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

 昵称1mLg2 2012-12-05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原型李勇的近况

李勇:我与《中国青年报》有段情
2004年06月01日 00:16:08
  尽管我的人生道路很曲折,但在我奋斗的过程中处处感受到的是人间真情的关爱。我感谢我爱的老师们,感谢关注青年成长的《中国青年报》。没有他们的关爱,如今的我还是一个为生计而劳碌的农村娃。
  ——李勇
  1998年4月,在《中国青年报》复刊20周年座谈会上,李勇遇到了当年负责审阅《背着父亲上学》这篇稿子的编辑,编辑对他说:当他第一次看到那篇文章时,标题中那个“背”字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为这种血浓于水的父子情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感动。他想发表这篇文章来帮助一个在大西北苦苦奋斗的青年,他也想通过这篇文章弘扬人间父子真情之爱。
  ——编者
  《背着父亲上学》是我的三位老师合写的,他们是我上初中时的高自珍(笔名吴锋)、夏涵禄两位老师,师范学校的班主任杨永庚老师,他们在我艰难的求学中时刻关心着我。1996年3月6日,这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报》教育导刊的头版发表。我的生活也因此悄然发生了变化。
  这篇文章先后被全国100多家报刊转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张和平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为文章中的父子深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打动,委托著名的电影剧作家王浙滨对我的故事进一步深入挖掘创作。1998年3月电影《背起爸爸上学》公映。
  这部电影上映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教育青少年成才的大讨论。我也成了青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发成才的典范。
  1996年1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授予我“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1996)”。1997年5月我又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被团甘肃省委、省青联授予“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从1996年3月我被社会各方面关注以来,收到了社会上各方面来信3000多封、捐款6万余元。我常想:社会上的人们对我的关怀资助,其意义并不在于我一个人,这是对我们西部青年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奋发成才精神的一种认可。1997年,我向甘肃省庆阳师范学校提出申请:从社会捐款中拿出5万元建立“优秀困难学生奖励基金”。目前已有50多名学生通过基金的资助完成了学业。1998年5月,我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_产_党_党_员。
  2003年6月,当我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面临众多企业和公司的盛情邀请,我选择了留校从事学生工作。我想自己的成长经历适合做学生工作,我愿意像我的老师一样帮助我的学生。

背起爸爸上学(真实故事中)
  一
  李勇的家乡宁县是甘肃省省级贫困县,这里长年少雨,交通不便,许多农
民常靠救济粮度日。1986年,李勇才7岁,家里的擎天柱老爸忽然中风瘫痪,
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单力薄的母亲和一头耕牛。祸不单
行,1995年,厄运再一次降临:可怜的妈妈积劳成疾,突发肺出血并心肌梗
塞,溘然长逝。家,彻底坍塌了!16岁的少年趴在母亲坟头哭哑了嗓子,面
对苍老的、连屎尿都不能自理的父亲和赖以养家糊口的20多亩田地,今后怎
么办?
  心力交瘁的李勇强忍悲伤,既要照顾父亲吃喝拉撒,还得刻苦读书,准备
中考。他知道,他绝不能放弃念书。就在5月份,李勇连获初中化学奥赛全国
和全省一等奖、庆阳地区三等奖。可当他捧着证书回到土屋时,营养不良加上
连日劳累,头发竟大把大把地往下掉。
  老天有眼,1995年7月,李勇以全县第四名被庆阳师范录取了,当他把
录取通知书递到老爸手中时,老爸抽动着嘴唇,老泪纵横。
  学校离家50里,怎样才能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误学习呢?思忖多日,李
勇一咬牙,揣上卖粮得来的800元钱,带上锅碗瓢盆,背起瘫痪10年的父亲,
一步一步含泪离开了家:3间土房和一孔破窑。
  二
  经班主任杨永庚老师特许,李勇把父亲安排在离校不远的租赁房里,他每
天就在学校和“新家”之间摆动。为了养活老爸和自己,他借来一辆三轮车,
课余上街拉人、送货……
  李勇的坚韧、自强和孝行深深感动了他的老师和同学,全校师生纷纷解囊
相助,并向新闻媒体求援,请求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一时之间,李勇成了
“名人”,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华人的捐款70000余元,信件2000多
封,还应邀在20多所学校作过报告。但他并未飘飘然,学习反而更用功了。
在1997年全国中师化学竞赛中,他获得全国二等奖、甘肃一等奖。在巨额捐
款面前,李勇更表现出了农村孩子的质朴与厚道,拿出5万元在庆阳师范设立
了“贫困学生奖励基金”,以资助和他一样家境贫寒的读书郎。
  李勇说:“父母亲为我们吃尽了苦,做儿女的行孝天经地义。我知道大家
之所以关心我,帮助我,都是为了唤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孝心、爱心。初中时候
就资助过我的班主任昔雪霞,在送我上师范时说,要依靠自己,多学点知识才
有出息……”
  三
  1997年底,李勇的感人事迹被拍成电影《背起爸爸上学》,1998年2月,
影片在北京青年宫举行首映式,应邀参加的李勇第一次坐在优雅舒适的电影厅
里,观看自己的故事,心头百感交集。当四周响起学生家长抑制不住的唏嘘时,
李勇眼里满是父亲的镜头:可怜的爸爸已在半年前撒手归西。18岁的李勇从
此成了孤雁。
  观众含泪看完影片,当听说石娃的原形就在眼前,一下子便围了上来,争
相询问李勇现在的生活状况。许多家长还让李勇给自己的孩子签名留念,并让
孩子跟这位坚强而腼腆的大哥哥多交流……

