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善良吗?

 乐山老杨 2012-11-30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庆幸,虽然这个世界充斥着矛盾与困顿,但同时也充满了善意的理念和行动。
你善良吗?
乐山公众一次善的叩问
 
  “你善良吗?”
  “还好。”“还可以嘛!”“咋说呢?”“啊?啥子善良?”……大街上对着陌生人突然问出这个问题,答案并不确定。看似显而易见的简单问题,要对答清晰,原来,并不容易。
 
善是一种美好心性
  要叩问内心的善,首先要面对“善是什么”的疑问。采访中,多数市民在说到善的时候,都即刻提到反面的恶,认为善便是心向美好,存善念,行善事,与人为善,不伤害人,不存恶念……总之,善是一种美好的心性。
  市民秦显君认为,善是天性,是传统文化中最突出最核心的思想之一。“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向善的劝诫,认为积恶与刻薄是损人利己的行为,也是违背天地自然的行为,所以古时圣贤警示子孙后代格外注意,万事不可积恶而行。当然,‘恶’通常是会很快遭到报应的。”
  他以自己的一个切身经历说起了善。当知青的时候,“不懂事,也正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有时候饿了馋了,秦显君跟生产队的一帮知青,也会在玩笑中聊起“偷鸡摸狗”的事。时间长了,就真的动了恶念。一天半夜,他和几个小年轻偷了老乡家的一只鸡,当夜就做了一顿烧鸡,七八个人痛痛快快吃了一顿,解了馋之后,怕鸡主人找来,把鸡毛鸡骨头一并连夜埋了,还铁了心统一口径,装作一切没有发生过的样子。第二天一早,还没上工,村里一个老妇人就找来了,问了一大圈,大家当然都说“没注意”、“不晓得”、“没看见”之类的话。但老妇人凭直觉认为鸡是被偷吃了,当天就骂开了,从村里的这头骂到那头,又从那头骂到这头,各种怪话狠话都骂绝了。后来干脆一大早就开始坐在村口大骂大哭,从早到晚,声音都骂哑了。
  秦显君现在说起,还满是愧疚。“我们是年轻,是野,但总不能不讲道理,再说,一群年轻男人,感觉完全是在欺负人家一个老妇人。后来,兄弟几个一商量,还是去上门认错了。凑了钱,还匀出攒下的粮食给了人家做赔偿。也是从这个事情之后,我们再也没动过偷鸡摸狗的心了。”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看到了积善与积恶的后果。秦显君说,偷只鸡,看上去是顽皮不懂事,实际上,人的一言一行都包含着善恶的意义。有的损害别人,讨些小便宜;有的粗言秽语,嘴上不离;有的由小贪到大贪,一旦爆发,累及自身和亲人,皆缘于积恶太多,积善太少。“所以,心存美好,心里向善,应该是日常生活中该保持的心性。”于是,秦显君认为,从家庭教育到社会舆论,都应该引导这种美好心性的存在土壤。“不短视、不贪图眼前的小利,才能看到长久的美好。”
善是一种商业价值
  近日,高档白酒轮番曝出的塑化剂风波,再一次将2012年的各种商业矛盾集中聚集到人们眼前——毒奶粉、皮鞋奶、皮鞋胶囊……在一个混乱嘈杂的商业社会,逐利的商业社会特性将良心、善良一点点挤出了人们的视线。
  私营业主的孙伟说,无奸不商,在今天,奸和恶,似乎成了商人固定的标识。“的确有太多的奸商,他们以放大人性之恶来盈利,过度重视成本和利润,过度挤压环境、资源的发展空间,只以赚钱为唯一目标,其余一切都被牺牲和放弃了。”
  孙伟与记者聊起一个朋友圈中听来的故事。在天堂门口,上帝会问企业家什么样的问题?不问你的企业有多大,多大在上帝面前都不过是一粒尘埃,但会问你做大过程中,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不问你的企业有多强,多强在上帝面前都是脆弱的,会问你是否善待员工与伙伴;不问你的企业有多久,多久也只是一瞬间,但会问你消耗了多少不可再生的资源。其实,不必等到上帝来问,企业家平时就可以追问自己。
  由此,他就说到了善,善良,这个在商业里、商人中看起来已经是很虚无缥缈的词。“有善必有恶,这些年,从毒奶粉到皮鞋胶囊,各种假冒伪劣在充斥市场。商人只追求赢利,过度重视利润,过度挤压环境、资源和生态空间。”但很多人都生出疑问,如果恶是追逐利润的快捷方式,那么,善又能值多少钱?善的价值何在?
  在孙伟看来,以奸商的姿态赚钱,即使企业做大了,即使赚得荷包满盈,最终也会败在一个“恶”字。“我们看得到的,违法的如瘦肉精、三聚氰胺、皮革酸奶之类,都因为被消费者放弃或被曝光而不能持续经营;合法而不符合商业道德的,企业迟早会分裂,如企业内讧、共苦不能同甘、内部心态失衡等;以纯粹做生意的心态,短期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企业,最终导致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怨声载道,继而流失殆尽。当今的社会是服务型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惟有能帮助他人,才能有人帮助自己。”孙伟说,善的重要,长远来看,是一种稀缺的商业价值。“被顾客认同、被合作伙伴信赖、被员工爱护,这是长久的利。”
