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写给中国人的幸福心理学

 miyasa 2012-12-05

 

 
 

 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

  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 第一部分

  推荐序

  生活处处有“福流”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彭凯平教授

  心理学家在20世纪曾经进入到一个悲观主义的怪圈之中,集大成者当推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把从病人案例中发现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推广到普通人群中,给人的印象是,我们都有心理问题,心理的压抑和冲突是人类心理活动永恒的主题。哈佛大学幸福公开课的主讲者本·沙哈尔(Ben Shahar) 曾统计过心理学的论文中与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有关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发现在1967—2000年间,大部分的心理学研究都是与焦虑、抑郁、愤怒有关;而研究快乐、幸福、生活满意的论文则很少,二者的比例是21∶1。

  正是因为心理学给公众以这样的一种负面形象,我特别欢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更愿意在中国推广积极心理学。我也很高兴推荐任何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由我们中国人创作的、给中国人看的、关于中国人的积极心理学著作。昱鲲的这本书应该是我所看到的最贴近普通中国人生活的。事实上, 几千年来, 我们中国人就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论述,很多论述已经得到了积极心理学科学研究的证明。庄子在《道德经》中就特意描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幸福经历。有一位宰牛的屠夫庖丁,在从事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工作之时,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幸福酣畅的状态。原文是这样的: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屐,砉然向然,奏刀向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从这一段描述中得到了启示,他相信庖丁幸福酣畅的体验是人类所追求的真正幸福的体验。这种幸福的体验他叫做“flow”。我认为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福流”。这种福流的状态体会得越多,我们的幸福指数就越高。根据积极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们在福流状态时的身心快乐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高尚的。

  什么时候我们最容易得到福流呢? 越来越多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大吃大喝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幸灾乐祸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自私自利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是奋斗、努力、思考、工作、友谊、爱情、艺术、自然等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其中,对我们中国人特别有意义的幸福来源是学习和阅读。

  孔子《论语》的开篇就谈到了我们中国人的幸福之道,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他看来,我们也发现,学习、友情、君子之道,都是我们中国人幸福的可靠源泉。

  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福流。读一本好的谈幸福的书, 更是我们体验福流的最佳方法。这就是我阅读本书时的真实体验。我很高兴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幸福是理性的选择

  写书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趣味之一便在于回答各种质疑。本书叫《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讲的是在侵蚀幸福的各种因素横行的时代里,如何拥有一个更幸福的人生。在写作过程中,我收到的那些质疑,归根结底是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在是消极时代?”“为什么要过积极人生?”“怎样过积极人生?”

  对于第一个问题, 我的回答很简单: 因为在当下, 侵蚀幸福的因素特别多。比如这些质疑:

  “小时候觉得能吃饱饭就是幸福,有肉吃就是最大的幸福,长大后饭吃饱了,肉也随便吃,可我就幸福了吗?没有!那时候又觉得钱还是太少,再涨点工资就幸福了。最好自己做老板,那就最幸福了。结果现在我钱也多了,也自己做老板了,可我幸福了吗?还是没觉得!”

  “ 幸福很简单! 电影里说,‘我饿了, 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显然, 他们的看法都有一定道理, 从这些话里, 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人感到不幸福的原因:

  人很容易适应物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就算日子越过越好,钱越来越多,我们还是难以找到幸福;

  中国人喜欢攀比,习惯于从攀比中得到幸福感,但攀比心对幸福并无好处。

  除此之外, 只要你环顾四周, 稍加观察、思考, 还可以发现更多原因,比如:

  社会环境的恶化会冲击人的幸福感。这不仅是指赚钱的环境、生存的压力,还包括人和人之间缺乏信任、道德标准混乱等社会大气候;

  在目前的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已经被打破,新的价值观还远未确立,在信仰缺失的时代,我们无所适从,更不用说感到幸福了;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让我们为别人的目光活着,而不是为着自己的幸福;

  享乐至上、金钱万能等观念的流行,让我们在追逐享乐、金钱的路上疲于奔命,却收获不到多少幸福;

  人们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好事,太关注坏事, 忽略了光明面,自然不会有好心情;

  现代社会人情淡薄,传统的亲情、乡情都受到冲击,友好互助的风气大不如前,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

  ……

  对这些幸福障碍, 本书会一一提到应对方法。不过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中国会有这么多幸福障碍?哪些是从古到今一直就存在的,哪些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哪些是中外各国普遍存在的,哪些是中国所特有的?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幸福障碍的见招拆招上,而要更进一步地追问:引起这些障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些纷纷扰扰的因素,也许只是偷走我们幸福的小偷,还有没有隐藏在幕后的幸福大盗?

  幸福大盗确实存在, 而且有三个, 分别是自私的基因、冲突的环境和转型的时代。

  这三个隐藏在幕后的大盗并不像小偷, 让人一眼就能看透。在第一部分,我会用两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分析这三个大盗到底从何而来,又如何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在这三个大盗中,“ 自私的基因” 亘古长存, 侵蚀着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幸福;“冲突的环境”则在人类走出远古时代后,侵蚀着所有“文明人”的幸福;而“转型的时代”是在特定的时期发力,专门侵蚀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

  具体到当下的中国, 我们和祖先一样被“ 自私的基因” 偷走幸福,也和近一万年前的祖先一样,被“冲突的环境”困扰,同时中国又正处在翻天覆地般的转型之中,“转型的时代”也乘势大口吞噬掉我们的很多幸福。因此,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这三个幸福大盗聚首一处,开足最大的马力,在我们的心里横冲直撞、肆虐心田,无怪乎现在社会上弥漫着那么多消极情绪:焦虑、浮躁、空虚、绝望、敌意、猜疑……

