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宣德炉:史上最火的赝品

 了了斋主 2012-12-06

凡对古玩略知一二的人,皆可得知宣德炉的大名。但如果您查阅宣德炉近些年的成交记录,则会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那就是价格排名前十位的宣德炉大多是清代所制,且价格仅在4至5万元的区间。为何在清代依然有着宣德炉的制作,它们是真品还是仿作,真正的明代宣德炉又是怎样的价格和面貌呢?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深处,探究宣德炉的前世今生。

风磨铜遭遇帝王情趣

时光回溯到公元1428年,初登皇位仅三年的朱瞻基承袭先祖之荫,永宣盛世已初露锋芒,其时国泰民安,万朝来拜,一派繁荣景象。这一年,暹逻国进奉的 3.9万金“风磨铜”触动了皇帝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之鼎彝陈设的想法。在此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鼎器多以青铜铸造,少有用有如此黄金般光泽铜料所制者。于是,一道圣旨传至工部和礼部,用此铜制作一批用于供奉的铜器。

在皇帝的授意下,两部官员翻查史籍记载、研究宫中所藏,最后选定出29种典雅样式,并由皇帝亲自审定了117种图谱,包括鼎、炉、鹤、鬲、簋等器物。最后,在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等人的督办下,铸造了一批精美绝伦的鼎彝被制作完成。有记载称,其时所造宣德炉不过3000件。

根据著名青铜器鉴定家贾文忠的《话说“宣德炉”》,宣炉的形制多为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取上等材质、以失蜡法铸造的它外表光滑细腻、内蕴奇光,如女子鲜嫩的肌肤。宣德炉色皮的种类大约有30种,仅斑色就有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不等;皮色更是丰富,呈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等多种。

从赝品到真品的进化

宣德五年,这批宣德炉制作完成之后,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由域外精铜所制成的香炉,入藏皇家贵族的消息,在宣德五年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令当时的富商、官宦对其垂涎不已。于是,曾经在宫廷中主管“司铸之事”的部分官员,走出皇宫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仿造。随后,宣德炉“走入”了寻常人家,成为文人墨客的新宠。

自此之后,制作宣德炉之风绵延数百年,历代工匠制作香炉均以宣德炉为范本,并不以本年书款,却在炉底留下宣德年制的款识。于是,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便出现了各朝各代所制的宣德炉,也使得鉴别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有一个问题便很值得今人们思考,那就是究竟怎样材质和形制才算是“真正”的宣德炉。严格来说,宣德炉应当指的是,在宣德三年到五年,由宫廷采用进口风磨铜所制的3000件为真,后世制品应当一律归为赝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观念的转变,我们并不能否认后代假托宣德之名所作香炉,也具有相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依部分学者所见,宣德炉这一概念,应当在时间上和标准上予以适当外延,使其成为书款“宣德年制”铜香炉的总称,并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但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代所制宣德炉予以考证鉴别,不使其担负“赝品”的恶名。

宣德炉也许根本不存在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质疑“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法。这些学者认为,回顾一下历史文献不难发现,“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宣德三年的铜炉,目前文物界普遍认为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万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件香炉。

这一说法的最初的出处是《宣德彝器图谱》。尽管此书带有1428年的序,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议。早在1936年,法国著名考古学家Paul Pelliot便详细论证了《宣德彝器图谱》是后世的伪作。根据Pelliot的考证,,最早提及此书的是清乾隆时期的杭世骏,他在1776年发表的一系列短文中提到了《宣德彝器谱》一书。同时期,《四库全书》的编委也见到了和杭世骏所述书名略不同的《宣德鼎彝谱》文稿,该书分为八章,带有1428年的序,到了19世纪该书被扩充到20章。

《明史》中更是从未提及“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一些学者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宣德彝器图谱》可能是晚明的伪作。这里笔者并不想否定宣德三年铸炉这一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但同样我们也不能肯定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

提防当代苏作宣德炉

 既然解决了宣德炉的概念问题,并且传说中的3000件真品早已不知所踪,那么对于有意收藏宣德炉的爱好者来讲,就有必要了解各代仿作的宣德炉有着怎样的特点。一般而言各代的宣德炉可分为当时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和现代仿等几类,  当时仿。宣德五年宫廷封炉不铸之后,当时的监造者将原来的工匠再集中起来,另行铸造。由于原料不足,风磨铜已经用完而不复出,铸工只能以黄杂铜代之,虽做工与以前一般极尽精致。形态更为多变,但铜质终于不及。同时底款有了变化。字数增多,为“大明宣德五年监工部官吴邦佐造”和“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 等。

明代中期仿。此时炉的特色是铜色泛黄,器身铸有伊斯兰文,至明末铸造的宣德炉上亦沿此风,多书伊斯兰文,并且楷书、篆书并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其时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但在造型上与明代相比,惟显灵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红、橙黄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

清晚期至民国时期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

现代仿。有三种情况,一是采用江南一带以黄杂铜翻砂铸成,粗劣至极,炉身不加纹饰,双耳上翘如桥形,体轻薄而多砂眼。二是采用现代的失蜡法浇铸技术,此类仿品可以说在造型、重量上与真品相伯仲,但细看铜的质地、皮壳、包浆、打磨的光洁度等,两者差异就大了。现代仿品用的是电解铜,铜质纯,胎体厚重,色紫红,手抚之而无细糯之感,且仍生涩浅薄。由于外表的皮壳无法伪作,所以看起来比较刺眼。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仿品中,有一批20世纪90年代在苏州仿作的,成色较好,值得收藏者注意。

从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明早期的宣德炉已达三四十万元,明中期约为3到5万元,清代的制品由于普遍质量不高,所以价格在万元左右。鉴于当前市场的热络,精品宣德炉应当具有很好的升值空间。

宣德炉并不含金

不少收藏者认为宣德炉中含金。有些人认为有些铜炉表面的“雪花金”斑点就是铜质中含金的体现;还有人认为,宣德炉若比重超过铜,就一定有金的成分。其实,稍有冶金常识的人都知道,“雪花金”是一种色斑,不是铜质中含金,因为就算铜中加入金,炼出的成品也不可能呈金和铜分离的状态。有些宣德炉比重是比铜大,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炉中含金,有多种金属的比重都大于铜,这些炉的铸造中有可能是加入了其他比重大的金属。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东亚部负责人Rose Kerr曾对维多利亚博物馆馆藏的宣德炉作过成分分析,她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炉的成分是含29%到35%锌的黄铜,其中未发现有金的成分。

有耳足的宣德炉价值更高

当前市场上出现的各代宣德炉数量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即便是明早中期的制品也有着多般变化,那么应当如何判断宣德炉的好坏和品级呢?专家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看香炉包浆、色泽,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