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褚仁远:眼睛与眼镜

 sxxzwd 2012-12-04
褚仁远

  1939年6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主任、眼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眼科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华眼科学会常委,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现任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眼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授褚仁远被誉为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开拓者,但他却说,自己一辈子研究重点都放在青少年近视眼的研究和防治上。近两年来,他不断提出渐进多焦点眼镜在儿童中必须慎用、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等多项先进理念,提倡医学验光。

  72岁的褚仁远回忆起五十载从医生涯,印象最深的不是1962年参与建立了国内首个隐形眼镜专科门诊,也不是1993年率先参与将准分子激光手术引进国内,并研制成国产微型角膜切割器,而是曾给一个只有三个月大的婴儿进行验光配镜。

  当时母亲抱着孩子来看病,说孩子看不到东西,是典型的高度远视眼,褚仁远大胆地给孩子戴1000度的远视眼镜矫正。九个月后母亲回访时告诉褚仁远,孩子戴了眼镜不到五天马上就有变化,以往,孩子睡醒起来就要吃奶,现在,孩子起床后就哇哇大哭,后来发现,只要戴上眼镜,孩子的哭闹声就停止了。

  “可见,通过自己的眼睛来认识外面的世界比吃奶还重要。”褚仁远说,“青少年近视眼研究和防治至关重要,但是现在治疗方法和手段依然存在许多误区。”

  这位被誉为我国隐形眼镜和屈光手术开拓者的老人说,自己一辈子研究重点都放在青少年近视眼的研究和防治上。近两年来,身为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褚仁远,不断提出渐进多焦点眼镜在儿童中必须慎用、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等多项先进理念,提倡医学验光,去伪存真。

  

  慎用渐进多焦点镜

  30年前,眼科医生普遍的共识是,近视眼是由于调节太强造成的,所以认为治疗近视眼就是要放松调节,直到目前,仍有一部分医生按照这种老思路来治疗患者,而渐进多焦点眼镜被很多医院和眼镜店推荐给少儿及家长。

  渐进多焦点镜片是一种使镜片光学区由上而下屈光力逐步下降,通过同一镜片的不同区域看远、中、近不同距离的物体。镜片上方为远视区,下方为近视区,之间为看中距离的渐变区,即度数逐渐变化的区域,两侧为变形(像差)区。当物体的距离由眼前无穷远向眼靠近时,眼能改变自身的聚焦力,使近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眼球这种自动调焦的功能称之为调节(accommodatio),当眼睛注视远处物体时,调节处于松弛状态,当要看清近处物体的时候,眼需要调节;相对的,眼睛往内看时需要调节,往外看则处于松弛状态。

  “简单地说,看近处需要调节,渐进多焦点镜片就是让原本400度近视的患者,看近处的时候只用200度的镜片,原本200度的远视眼患者,看近处时增加到400度,调节就得到了放松。”褚仁远解释说。

  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近二十年的研究慢慢证明,近视眼是向前向后的调节功能退化,调节灵敏度和幅度下降了,就等于说“镜头”生锈了。

  “事实上,这种镜片应该多用于老视眼矫正。关于阻止青少年近视的发展,现今初步的研究结果是:对于内隐斜者,可能有效;对于外隐斜者,则有害无利,须知,只有不到10%的青少年近视眼是内隐斜者。”

  褚仁远补充道,“儿童在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身体各个方面都在逐渐发展,眼睛的调节功能也是在发育过程中。使用渐进多焦点镜片这种让调节不断放松的镜片就如同担心刚刚学步的孩子太累,以车代步,其效果是不让他得到应有的锻炼。而老年人各个方面已经发育完整,应该是处于修养阶段,所以适用于这种眼镜。”

  在国外有50%以上的老年人戴这种眼镜,而在中国,只有1%的老年人戴渐进多焦点镜。原因是,普通一副眼镜只需要几百块,而一副渐进多焦点镜则要2000多元,中国的老年人往往不愿意花钱,而家长在孩子身上花钱却是不遗余力的,这也成为很多不负责任的眼镜店和医生向青少年推荐渐进多焦点镜的原因。

  近年,褚仁远在各地讲课并提出渐进多焦点眼镜不适合多数儿童使用,“除了10%的调节功能太强的内隐斜者,一般的青少年都不适合使用渐进多焦点镜,而调节功能和斜视完全是可以通过仪器测出的。”

  褚仁远说,“1981年的时候,上海曾经有10万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每个都戴150度的‘老花眼镜’放松调节,三年后发现近视眼增加一倍,25%的小朋友发生外斜视,赶紧喊停。那种验光时不查眼位和调节功能,就给儿童近视眼者配一副渐进多焦点眼镜的人,的确太缺德了!”

