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清楚交代研究文献之出处(一)

 Me_萌兔兔 2012-12-06

1.单一作者

就一般著作之引注而言,单一作者时,正文引注通常有两种格式:(1)作者名字出现在论文段落的叙述当中,此时引注方式系在作者后面的括号内写出其出版年份。换言之,假如作者的“姓名”是叙述中的一部分,只在括号内写出“出版年代”即可(张庆勋,2002);中文作者之引注以全名呈现,西文作者之引注以姓氏呈现即可,若于文字第一次出现时,应该交代其姓名全名;正文引注的出版年份与参与文献的写法相同,为求国际流通之便,不论中西文献均以公元表示,例如:蔡清田(2000)提及行动研究包涵行动前的研究、行动中的研究、行动后的研究;斯腾豪斯(Stenhouse1975)提出“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

2)若在文章段落后引注时,亦即在论文叙写段落后引注资料出处,此时系在括号内写出作者的姓名与出版年份,两者以逗号分开,惟需注意括号注应置于标点符号之前;若于同一段落中再次引用,则可省略出版年份,例如:行动研究包含行动前的研究、行动中的研究、行动后的研究(蔡清田,2000);“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Stenhouse1975);教育改革至今历经了四个阶段(Fullan1991......

若同一作者同一年份有多笔数据引用,须于年份后加上英文字母小写作为区别,以便与参考文献相对照,例如:蔡清田(2008a)进行课程学的探究,蔡清田(2008b)进行解严后的中小学课程变革之评析;若所引著仍在出版中,中文文献以“出版中”,英文文献以“in press”表示,例如:教学成为劳力密集工业(Applein press)。

2.两位作者

作者若有两位:(1)正文中引用时,两人的姓名及出版年份均须附上,作者之间中西文皆用“与”连接,例如:黄光雄与蔡清田(2009)指出台湾学校的“悬缺课程”;

2)若是作者有两位出现在文中叙写的段落后,在括号,图、表的标题,以及参考文献中,作者之间,则西文用“&”,中文部分以“、”连接两位作者,例如:课程常被视为教育的内容(黄光雄、蔡清田,2009);教师在实践现场所构建的实践知识(Connelly&Clandinin1988)。若作者同姓时,则要交代作者的全名,例如:R.M. Cagne1989)与D. Gagne1985)也发现此一有趣现象......

3.三到五位作者

若作者有三到五位:(1)若是出现在文章的叙述中,以“、”做区隔,最后一位作者则用“与”等字连接。第一次出现时,须列出所有作者之名字,如:杨深坑、李奉儒、蔡清田、郑胜耀与杨正诚(2008)于“亚太高等教育专家论坛”纪实指出;第二次出现时,只需列出第一位作者,并在其姓名后加上“等人”,如:杨深坑等人(2008)指出。

2)若作者有三至五位并出现在叙写段落后,第一次出现时,须列出所有作者之名字,中文部分以“、”连接,例如:去年“亚太高等教育专家论坛”纪实(杨深坑、李奉儒、蔡清田、郑胜耀、杨正诚,2009),西文部分则用“&”连接;第二次出现时,只需列出第一位作者,中文部分并在其姓名后加上“等”,例如:(杨深坑等,2009),西文部分则用“et al.”,同一段内则再省略年代,例如(杨深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