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的炼字和用典

 昵称8088609 2012-12-04
        先说炼字。所谓“炼”者也,即反复锤炼,以求诗歌最大限度的生动形象。所炼之字,一般以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居多,因为这类词,有更大的锤炼空间。贾岛的“推敲”故事中的“敲”,齐己《早梅》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一”,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为人津津乐道,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另外,炼字也常常和一些修辞格融合在一起,如比喻、比拟等。王安石《桂枝香》中“千里澄江似练”一语本出自南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澄江静如练”,细思,两者之不同在于:其一,王诗加上“千里”二字顿觉大气磅礴,是符合全诗整体气韵的;其二,谢诗“澄”“静”二字有重复之嫌,王诗则简练,可见王诗并非是简单的剽窃。两句都有比喻,把江水比喻成白练,十分形象。毛泽东词《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句,一“才”一“又”突出了时间之快,从而照应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当然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此不赘述。
  
      下面是几个练习,需细细品味。
  
  归渡洛水
  皇甫冉
  
  暝色赴春愁,归人南渡头。
  渚烟空翠合,滩月碎光流。
  澧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
  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1.首句曾有人欲改为“暝色起春愁”,你认为“起”和“赴”哪个字更好一些呢?
  
  玩月呈汉中王
  杜 甫
  
  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浮客转危坐,归舟应独行。
  关山同一照,乌鹊自多惊。
  欲得淮王术,风吹晕已生。
  
  2.第五句“关山同一照”,也有的版本写成“关山同一点”,你赞成哪种观点呢?请说明道理。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杜 甫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养片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3.第四句“晴天养片云”也有人认为应作“晴天卷片云”,你怎样认识呢?请说明理由。
  
  春雨
  陈与义
  
  花尽春犹冷,羁心只自惊。
  孤莺啼永昼,细雨湿高城。
  扰扰成何事,悠悠送此生。
  蛛丝闪夕霁,随处有诗情。
  4.试就第三、四句中的“孤”、“湿”加以简析,体会诗人独具的匠心。
  再说用典。用典也称为用事,它可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其方式,大致上是引用古典书籍中的故事、寓言、趣闻,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委婉。如辛弃疾的《南乡子》中语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通过曹操之口赞扬孙权,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无尽的感慨。还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鸡黍”二字,出于《论语·荷蓧丈人》“杀鸡为黍而食之”,孔子称这位“杀鸡为黍”者乃“隐者”,再联系全诗最后一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菊花的象征意义,那么,孟浩然所访的所谓“故人”的身份,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一些美人啊香草啊,梅兰竹菊松柏柳等,不要轻易放过这些物象,须细细品味,它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这象征意义则是有出处的。
  再做两个练习。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5.“夹岸桃花”能给人什么联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题多景楼
  王 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
  6.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附参考答案:
  1.“赴”更好些。起句一个“愁”字统摄全篇,“赴”与“起”相比,“起”较一般化,较浅陋,“赴”较为含蓄、新颖。而且用“起”字,是“愁”起于暝色,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愁闷的真正原因(下文有澧浦放歌,暗用屈原典故)。而且,“愁”与“暝色”能交织在一起,便是用“赴”字的妙处。
  2.如说“照”用得好,理由是从全诗看,与下句中的“惊”对仗更工稳,都是动词。“点”是名词,词性不同。再者,正因明月同照,诗人漂泊,王亦远谪,自然乌鹊多惊,诗句更能表现他们共有的沦落异乡的孤独,而“点”字则无这种效果。
  如说“点”好,理由是“点”用字更新颖独特。作者的视觉站得更远,更显诗之大气。能使人联想到绘画的点染,体现出一种诗情画意。
  3.用“养”字为佳,其理由有二:一是晴天无云,而养片云于谷中,谷中有云以显示出崖谷的险峻,照应了第五句的“险绝”;二是山泽多藏育,山川出云,同时回应“好崖谷”,故用“养”字为好。
  用“卷”的理由是从上下句构成的意境上分析,红日邀飞鸟,晴空舒卷片云,力度较强,意境更加开阔、壮丽,与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似。
  4.“孤”突出了孤独凄凉,寒冷的春雨中,避兵祸逃难的诗人,本来羁心自惊。又闻孤莺永昼啼鸣,更是愁上加愁。鸟孤实际上是在写人孤,暗点最后的“诗情”二字。“湿”富于形象感,如改为“淋”、“下”之类的字,仅表一简单的动作,显得索然无味。细雨使城湿,可见雨持续时间之长。和前面的“孤”、“冷”相照应,加重了诗人湿透了心的孤独、冷落与凄凉之感。
  5.“夹岸桃花”可以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再联系全诗内容,表现着诗人闲适自在的心情,诗人春天游湖,虽说有绵绵春雨但也没有减低他的游兴。有对燕子的渴望,有对桃花的喜爱,还有对撑出柳阴的小船的欣喜,实际上还有对田园山水生活的渴望。
  6.本诗运用了祖逖“击楫中流”的典故。晋朝祖逖南渡,曾中流击楫,发誓北伐。诗中西风吹起,波涛声声比作祖逖击楫的声音,情景结合在一起,既抒发了诗人思古之幽情,又表现了他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谈巧破诗歌鉴赏题之“意”字为先
 