  

  建儿童屈光档案

  为了进一步推行儿童近视防治,2007年褚仁远首先提出“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近视眼预防的基础”,每半年对双眼进行调节麻痹验光9散瞳验光,测定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调节灵敏度、旁中心离焦度、眼压及身高,及时了解儿童屈光发育动态。

  “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如同我们每年都要体检一样,这样就可以将孩子分成三种,一种是视力正常,那就不用过多地对孩子视力进行干预;另外两种是近视眼高发人群和已经近视的孩子,这两种孩子则要特别注意近视的防治。”褚仁远说。

  2009年,上海正式逐步推广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现在发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50%的人都是近视高发人群。”褚仁远说,“学生一定要注意坐姿要端正,写字的时候笔不能挡住视线,卧笔的正确姿势是大拇指和中指捏在一起。患有近视的小朋友,电视一定不能多看,另外弹钢琴也会诱发近视的发生。多看远处,放风筝、打乒乓都能增加调节的灵敏度。”

  不过,过犹不及,屈光发育是从远视眼向近视眼过渡的过程。小孩子的眼球没有发育完全,3岁的孩子有200度远视眼、视力在0.6左右属于正常,8岁的孩子则应该有150度的远视眼,视力在0.8左右,12岁的孩子应该有100度的远视眼,视力在1.0左右。

  这在以往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视力过早上升是件好事情,另外一些医生还推荐孩子过早治疗,这都是造成孩子日后近视的误操作。

  

  倡导医学验光

  “科学的验光配镜是所有眼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验光不良是造成光学离焦性近视和形觉剥夺性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选镜和配镜不良也是青少年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褚仁远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首先倡导医学验光的概念。

      “医学验光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到医院验光。”褚仁远说,“它有实实在在的标准在。”为了给双眼单视功能创建最佳的屈光平台,褚仁远建立了医学验光的实验室标准,其中共包括五项内容,其中居首的一条是,保持主视眼(Donimant eye)眼别不变。

      “世界上90%的人习惯用右手,10%的人习惯用左手,眼睛也一样分主次。”褚仁远演示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测试主视眼的方法,用四指在眼睛正前方摆出一个菱形的小框,通过这个小框看远处一个物体,然后分别闭左眼、闭右眼,在框里看到该物体移动的那只眼睛就是副眼,反之则是主视眼。

      “配眼镜前后主视眼不能变,我们有一套更为科学的仪器可以检测。”褚仁远说。其他检测项目还包括,检查眼位:内隐斜近视低矫,远视足矫、外隐斜近视足矫,远视低矫;检查调节与AC/A:过高近视低矫,远视足矫、过低近视足矫,远视低矫;双眼调节要平衡;注意散光轴向:顺规低矫,逆规与斜向足矫。

      “戴眼镜是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东西,不是说单眼视力测量好,配出的眼镜就一定适合患者,要考虑到,两只眼睛调节要平衡,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调节情况:眼位,外隐斜、内隐斜,对度数加加减减。戴镜者不但要看得见,还要看得清,更要看得舒服,使双眼单视功能获得最大的保障,这是医学验光的目的。”褚仁远说,“除了根据验光的情况之外,还要检查眼位和调节情况,重新处方。以往,近视眼验好光,度数要低矫,远视眼要足矫,现在概念是10%内隐斜的近视眼患者度数要低矫,让调节放松,90%的患者不是内隐斜,一定要足矫。”

      褚仁远所倡导的医学验光能够通过综合验光仪进行测试,但在很多地方,即使有这台机器,很多验光师也不会用。

      谈到医学验光的推广,褚仁远不甚满意。“这跟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相当大的关系。”褚仁远说,“在美国,只有大学本科4年毕业才能考视光学院,再进行4年深造,毕业出来成为验光师,而国内的情况和国外却不能比。”