《背起爸爸上学》海报




《背起爸爸上学》-剧情简介
农村孩子石娃自小丧母,与父亲和姐姐相依为命。转眼间,石娃七岁,姐姐十二岁,石娃该上小学,而成绩优异的姐姐升入初中。但因家境清贫,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学,父亲便用一把铜勺决定了弟弟石娃上去学,姐姐则不得不中途辍学。一日,石娃上学路过马莲河,河水因暴雨涨起,父亲将他背过了河,告诉他一定要好好读书。石娃上初中后,姐姐为给家中节省开支,不得不早早出嫁,并从男方出的的彩礼钱中挤出一些钱来供弟弟上学。石娃刻苦读书,在全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夺得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并考取省城师范学校。但此时,父亲却在干活时不幸摔伤,导致瘫痪在床。重病缠身的父亲为了让儿子能去省里安心求学,不想成为孩子的拖累而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石娃为了既照顾好父亲,又不耽误学业,决定背起爸爸上学。清晨,当其他人还在睡梦中,石娃背起父亲,带着简单的行李,走上了去省城读书的路。
《背起爸爸上学》-其他相关介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把铜勺决定了石娃和姐姐各自的命运,一个上学,一个辍学,既简单又严酷。这是一个传奇的故事,马莲河畔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学娃获得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这是一个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面对着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和瘫痪在床的父亲,16岁的石娃变卖家产,背起父亲,走出了马莲河……
点击观看《背起爸爸上学》-精彩剧照
2月28日,北京市青年宫举行了电影《背起爸爸上学》的首映式和百名学生家长座谈会,很多孩子和他们的父母都流下了眼泪。当主要演员赵强和故事的原型李勇出现在台上的时候,孩子们一拥而上……
曾拍摄了《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根据真实事件拍摄了这部电影。由女作家王浙滨编剧,周友朝导演。1996年3月6日, 《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背着父亲上学》的报道,介绍了甘肃宁县一个叫李勇的孩子背着瘫痪的父亲坚持上学的事迹。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决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女作家王浙滨进入甘肃老区,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生活,采访李勇。在这一个月里,她几乎每天都要流泪。她说,我喜欢那一个“背”字,究竟是什么力量能使一个16岁的孩子卖掉家产,“背”着父亲进城上学?那是一种怎样不同寻常的父子亲情?他今后的路怎样走?他的生命将承受怎样的重负?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凭一颗母亲的心,她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从小在西北长大的导演周友朝,在这部影片里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拍摄了这部质朴感人的电影。15岁的农村少年赵强的表演使这部影片散发着浑金璞玉般的光辉。赵强说,我从小就不爱哭,山里的孩子,只会吃苦不会哭,15岁的男子汉,我好像从没流过泪。可在这部戏里,他哭了。大伙儿夸他会演戏,他说,“我心想我不是演戏,我为石娃难过”。
正在甘肃庆阳师范学校就读的李勇也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首映式。这个身体瘦弱、肤色黝黑的农家少年不擅言辞。当王浙滨第一次在他和父亲租住的简陋的房子里问他,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他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可是每一个集上,父亲都要给他买一根麻花,不为别的,就为这。我背着我爸上学,是我们父子俩的事,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也不想拍成电影……李勇说,他的父亲已经在去年去世,学校免掉了他的学费,他现在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他希望毕业后能够被推荐到西北师范大学去继续深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