  但是, 身处一个消极时代, 并不等于就只能过消极人生。相反,我们可以为自己选择一种积极人生。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所写:“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没有哪个时代是绝对积极或绝对消极的,它全在于你的选择。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围绕“ 怎样过积极人生” 的问题展开, 通过把幸福与健康作比较,提出了提升幸福的三个途径:平衡心理营养和心理锻炼和身体健康,其中心理营养又包括五种幸福成分:快乐、成就、投入、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在最后一章,我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并且也把提升幸福的范畴,从个人扩展到社会。

  不过, 在展开正文之前, 我还需要回答“ 为什么要过积极人生”的问题。这个质疑并不限于当今中国的读者,它是古往今来很多先贤哲人思考的命题,其中说得最刻薄的,还得数19世纪的两个老外。

  “愚蠢、自私、健康, 是幸福的三个条件, 其中愚蠢最不可缺少。”(法国作家福楼拜)

  “ 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总比做一头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总比做一个满足的傻瓜好。”(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米勒)

  显然, 他们都把幸福当成了愚蠢、浅薄的同义词, 仿佛只有不深刻、不理性的人才会去追求幸福,而真正的智慧只存在于悲观和批判之中,人生的意义绝不该包括幸福这种肤浅的目标。

  一些中国读者对本书的质疑也与此类似。既然本书是讲幸福的,他们想当然地就把它划入精神胜利法或者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学之类,总之就是自欺或欺人。然而,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向你保证,这本书不是市面上那些常见的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学,更不是精神胜利法;它更像是一本科普书,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普通读者。本书的内容,都有确凿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作为科学根据。

  所谓积极心理学, 是研究幸福以及意义、成就、爱、公义等美好心理和品质的科学。心理学中对积极的人性一直研究不够,主要精力花在了对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疾病和消极情绪的研究上。鉴于此,1999年,新当选的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博士在就职演讲中正式提出,心理学应该给予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同样的重视。从此,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短短十多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成果也在各个领

  域中得到广泛推广,从企业、教育、医疗、公共政策到军队等各个领域,都极大地获益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

  既然本书是以科学为依据, 那么你会发现, 它和那些流行书籍截然不同。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1. 结论不同。

  流行书籍往往向你兜售时说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 实际操作时却差强人意、大打折扣。积极心理学则严格从事实出发,认为幸福没有捷径。积极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 her Peterson)说过:“幸福感可以提升,但要经过努力。”

  2. 结论不同,是因为方法不同。

  流行书籍的结论基本上都不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出的。①本书

  引用的积极心理学的结论则都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得来的,比

  如长期的跟踪调查、严格的对照实验、大规模的人群调查、复杂

  的统计计算等。积极心理学以事实为依据,有科学做保证,可以

  切实地提升你的幸福感。

  3. 方法不同,是因为出发点不同。

  科学没有流行书籍那样强的目的性。比如成功学会把成功置于人生的其他方面之上,一切都是为了成功,而塞利格曼则认为,蓬勃人生有五大要素:快乐、投入、人生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成功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人生的一个方面,而远非人生的全部目标。你可以选择把成功作为自己人生的重心,但平衡的人生更容易幸福。

  同理, 这本书也不是快乐秘籍, 因为快乐所代表的积极情绪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本书主张在快乐、成就、人际关系、投入、人生意义之间自主选择,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甚至就算是幸福,积极心理学也认为,并不是幸福越多越好,而应当分清场合、成分和程度。

  因此, 本书所讲的幸福绝非自欺欺人, 而是依据科学、研究,讲究理性、事实,凝聚了全世界积极心理学家的智慧和辛劳。

  更重要的是, 如今人们已普遍不再相信上帝、来世, 人生意义也不再由神秘力量预先规定,而是由自己来选择。你可以选择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也可以选择悲观、绝望地度过一生。如果你真的是以苏格拉底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当你理智地考虑人生的问题时,你会毫无疑问地选择幸福,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幸福的人更有创造力,思维更全面;

  快乐的人更容易找到人生意义;

  幸福的人更健康;

  幸福的人更成功;

  幸福的人与他人的关系更好,生活中有更多的爱和感恩,更会帮助别人。

  反过来也一样:

  经常沉浸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体验到心流的人更幸福;

  为人生找到意义的人更幸福;

  健康的人更幸福;

  成功的人更幸福;

  与他人的关系良好、生活中有更多的爱和感恩、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更幸福。

  无论是为了健康、成功等实际目标, 还是超越了日常生活需求的艺术创造、道德等追求,幸福都是你理性的选择,乃至必然的结果。幸福不等于愚蠢、浅薄,相反,幸福是理性、深刻思索后的合理选择。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到你,在消极时代里度过积极的人生。

  谁偷走了我们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问。但这样的追问并不能让你更幸福,因为幸福不在哪个具体的地方,而在于生活中的每分每秒。

  比别人好就一定幸福吗

  幸福在哪里?