       诗歌鉴赏题的难度在整套高考卷中号称是E级,历来为学生所怵。其实很多时候是自己吓唬自己,一怀胆怯之心,自然就谈不上还有什么见解发挥了。试想:相对一篇先秦散文,一首古诗岂不好理解得多?所以,大可不必被所谓的“难度”吓倒。平日闲来就读一二首,时间久了,自然什么都懂了(所以我提议从高一起就应把古诗诵读作为一项常规性语文活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平时阅读积累比较少的同学,也不用害怕,教你几招,看看效果如何。
  这几招就是:抓意象,赏意境,“意”字为先;知结构,抓位置,快速把握;识风格,归类型,整体认知;懂技法,明术语,紧扣题意;看题型,讲套路,要点齐全。此五招实为两步:一为看(前三招),一为写(后二招),足可应付诗歌鉴赏题考点所涉及的形象、语言、手法、思想情感等问题。
  本期谈第一招:抓意象,赏意境,“意”字为先。
  所谓“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形象,是“物”;所谓“意境”是指诗中融有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是“景”。二者都带“意”字(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一首诗是否读懂的初步要求就是能否把握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一首诗的“灵魂”,是在答题中应始终紧扣的“宗”。作者的情绪是高还是低,心情是喜还是悲,心境是平和还是激烈,弄明白这一点就明白了大半首诗。所谓“打蛇打七寸”,而这个“意”字就是诗歌的“七寸”。所以我们提出“抓意象,赏意境,‘意’字为先”。
  试举一例,可见端倪: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乍看此诗,只觉生机盎然,但是如果注意到“鸳鸯”这个意象,再看前一句“尽日无人看微雨”,可以推知园中人其实是“孤独一人,无人相伴,百无聊赖”。假若没有抓“鸳鸯”这个意象的意识的话,很可能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先看抓“意象”的问题。既是要以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就要以熟知诗歌意象为切入点。一般来说,意象的寓意是不变的。即便如此,从古人成千上万首的诗歌中总结归纳出的意象也是我们一时难以应付的。因而在此选取了一些经典、规范、常见的意象,这些意象需要我们牢固掌握。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菊花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用于象征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也用来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来象征坚强不屈的正直品质。(李白《赠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现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芭蕉寓意孤独忧愁,离情别绪。(“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杜鹃鸟 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贺铸《忆秦娥·子夜歌》:“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而喻此。((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而为悲凉的同义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鸿雁 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欧阳修《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等等。
  还应注意一点:同一意象在不同写作背景下,在不同作家笔下往往寓意不同,不可过于机械。如“草”: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寓其“顽强”;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 寓其“闲适”;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则寓“昔盛今衰”之意。
  再来看“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对分析情感的重要性。小桥流水,高山大河,景各不同。景有小有大,有绚丽有单调,有清新有晦涩,有美好有残缺,心情也会随之亦然。景的色调分析出来了,情调也就有了,情感也就自然明朗了。
  如《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中 “草萋萋,花自落,鸟空啼” 的一派萧条景象,自然预示着作者内心的悲怆之情;又如《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 “凉月如眉,越中山色,桃花雨,鲤鱼” 是一派美好景象,作者心情当然是愉悦欢快的。
  不过也要注意特殊现象。“乐景抒哀情”或“哀景抒乐情”的反衬手法就是这种特殊情况。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景色绚丽,似乎心情愉悦,但后两句明显是春过思归,内心伤感。如此看,前两句的“乐景”实为反衬后两句的哀情,按一般的意境分析倒是错了。所以,看意境还要注意全诗,不可只看一处便忙下结论。
  配套练习:
  根据下面诗句中的意象或意境确定诗人具体的思想情感。
  
  1.
  月夜忆舍弟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3.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唯有鹧鸪飞。
  
  4.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参考答案]
  1.意象:雁、月; 具体的思想情感:思乡思人
  2.意象:月、柳; 具体的思想情感:伤别之情
  3.意象:鹧鸪;具体的思想情感:怀古伤今
   古诗歌对比鉴赏例析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摩挲:用于抚摸。
  
  [阅读鉴赏训练]
  1.两首诗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各自的景物特点如何?
  
