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涤荡人心弘扬正气的好作品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2-06

一部涤荡人心弘扬正气的好作品


  ■巫志南(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电视剧《焦裕禄》,几乎每一种人、每一个人都可能在内心找到从头至尾、聚精会神观赏的理由,并且有可能在观赏中获得灵魂震颤的体验,因为这的确是一部涤荡人心、弘扬正气、淳化社会、彰显党性的好作品。
  作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初期社会主义工农业建设的历史背景中,以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为线索,勾勒出这位出生山东普通农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大潮中快速成长的中国共产党中、基层党组织领导人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作品突出地在三个方面把“主旋律”艺术水准提高到新的高度:
  一是在对建国前后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一代优秀共产党人光辉形象的艺术塑造中,强烈地传递出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的力量。焦裕禄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嫉恶如仇、不畏艰险,这一十分鲜明的人物性格,既来自中国普通农村、农家、农民的素朴情感和淳厚品格,也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更主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历练和不断成长的结果。剧中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体现出一脉相承、不断升华的理念和脉络。“老百姓就是苍天、大地”,与人民亲近、与土地亲近,就有无畏的勇气和不竭的动力。焦裕禄同志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所表现出的超凡定力和智慧,形象地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这一伟大宗旨所蕴含的无穷力量。
  二是作品艺术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县委书记的楷模,这一楷模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今复杂现实中更具有直指人心的意义。焦裕禄同志这一典型形象如同高悬的明镜,成为当今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老百姓身边的基层党员干部之“鉴”。焦裕禄同志处处以民为本、事事以民为重、时时忧民疾苦,令那些以权谋私、贪得无厌者无地自容;焦裕禄同志当年所言“干部不领,水牛掉井,你让群众咋办”,让那些不思进取、庸碌无为者深感汗颜;焦裕禄同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作风,使那些结党营私、蝇营狗苟者显露出委琐和渺小;焦裕禄同志真诚真孝、重情重义的情操,也会引发人们内心灵光得以再现。天理、党性、民心这些为许多人渐已忘却的道理,在艺术的塑造中重新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巨响。
  三是作品在形式上艺术地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手法,无论是人物形象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百姓”始终是真正的中心。在形象塑造方面,焦裕禄同志虽属中国共产党中、基层领导干部,但作品没有“高、大、全”的痕迹,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而始终是百姓中的一员,“不是人民的父母,而是人民的儿子”,“没有二十万也要治三害”,“不发表也是鞭策”,这些“平常”话语既显示主角的平常之心,也显示出作品“平淡见真”的艺术功力。在人物环境的构造方面,焦裕禄同志与娘、妻子、孩子、成县长、李明等人,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群像,作为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剧中焦裕禄同志与人民血肉相连、情感相依,无法须臾分离。在情节设计方面,战顽敌、治三害、启人心、施良策,所有故事几乎无一例外围绕着百姓的爱憎、疾苦、挣扎、奋斗、期盼展开,焦裕禄同志的思路、办法或举措也几乎无一例外均来自深入调研、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之中。这一点,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主旋律文艺创作所应遵循的内在规律。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的现实,人们越来越需要具有震撼和警醒作用的精神食粮,不时地在面对诸多诱惑的环境之中为人们拨开迷雾、校正方向、唤回良知、振奋精神。事实上,《焦裕禄》这部好剧不只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必看之作,对于每一个普通公民而言,又何尝不是拭拂心灵尘泥的法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