      褚仁远在2006年做过一个统计,他在中国几个大中城市中选取了1000个验光师作为样本,大学本科生只占0.79%,初中、小学、文盲所占的比例却占到16%。

      身为我国视光学发展的关键人物,褚仁远早在1962年从原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毕业时,已对这一领域有所接触。那个年代视光学并无像样研究,人们要配眼镜,眼镜店里的师傅远比专科医生更懂行。于是,周一至周六,褚仁远在门诊里接触大量病例;周日则骑着自行车到眼镜厂内,跟师傅们“摸爬滚打”。

      “现在,8年制视光学院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大多数只愿意做眼科医生,不屑做验光配镜。”褚仁远说,“迅速培训从业人员验光配镜知识和技术水平,让他们自觉摒弃和反对伪科学,崇尚和主动推行先进的科学验光配镜理念,在我国目前近视眼越防病人越多的严峻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了对人才的“软件”要求,医学验光还需要建立一个标准的验光室。

      专用验光室必须拥有综合验光仪,验光室光照明恒定,通风、温度适中。“我就曾在某个眼科医院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拥有最好的人员和设备,但是验光室室内红绿二色的平衡却没有达标。房间越亮,红色越清楚,房间越暗,绿的越清楚,在验光过程中,验光师会用综合验光仪中的红绿二色试验,使配镜后的双眼调节务必达到平衡,房间的明暗不同自然会影响验光结果。这种常规都没有做好,如何将病人的两只眼睛调节平衡?”褚仁远说。

    

颜色与近视

      研究近视防治这么多年,褚仁远说,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看红光容易近视,看蓝光则不容易近视。”为此,他已经申请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并和镇江四院的陆鸣冈主任合作进一步研究。

      他们将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分成两组,一半人书本使用黄底蓝字,另外一半孩子仍然使用白底黑字,研究方法是:对这些孩子跟踪三年并测量他们的“调节灵敏度”、“旁中心离焦”,这是儿童防治止近视国际上公认的两个聚集点。

      褚仁远笑称,自己是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年龄最大的人,“之所以72岁还申请这项研究是因为一旦结果证实,很多视觉方面的习惯都会相应改变。包括书本颜色的使用、iPad都可以用黄底蓝字的形式防治近视。”

      1962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后,褚仁远从事眼科行业已经足足50年,但是,他认为很多事情还只是刚刚开始,“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近两年,他主持发明了由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减少旁中心离焦的框架眼镜片“视特保”,以及儿童医学眼镜架“美德可儿”,为青少年近视防治继续努力。
 
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到底能不能做?
 
        身体周刊:今年2月,台湾引入“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第一人蔡瑞芳称,他长期观察发现,不少接受“ASIK”即“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的患者,在十多年后视力出现明显下降,他分析可能和当年动刀后角膜瓣发炎有关,因此,蔡瑞芳宣布个人停做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作为大陆第一个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医生,你怎么看?

  褚仁远: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用好的设备和技术,手术是非常安全有效的,术后能减少旁中心离焦现象。我的两个女儿和一位手术专家都是我亲自做的手术。

  准分子激光手术的科学原理是用激光在角膜基质上进行精确的微量切削,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使外界光线能够准确地在眼底聚焦,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相当于把“无形眼镜”用激光的方法“做”在角膜上。手术精准至微米级,精确度是很少有其他手术可与之比拟的。

  《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眼科手术对国民医疗服务系统太危险》的文章,文中指出,鉴于一些患者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手术(LASIK)治疗近视或远视后,近期出现视力下降、角膜强度减弱、感染、视网膜脱离等问题,其安全性令人担忧,英国政府医疗监管部门阻止在国家医疗服务系统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但,这一报道信息并不十分正确。

  确实有少数高度近视、高度散光和角膜厚度不足的患者术后可出现轻度回退,也有少数人术后会出现眩光、夜间视力减退等症状。如果患者手术多年后出现视力下降,应进一步检查患者角膜情况,分析患者有无白内障、青光眼或视网膜病变等,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视觉质量下降是非常可能发生的,这就要看病人自己选择。另外一些譬如干眼症患者或视力并没有稳定的青少年、眼部有活动性炎症的患者是明确不能进行该手术的。

  手术设备先进与否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好坏,目前准分子激光手术设备已发展到第五代产品,并应用更先进的飞秒激光代替传统角膜刀。更新一台近视激光手术系统需要500万元至1000万元,为节约成本,我国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早该被淘汰的、用了近20年的第一代手术设备,如何管理是大问题。

  

  身体周刊:眼保健操到底有用吗?