  [思路导引]
  王诗按空间顺序写景。一、二句先写江面上空景色:秋天天空中的阴云半开半合,有阴有晴;傍晚时分,含雨的云彩在低空中徘徊。第三句写江的对面,青山叠嶂、云雾缭绕,最后一句写诗人在迷惘中发现远处千帆竞驶的情景。
  作者巧妙地将秋阴、晚云、青山、千帆等景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下。气势开阔、恢宏,又正值傍晚时分,景物更笼罩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董诗一、二两句写诗人站在江边眺望之景: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万顷碧波的江面。接着将视线转入天空,如镜的天空澄清寥廓,一双白鸥由天际飞来。三、四句收回视线,写岸边小柳。作者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笔下的秋江、碧天、飞鸥,构成了一幅广阔、明丽的画面。
  
  [参考答案]
  两诗都按空间顺序写景。
  王诗先写雨过天晴,阴云半开,次写浓云欲雨;第三句写青山盘曲,云雾缭绕,难辨行路;第四句写江面千帆隐现。全诗景物朦胧而幽远。
  董诗先写水天一色,澄江如镜,白鸥飞翔;再写柳树婆娑,姗姗可爱。景物雄阔、明净。
  2.两首诗都借景抒情,分别创设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导引]
  王诗写了泛舟江上所见景物。秋雨初霁,晚云含雨。远处青山迂回,难辨行程。恰好帆船隐隐约约,飘然而至,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全诗字字含情,创设了一种朦胧幽远,开阔迷离的意境。诗人在变幻多端的景物描写中,也隐含了人生之路虽然曲折迷离,但只要善于把握命运的航船,就终会冲破迷雾、看到希望的哲理。
  董诗笔下江面浩瀚,水天一色,白鸥飞翔,意境阔大明净。诗人以乐景抒哀情,联想到自己漂泊在外,浪迹天涯,多想停住脚步,与亲人厮守相伴。“双鸥”寄寓着诗人急欲飞归故乡之意,怎奈身不由己,于是情不自禁抚摸身边的小柳,希望它快快成长,待柳树成阴时再系住他垂钓的扁舟。全诗表达了作者欲过安宁生活而又被迫无计的羁旅之愁。
  
  [参考答案]
  王诗意境宏大而迷蒙,感情沉重而转为开朗。
  董诗意境阔大而明净,感情恬静而不失惆怅。
  3.王诗“低徊”一词描绘出“晚云”怎样的情状?董诗第二、四句各运用什么修辞方式?表达效果如何?
  
  [参考答案]
  王诗运用了拟人手法。“低佪”形象地写出了含雨的暮云低重而缓慢移动的样子。
  董诗第二句将白鸥比喻为白雪。远看天际飞来白雪,近看才知是一双白鸥,形象地写出了秋高气爽之际,白鸥展翅飞翔,忽高忽低,如同飞扬的雪的情景。
  第四句运用了拟人,明明是作者自己眷恋家乡不愿离去,却要柳树系住自己远游的小舟,可谓奇思妙想,极写诗人不愿离乡又不得不离乡的矛盾心理。
  
 
     古诗《暮春归故山草堂》赏练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赏析] 一个远离故乡的人乍还家中,一眼就看出哪些有了变化,哪些没有变化。此诗写出了诗人回到谷口故居的第一印象。诗人对窗前幽竹寄予了深情,表达了由衷的赞颂。钱起的故山草堂在蓝田的谷口,故以“谷口”开篇点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春残”紧扣诗题“暮春”,也为下面的叙写作了铺垫。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虽都是在写春残景色,但又是在作后两句的陪衬。正是在暮春时节,鸟语已稀,花香将尽的时候,才会突然间感觉到幽竹以清阴迎我归来的可爱。这里诗人用了对比与拟人两种手法来突出幽竹的让人怜爱。对比是由鸟声稀等春光将舍我而去的凋零景象与幽竹撑一伞绿葱葱的清阴来迎我构成的,“稀”、“尽”、“飞”三字一气而下,渲染出了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气氛。而“幽竹”、“清阴”与“待我”则写出了尚有幽清之境迎我的欣喜。拟人手法表现在诗人赋予幽竹以人的品格和情感。“不改清阴”是说幽竹具备始终如一忠于朋友与主人的品性;“待我归”是说幽竹保持着一竿绿阴等待我归来的亲情。“不改”与“待我”四字让人顿感一股真气扑面而来。钱起正是以我的“怜”和竹的“待”将物我之情贯通起来,创造了一种物我相亲的画意诗境。
  
  [练习] 阅读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回答下面问题。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气氛?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诗人刻画了“幽竹”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刻画了“幽竹”不改初衷、不屈流俗的形象,简练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的内美与外美和谐统一的特征。
  (3)全诗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永葆节操的高尚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