  从古至今, 从东方到西方, 无数哲人、先知孜孜以求幸福的

  所在,也确实给出了很多种答案:

  佛家认为幸福在于大彻大悟;

  道家认为幸福在于回归自然;

  儒家认为幸福在于做仁人君子;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幸福在于美德;

  中世纪神学家认为幸福在于天堂;

  文艺复兴时的启蒙思潮认为幸福就是快乐。

  网易曾经邀请网友讨论幸福, 结果获赞同最多的是这段电影台词:“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

  显然, 很多人把幸福感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之上, 他们的幸福不在于自己怎么样,而在于比别人怎么样。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越喜欢和别人比较,就越不幸福。

  加利福尼亚大学索尼亚·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ubomirsky)教授研究了人的攀比心。她让一批志愿者完成同样的任务,结果发现:

  1.不幸福的人的自信心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从图1—1中可以看出: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做完一件事后,对自己能力的评价都会变高(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更高);但不幸福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则明显受控于别人,在别人做得差时,对自己的评价和幸福的人基本相同,但在别人做得好时,自信心就一落千丈,觉得自己更差劲了。

  2.不幸福的人的快乐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柳博米尔斯基测试了志愿者的情绪,结果发现: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还是比自己差,幸福的人在完成任务之后,都会变得更快乐(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更快乐些);不幸福的人在别人做得差时,也会变得更快乐,但在别人做得好时,心情就变得很糟糕了。

  3.不幸福的人对事情的看法也取决于和别人的比较。

  无论其他人做得比自己好, 还是比自己差, 幸福的人在完成任务之后,都比较喜欢这个实验(当然在别人做得差的情况下会更喜欢一点);不幸福的人在别人做得差时,会比幸福的人更喜欢这个实验,但在别人做得好时,喜欢程度就一落千丈了。

  这个实验说明, 幸福和攀比心之间存在相关性, 越幸福的人越少跟别人比较;反过来,攀比心越强的人越不幸福。这有可能是因为攀比心使人不幸福,也可能是因为幸福使人不去攀比,还可能是其他因素同时影响着攀比心和幸福,比如一个人越不自信,就越不幸福,同时也越喜欢跟别人攀比;或者一个人越乐观,就越幸福,也越不会与别人攀比。

  你也许会说:“那又怎么样呢?我看这个实验只是再一次证明了幸福的人都是傻瓜。你明明做得比别人差,还自我感觉良好,有没有搞错!幸福不幸福有什么重要?重要的是对世界有清醒的认识!”

  柳博米尔斯基大概也料到你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因此在第二个实验里,给志愿者一个“专家打分”。她在事后询问志愿者对自己的评价,结果与专家打分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志愿者认可专家打分是对自己能力的真正评价。现在他们算是对世界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他们的反应是不是只跟专家打分有关,而跟别人的表现无关呢?

  答案是: 一半对, 一半错。对幸福的那一半人是对的, 对不幸福的那一半人是错的。这个实验的结果和上一次实验一致:幸福的人在专家打了高分后会高兴,得到低分后会沮丧。不幸福的人则在得到高分后会高兴,但在发现别人得了更高分后,却变为沮丧;在得到低分后会沮丧,但在发现别人得了更低分之后,却又高兴起来。换句话说,幸福的人为自己的表现而高兴、难过,不幸福的人为自己和别人的比较结果而高兴、难过。

  当然, 这个实验也和上次一样, 只能证明幸福和攀比心的相关性,不能指出幸福与攀比心的因果关系。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 Swarthmore College)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 ) 教授推测,其中的因果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攀比心让你不幸福,而不幸福又让你更热衷于攀比。他说:“可以肯定地说,从所有的这些研究看来,攀比心是不会让你对自己的选择更满意的。”

  诚然, 攀比心能让你在盖过别人时幸福一下。但这个幸福很短暂,因为你马上又会习惯性地抬起头来,“与人比,其乐无穷”,然后立刻就发现在自己上面,还有一个更高贵的圈子,正轻蔑地藐视着你。于是,你又陷入了下一个“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的循环,在短暂地满足了攀比心之后,攀比心马上就又把你推入下一场更残酷的攀比火坑之中。

  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埃德·迪纳(Ed Diener )教授是幸福研究的先驱,人称“幸福博士”,他调查了全美国最富有的大款们,结果发现,他们的幸福程度仅比普通美国人高一点点。其中的原因是,金钱只是幸福的一小部分来源,尤其在你已经有很多钱的情况下,它基本上就没有作用了。

  更不用说, 在大部分情况下, 你根本爬不到那么高的位置。如果你还是继续甘为攀比心的奴隶,让它驱赶着你在“与人攀比→大受打击→严重失落→拼命奋斗→爬上一格→继续攀比→大受打击”里不断轮回,那随着“爬上一格”的难度越来越大,你停留在“严重失落”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因此, 从长远看, 攀比心不仅不能带来幸福, 反倒是通往不幸福的捷径。攀比心驱使着你像转轮上的老鼠一样拼命奔跑,这也许能让你取得一些物质成就,但却在幸福上一无所得。我们要做的是釜底抽薪,抽掉一些在心中熊熊燃烧的攀比干柴,让攀比烈火不再时刻煎熬我们的心灵,更平衡、更宁静地去追求幸福。

  不多不少的快乐最幸福

  要专注于快乐的感受,排除干扰,全心全意地享受快乐。过多地注意坏事,会让我们抑郁、焦虑、愤怒、绝望,这些都是幸福的大敌。

  什么是快乐

  如果用一种味觉来形容快乐,你会选择哪种?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甜”。

  确实, 快乐的感觉是甜的。当我们与亲朋好友在一起时, 当我们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时,当我们享受闲暇宁静时,当我们即将出发旅行时,快乐的情绪充满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而空气中似乎也飘着甜蜜的味道。

  我们有这样的通感并不奇怪, 因为快乐和甜味一样, 都是表示有有利于我们生存、繁衍的好事发生。在人类存在的绝大多数

  时间里,糖类是宝贵的食物,提供的能量比纤维素多一倍,又相对稀少,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逐渐进化出一种能识别食物中糖类的本领,那就是舌头能分辨糖的味道,同时也进化出喜欢这种甜味的心理。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优先去吃能量更多、数量更少的糖类。

