锡丁和阿古伯趁机建立割据政权,铸造货币。所铸红钱和当时的同治通宝普尔钱在大小厚薄上完全一样。宣统时新疆红钱币背只有“库十”一种,造伪者将这种钱改刻成“当十”,一看就知道是伪造。

十六、什么是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文字又没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称内廓,或叫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称为阴廓。

十七、什么是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0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也没有铸钱。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象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铬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十八、怎样从钱体文字上断代?
  我国古钱币与西言钱币的不同之处在于:希腊钱币上不但有文字,而且有图型,钱币的面背都有图形,各种人物、鸟兽、花木都写生的,尤其当时对于人体的构造认识己较准确,雕刻出来的 像细致生动。各族的特点、神话故事、宗教、帝王的像貌,甚至有些历史上的重要事迹都遗留在钱币上。中国的钱币上只有文字,厌胜钱虽有图案。中国钱币的这个特点,使它更能反映文字发展的情形,这是中国钱币的历史价值的一大根源。钱体文字有很高书法艺术。先秦刀、布、环钱、蚁钱、楚金版、燕金饼,戳刻的文字系大篆书体。秦汉至隋,钱文体系属小篆,比如半两、五铢。这中间的莽钱货泉、布货又是悬针篆。北周的布泉为玉箸篆,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为铁线篆。早在成汉李寿所铸的汉兴钱已用隶书。唐以后,钱文盛行隶书,唐开元通宝为“八分书”,这也属于隶书系统。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出现篆、隶、真书体对钱,北宋钱文书体则有篆、隶、真、行、草。自南宋光宗绍熙以后至元、明、清,钱亠均以真书为文,间或采用篆书(如天启、永历、昭武均有篆书)、隶书。钱文又有蒙、满、回、西夏等少数民族文字。反映出了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各代钱币文字都有不同的风格。我们要学习各种书体的鉴别,更要学会欣赏书法作品,有了书法艺术的修养,容易判断钱币的文体与其时代是否相符,容易分清文字好恶,自然与模仿,一人所写还是拼凑的伪品这些微小差别。

十九、花钱与合背钱是怎么回事?
  花钱,一般指的是古钱币中的吉祥钱、厌胜钱、佛、道和民俗内容的钱币,它不是正式流通钱币。花钱在后代集藏古币时常不被重视,其实花钱中也大有学问,古币爱好者在收藏古币时对汉唐花钱、官炉镇库钱等等不要放弃。
  合背钱是因为铸工误铸而成的,两个面范相合铸成了合背钱,如是两个底范相合就铸出了没有面文的合面钱。合背钱很少,因为不可能次次错铸,所以稀罕。于是就有牟利者伪造合背钱。他们常将同版别的两枚钱的背面磨平磨薄以后粘在一起,粘合处抹上一圈真锈,冒充稀有品。观察时会发现此币厚重,内穿有些错位,声音闷响者必是伪钱。伪造的其它手法有用铜版自制合背钱,用厚重钱磨平一面雕成合背钱,用翻砂法铸合背钱。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钱面背文字不是一人所写,文字无神,铸工粗糙,只要有一丝伪迹即可断定是伪品。

