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税务司署见证百年耻辱

 苏迷 2012-11-30

[运河拾遗]探寻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州对外经济的兴衰见证

关税务司东楼南。

[运河拾遗]探寻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州对外经济的兴衰见证

中间的平房。

[运河拾遗]探寻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州对外经济的兴衰见证

西楼东面。

  名城新闻网讯(记者 张奕)聆听京杭大运河潺潺的流水声,它缓缓的诉说着中国千余年来的农耕文明。“京杭大运河就好像现在的高速公路一样,它的出现带动了苏州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命脉。”苏州文史专家徐刚毅先生谈起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时打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比方。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内外通商要地,而京杭大运河的出现,使苏州内外通商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的描述,仿若亲临了当年苏州城的繁华。今天(7月30日),记者走进了位于觅渡桥堍的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从英式的红色洋房里窥见的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苏州工商经济从繁荣走向衰败的历史镜像。

  清光绪二十一年(1885),清政府与日本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辟苏州为通商口岸。光绪二十二年七月,苏州关即苏州关税务司署成立,地处觅渡桥堍青旸地日租界。其管辖范围为嘉兴以北,丹阳以南,昆山以西。

  走进苏州关税务司署旧址,三栋红色砖房映入眼帘。房屋颇具西方神韵,为英国风格的西式别墅建筑,红瓦、尖顶、红墙的多层楼房。“当时这里并不像阊门、枫桥万人码头那样繁华,地方相对偏僻,所以清政府就将这里割给了日本人。”徐先生说,苏州关的主要关务就是对出入苏州港的轮运货物、船只等征收关税,监管货运,查缉走私,这也是它设立在古城南大运河旁的最重要原因。“水路在封建社会乃至到现在都是重要交通运输要道,运费也是最为便宜的。”

[运河拾遗]探寻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州对外经济的兴衰见证

水泥罗马柱。

[运河拾遗]探寻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州对外经济的兴衰见证

西式壁炉。

  苏州关开通后,通商贸易渐趋活跃,往来商船骤然增多。据史料记载,清末,在苏州关等级挂号、从事贸易货物运输的中外商船,年均保持在10艘以上,至民国增至76艘。徐刚毅先生说,“不过,国家关税要作为偿付战争赔款及对外借款还本付息的担保,所以关税几乎都给英、美、日、德等国瓜分了。”海关本为国家独立行使主权的行政管理机关,但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凭借着不平等条约,夺取中国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关税收支权,使海关长期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苏州关也未能幸免。

  三座红墙砖房并不相同,东面一栋为二层楼,平面如凹字形,而西面是三层楼,中间则是平房。远远望去,西式的阳台,欧式风格的水泥罗马柱、高耸入云的烟囱格外显眼。走进楼内,极具西方风格的壁炉,漆着红漆的洋式扶梯,处处都留着“洋关”的痕迹。在这历史的留痕中,我们看到了兴衰变迁的景象。

  “当时国内货物捐税严苛,国外又设立关税壁垒,土货出口连年跌降,洋货进口却有增无减。”徐先生感叹,“于是关税务司署也就成了‘洋关’。”苏州成为了“洋烟”、“洋酒”、“洋布”等洋货输入的重要市场和邻近地区丝、茶、菜籽等土货输出的转运码头,同时也成为了列强工商资本的投资场所。在抗日战争前,进出口贸易全然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昔日苏州工商经济繁荣的局面付之一炬。

[运河拾遗]探寻关税务司署旧址 苏州对外经济的兴衰见证

觅渡桥。

  关税务司署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带动了周边工业的发展。苏州关位于觅渡桥堍,古运河由此而过,南行吴江、杭州,为古时交通要津。相传当时客商、百姓需摆渡过往,十分不便。于是有一和尚化缘集资,修建桥梁,从而“灭渡”,因而得名“灭渡桥”。苏州话里“灭、觅”同音,又讹称觅渡桥。

  “因为临近运河,运输方便且便宜,苏州关附近建起了一批近代工业。”徐先生回忆说,砖瓦厂、面粉厂、化工厂等等,不过现在都已经拆掉了。而在觅渡桥边,还有一座水文观测站,用来检测大运河的水文状况。

  据了解,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之后,“关务活动”随即终止,建筑开始作为民居使用。直至2009年,关税务司署旧址改归苏州市青年商会管理,居民已全部搬迁,目前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

  徐刚毅先生肯定道,“关税务司署是国内较早的近代海关设施之一,也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重要见证。作为大运河沿线的重要文物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