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求帮助:苏轼 王弗 王润之 王朝云 及其子女的历史、生平资料,

 yiyidaodao 2012-12-03

寻求帮助:苏轼 王弗 王润之 王朝云 及其子女的历史、生平资料,谢谢

苏迈 长子 母王弗
苏迈(1059-?) (生年据宋苏过《斜川集·送仲豫兄赴官武昌叙》推算),北宋人,字伯达,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长子。尝为酸枣尉(《苏轼文集》卷六八《书迈诗》)。轼贬惠州,迈求潮州安化令,以便馈亲,卒於官。事见《东都事略》卷九三七、《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善为文,工书,东坡帖乃迈所作,亦自可喜。苏氏诸子源同派异,种种皆有过人处。《宋史本传·姑溪集》
苏迨 次子 母王闰之
苏迨和范育、兰田三吕被称为张载高足弟子。他和吕大临听从张载教诲,“不留连于科举”,一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倡明关学为己任,吕大忠称他“年四十,不求仕进,从故崇文校书横渠学,为门人之秀。”后因品学兼优,以布衣召为常博士。宋哲宗元符年间,“入党箱”而为朝廷官,统管绕州。他在上任途中过洛阳夜宿二程弟子彦明馆所,程颐前来拜访他,对在座的学者指出苏季明从不以官职的升迁为意愿。在座的尹火亨问苏迨:“你上书为国家着想,为何不为身计想?”苏迨对他说:“若为国家着想,自当赴绕州,若为自身进取计,我是看不上绕州这个统管职务的。”说明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张载去逝之后,他已到晚年,仍求学不已,而又拜程颐为师,时值彦明、尹火亨以状元进士及第一二名。苏迨对他们说:“你们科举一二名被称之学业最优秀者,但科举之外也有出类拔萃的学者。”彦明听后仍不思理解。有一次,他俩人闲时喝茶,又谈论此事,苏迨以盏灯示曰:“此豆不是学?”彦明方才大悟。
苏过 三子 母王闰之
苏过,1072—1123年,字叔党,别号斜川居士,苏轼的第三子,为苏轼前妻王弗堂妹王闰之所生。苏过从小到三十岁前,几乎都生活在苏轼身边,在父亲精心教育和培养下,不仅能诗能文,而且擅长书法绘画,且大有乃父之风,故时人以“小坡”誉之。他是“三苏”之后,子弟中最承家风者;而在他们三弟兄中,又以苏过的才华和文学艺术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有“苏氏三虎,季虎最怒”之说。指的就是苏过文章、书法笔力遒劲,气势不凡。在文化精神方面,苏过秉承父亲的遗风,兼采儒、道、释诸家之自由思想,形成了比苏轼更为纯粹的自由人生哲学。他以自己的出处行藏和诗文作品,铨释了宋代文化、文人中那种既缘于历代自由文化传统,又独具宋人兼容而通达、内省而广大的风神韵致和使用价值的精神体系——“斜川之志”。
幼子 苏遁 母王朝云
元丰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二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苏轼为他取名遁(繁体字遯)。此时苏轼正遵父遗命为《易经》作《传》,”遁“取自《易经》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远离政治旋涡、消遁、归隐的意思,这一卦的爻辞中说:“嘉遁,贞吉”,“好遁,君 易经子吉”,可见这个名字,既寓有自己远遁世外之义,又包含着对儿子的诸多美好祝愿。遁儿满月之时,苏东坡想起昔日的名躁京华,而今却“自渐不为人识。”都是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因而感慨系之,而自嘲一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元丰七年三月,苏轼又接到诏命,将他改为汝州团练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苏轼接到诏令后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携家启程,七月二十八日,当他们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时,小小的干儿中暑不治,夭亡在朝云的怀抱里。苏东坡很伤心,写了一首诗,这首诗题目很长:《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遁,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关于三位女子 百科上很详细 字数太多 贴不上来

妻妾儿女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她堪称苏轼的得力

  

明代杜堇绘《苏轼题竹》

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九百多年来,在不同的朝代都一直被广为传诵着,也是文学史上众多悼亡作品中最突出的一首。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那种情感、那种沉痛、那种深切,足以让后人也一样“泪千行”了!

 

  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最困难时,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变着法子给苏轼解闷。在王闰之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

  

清代任伯年绘《东坡玩砚图》

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的侍妾叫王朝云,苏轼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东坡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朝云逝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一直鳏居。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捧腹大笑。”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为名胜。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