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片断

 昵称8088609 2012-11-29

一枚书签连缀起来的生命片断

作者:刘云龙

        闲适的早晨,风也是懒洋洋的。沐浴着和煦阳光的厅堂里,一只可人的花脚猫,坦卧于皮沙发一角,似有轻鼾起伏。此刻,我正捧读着新买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不经意间,那枚描有柳叶图案的书签,掉到地板上,俯拾它的瞬间,竟兀自勾起我对既往的追忆。于是,在这个丝毫不担心上班迟到的从容周日,我跳跃的思绪忍不住疾步走向时间的旷野,捡拾起一截有关读书的片断。
  ……那年,也是一个晴好的春日。田野里的麦苗葱翠欲滴。那个早晨,我坐在村外一处刚刚泛绿的浅草滩边,默读着从邻家一位读中学的大哥哥那里借来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仿若不远处啃青的水牯牛一般,正沉醉于从未有过的贪婪。此时,和煦的阳光温暖地打在我的脸上,温情地抚摩着我的筋骨。虽说少不更事,但只要有书可读,便立马进入物我两忘之境。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嗜好,或许是父母那历经辗转已所剩不多的一大箱藏书对我的诱惑,书之于我,成为孩提时代最为亲密的伙伴。我不仅读家里现有的各类读物,而且想方设法四处搜罗可读之书。因为爱读书,所以村里人送给我一个亲昵的雅号——书虫。
  日上三竿的时候,打着饱嗝儿的牛儿,两边口角早溢出满足的白沫,那悠闲的模样也让我备觉滋润。几乎每个星期天的上午,我都不用母亲吩咐,便踏着晨露去放牧生产队分派给我家喂养的这头正值精壮之年的水牯牛。晴好的春日里,一边读书,一边放牛,自是最为惬意的乐事。我不想这么早就回村,依旧如痴如醉埋头看书。少顷,忽闻牛儿对着远方低吼一声,我循声抬眼望去,却并没有发现什么。我想,它或许是在呼唤自己的伙伴,抑或是以这低吼而舒展憋了一个冬的筋骨吧!有风悠然拂过,掀动着搁在我腿上的书页,像村口那爿小店的幌子哗啦啦作响。时候不早了,我起身合上那本砖头一样厚重的书,揉了揉发胀的双眼,眺望着远方那条通向村口的小路,寻觅摇着拨浪鼓,在乡间卖火柴、糖果、针头线脑也捎带卖小人书的老货郎。因为我时常用积攒的废旧牙膏袋、鸡内金、甲鱼底板向他换几本可读之物。今天没见到他的身影,没听到他那花鼓唱腔式的吆喝声,多少让我有些失望。
  我骑着牛儿慢慢腾腾走过小桥的时候,正好碰上赶集归来的本房五叔,他结巴的话语以及因结巴而涨红的脸,还有手中摇动着的一本新书,分明带给我一种惊喜。跳下牛背,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他跟前,一看封面,竟是我早就渴望的《烈火金刚》!这可是他在过年时对我的许诺。欣喜若狂的我禁不住大呼:“五叔万岁!”本来不善言辞、表情木讷的他,见我这副模样也傻笑起来。在我的印象里,只读过三四年私塾的五叔,却是个满肚子墨水的人,一直独身的他除了干农活,似乎一天到晚都捧着书在读。说来也怪,从不借书给别人的五叔,偏偏对我格外青睐,除了向我敞开他所有的“藏书”外,还隔三差五为我买新书。几乎从我们举家由小镇迁回老家开始,他便开始喜欢上我。在我看来,大概是都爱读书之缘吧?
  ……墙上的挂钟敲打着正午的额际,也惊醒我沉入时光隧道的回想。我感慨人生之须臾,光阴之荏苒,而不变的是与日俱增的爱书之情。此时,饭菜之香正从厨房那边飘散过来,而我依旧品咂着当年春日关于读书往事的余味。我知道那头曾经无数次放牧的水牯牛早已老去,喜欢我的结巴五叔前些年也因年迈病弱而离世,可脑海里总抹不掉这些记忆,包括那本已然发黄的《烈火金刚》。其实,那只是当年春日的一个极为普通的情节,如同今天我所生活的大都市里所有普通时光一样,都是一些不太起眼的生命片断。然而正是这无数个平凡日子里的普通片断,连接起了我读书生涯的主线,只是有些片断已如断线之珠遗落了,有些却深嵌于我的心中。