  孙伟说到自己最欣赏的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他秉持的信念是:一直信任他人,哪怕别人会欺骗你;一直帮助他人,哪怕别人会遗忘你。说白了就是中国人相信的吃亏是福。其实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善,有时候看来会吃小亏,但可能更具商业价值。因为,这个世界上没人喜欢与爱占便宜的人打交道,都想与一个愿意吃亏的人打交道。愿意吃亏的人,会赢得更多的合作伙伴,甚至还会有合作者愿意吃更大的亏来回报他。
慈善,真善与伪善之争
  善是一个名词,在它前后加上不同的字会使得善字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采访中,说到善,很多人便下意识地提到了慈善,也有人评价说某某人那是伪善,而某某却是真善。一真一伪,把现下人们对慈善的疑虑顿时掀开摆在了桌面上。
  “名人借慈善炒作但不行真善之事,很多企业更是存在着伪善之嫌的,他们大多当着镜头,当着全国人民的面宣称要捐献多少,可实际上却要么实际只到账一部分,要么就干脆拖着,追问之下企业自我解释说他们也有困难,一时半会儿拿不出。像这样的伪善行为不断出现,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在镜头前行善可以带来很好的名声,起到一个非常正面的宣传作用。”市民杨娟说,这就是典型的伪善。“这样的所谓善举可以说是最令人所不齿的,因为善既有行善者,也有被行善者,如果只是行善者单方面的在那里夸耀说要行善,实际上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那这样的善便不是真善,而是伪善。如今的伪善者是越来越多,真善者却越来越少,因为伪善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而获得好名声,而真善却是付出了代价还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名声上的回报。长此以往,这个社会伪善者必定会大行其道,而真善者则不被社会所褒扬,慈善将会成为一句空谈。”
  但即便很多人质疑慈善,尤其那些镜头下的慈善行为,孙伟仍然相信,“善能量正在被激活。”他说,可能很多人会批评如今那些做慈善的人,尤其是那些明星和企业,他们做慈善只不过是在作秀罢了,是想挣得一个好名声,是伪善。“这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心理是很阴暗的,甚至是非常冷漠的,他们看不惯别人做善事,看不惯别人的爱心行为,因为他们自己从来没有为这个社会,为他人做过什么事情,他们只为自己而活着,所以他们本能的便会觉得别人做善事是在作秀。一个明星去做慈善公益事业固然可以因此起到一种宣传自己的作用,但是,更大的作用则在于,她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自然的公益事业中来。一个企业做慈善也是如此,它可以因此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企业,提高企业的名声,但是,最主要的是,企业因此履行了它的社会责任,让那些亟待帮助的人得到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帮助,而这个社会也理应对这些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奉献的人们褒扬与赞许的,以更加弘扬公益事业,否则,如果做慈善公益而不能得到大众的理解,反而备受讥讽,那这个社会人们的心理会更加的阴暗与扭曲。”
  他提及杨澜的一个观点:“社会不应该苛求人们的表达方式,低调有他的谦虚,高调能够起到宣传和鼓动的作用,关键是做了什么,慈善的事不要过多的计较动机,而是看结果。退一万步说,哪怕这个人虚荣心想做好事,又有什么不好呢,这个社会应该对做慈善的人更宽容一点。”
  孙伟表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好事可以受到表扬,所以,为了受表扬去做好事对我们这个社会来说也是未尝不可的,因为做好事的人得到的是道德上的满足,而社会得到的是价值观的传播,以激励更多的人来行善。所以说,慈善公益可以有很多形式,无论是像明星们那样想要宣传自己也好,还是企业想要藉此做广告,扩大影响力也罢,这些只是形式的东西而已,是观念上的差别,而最实际的是,他们至少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送去了真实的帮助,为这个社会尽了一份自己的责任,是应该值得肯定和褒扬的。
 
  80后或者更年轻的一代,他们不盲从,也不轻易相信那些在电视上滚动播放的公益广告。许多乐山人会选择“一对一”的方式表达善心帮助别人,“当然,这也缘于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和对现状的无奈。”
 
