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在“世界读书日”

 向春阁 2012-12-01

写在“世界读书日”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个“世界读书日”,是199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到现在恰好是十个年头。若以人的年龄段来作比喻的话,十岁的“世界读书日”正处于少年期,还在发育、成长哩。不过,时间虽不长,成长却很快,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4月23日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活动,有些还延长到一周乃至一个月。我国前两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比如那场“经典美文百人接力朗诵”就很是壮观。

  为什么挑选4月23日作为“世界读书日”呢?这跟两位文学巨匠有关,他们一位是塞万提斯,一位是莎士比亚。巧的是,两位大师都逝世于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享年69岁。而莎士比亚病故时只有52岁,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英年早逝”。更为巧合的是,莎士比亚的生日也是4月23日!莎翁在《暴风雨》中藉某角色之口感喟地说:

  舞剧已结束了。我们这些个演员,

  我说过,原是一群精灵,全部

  化成了一缕烟,淡淡的一缕烟云。

  这大概是莎翁达观的“夫子自道”。但他的不朽作品和伟大声名,毕竟没有化为“淡淡的一缕烟云”。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同样也是。他们不仅仅属于英格兰、西班牙,也不仅仅属于欧洲,他们属于全世界。——也因此,“世界读书日”选择了4月23日

  在七十一年前,曾有过一个与书有关的“日”,这就是“图书自由纪念日”。但这不是由哪个世界性组织提议和宣布,而是当时流亡在巴黎的一些德国作家决定的,这个“图书自由纪念日”是在5月10日

  为什么是5月10日?因为在此前一年,即1933年5月10日,在德国纳粹宣传部长兼帝国“文化协会”主席戈培尔的导演下,柏林上演了一场歇斯底里的“焚书”闹剧,在大学校园和公共广场,纳粹分子和狂热追随者们,将收缴来的数万本图书抛入烈火中焚毁。德国戏剧家和诗人布莱希特后来在《图书目录》一诗中,写到一位“心情压抑的杰出作家”,他发现待焚图书的目录中没有自己的书,顿时怒火中烧——他飞快地在给当权者的信中写道:“快烧死我!快烧死我!

  千万不要把我放过!……”

  诗中的“我”指的是“书”。不过,也是“杰出作家”的布莱希特,他的书却在5月10日柏林“焚书”的首选之列。他写那首诗显然是认为,自己的书被纳粹焚毁,不是耻辱,而是一种荣耀。

  流亡巴黎的德国作家把5月10日当作“图书自由纪念日”,在当时当然不可能有多大影响。他们只是以此来表达对纳粹“焚书”的一种抗议,意在反其道而行之。

  那些没有流亡在外的爱书的德国人,则用他们的行动在默默抗争。纳粹颁布焚书禁令之后,有个姓格洛姆比茨的人将他珍爱的图书藏在墙壁的夹层内。——他这种办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有个中国人就用过,他就是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李斯宣布“挟书律”(私藏书籍以“灭族”论处)之后,孔鲋就将儒家经典都秘藏在祖居的夹皮墙内。——为了使遭禁的书籍免于劫难,当时那些爱书的德国人,真是绞尽脑汁,各显神通,他们将“禁书”或藏在房架隐蔽处,或藏在地窖的台阶底下,甚至藏在煤堆里……纳粹覆灭后,当德国有关部门征集曾遭禁的读物时,很快就收到了大量“重见天日”的图书。

  德国人又获得了“免于恐惧”的读书自由。而5月10日那个“图书自由纪念日”,却被德国人定名为“焚书日”,以此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忆和特殊的纪念。比起当年流亡作家的命名来,“焚书日”无疑显得更直接、更强烈,也更具有警世的意义。

  在“世界读书日”,扯到历史上的禁书、焚书,好像有点“不搭调”。笔者想说的是,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书有幸逢礼遇和欢悦的日子,书也有遭遇野蛮与劫难的日子;当我们回眸、谙知了书的所有的日子,那么,我们也就真正懂得了“珍惜”二字。

 

《解放日报》 (2005年04月22日 第19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