回首年少读书时

 这是一篇追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精彩随笔。作者穿越时空隧道,以回忆的笔法描述了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自己边放牛边读书,攒牙膏皮、鸡内金等换书,五叔为之买书等几个动人的故事。叙事生动具体,富有生活情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文中描述的生活画面,极具诗情画意;叙写读书生活的字字句句,更是新颖活泼。
  文章展现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场景。晴好春日的早晨,田野里麦苗青葱,泛绿的浅草滩边,一个少年手捧《铁道游击队》,早已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任和煦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太阳升高了,牛儿打着饱嗝,嘴角溢出满足的白沫,模样十分悠闲。忽然,它对着远方低吼一声,像是在呼唤伙伴,又像是在舒展一下全身的筋骨。这时,一阵微风拂过,掀动了少年腿上的书页……他合上厚厚的书,站起来,揉揉酸胀的眼睛,骑着那头水牯牛,走在了小路上……在这幅画面里,有人有物,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具有诗的情韵,更有画的意境。
  文章语言清新活泼优美,富有特色的语言俯拾即是。比如:“我跳跃的思绪忍不住疾步走向时间的旷野,捡拾起一截有关读书的片断。”“墙上的挂钟敲打着正午的额际……”“有些片断已如断线之珠遗落了,有些却深嵌于我的心中。”这些语言无比清新。“跳下牛背,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他跟前,……欣喜若狂的我禁不住大呼:‘五叔万岁!’”“因为爱读书,所以村里人送给我一个亲昵的雅号——书虫。”这些语言又足见活泼天真。“闲适的早晨,风也是懒洋洋的。沐浴着和煦阳光的厅堂里,一只可人的花脚猫,坦卧于皮沙发一角,似有轻鼾起伏。”“默读着……仿若不远处啃青的水牯牛一般,正沉醉于从未有过的贪婪。”“此时,饭菜之香正从厨房那边飘散过来,而我依旧品咂着当年春日关于读书往事的余味。”这些语言无不充满着优美的情韵。
  总之,作者以无比留恋之情,蓦然回首读书的往事,再现了孩提时代如诗如画的生活情景,给人启迪,促人深思。人生须臾,青春难再。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趁青春年少,努力读书。否则,“白了少年头”时,只能是“空悲切”啊!
谈古诗歌鉴赏中的二度创作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诗歌,均是历代名家在特定背景中至情至性的即兴之作。悠悠千百载后,我们重新品味它的情感、内蕴,有时很难准确捕捉作者其时为文的那种感觉和作品的内容指向。即使是作者本人,时过境迁,重温自己的作品,恐怕也很难找回那种久违的创作灵感,缺少了那种不能自已的激情。因此,在鉴赏古代诗歌的过程中,腾飞想象的翅膀,合理进行二度创作,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凡是让我们心动、心惊、心喜、心羡之作,必然深深植根于其时生活的土壤,源于作者的情感驱动。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原作,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谓二度创作,就像演员根据剧本排练一样,但又可结合实际需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某些内容加以润色、充实,使其主题更加突出鲜明。经过鉴赏者二度创作后的作品,仍基本保持原作的风貌,达到了旧醅新酿、香醇依旧的境地。简言之,二度创作就是鉴赏者重新认识作品,让原作再现鲜活生命的过程。
  一般来说,多数古诗歌情感跌宕起伏,景物描写切换快捷,叙事情节跳跃性大。这就需要我们认识这种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填充空白处,对其巧妙连缀组合,形成连贯、完整的画面,凸显流动清晰的文脉,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波动,真切体验作者的思想精神。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前者说的是创作过程,后者说的是鉴赏过程。所谓“披文入情”,就是作者通过反复阅读,渐入佳境,找到与作者沟通的触发点,进而揽胜探幽,得其要旨。诚然,由于读者的文化修养、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等因素的不同,自然在理解、感知等方面同中有异。而优秀的作品一般颇具多义性,同时也为读者留下纵横驰骋的再创作空间。但是,“百家争鸣”一般建立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也正基于这一点,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都从实际出发,侧重于对共性问题的认同与理解。命题者也不会对学术性问题作过深的探究。那么,关于高中生的古诗歌鉴赏,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二度创作。
  
  一、添枝加叶,突出主旨
  
  优秀的诗歌,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内容高度概括。因此,需要我们在原作的基本构架上扩充内容,努力使其主旨更加显现。例如《卫风·氓》的第五章。婚后的女青年“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初恋时主动积极、献尽殷勤的男青年却“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原来甜言蜜语中包藏着罪恶的祸心,一时的轻信和沉重的代价换来了苦涩的泪水。按照常理,她本应该得到家人的同情和帮助。然而“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人何以如此冷漠和绝情?可以推想,婚姻之初肯定因其诸如草率行事等原因而遭到家人的反对,现在家人奚落和嘲讽也就成为必然。如此,也就更加突出了这位女青年纯情、率直的可贵。其次,这位女青年从婚前幸福的顶点骤然跌到婚后痛苦的深渊,主要原因是“言既遂矣”。寻找到真正的生活伴侣应该是人生的一大满足,难道仅仅是为了虐待对方而取乐?显然不合逻辑。厌旧是事实,喜新为原因,喜新必然厌旧,厌旧肯定喜新。二者互为因果,顺理成章,同时也照应第三章该女青年沉痛的经验之谈:“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由此可见,奴隶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
  
  二、移花接木,获取新意
  
  如果遇到古诗歌中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妙境,我们可试图将其中的情、景、人巧妙地转移到与之类似、且为人熟知的诗句上,使原作的旨趣更加明朗化。例如《邶风·静女》第一章的精彩描写:情人相约却“爱而不见”,难怪男青年“搔首踟蹰”。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月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等诗句,并互为诠释,拓宽原作意境。由此,即可生动再现男青年的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以及女青年暗中窥伺、羞羞答答的神情。这一明一暗,相映成趣,男青年诚实而质朴、女青年纯情而沉稳的思想性格也就跃然纸上。当然,移植原作,不是牵强附会,随意穿凿,或歪曲原作,致失其真,而必须真正体味原作的本质,找到与之相似的契合点,使其形与神、景与情达到完美的统一。
  