善的时代标签
善,从何处而来
 
一对一的帮助更可信赖
  卢倩自幼生活富足,第一次有了对贫困的真实体会,已经是在她20岁的时候。“很难想象吧?在那之前,我对贫困的认识,是电视镜头,书本描写。20岁那年,爸爸去马边看他的一个老同学,当时他们一家住在一个小小的空房子里,真的是空屋子,什么像样的家具家电都没有。我拿包里带的巧克力给家里的孩子,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剥开吃。”卢倩回家后,开始跟爸爸商量,用爸妈给自己的一部分零用钱资助那个家庭的孩子。“毕业之后,我自己有了工资,每个月会固定给他们寄去1000元。是很微不足道,但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真的帮助别人。”她说,如果一直在自己幸福的圈子里呆着,永远不晓得另一种生活是什么样。真的到了截然不同的另一端去体验去感受,想象如果是我和那些孩子们生于同一个家庭,这个家这种生活会提供给我们的是什么?卢倩说:“这种一对一的体验和感受对我们真的是太重要了。”尽管她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世界,却能了解到穷人的世界最需要什么。“有这种体验,你给予他们的帮助,才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并且,你会明白,怎样能够帮到他们,而又不给他们负担。”
  受访人群中,大多数人还是坦言,他们会选择自己所信赖的帮助方式。尤其80后或者更年轻的一代,他们不盲从,也不轻易相信那些在电视上滚动播放的公益广告。许多乐山人会选择“一对一”的方式表达善心帮助别人,“当然,这也缘于人们对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和对现状的无奈。”
 
善不是钱,是心
  谈到善心善行,不少市民也对记者表达,“并非不想帮助别人,但是,自己的现状都还不理想,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善能力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的物质基础?
  秦显君以一个故事否定了善和钱的关系。
  2007年2月16日,刚刚卸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在晚宴将要开始的时候,一个名叫露西的小女孩被保安挡在了庄园的入口处,她要把自己储钱罐里所有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非洲小朋友,即将步入会场的巴菲特正好听到她对保安说,“叔叔,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对吗?”巴菲特深受感动,将这个小女孩带进晚宴现场。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也不是捐出800万美元的比尔.盖茨,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赢得了最多最热烈的掌声。而晚宴的主题标语也变成了这样一句话:“慈善不是钱,是心。”
  市民徐媛媛7年来坚持在每个元旦前一周,给甘肃一个农村家庭寄新年礼物,有新衣服、被褥,有时候是一些文具和书,附带会寄出600元钱。“那是7年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报道的一个贫困家庭,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所以就以这样的方式,点滴,有点滴的力量吧。”
        在徐媛媛的心里,自己表达善心的方式,永远比不上有钱人那么有力有效,但“善的能量不会比他们小”。她说起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新闻。某银行的一位行长不幸遇车祸身亡。正是英年有为的年龄。人们纷纷为他扼腕叹息。在他的办公室里人们为他收拾遗物的时候。却意外的发现了一沓子汇款单的回执。金额一二百元不等追溯连续三年的时间。同事家人纷纷不知。辗转查询追踪款的去向。直至几千公里外一个非常偏远的小村子。收款人竟是个无人相识的穷苦农民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也自称从来不认识好心的汇款人。他们这个村子的孩子只是以前因为辍学偶尔上过媒体,正是因为有了这笔钱孩子们又背起了书包……当村里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纷纷下跪。孩子们嚎啕大哭。“我当时看完也哭了。许多人微小的、默默无闻的力量,也许才是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一种善的根源。”

微时代正在扩散的善能量
  “你稍等等我一分钟,我先发完这条微博。”徐璐是个资深的微博控,接受记者采访前,还忙着在微博上发完自己的提议。她和几个朋友最近正在微博上倡议帮助一个患了尿毒症的同事筹款。对于微博所起的作用,徐璐很激动,“如果早几年,没有出现微博的话,我们最多是开个会,再想大一点,通过媒体搞个募捐,但是再多的媒体应该都没办法做到微博这么广泛的动员。传统媒体是你听我说,但微博可以直接组织大家参与,可以行动。”徐璐说,目前已经筹到一些钱,最重要的,有不少人提出可以探望病人,合适的话,可以负担他的一部分医疗费用。除了筹款,在志愿者发掘、项目传播、资金使用公开等方面,微博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微博、论坛、QQ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出现,正在让人人公益成为可能,碎片化的个人的善心,依靠这些工具正在凝聚起巨大的善力量。
  微博何以有如此大的力量?徐璐认为,门槛低、成本低,是“微公益”最大的一个优点。传统的公益活动,如果通过线下发动,制作宣传材料、租赁场地等都需要大量的成本,而且相对于微公益,传播范围也有限。但“微公益”则基本是零成本。只要方式得当,就能收到巨大成效。她认为,微博是一个比较真实的平台,“通过微博我们能够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背景、性格、专长,接触的人群,无论是主动要求参与,还是我们去发掘,都比较容易建立起信任。”微博让更多人参与成为了可能,来自各个省市甚至是国外的捐款都源源而来。徐璐表示,她第一次看到了社会爱心的巨大能量,“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公益、慈善是通过这样全新的平台,得以更好地实现。”
 