  同样,快乐表示生活中有好事发生,比如:

  做爱时会感到快乐,因为有利于繁衍;

  捕到猎物、采到食物时会感到快乐,因为有利于生存;

  战胜对手时,无论是真的生死搏斗,还只是战胜情敌,乃至赢得一次摔跤比赛,都会感到快乐,因为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和亲人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因为标志着安全和互相照顾,有利于生存和繁衍;

  接受他人的帮助时,会感到快乐,因为有利于生存;

  帮助他人时,会感到快乐,因为一般表示将有回报,有利于生存;

  吃甜食时也会感到快乐,因为甜的食物有利于生存。

  因此, 人类进化出了追寻快乐的本能, 以促进好事能更多地发生,同时,既然快乐表示我们生活中有好事发生,它也会对身心健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比如,快乐的人更长寿。

  塞利格曼通过跟踪调查一群学生后发现,30年过去了,快乐的人婚姻更美满,生活也更幸福。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是全世界研究快乐的佼佼者,她将快乐称为积极情绪。她做了大量实验,来比较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中立情绪。比如,她把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积极情绪组看喜剧片,中立情绪组看《动物世界》,消极情绪组看大屠杀的纪录片。看完后,对三组参与者进行测试,然后比较结果。最后她总结出:积极情绪能拓展我们的心智,构建我们的未来。

  为了验证积极情绪能改变未来, 弗雷德里克森设计了一套冥想方法,让人在静坐中冥想善良和爱意的感觉,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情绪。她联系了底特律的一家公司,想在该公司员工中测试这套方法。

  消息传出后,有一位叫妮娜的女员工立即申请参加, 当时她的生活正“ 陷入低谷”, 工作充满压力,母亲被诊断出乳腺癌,想再生一个孩子却总怀不上, 为此她感到抑郁、孤单、头疼、胃疼,很容易落泪,“ 生活毫无意义……我只是机械地活着”。

  在三个月的冥想之后,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公司里, 她更加友好地对待同事,更加放松地对待工作,工作的压力忽然奇迹般地消失大半。她几乎不再感到抑郁、孤单, 头疼和胃疼消失了, 她也能更乐观、更耐心地去照顾母亲。因此, 在测试期结束之后, 她仍然自己在家坚持做冥想。一年后,她怀孕了。

  当然, 这么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 但冥想实验在经过严格数据分析后,也大获成功。与对照组相比,冥想组不仅变得更快乐、更善良、更有爱意,其他所有的积极情绪,比如喜悦、感激、宁静、希望等,也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提升是长期的,不会出现服用药物常见的抗药性。参与者普遍反映,感觉人生更加美好。

  用弗雷德里克森的话说就是, 他们有了更多的“ 资源” 。其中包括心理资源,他们更能享受生活,更加接受自己,也感觉人生更有意义;也包括社会资源,他们的朋友更多了,与亲人的联系也更紧密;还有生理资源,他们变得更健康。弗雷德里克森从这个实验和其他很多类似的研究中得出结论,积极情绪能够构建我们的未来。

  传统文化鄙视、压制快乐, 乃至有“ 存天理、灭人欲” 这种口号,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就觉得快乐似乎有原罪。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观点经不起审视。事实上,人欲就是天理。人的欲望都是进化这个自然规律作用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对快乐的追求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前进的根本动力之一,因为快乐表示正在发生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事。压制快乐,就是压制人的生存和繁衍,最终不仅会让个人感到压抑痛苦,也会让社会停滞倒退。

  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 第二部分

  幸福就要抗拒成就的诱惑

  不要拿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去攀比。如果一件事你不能改变,那就不需要为它负责。

  诱人的成就

  一谈到幸福,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认为“有钱才能幸福”“幸福就是盖过别人”,总之就是要从成就中找幸福。人人都如饥似渴地追求成就,不仅各种成功学书籍大行其道,而且很多人为赚不到钱、爬不上去而焦虑、抑郁、自卑、痛苦,更有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践踏道德底线,只为多赚一点钱、多往上爬一格。

  人们为什么如此渴望成就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想先问另一个似乎毫无关系的问题: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脂肪呢?

  不用说油水缺乏的过去了, 就算现在生活条件已大幅改善, 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过多的脂肪有害健康,可还是无法抵抗香腻的脂肪的诱惑。瘦肉倒是有利健康,但如果一点肥肉都没有,那红烧肉就成了红烧木屑,回锅肉就成了回锅纸,一点都不好吃,因为我们喜欢的不仅是有嚼头的蛋白质,更有那香喷喷、滑腻腻的脂肪。这是因为脂肪所含的热量是所有食物中最多的,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的热量,是糖类的两倍多,是纤维素的四倍多!同时,脂肪在远古时期相对稀缺,而且某些脂肪是人体不能自己合成的,必须从食物中获得。进化赋予我们喜欢吃脂肪的本能,在来之不易的脂肪出现时,只有优先地、充分地吃个干净,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我们渴望成就的原因也一样: 成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和繁衍优势,因此我们都有追求成就的强烈本能。

  成就意味着资源、地位, 而有钱有势对生存和繁衍的每个方面都贡献良多。富人和贵人的生活条件更优裕,因此活得更久,庇护子孙的时间也更长,能给予子孙的资源也更多。其他人为了讨好他们,会给他们的子孙更多的帮助,因而使“富二代”和“官二代”在生存和繁衍竞争中处于天然的领跑地位。

