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圆满完成谷来镇野外普查工作

 金旦博知堂 2012-12-03

嵊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8)

来源:浙江文物网  作者:嵊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8-11-06

                                    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圆满完成谷来镇野外普查工作
  近日,在谷来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圆满完成了该镇的野外普查工作。
谷来镇位于嵊州市西北部,有金三角小山城之称。谷来山灵水秀,文化底蕴深厚。位于谷来砩头的玉成桥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晚期建筑举坑祠堂,市级文保点有大夫第门枋、永兴庙、品济桥等。
  普查队于2008108进入谷来镇进行调查,在普查过程中,普查队员严格按照普查规范和标准,对各文物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测绘、拍摄、制图、记录,行政村覆盖率达100%。此次野外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03处,其中复查8处、新发现95处,内容涉及古桥、古井、古道、民居、宗祠、庙宇和生产队屋等,它们分别为古桥36处、祠庙庵21处、民居17处、古井12处、砩坝6处、古道6处、渡槽2处、店铺1处、生产队屋1处、香榧林1处,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如护国岭村古民居——大屋,举坑村山青岭脚至举坑古道,与玉成桥相得益彰、构成美丽风景线的砩头三道砩坝及谷来二村下砩、三合村潭石横砩,分别位于联谊村、双溪村的两处渡槽,下郭千年香榧林,见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村民主管理历史的联谊村下坂生产队队屋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散发着谷来先民驾驭自然的智慧结晶——36座古石桥,为古今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在普查过程中,我们还对现存放于谷来镇中学的光绪四年北山书院碑记进行了走访和详细了解。
  在进行野外普查的同时,文物普查队一边走访,一边向当地村干部、村民宣传《文物保护法》文物普查工作。通过宣传,加强了当地村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为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嵊州文物普查队在谷来镇登记36座古桥
  此次谷来普查收获颇丰,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在该镇登录了36座古石桥,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创本次普查以来各乡镇街道之最。
  谷来镇位于嵊州西北部,东北与绍兴县毗邻。境内群山环抱,山涧溪流呈叶脉状分向集流于竹溪江,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溪流上,散落着数十座大小不一、形态别致的古桥。
  谷来的古桥,总体可分为石梁桥与石拱桥两种。石拱桥按照券形,可细分为半圆、马蹄、圆弧、蛋圆、椭圆、悬链线、抛物线及折边拱券;按照砌筑可分为并列、纵联、分布并列、联锁分节并列、锒面纵联、框式纵联、乱石等,可谓多姿多彩,光彩夺目。古桥有的典雅、壮重,工艺精良。如载入2000年版《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的玉成桥,系东西跨向悬链线石拱桥,全长37.05,桥面宽4.70,拱高4.80,净跨12.15。拱券用块石干砌,拱顶平坦,全桥造型完整、朴实。19925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高级工程师唐寰澄先生来嵊考察,称玉成桥为国内少见的椭圆形拱,其上部为悬链线,构造精良,合乎科学。该桥的发现,填补国内古桥技术史的空白。玉成桥是谷来镇举坑村马正坑于清道光十六年独资建造,是举坑人为谷来镇乃至整个嵊州市筑出的最好石拱桥。
  同样是举坑人,在清嘉庆二十四年,建造了嵊州市现存最小巧玲珑的古桥——举坑村铜锣湾自然村保佑桥。该桥为东西向单孔三折边石梁桥,由三板长1.30、大小不一石梁拼合成1.06宽桥面。两组桥墩均用三块条石竖向并列砌筑,中缝嵌砌块石,上置长系石一块,以承托桥面石梁。桥北侧石梁正中镌刻阴文桥名保佑桥上款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吉旦、下款马丕容立。东侧桥堍用卵石错缝叠砌,与铜锣湾自然村古道坡面成“7”字形,并设踏跺七层。