         一个人的爱心能够给别以温暖,能够让他人不再孤单,而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一双双充满感激的眼神,更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向善的路上
以善的名义,以自己的方式
 
职业之善 一个老师与她的三个特殊孩子
         初识赵敏,是因为她作为一名城市教师支教乡镇教育。
在从教18年里,赵敏为记者讲述了她与三个孩子特别的故事。这三个孩子里面,有从小就失去亲生父母而养成不良习惯的,有家庭贫困以致于小学一年级就想外出打工挣钱的,也有调皮捣蛋被全校老师认为应该就读特殊学校的,然而就因为赵敏对这些孩子充满耐心、爱心、恒心的教育帮助,改变了他们的不好的习惯,使得他们回归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孩子身上的污点,是因为没有人为他擦拭和揭开。”在赵敏的眼中,每一个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而老师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就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往往伤害孩子,就是因为这点不经意。”所以在赵敏的执教生涯中,她总是竭尽所能地用爱心呵护这群如自己骨肉的孩子,她认为,只有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引导他们正确的思想,传递他们丰富的知识才是一名教师根本的善举。赵敏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教师,能够恪守“不误人子弟”的教育态度,对待人生持有感激的态度,与别人和睦相处,快乐了自己,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善行。
朴素的做人之本,没有惊天动地的道理,却浸透着一份向善的力量,也浸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学生当中。
 
社团之善 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11月23日,记者来到了乐山师范学院,由该校爱心社发起的捐助马边贫困儿童过冬衣物的活动正在校园内开展。据该社团负责人,大三学生毛星介绍,本次活动是通过社会公益机构联系的一所只有7人的小学,该小学地处大山之中,生活学习条件极为艰苦,在了解情况后在校园内发起了这场爱心行动。
据了解,类似于这样的爱心行动,每学期都有很多次,除了向受助对象捐款捐物外,该社团两百多人还轮流到敬老院和特殊学校开展活动,每一次活动对于这些大学生而言,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大一的时候去敬老院,看到里面的老人的生活状况,内心的冲击非常大,总是想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们,甚至愿意将自己所有的生活费留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们;大二的时候,自己的心态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应该将这种善良的思想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奉献出自己的善心;到了大三,对待善举就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学生毕竟有着身份的特殊性,个人力量远比不上社会力量,所以现在的一些活动我们都在联系公益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毛星对于每次活动都认真总结,希望通过自己,通过有限的力量发挥更大的效果。
       “奉献出爱心就是善的体现。”参加过多次社团活动的大二学生黄倩则感言,通过这些活动,自己明白了一个人的爱心能够给别以温暖,能够让他人不再孤单,而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那一双双充满感激的眼神,更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
  
修养之善 传统文化当为善行砥柱
        目前从事公关策划,已过而立之年的盛道公司总经理杨珈乙,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现在依然保留着儿时对农村的印象,最让他记忆深刻的莫过于老宅堂屋的香案上,供奉着的“天地君亲师”条幅。儿时的他并不太明白这几个字的具体含义,随着在社会的前行和自身的发展中,现在依然保留着对“亲师”的敬意,依然坚守着为之付出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被杨珈乙定义为善行。
         在杨珈乙看来,走过封建社会的中国,已经不存在“天地君”等这类的称呼,但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亲养师教”,对于“亲”和“师”的尊敬和付出自然便是善心的体现。“一个人有无善心,还需看这个人是否有修养。”在杨珈乙的观点中,修养是衡量一个人为善的标准。
         而在日常的生活中,行善事成为了杨珈乙生活的一部分,据了解,从2005年开始,杨珈乙就一直坚持每周到社会福利院看望小朋友,而采取的方式多以沟通交流为主,捐款为辅。“这类小孩其实最缺乏的就是精神上的充裕,这是很多人在救助弱势群体时容易忽视的地方。”杨珈乙认为,帮助一个人,给予他最需要的东西,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行善不是扬汤止沸,而要釜底抽薪,“找准关键点,合理运用自己的善心,使这种能量发挥到最为合适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