  成就对于男人尤其重要,因为除了以上诸点外,成就还能带来一个更突出的好处:生出更多的子孙。人类在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里不是一夫一妻制,钱多位高的男人自然会得到更多更美的女人。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生灭国无数、开疆扩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亘古未见的大帝国。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让他赢得了“千年风云人物”的头衔,也体现在他子孙的数量上。剑桥大学的塔蒂亚娜·泽加尔(Tatiana Zerjal)等人在200 2年发现了一个特殊的Y染色体,大约在1000 年前才出现在蒙古,但如今已经传播到从太平洋到黑海的大片土地上的8%的男性身上。②一个染色体的变异在短短1000年内,传播到如此广泛的地步,基本可以排除自然原因。泽加尔推断,这个变异应该是出现在成吉思汗的某一位近代祖先身上(成吉思汗本人出生于850 年前),随着蒙古人的武力征服而传播开来。可见,成就越高的人,子孙越多,基因也流传越广。

  成就对于我们如此重要, 所以很自然, 进化会让我们极度渴望成就。当我们做出成就时,比如赚到钱、升了职,乃至完成一个项目、一件艺术品,我们会感到快乐,就像是吃到了香喷喷的脂肪。如果这份成就是通过击败他人得到的,比如在体育比赛里打败对手,在职场中力挫群雄,乃至在情场竞争中拔得头筹,那这份快乐就会尤其强烈。

  但进化让我们追求成就的方法不是说服教育,而是直接命令。就像脂肪,进化不会劝我们说:“多吃脂肪吧,这是上等的食物,能增加很多热量哦!”而是直接让我们喜欢上脂肪的口感和香味,使我们看见、闻到脂肪就直流口水,吃之而后快。同样,对于成就,进化才懒得跟我们讲道理,而是直接为我们安装上成就感、攀比心、虚荣心等心理机制,使我们在取得成就时心花怒放,而在受挫时五内俱焚,就这样大棒加胡萝卜,又拉又拽,确保我们努力追求成就,多生子孙,让这份追求成就的基因广泛传播开来。

  这种渴望成就的本能是从远古时期进化出来的, 在现代环境下,它很容易误入歧途。比如对金钱的追逐,会给贫穷的我们带来一些幸福,但很快,它的作用就越来越小,而让我们付出的代价却越来越大,因为我们会为金钱而忽略了快乐、投入、人际关系、人生意义,增加了自己的压力、焦躁乃至道德负疚感。可我们对金钱的爱好是出自本能,而不是理智的判断,因此,即使金钱已经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我们还是难以悬崖勒马,还是会一根筋地继续追逐那金光闪闪的钞票。

  这就像在现代环境下, 明明已经吃饱了, 脂肪也供大于求了,可我们还是会在本能的驱动下,继续渴望大鱼大肉、奶油蛋糕、冰激凌等。

  对脂肪的渴望还容易让我们坠入超常刺激的陷阱里,比如反式脂肪。由于反式脂肪能改善口感,易于保存,又比一些自然脂肪便宜,因此被广泛用于包装食物和油炸食物中。但反式脂肪并不来自于自然界,而是用化学方式制造出来的,代谢机制和自然脂肪不同,会增加冠心病、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概率,还会增加女性不孕的概率,并可能会造成肝功能失调。反式脂肪有类似自然脂肪的口味,价格又便宜,但会让我们的身体难以适应,从而造成健康问题。

  同样, 现代人也容易坠入攀比心的超常陷阱中。古人的攀比局限在部落里的一百多人,可现代人的生活圈子扩大了,媒体更时刻不停地用全世界金字塔尖的奢华生活轰炸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些都会让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对手进行错误的比较,从而伤害我们的幸福。

  因此, 正如我们必须克制自己对脂肪的渴望, 平衡饮食一样,我们也必须克制自己对成就的渴望,平衡心理的各项成分。但在当今社会,对成就的过度追求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结果就会像吃了太多脂肪的人那样,肥胖臃肿,或者像被反式脂肪所害,染上疾病,造成各种心理问题。

  用投入构建幸福感(1)

  根据你的性格优势,选择你热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那么你会惊喜地发现,最终你不仅会更成功、更优秀,而且也会更幸福、更健康。

  幸福在忘我的投入中

  庖丁为魏文惠王宰牛,只见他手脚之势,仿佛舞蹈;运刀之声,宛如音乐,干净利落地就把牛剥好了。

  文惠王称赞说:“你杀牛的技术真是神乎其神啊!”

  庖丁回答说:“ 我追求的不是技术, 而是道。我刚开始宰牛时,见到的无非是牛。三年之后,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牛了。如今我不用眼睛看牛,而是用心神去接触牛,自然地顺着牛的天然结构,劈开大穴,导入大节,刀从来不碰经络,更不用说骨头了。好厨子一年换把刀,是割的;坏厨子一个月换把刀,是砍的。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宰了几千头牛,刀刃还像刚磨出来似的。牛的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用薄刃进入空隙,自然从容地游刃有余,所以刀用了19年还像是新的。虽然如此,每到筋骨交错的地方,我见那里难以下刀,还是会小心谨慎地集中目光,放慢动作,然后轻轻一动刀,骨肉便土崩瓦解,豁然散开。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四顾,踌躇满志,把刀拭好收起。”

  这就是中国人熟悉的“ 庖丁解牛” 的故事。它也随着《庄子》漂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加州克莱蒙研究大学心理学教授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心流》(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一书中,对这个故事大加赞赏:“庖丁解牛这个例子再好不过地说明了,哪怕再恶劣的场所、再枯燥的工作,你也可以达到心流状态。在2300 年前,人类就已经明白了这一点,这真是非同凡响。”

  希斯赞特米哈伊所说的“ 心流”, 是指你完全投入到当前的活动中时,那种忘记自我、忘记时间、忘记周遭一切的状态。你一定经历过这种状态,只要想一想你的爱好,你就会明白。当你与旗鼓相当的对手下围棋时,或者在一场势均力敌的乒乓球比赛中,你会不会忘记外界的一切干扰?是不是再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甚至连胜负和得失也置之度外,眼中只有那黑白分明的棋盘,或是飞来飞去的乒乓球?

