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转载 古典邮票 中国早期邮票 classicstamps 分类:邮票常识
古典邮票与我国早期邮票
1840年邮票诞生于英国,其后各国仿行,例如巴西1843年(图1)、美国1847年(图2)、法国和比利时1849年(图3、图4)、我国1878年,这一时期的邮票都可称之为古典邮票或早期票。古典邮票英文名称是Classic Stamps,Classic来源于拉丁文Classicus,意为古典,故Classic Stamps是指那些公认为第一流的,地位与价值无可争议的,也就是说在邮票中是正宗的、典范的邮票。这和古典文学、古典戏剧、古典音乐的涵意是相同的。

图1   图2
图3
图4
英国《斯坦利·吉本斯邮票年鉴》中记载:“凡在1875年以前各国发行的邮票皆称为古典邮票。”但世界邮票界公认为19世纪末以前发行的邮票都有资格被选为“古典邮票”。如果说黑便士是英国邮票的鼻祖,那么大龙邮票便是中国邮票的根。大龙发行到现在已有一百三十多年了,红印花也已过百龄,其中珍品传世甚稀,列为古典邮票实乃当之无愧。这一点在国际上也是被认可的。早在1980年国际邮政局长协会发行的73枚“各国古典邮票”(图5)的银质复制品中就有我国的大龙邮票,突破了1875年的时间界限。
图5
我国早期邮票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1878-1896年“海关邮政时期”是清代国家邮政的试办阶段。近二十年中一共发行了三套邮票,即大龙、小龙、万寿。大小龙为普票,都采用象征帝王的图腾--龙为主图,票幅大者称为“大龙”,小者称“小龙”。全套都是三枚,面值也相同,计一、三、五分银(一两十钱,一钱十分)。大龙票分薄纸窄边、薄纸阔边和厚纸(光齿和毛齿)三种版式(图6)。小龙则分为12 1/2度(光齿和毛齿)、11 1/2--12度两种版式(图7)。万寿票是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而发行的,全套九枚(图8),由费拉尔设计,均选用了祝嘏的吉利图案。其中面值为1、2、3、4、5、6分银六枚,为小型票,1--6分银面值共六枚含有六顺之意;9、12、24分银三枚,为大型票,是以六为基数递加的,可谓顺上加顺,说明设计者用心良苦,连枚数与面值都刻意追求。万寿票有三种版式,其中莫伦道夫版是作为礼品赠送的(图9)。

图6  图7  图8
图9
1896年清代邮政正式成立,又逢币制改革废两改元,新票印制不及,除利用小龙、万寿加盖“洋银”应急外,还利用库存红印花税票加盖。加盖票从次年发行,概括起来有小龙加小字、大字(图10);万寿加小字、大字短距离、小字、大字长距离(图11);红印花加小字三种、大字五种(图12)。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时间很短,故而珍品不少。
  图10
图11
清末还发行一套宣统登基纪念邮票(图16),但刚在英国印好,辛亥革命的枪声就已经打响,所以使用甚少。有许多是后来用民国元年之戳,其实宣统元年用的是“干支戳”,不要张冠李戴。
清代邮政还发行了三套欠资票,计加盖六种(图17)、蓝欠资八种(图18)、棕欠资六种(右图19)。 1911年,清帝退位前夕,还用蟠龙无水印票加盖了一套西藏贴用票,上有中、英、藏三种文字(图20)。 以上就是我国早期邮票的概貌。
 图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