  三、熔古铸今,引进活水
  
  我们读古诗歌,常用今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前人的文化遗产,其间,不免存在代沟,犹如我们百千年后的读者,翻阅我们的传世之作,竟不知何谓“酷”和“爽”一样,有一种既陌生又新奇的感觉。因此,要善于将我们现代人的知识经验注入原作,使其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倘若如此,既缩短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让读者以亲身的感受去体味原作。《归去来兮辞》一诗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这样的空间。陶渊明下定决心辞官后,便归心似箭,日夜兼程,其一路奔波疲惫的情状可想而知。此时,我们完全可以用一个阔别多年的海外赤子乘轮船、坐汽车,几经辗转,风尘仆仆,急于投入亲人怀抱的心境去推想陶渊明。再看家人相见的场面:仆人殷勤相迎;年长的孩子有些羞涩,年幼的欢蹦乱跳。但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独不见陶渊明的妻子。但这个空白无须填充,其妻虽未出场,我们却分明感觉到她的存在。否则,就破坏了此处特有的和谐。试想,丈夫在外谋官为生,家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身上,我们虽不敢妄加推断陶妻有“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慨,但渴盼一种清贫、安宁、劳累而无虑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应该是陶妻的最大满足。显而易见,按捺不住内心喜悦的当属陶妻,只不过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性,这种情感在这种场合下表现得更为隐含、微妙。假如我们设想将一个两地分居多年的现代女性,面对亲人突然归来所表现出的那种欣喜、那份热烈、那份情状去替代陶妻的表现,其情其景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借题发挥,融进新意
  
  原创给我们的印象常常是模糊的,就像遥望一棵参天大树,只见一片葱笼而未见其丰姿绰约。可见,当原作的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鉴赏者的主体要求时,我们可先走近它,理清主干,或引申,或渲染,给原作装点一些夸张而不失真的细节,增添一些现实的生活因素,让原本眼里只是主干的大树逸枝横生,充满生机。当然,这里的借题发挥,仍需要遵循原作固有的客观存在,而不是用荒诞的逻辑绳索缠绕住原作的主干,或者将粉红色的桃花硬挂在杨柳的枝条,这都失去了引申发挥的积极意义。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笔者认为刘、焦的悲剧,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婚姻所致。作品歌颂的重心是刘兰芝,而焦仲卿仅仅是一个陪衬。刘兰芝除了具有美丽、善良、勤劳等特质外,还有一个突出的过人之处,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能冷静地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她主动请归、夫妻誓别时对今后严峻现实的充分估计,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否则,县令、太守也不会替儿子向这位再嫁之人求婚。相比之下,焦仲卿懦弱、窝囊、无能,在光彩照人的刘兰芝的对比下,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当苦苦哀求焦母没有奏效时,他只能以泪洗面、一筹莫展,最后还是不失委婉而表意明确地执行了母命。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本来祸起萧墙,残局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他除了用“卿但暂还家,不久当迎还”这种小儿科的权宜之计搪塞刘兰芝外,还要“吾今且报府”,这种勤于职守,涵养深厚之人实属罕见。即使风波陡起,刘兰芝被迫再嫁,也未见他采取任何有效行动。当然,在封建罗网森严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不希求他做出惊人的壮举,但最少也应该做一些即使无为也必须为的努力,总不能把希望的筹码全部押在焦母的回心转意上。司马相如、卓文君双双私奔,张生、崔莺莺终成眷属,不也是奋力抗争的结果吗?可见,焦仲卿这个在封建礼教酱缸里浸泡长大,连毛孔都散发着奴气的公子哥儿,是一个十足驯服而又可怜的羔羊。诚然,焦仲卿最终还是殉情而死,但也不能视其为与封建礼教彻底绝裂的叛臣,而只能说他的所为完全基于对刘兰芝的挚爱。当他一旦失去生活的精神支柱,选择死亡就是他最好的归宿。因此说,刘兰芝自动求遣,恐怕还有一层潜在的新意:像焦仲卿这样一个唯命是听、任人摆布、处处不能保护妻子、又不善解人意的懦者,是否值得与其厮守一生呢?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刘兰芝临终诀别的誓言,但她也只能是一个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也没有跳出封建藩篱的只能以死抗争的烈女,一个从一而终的冤魂。这一切,统统归咎于罪恶的封建社会,这也正是该诗主题的中心所在。
  总之,优秀的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它就像一块压缩饼干,我们适量地加入一些水分,只是为了更易于咀嚼、消化,倘若不节制地浸泡,便失去它的本来面目。因此,鉴赏古诗歌,既然要重新展示原作原貌,就要在横亘古今的鸿沟上架起一道桥梁,让读者与作者的视界交融、情感交流,让读者去真切地感受、领悟原作,进而获得作者的那种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