  希斯赞特米哈伊举过一个例子。他的哥哥爱好收集矿石, 有一天,他吃过早饭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一颗矿石。过了一会儿,他发现矿石的内部结构看不清楚了。他想,一定是朵乌云遮住了太阳,于是抬头一看,才发现太阳已经下山了。

  这种完全投入的状态就是心流。它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希斯赞特米哈伊用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说明,心流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于道家的“御”——不需要意识的故意控制,也不为外在的富贵声名,而是纯粹出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这种奇妙的状态能带来很多好处。

  1.在心流中,你能发挥出最佳能力。

  这份能力并不是你刻意催逼出来的, 而是意识自主流动, 让你的行为自动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常会听到一些运动员说:“我只是在享受这项运动。”他们似乎并不把胜负放在心上,到了运动场上之后,这些注重享受的运动员往往能发挥得奇佳,令人惊叹。这就是因为他们进入了心流状态,把胜负、表现都置之度外,结果反倒能表现得更好,取得胜利。

  相反, 以中国男足为代表的很多运动员, 一到关键比赛, 就想赢怕输,内惧教练,外惧球迷,时刻想着胜负和自己的表现,结果往往连平时一半的水平都发挥不出来。假如中国男足有个好的心理教练,教给他们进入心流的技巧,说不定他们早冲进世界杯多少回了。

  用投入构建幸福感(2)

  2.心流能让你迅速提高能力。

  要体验到心流, 任务不能太容易, 不然你很难投入, 但也不能太难,不然频繁的挫折会激发起很多消极情绪,就像噪音惊醒美梦一样,把你拉出心流。希斯赞特米哈伊用图4—1做了说明。

  可见, 如果相对于你的能力, 任务显得太容易, 那你就会觉得无聊、乏味,而如果相对于你的能力,任务显得太困难,你又会觉得焦躁、沮丧。只有当任务的难度与你的能力相匹配的时候,才会出现心流体验(见图4-1)。

  在心流中, 由于没有无聊和焦虑的干扰, 你的能力会快速提高。同时,心流会驱使你挑战更难的任务,使你一直留在“心流通道”之中。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绕开无聊和焦虑的阻挠,提升心流的层次,能力也相应提高了。

  3.常体验心流的人更幸福。

  希斯赞特米哈伊跟踪调查了500 名学生,其中一半人很少有心流体验,他们有空时就去逛商场、看电视,另一半人则经常体验到心流,他们有自己的爱好,比如运动、学习。结果,常体验到心流的人在幸福测试中的得分远远超过不常体验到心流的人。

  这一点初看有些费解, 因为人在心流状态中时, 其实是没有感觉的。他们在事后会说:“当时好爽!”但当时,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投入到活动中,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世界的运转,也忘记了内心的感觉。那为什么心流能提升幸福感呢?

  塞利格曼认为, 这是由于心流能建构未来的心理资本。第一,一个人如果太沉溺于自我感受,就容易抑郁。在心流体验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中去,不再注意自我感受,因此心流能有效地减少抑郁。第二,快乐的感觉能让你的心理得到满足,但心流体验能让你的心理成长。

  从这个角度看,心流就是心理食谱中的蛋白质。蛋白质不仅能提供高热量,而且能帮助肌肉成长,促进身体强壮。运动员的食谱中,一定要有大量的蛋白质。就算我们普通人,也需要摄入一定比例的蛋白质,并配以有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同样, 心流不仅能让我们更幸福, 而且可以为我们构建心理资本,促进心理成长。同时,由于心流能提升能力,使我们拥有最佳表现,因此,也能使我们更容易成功。就像在自然界中,蛋白质和脂肪经常一起出现一样,肉、鱼、蛋中都既有大量的蛋白质,又富含脂肪,心流也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成就。

  因此, 塞利格曼和希斯赞特米哈伊都建议我们应该投入地去工作,而不是敷衍应付。在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心力交瘁、应接不暇,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从工作中收获到心流,构建出心理资本,反倒在耗费自己的心理资本去对付工作。这就像一个原始人,看到肥美的山羊,不是把它们杀了吃肉,而是吓得掉头狂奔,白白消耗掉很多能量。这样的原始人肯定会很快饿死;同样,把工作当成负担,而不是幸福源泉的人,也肯定无法获得幸福。

  然而, 心流体验并不容易获得。快乐有捷径, 比如看电视、逛街、玩游戏,或者可以买到快乐。但心流没有捷径,就像你能吃出高血糖、高血脂,但你吃不出肌肉一样。强健的肌肉只能靠锻炼获得。心流的好处也只能从主动的投入中得到。下面就来讲讲获得心流体验的方法。

  发掘优势与美德

  从图4—1可以看出,只有在任务的难度与能力相匹配时,心流体验才会发生。更精确地说,最好是任务比你的能力稍难一点,这样才能调动你全部的注意力投入到任务中,但又不至于让你屡战屡败,沮丧得只想放弃。希斯赞特米哈伊调查了一个象棋网站,网友的成绩都被换算成了积分,积分越高,棋艺越强。调查发现,在与积分稍高于自己的对手下棋时,心流最容易出现。

  用投入构建幸福感(3)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收获心流,就需要衡量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挑战。显然,能力有很多种衡量方法,从智商、情商,到各种能力测试,乃至学校里的成绩。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健壮,有的人善于领导别人,有的人天生就惹人喜欢,这些都是能力,不过,在这一节里,我要谈一谈积极心理学中的能力。你在性格和心理上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让你度过一个更美好的人生,让你更受欢迎,让你可以达到更幸福、更卓越、更有意义的境界?