二十、什么是通宝、元宝、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祐、治平、熙宁、元丰、元祐、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使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称的。这两种钱可以说一种占领货币。
  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大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使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留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乾享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二十一、什么是四出纹、星号、月纹、云纹?
  四出纹、星号、月纹等都是铸币时特意铸的记号。铸星开始于秦半两,铸有月形,四出纹则开始于汉五铢时。南朝梁曾铸四柱钱,当时称星纹为柱。这种四柱钱就是在五铢钱的正面铸两星点,背面也有两星点;二柱钱是正面两星点。
  后魏也都铸钱,现在遗留下来的太和五铢虽有各种各样,但都是铜质粗劣,文字湮漫。永安二年所铸永安五铢是光背, 也有少数有四出纹的,也有背面穿上有“土”字的。北魏只有这几种钱主。
  唐时开元钱有一种是有月纹的。关于月纹的来源,历代都有争论,有一点是许多人公认的,就是这月纹是皇后指甲痕迹。据说是初蜡样时,皇后指甲一掐,铸钱者不敢动,结果留在了钱背上。
  普通开元钱的背面,除了月纹以外,还有星点或太阳,也有云朵。乾元钱上,除月纹云朵外,还有飞鸟。祥云和瑞鸟是唐朝文物上所常见的。很明显这是代表吉祥的意思。那么月纹是什么意思呢?
  新月在外国是有一定意义的,两角向上的仰月象征进步与成功,因此古希腊的钱币上就常有新月、星纹。
  中国唐朝时同中亚各国关系密切,开元钱上的月纹和星月可能是受了他们的影响。
  宋元钱有光背,也有背上有星月的,种类很多。但同一钱上,有星就没有月,星和月或在穿孔上面,或在穿孔下面,或在左右,月纹有在穿孔的四角上的。
  崇祯钱在中国铜钱中是最复杂的一种。文字、大小、制作等千变万化。有一种南京铸的崇祯钱背面穿下有一奔马形,俗称跑马崇祯。在中国的钱币上很少用动物作图案的,这以前只有唐钱的背面偶尔铸有飞鸟形的。
  清代新疆各局所铸的钱用红铜,形制则改用中原式的方孔钱,也称红钱。这些钱背有星月图案,背文也有特点,穿孔左边是满文,右边是回文,连同正面汉文,共有三种文字。
  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西汉五铢,莽钱都无月纹,东汉钱币出现了月纹,但已没有四出纹。
  四出纹是钱穿口的四角伸出四条线。“四出”纹,就是穿口的四个角稍为向外延伸,穿口四条线呈弧形。
  记号钱中也有价值高的,比如乾元重宝、崇宁通宝、宋元通宝等等凡背有星云月纹的价格都是数几百元一枚,前面提到的永安五铢背部有一“土”字的,价格也在400元以上。
  值高就会有贪利的人,采用改刻等手段,将普通古币改刻成珍贵钱币。有的人也臆造出一些记号钱币,如不熟悉各代记号钱的情况,就很有可能上当受骗。

二十二、什么是硬绿、红绿锈、水银古及包浆?
  钱币是金属铸成的,埋入土中成百上千年后,铜氧化后会生成铜锈,这种铜锈异常坚硬,把这样的钱币放入沸水中浸泡,铜锈不会脱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硬绿”。绿锈的形成与地质相关,地质呈酸性,铜的氧化程度更严重些。北方干燥少雨,铜锈比南方多雨潮湿地方的铜锈坚硬。如果钱币入土的地方地气燥热,铜锈就会出现红紫色,它常和绿锈混杂在一起,我们叫它“红绿锈”。如发现一枚钱币单是红锈没有绿锈的,几乎可马上断为是伪品。如果铜质含铅锡银多,入土年代即使很久远也不会生锈。因此判断铜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不能认为越古的钱币就应该是满身铜锈的。还有一种钱币呈黑色或灰白色的锈,有时铜锈中泛出一片片水银光泽,亦称水银古。水银古又分白水银锖、黑水银锖、绿水银古、红水银古。古钱入土时间不长或者没有入土,但传世日久,古钱表面在空气中也会产生一种色泽。俗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币的包浆沉着,伪币的包浆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的一层,但经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的方法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打腊上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就会失去。清康熙通宝大多是传世品,有一种康熙通宝,钱背文宝福、穿上有子、丑、寅、巳等字,价格在数百元至两千元左右。这类钱币一般都没有入土,伪造该币更是容易了,因此对于珍贵的钱币,集币者头脑要清醒,要注意币面、币背文字的和谐统一,包浆的真伪,观察有无改刻的痕迹。