  谷来古桥载入《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的还有西成桥、万年桥。西成桥建于清道光年间,系东西跨向二孔三折边石拱桥,分水尖直伸至桥面,酷似大雁展翅。可惜1994年拓展镇内道路,改成水泥桥,仅存桥墩为旧物。万年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六年重修。桥全长25,桥高8.20,桥面用平整块石砌成,中平两坡,拱券为纵栏砌筑。中墩迎水面设分水尖,尖顶上端置八边形小石柱。石柱遍身刻有南无天神菩萨、南无青除灾菩萨……”等字样八行镇桥铭文。石柱上方桥身施桥铭石,桥铭石左右设凸出兽头石。在谷来镇形制与万年桥相同的石桥,还有双溪村的天保桥。
  谷来古桥,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的,虽只有三座。但用多姿多彩来形容其它古桥,一点也不为过。如构造精密工整、美观大方,犹如一座精美桥梁工艺品的双溪村大坂自然村永济桥;桥台以巨大岩石作基础,任凭洪水侵袭,桥仍泰然处之的吕岙村镇东桥;屡毁屡建、现存为嘉庆巳卯年的两墩三孔五拼石梁桥——马村品济桥;桥碑、桥身及周边环境保持和谐统一的三合村潭石自然村天成桥……还有位于显潭片的两座砌筑十分考究的蹬步桥,至今仍为山民提供过江便利、散发着先民驾驭自然的智慧结晶……这些古桥是谷来先民在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的灿烂文化。为古今科学技术园地增添了盎然生机,也是现代桥梁的延续和深化。
                                                嵊州市文物普查队登录一明代砩坝
  在对谷来镇进行文物普查工作中,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发现登录了多处砩坝,其中以谷来一村砩头三道砩坝、谷来二村下砩、三合村潭石横砩较为突出,谷来二村下砩为明代砩坝。
  嵊州古称剡县,境内千山万壑,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溪涧源短流急历来水旱灾害频发。史传大禹治水毕功了溪,尔后数千年,当地官府以治水抗灾为要务。先民则代代相继,为治水害兴水利殚精竭思。东汉末年,先民效法会稽郡守马臻开凿鉴湖之术,开挖人工湖广利塘,面积二百数十余亩,方圆十余里,被后人赞为小天公。明万历年间,嵊籍工部尚书周汝登有言:嵊田所赖者惟砩与塘。所谓,即筑于河溪上游之拦水坝。其时,嵊地因旱情盛于洪涝,筑砩挖塘为水利之要务,故民间多不遗余力,自发组织兴修,尤以筑砩为甚。其规模有长至五百余丈浩浩之大砩,亦有拦溪坑五、六丈之小砩。仅周汝登主编的《嵊县志》便列入砩坝70处。世事变幻,苍海桑田,至近年,全市尚有活动砩坝11处,固定砩坝96处,其中引水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砩坝19处。这些砩坝大都散落在山区溪坑,且分布集中。
  下砩位于谷来镇敬老院前之东江溪,为明代建筑。砩坝呈东西向,分南北二部分,为南高北低态势。砩坝南侧迎水面总长23.44,中间位置施凹槽,长3.60,分砩坝为东中西三段。平常时节,溪水只从凹槽流泄。为便于行走,在凹槽上置立五只蹬石,高度与东西侧砩坝面相齐;砩坝北侧背水面呈斜坡,宽4.10,由纵八行自然块石对称横向排列,施上下二层并直接铺设在山体岩石上。
  下砩坝的筑成,彻底改变了谷来集镇以往一日大雨白茫茫,五日无雨闹旱荒的景象,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嵊州市文物普查队登录谷来下坂生产队队屋
  近日,嵊州市文物普查队登录了一幢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生产队队屋。
  该队屋位于谷来镇联谊村下坂自然村59号北侧,与西侧香火堂隔天井而望。队屋面阔三间,通面宽13.10,其中明间4.50;进深四间,通进深10.83;硬山式小青瓦屋面阴阳合瓦。外墙开砖错缝砌筑,开砖饰檐。前立面砌至二楼楼板处,并以开砖封檐,地面至檐口高3.3。间以方形壁柱相隔,并以桐油石灰勾缝。明间开大门,门上方施椭圆形拱洞,上设长方形凹槽。凹槽面饰鳞纹状灰塑饰片,饰片上堆塑阳文楷书下坂生产队。大门两侧饰半圆形砖柱,下施硅角,上堆灰塑装饰。柱边各设长1.90,宽0.50狭长小窗。南北次间施对开方窗。明间一楼正中用抬梁,东西两侧用穿插枋承托二楼搁栅、楼板;一楼东西次间内壁及明间后壁彩绘下坂生产队九个生产小队的收支帐目。帐目上方绘装饰图案,以人物、动物为主。明间二楼用五架抬梁带前后双步,前京柱处施板壁墙,上饰栏栅。板墙外设过廊,宽2.75,施机制木栏杆。
  下坂生产队队屋内公布的下坂九个生产小队年度收支帐目,是嵊州市文物普查以来首次发现。它为我们了解上世纪50年代北山区的经济状况,村民民主管理、监督生产队事务提供了实物佐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