  为此, 密歇根大学心理系教授彼得森和塞利格曼一起研究了人类的美德和性格优势。① 他们总结了世界各大主要文明的经典,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的老子、孔子,从《圣经》《古兰经》佛经等宗教经卷,到近现代的《富兰克林自传》,乃至各地的童子军章程,最后归纳出全人类都珍视的六大美德,以及构成这些美德的24个优势, 分别是:

  智慧:创造性、好奇心、判断力、好学、洞察力;

  勇气:勇敢、毅力、正直、热忱;

  仁爱:仁慈、爱心、情商;

  正义:责任心、公平、领导力;

  节制:宽恕、谦虚、谨慎、自我控制;

  精神卓越:美感、感恩、乐观、幽默、灵性。

  想知道你有哪些美德和优势吗?最好的办法是到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的网站,做做突出优势测试(http://www. ,有中文版)。这个测试用时较多,有240个问题,至少要花半个小时。你也可以根据下面的问题,给自己打分,分数从1到10(其中带*的问题要反向打分,即你越认同这句话,打分越低)。

  智慧

  1. 创造性:你经常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吗?你做事喜欢因 循守旧吗?*你有奇特的想象力吗?

  2. 好奇心:你看到一件奇怪的事情时,会有追根究底的 冲动吗?你会很容易对事情感到厌倦吗?*

  3. 判断力:你能客观、理性地考虑事情吗?你能接受、 容忍你不喜欢的事实和观点吗?

  4. 好学:你喜欢学习新的东西吗?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吗?你喜欢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和国家吗?

  5. 洞察力:你经常能透过纷纭的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吗?别人有问题时,会经常向你求教吗?

  勇气

  6. 勇敢:你会在明知情况对自己不利时,仍然挺身而出吗?你能泰然面对逆境吗?你能克服恐惧吗?

  7. 毅力:你做事一般都有始有终吗?

  8. 正直:你常说谎吗?*你能信守诺言吗?

  9. 热忱: 你做事时常充满激情吗?你喜欢周围的人和你做的事情吗?

  仁爱

  10. 仁慈:你常帮助别人吗?你对人慷慨吗?

  11. 爱心:你珍惜爱情、友谊和亲情吗?你觉得别人爱你吗? 你习惯接受别人对你的爱吗?

  12. 情商:你能感觉到别人的想法和情绪吗?大家说你情商低 吗?*你能很快地结交新朋友吗?

  正义

  13. 责任心:你有团队精神吗?你对本职工作有责任感吗?

  14. 公平:你能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吗?你常会因为个人 好恶而影响对别人的看法吗*?

  15. 领导力:你有组织能力吗?你能领导一个团队为实现 共同目标而努力吗?

  节制

  16. 宽恕:你常有报复的冲动吗?*你容易原谅别人吗?

  17. 谦虚:你喜欢出风头吗?*别人夸奖你时,你谦虚吗?

  18. 谨慎:你做事总是三思而后行吗?你喜欢冒险吗?*

  19. 自我控制:你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吗?

  精神卓越

  20. 美感:你能发现美吗?你喜欢创造美吗?

  21. 感恩:你经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吗?你常感谢别人吗?

  22. 乐观:你总是看到事情好的一面,相信未来会更好吗?

  23. 幽默:你经常让别人开心吗?你喜欢好玩的东西吗?

  24. 灵性:你觉得你的生命有意义吗?你的人生有目标吗?

  把各项的得分平均一下(注意带*的问题要反向打分), 然后按高低顺序排列,这就是你的优势排行榜。前五项就是你最突出的优势,其中你对它们有认同感的优势就是你的突出优势。

  所谓认同, 就是谈及这些优势时, 你会引以为豪并且喜欢使用。比如塞利格曼的前五项优势是好学、毅力、领导力、创造性和灵性,但他并不喜欢领导力这项优势。他曾任美国心理协会主席,一手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自然有着出类拔萃的领导力,但他不喜欢当领导。他说:“我做领导时,总觉得筋疲力尽,眼巴巴地盼望着早点卸任。”去掉那些你不认同的(如果前五项优势你都很喜欢,那也很正常)后,你的突出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当你运用这些优势时:

  你会感到兴奋、投入,甚至激情澎湃;

  你的能力会迅速提高;

  你会想方设法地找到运用这些优势的新途径、新项目;

  你会感到越来越兴味盎然,而不是越来越累。

  显然, 突出优势与心流相辅相成。性格中的优势和美德与你对能力的一贯定义可能不同,但是,优势和美德却不仅能让你体验到更多的心流,收获更多的成就,产生更多的快乐,与他人关系更融洽(彼得森和塞利格曼在筛选美德和优势时的一个原则就是,它们必须能帮助到别人,让别人敬仰,至少不能损害别人),而且还可以引导我们找到人生意义。因此,塞利格曼把美德和优势称为“人生福祉的基石”。

  人际关系是幸福的根本

  人际关系好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别人很重要

  有人曾问彼得森:“能不能用三个词把积极心理学说清楚一点儿?”

  彼得森回答说:“别人很重要。”(Other people matter.)