二十三、何为传形、错范、对钱、套钱?
  钱文左右易位叫做传形,又叫左读。如半两转为“两半”,五铢转为“铢五”,货泉转为“泉货”。还有钱币面文互易,且均反书,也称传形。造成传形的原因是浇铸时合范错位,钱文就易位了。如果合范不准,浇铸时钱形越轨,就叫做错范。文字流铸不全的叫做走范。文字错范有明显勾画的也称为重筑。西晋的五铢中有一种带有“平”字,这种钱是没有传形的。
  对钱俗称对子钱。开始于五代十国的南唐,如南唐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均为篆、真体成对。钱文内容、钱制大小、笔划布局、粗细深浅、铜质锈色、制作风格基本一致。南唐钱币因私铸关系,越来越轻小。后又铸铁钱与铜钱同时流通,结果发生恶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民间大多把铜币藏起来,商人用十个铁钱交换一个铜钱运出国境,使流通界只剩下铁钱,不见铜钱。对钱盛行于北宋,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通宝、天禧通宝,这几种钱只有真书,不成对钱。
  仁宗时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这几种钱都是篆、隶书成对。至和年间铸至和小钱也有对钱。英宗时铸的治平元宝、治平通宝都有三体书本。元丰年间是宋代铸钱最多的时期,元丰钱也是篆书行书成对,板别极多,书法水平都是很高的。有一种隶书元丰钱相传是苏轼手书,该币又叫东坡元丰,但流传极少。
  另外圣宋、政和、重和、宣和、靖康均有对钱,西夏光定元宝、南宋建炎通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隆兴元宝、乾道元宝等也有对钱。
  中国钱币的艺术内容包括钱币本身的形状、穿孔的大小、轮廓的阔狭、铜色的配合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钱文书法。中国古代有许多钱币上的文字是很美的,比如莽钱、开元钱的文字常是名家所写。然而篆书隶书的笔划比较固定,书家发挥的少,因而不太看得出书者的个性。到宋朝,不但钱文的书体变化多,而且还采用了真、行、草的书体,于是书法就可以在这方寸之间驰聘了,因此宋钱上的文字,比前代要活泼流利些。最引入注目的是瘦金体钱文,它与其它的钱文有着不同的风格。
  套钱又是什么呢?可配成组的钱币套钱。比如明洪武通宝,背福,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太平天国时期的平靖胜宝,背文中营、前营、后营、左营、右营、御林军、长胜军等多种也可配套。

二十四、怎样判断伪造铜锈?
  铜锈有硬绿、红绿锈、水银古等。这多种多样的铜锈,都是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产生的。
  鉴定古钱很重要的就是要辨别锈色、包浆。
  ⑴伪造绿锈。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币上,这样看上去就和真钱相似,满身都是绿锈,如不细心,就会上当。
  把伪币放入潮湿的土中,让它自然生锈,这种方法虽然持续时间长,但效果好,集币者千万小心。
  用粘合剂等化学品将钱伪装起来,如果不用热水烫,不能识别,因而在人上当。
  把假币放入醋酸中,加硫酸铜,这种伪锈带有鲜明结晶状的绿色。这种方法常用来伪装清代和近代的钱币。
  ⑵红色假锈。绿色假锈可用土埋、药水浸泡等方法产生,但是伪造者就把钱币放入炉中煅烧,以此得到红锈,然后再把它们浸入醋酸中泡,泡后埋入潮湿的土中,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取出,钱币身上就长满了红绿锈,炉中煅烧之法对崇宁通宝最起作用,对于明代和清代的铜钱就没作用了。
  用松香或者胶水拌和颜料制成红绿锈。此锈不如真锈晶莹。
  鉴别红锈时,也不妨采用热水煮的方法。
  要鉴别传世品的黑褐色需费神,无论熏黑还是自然氧化的黑色,都与真的黑漆色相似。鉴别时还是采用开水洗刷辨伪。伪的传世品时间久了与真的无甚差别了,这就要从文字制作上来辨别。

 
二十五、什么是“五字审视法”?
  五字鉴别古钱法,就是从文、质、声、色、神五个方面去鉴别古钱的真伪。
  文是指钱的文字及纹饰。如果真钱与假钱字迹都模糊时怎么辨别呢?这时就要根据整个钱体磨损情况来判断了,真钱一定均匀的磨损,不会是其它部位磨损小,单是文字磨损大。如果钱币本身较新而单是文字磨损大,就要考虑是伪币了。
  质指钱的形体和币材。币材料就是铸币所用的材料,古代金属铸币,是以金、银、铜、铁、铅、锡为币材,其中以铜为主。
  声指辨音,因为新铸的钱,其声必有转音,且有火气,久经行使或出土的旧钱,火气已脱,将钱相击,并无转音。
  色指钱的锈色、包浆、币材色泽。
  神指钱的神韵,也就是说钱币的姿态、精神、风格、品相。
  除这五字外,也有“味”字,就是用舌鼻“辨味”。因长期埋入地下,有锈色的钱带有土香,伪造锈色的钱,带有松香、胶水以及醋酸、盐酸等味。因此也可以叫做“六字鉴别古钱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