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德育应该是真教育

 伢芽 2012-11-30
李镇西 锦州教育网
 

  编者按:此文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第四届全国“新教育实验”研讨会上所做的演讲,他对德育的精辟分析和见解,对于老师们进一步把握德育的内涵、更好地付诸实践有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刊发此文供广大教师分享。题目系编者所加,文章有删节。

  第一,我理解的新德育

  解释一下新,简单地说,归真返朴。新教育有一个特点,它不是凭空而来的。朱永新老师讲过,当一些理念被人遗忘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从旧的背景走向新的背景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在西方的学术界,德育是指道德教育。但是在中国,德育是一个大的概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我主张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当然,这种大的道德观有历史的源渊。在古代,道德教育包含着世界观、人生观、规范等内容,是浑然一体的。所以从教育上讲,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德育,德育就是教育。到了现代,随着社会分工,比如说自然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自然科学本身又分化,道德也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道德说穿了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准则,但这种准则不同于法律。

  第二,德育的困境

  举一个例子:宁小燕之死。十八年前,宁小燕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无缘无故地自杀了。很多人迷惑不解,我走访了许多人,写了一个题目为《真善美的殉道者》的文章,她太纯洁,太可爱了,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她从小所受的教育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内心的困惑得不到解答,老师讲的都是大道理,更重要的是她发现有些老师品德也不端正。她说要么我放弃道德信念,要么我选择死亡。这篇文章刊登出来以后反响强烈。

  德育的困境在哪里,我总结了三点:

  1.德育脱离学生心灵。那么多优秀大学生真的是名副其实吗?有理由怀疑,许多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可以说是为了生存。

  2.德育形式虚假。举一个万人签名的例子,万人告别网吧、告别毒品。我有理由质疑,这些宣誓也好,签名也好,到底是内在的要求,还是别人要他们做的。首先这种作法本身就是虚假的,关键是学生觉得很正常。签名一完,没有人去搞跟踪调查,因为效果已经达到了。可怕的不是这种形式,可怕的是许多人习以为常。

  3.脱离社会实际。德育内容脱离社会实际,过于纯洁化。我们总希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纯洁的人,但是忽略了教育学生要学会如何面对假丑恶。

  另外,目前还存在着德育师资缺乏、德育理论匮乏等困难。

  第三,旧德育的特点

  1.旧德育是单向教育。忽视师生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各种限制——你不能做什么,只能做什么。

  2.旧德育是封闭教育。教育与生活关系密切,社会是一本书,大自然是一本书,孩子不读
这本书是他们生命的缺陷。

  3.旧德育是单纯教育。我们往往把德育当成是孤立的。我的教育经历告诉我,单纯的榜样的力量是有限的,相反,表扬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因为每一个小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第四,新德育的特点

  1.新教育是互动教育。向学生学习,和孩子一道成长,师生关系是精神对话关系。教师要和孩子一道成长,一样有追求、有使命感。

  2.新德育是人性教育。爱学生,把学生当成人,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育过程要充满人情味。

  3.新德育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指公民对于自己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他人的尊重。

  4.新德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把德育贯穿生活的全过程,把德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和自然,把德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科研课题。

  5.新德育是唤醒教育,也是期待教育。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6.新德育是渗透教育,是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的。朱小蔓教授有一个恰当的比喻,德育是盐,必须融入渗透到生活当中。

  7.新教育是活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符合其心理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感染中走向心灵的高尚。

  8.新德育是自主德育,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包括自育、自理与自治。要引导学生写成长日记,反思自己,体验成功的历程,能够让学生自己做的老师绝不包办;成立一些学生自治管理的机构,让学生在民主生活中学会民主。

  新德育应该是真教育——真诚、真实。新德育所造就的学生应该是行为规范、心灵自由、感情丰富、思想充实、胸襟开阔的现代人,应该是能够为他人、社会、国家负责的现代公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