  褚仁远:到目前为止,眼保健操已经施行了将近52年的时间,但是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篇论文或者一项研究表明它是有用的,当然也没有看到有结论说它是没有用的。

  事实上,对于眼保健操的作用,现在完全能够通过仪器测试“调节灵敏度”、“旁中心离焦”两项指标进行研究,这两个指标是儿童防治近视的两个聚集点,近视眼实际上就是“离焦度”增加,“调节灵敏度”下降。只要通过一两年的时间,比较做眼保健操和不做眼保健操的学生的“调节灵敏度”、“旁中心离焦度”,就能够很容易得出结论。

  其实,最好的增强“调节灵敏度”的运动就是打乒乓球,乒乓球队的队员就很少有患近视的。同样的,看远看近对近视眼也是有好处的。仅仅不让孩子接触电脑、不看电视,以求防治近视并不可行,电视、电脑等信息化工具毕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看久了近的就要多看看远处。

  潍坊一所学校一支风筝队就曾经有过调查,队员相对于普通的学生近视率明显下降。当然,预防近视还可以在家里练习“亮睛操”。

  

  身体周刊:近视眼如何预防?

  褚仁远:近视眼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在目前不能改变遗传基因的情况下,应把防治重点放在改善客观环境和不良用眼习惯上。

  第一,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

  第二,减少视力负荷,近距离用眼较多的人群近视眼的发病率较高,因此减少视力负荷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预防措施的关键,应呼吁全社会加强对青少年近视的重视,连续近距离用眼(如读书和使用电脑)时间不应该太长,用眼1小时后休息10分钟左右并远眺,使调节松弛。眼与读物距离保持25-30厘米左右,不在乘车、走路或卧床的情况下看书。卧笔时,食指拇趾距笔尖一寸,食指和拇指分开,以看清笔尖。

  第三,改善视觉环境,保持阅读环境中适宜的光亮度和对比度,每个桌面的照度应在100勒克司以上,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黑板无反光,桌椅高度适合,使眼与读物保持适当的距离,勿在阳光折射或暗光下阅读或写字。

  第四,减少遗传因素的影响,高度近视眼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父母均为高度近视眼的子代发生近视眼几率更大。

  第五,对进行性加深的恶性近视眼,应考虑及早做后巩膜加固手术,以预防近视眼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

  第六,定期检查视力,保持正常生活规律,注意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强调节灵敏度训练,如打乒乓球。
 
每天做“亮睛操” 72岁童心未泯
 
         作为资深眼科医生,褚仁远有着保护眼睛的独家法门,即每天做“亮睛操”。

  这套操很简单,伸展手臂,向上竖起食指,眼睛盯住食指尖,慢慢拉回至离开鼻梁处10厘米的位置停下来,使双眼形成斗鸡眼,再慢慢退出去,每天重复练习,增加调节灵敏度,这对于预防近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今,72岁的褚仁远,依然保持着视力1.0,看书报基本不用老花镜。

  初见褚仁远,根本看不出他已过70高龄。依然保持年轻心态的他笑称,现在的食物都没有以前好吃了,连中国的牛奶都不行,那么可以培养中国自己的奶猪吗?他开玩笑说,这么大年纪突发奇想,开始想喝奶猪奶了。也许身体健康就是源于这份童心和好心态。

  至于吃喝,褚仁远说,什么都吃,他夫人会在家里的花盆试种一些瓜果蔬菜,但是,大都失败。

  现在,褚仁远依然是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的主任,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他1962年就率先在国内建立了首个隐形眼镜专科门诊,应了那句话“出名要趁早”。但是,年少成名却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天自行车上下班,他说“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1984年至1985年,褚仁远赴日本进修,1987年至1988年又赴前苏联进修。两次去国外进修,他都幸运地碰到非常好的老师,除了带回先进的技术,还带回生活的不同理念。

  褚仁远回忆说,他的前苏联老师,人生遭遇低谷却坚强隐忍,让他懂得,只要是人就有各种不同的可能。而褚仁远也相信很多事情只是开始,只要心态保持良好,与时俱进,就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