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性命双修”的真谛

 了脱人身 2012-12-05
谈“性命双修”的真谛
入世修炼把社会当练功场凌召
作者:凌召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4 10:13:36
 



    性命双修,古称金丹大道。如果偏离了“性命双修”的法则,即为旁门左道;专修“性”而不修“命”,或只修“命”而不修“性”,这样的功法是“小术”,都称不上是金丹大道。

 

  对于什么是性与命?陆潜虚说:

 

  性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命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性如果没有命就不能显现;命如果没有性就没有灵机。性是命的主宰,命是性的基础。现在有人将“性”与“命”分宗分派,他们不知道“道”与“器”相互联系,“有”与“无”互为因果,“虚”与“实”相互生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不能分割的。性就是神;命就是精与气。性是无可名状的无极;命是无极之后的太极。它们难道是可以分开的吗?有人说释家是以养性为主,道家是以炼命(精气)为主,这种理论是不确切的。佛家所说的无我、无相(佛家修炼的较高级境界),只要消除贪欲和不被外物所迷就能达到这种明心见性的高级境界。道家所说的守母(炼命蒂成玄牝)主要就是依靠那不可名状的无极来实现的。不知道什么是性,又怎能知道命呢,知道了“命”为何物,“性”就不言而明了。因此,说到性的时候不能落于空洞,应以命为基础,守母(炼命)回复到那原始的状态,要以性为主导。这就是所说的“修命”必须以“养性”为前提,这样就很巧妙地达到了形与神的完美统一,才能与那原始的不可名状的道合为一体。

 

  有人问道:你对性与命已经谈的很清楚了,那么请问性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又是什么东西呢?可以看见它吗?回答说: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唯一能见到它的就是性的本身。性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刻意地追求它或想看个究竟,那它就会离我们更远。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性虽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东西,但仅可在恍惚、混沌的虚静练功状态下感觉到它,而不可故意的、执着的去追求它。老子曾经说过,太朴是无名无状的东西,黄帝就是在这混沌、恍惚的无名状态下获取金丹的,古代圣贤们的比喻确有深刻的道理。

 

  那么人又是凭借什么产生的呢?就是凭借那不可名状的无极之真性与二五之精的巧妙结合凝结而产生,所谓真性(先天之性)就是指无极,所谓命就是指二五之精。两者巧妙结合,而人才得产生。人将产生之前是处于一种所谓的无极、混沌鸿蒙,没有什么形象、名称、声音、香臭等等,只是等到与二五之精巧妙结合,即所谓的“得其一”后才得以显现。以后的什么有为、无为、思虑等等,就是指后天之性的本体。

 

  自从有了情欲和辨别能力,先天之性就转化为后天之性了。张真人说:先有形体而后有后天的性(思虑、情欲之性)。如人能反其道而行之,后天之性就能转化为先天(天地)之性。所说的情欲、辨别能力就是指气质(后天)之性,所说的本体就是指天地(先天)之性。老子说:回复到那原始的状态,回复到那刚生下的婴儿状态,回复到那无可名状混沌的无极状态,就是指反其道而行之。因此,修养生之道,首先是炼性,性平和了,才不被世俗的私心杂念所动摇,才能显现出先天之性。我的老师(吕洞宾)在他的诗(百字碑)中说:不被外物所迷,性才能平和。性平和了,元气才能归顺。元气归顺于丹田,在身体里面自然形成抽坎填离的周天运动。这是后天之性回复到先天之性在方法上的巧妙运用。这就是炼命(气、精)必须以养性为前提的道理(笔者注:以上为陆潜虚《玄肤论?性命论》的译文)。

 

    进一步说,人体的性命为何物,根源在哪里,能明白原理,修炼才可有的放矢。

 

  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书中指出:“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之根也,脐者命蒂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祖也。”头顶即指脑“脑神经根字泥丸”,“脑为一身之灵,百神之命窟,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宝。”脑藏神,宜清,何为清?在道教十三虚无养生要点中指出“抟精积神,不为物杂”谓之清,脑得清静,才能动智慧,“慧观,如天长照,”“慧照无边”。我们现在看来,性根泛指人的精神、性格、思维活动范围,也是前人所指的“灵性”。

 

  命蒂常潜于脐,脐为胎儿在母体摄取营养精华,作为成长发育的重要部位,出母体即停其作用,就由口鼻来代替了。肚脐眼在人体外表,在内实为命门,前人有“脐为命门”之说。(道枢黄庭篇):“夫命门者何也?性命之门,非独右肾而已也,”命门是先天之气的地方,命门内藏肾精,是生命繁殖强盛的源头,如何能使命蒂坚固呢?古人云:“根深则蒂固。”

 

  从而我们很清楚,“性”是指人的性格、精神、理智;修持在于提高思想意识,升华精神。“命”是指人的肺呼吸(或叫后天呼吸、外呼吸)和肌肉组织细胞之呼吸(或叫先天呼吸、内呼吸);修持在于强化身体物质,使体内物质向更高层次转化,反过来又促进认识的提高。命(物质)是性(精神)存在的基础,同时命又依靠性认识事物,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事物本身。这种“性命”双修最后能达到什么境界,完全决定于修持的方法是否科学。

 

  清代黄元吉提出了“动处炼性,静处炼命”的良法。按黄元吉先生的解释,“动处炼性,”“动”,并非动而不停,而是在生活实践中的意义,即于亲友往来应酬,待人接物有事之时,“视听言动必求中礼,喜怒哀乐必求中节,”不患得患失而顾虑计较,不脱离实际而空谈空想,这样便可心定,心定而性自定。“静处炼命,”“静”并不是不动,而指无事独处之时,无论行住坐卧,总不忘意守丹田,使精气聚而不散,融汇一团。将修性炼命融贯与日常生活之中,就不愁事情繁多而无空闲时间来专门进行气功锻炼了。

 

  性命之学为究人生真谛,解决人生的根本为题,求得安心立命之地,这是哲学及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宗教及哲学的主要任务。而现代的生活节奏已不适应用前人的隐密潜修,所以,入世修炼是一个很不错的方便法门。我们把社会当作练功场,把事业当作丹田,把事业当作练功,在生活中悟道,在社会中修行,堪称大道之捷径,也是“性命双修”之真谛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