  他在给我们上课时,讲过一个故事。

  彼得森曾经在西点军校讲积极心理学。他让军官们做了性格优势的测试。显然,他们的优势各不相同。他让我们猜猜看,哪个优势是军官们最常见的优势。

  我们纷纷猜:“勇敢!”“领导力!”“情商!”“正直!”“毅力!”“公平!”

  彼得森微笑着等我们全部猜完,然后揭开谜底:“都猜错了。西点军校的军官们,最常见的优点是—— 爱!”

  大家一片哗然。他接着说:“是的,是的,我当时也感到惊讶,但一个军官反问我,‘先生,《兄弟连》您看不懂吗?’”

  彼得森在《积极心理学入门》(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一书中, 专门花了一章讲“ 积极人际关系” 。他指出,进化给了人类爱与被爱的本能:“婴儿柔弱无助,因而要求父母天生就要有爱心,这样婴儿才能生存。我们的祖先不仅需要吸引配偶来繁衍后代,而且需要建立起爱的纽带,保护和抚养孩子……爬行动物在刚孵出来的时候,都静悄悄地一声不吭,而哺乳动物刚生出来的时候,都会大哭大叫。从进化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如果幼小的爬行动物动静太大,父母也许会把它当食物吃了。但一只哭叫的哺乳动物——小猫、小狗、婴儿,却是在告诉父母:我需要你们的爱!这是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巨大区别。”

  显然,爱不仅存在于父母、夫妻之间,广义的爱——积极的人际关系,深深地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除了家人之爱外,还有朋友之间的友情、乡邻之间的乡情,乃至陌生人之间的同情。这里的每一种感情,都有着强大的进化原因。换句话说,人之所以进化出爱情、亲情、友情、乡情、同情,就是因为它们能够给我们的祖先带来巨大的生存和繁衍优势。爱的基因传递到今天的每一个人身上,让我们天生就拥有渴望爱、渴望被爱的本能。

  当这种本能被满足时, 我们就会感到幸福。塞利格曼和“ 幸福博士”迪纳一起调查了一批大学生,想要弄明白幸福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的结论是:“很幸福的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的爱情和各种人际关系都更好。”很幸福的人在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友情、亲情、爱情方面的得分都更高,别人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评价更好,他们也更乐于与别人在一起。

  两年后, 塞利格曼和迪纳总结了更多的研究, 肯定了人际关系与幸福的相辅相成:人际关系好的人更幸福,而幸福的人有更好的人际关系。比如乐于助人的人更幸福,同时,如果一个人处在更幸福的状态时,他也更乐于助人。

  反过来, 糟糕的人际关系会使人更不幸福, 甚至导致精神疾病。比如,有大量研究表明,朋友越少,心理问题越多;一个闺蜜也没有的女人不会开心;没有社交圈子的人有更多的消极情绪;还有心理学家认为,人际问题是抑郁的根本原因之一。

  因此, 人际关系对幸福至关重要。但是, 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却越来越忽略人际关系。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里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很多人都离开家乡,到远方工作,大大削弱了与家人的亲情,与故人的乡情。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不是像祖先那样,与部落里固定的那几十个人打交道,而是要不停地应付各种不同的人,这也使我们很难维持人际关系。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 当我们忽然面对现代社会里喷涌而来的快乐机会、成就诱惑时,不由自主地就会栽进快乐和成就的陷阱,从而忽略了对幸福更重要的人际关系。也许你觉得该给父母打个电话,但今晚的电视剧实在太难以割舍;也许你的孩子很希望你能陪他去逛动物园,但你最近有个项目要忙;也许你有个老朋友需要帮助,但你想了想,觉得他对你的升官发财没什么帮助;也许你看到那些受灾的人也曾悯然心动,但你又觉得有这钱还是买个蛋糕吃吧……

  就像食物中的纤维素, 提供的热量虽然不多, 但是对胃肠蠕动和消化系统至关重要,如果饮食中缺少蔬菜、水果,就可能会引发便秘、中风、发育不良、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从进化的角度说, 我们的身体离不开纤维素, 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蔬菜、水果,乃至类似的树叶、嫩草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相对充裕,所以进化从来没担心过人类会不摄入纤维素。进化更担心的是脂肪、糖、蛋白质等高能量食物,它们往往一份能抵好几份纤维素,所以我们进化出爱甜、爱香的口味,闻见肉类、甜食就口水直流,但对于蔬菜,那就抱歉了,没兴趣。也许有些素食者出于道德、健康的考虑,更喜欢吃蔬菜,但你见过哪个孩子会置麦当劳、肯德基于不顾,直扑青菜、萝卜的?这是因为,孩子身上仍然保留着基因里的偏食天性。

  这个偏食天性在远古时期运转良好。人虽然不喜欢吃蔬菜, 但肉不常能吃到,那只好猛吃蔬菜来填饱肚子,这正好达到进化所期望的平衡。可到了现代社会,从肉、鱼、蛋到甜食、糖精,到处都是我们喜欢吃的东西,那蔬菜自然就被丢在一旁了。哪怕我们明知道蔬菜对健康的重要性,却还是会忍不住舍蔬菜而取鱼肉,结果就得了各种“富贵病”。所以,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就算不喜欢,也要吃一定量的蔬菜。

  同样, 现代人也必须从快乐和成就的陷阱中爬出来, 建设积极的人际关系。幸运的是,人际关系要比纤维素“好吃”得多,并且可以促进快乐和成就。当你和家人在一起时,那是天伦之乐;当你和朋友一起投入到共同的爱好中时,你能体验到心流;而当人们都喜欢你时,你的成就会大得多。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些提升人际关系的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