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好高考作文

 昵称8088609 2012-12-06
   怎样写好高考作文
                                             ——陆波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说:“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全国卷Ⅰ作文满分60分,占总分150分的2/5,可以说作文分数的高低决定了整个试卷分数的高低。高考作文是一把“双刃剑”——考生容易得分,但也容易失分。笔者连续两年参加了高考作文网上阅卷工作,对此感触颇深。怎样才能写好高考作文呢?下面我就以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为例,从高考阅卷的角度谈谈感想。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高考作文与平时的写作是有区别的。高考作文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要求下写成的,它的读者也是特定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两个读者(两个阅卷老师),这两个读者可以决定考生的命运。另外,读者的鉴评时间也是固定的——一般为90秒。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必须考虑怎样才能取悦阅卷老师。
  其次,应该审好题,做好动笔前的准备工作。有的考生只怕时间不够,看一遍材料和要求后马上动手写,结果要么整句甚至整段地划去,要么写出的作文偏离题意。考场作文一般用一小时左右,笔者认为动手写之前至少要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好三件事:一是吃透话题。2005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的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出人意料”指事情的发生或结果令人诧异和不解;“情理之中”指如果深入到事物(情)的内部或换个角度来看又是合情合理的,二者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文章要在整体上围绕“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两个因素来写,既要写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反差(认识者的预料和事实结果的反差),又要显示出其内在的联系。应该说越好的作文,二者之间的反差越大。二是读懂材料。材料以及对材料的评析往往暗含着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对考生来说有指引写作方向的作用。今年高考作文要求中的“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一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是谋篇布局。确定中心和题目后,再想能够证明中心的材料(原材料也可引用),最好不少于五个材料,在草稿纸上简单写一下(一个材料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也可)。这些材料考生不一定全用,如今年的高考作文,可引用的材料有勾践灭吴、司马迁写《史记》、苹果砸牛顿、刘翔夺金、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聋哑少女表演《千手观音》等,都不失为好的材料。考生做好这三件事之后,再动手写就容易多了。
  最后,我从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的三方面入手,以今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谈谈写考场作文时应注意什么。
  
  一、 内容
  
  从阅卷来看,是否符合题意是作文评阅的切入点,是最基本的考虑因素。因此,偏离题意是考生最大的失误。从应试来看,应注意“切合题意”。作文内容和立意不能超出所给话题的范围;不能离话题的中心太远;不能片面理解为“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今年考生作文中有一篇题为《我心依旧》的文章: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爹娘都是农民”,可是他们“却不希望我和他们一样种地”。自己“成绩算不上最好,但也优秀”,“生理上的缺陷使我不喜欢说太多的无意思的话语”,“整天一个人东想西想”,后来成绩“一直下降”。又提到自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上网,直到高考了还不知道学习。老师和家人都很着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只知道自己亲手毁了家人的梦想。再往后他写得就前言不搭后语了,像梦呓一般。这是一篇连四等也算不上的作文,仅得8分。另有一篇考场佳作——《静静的荷塘》,文中主人公叫刘辰,他一生下来就被抱到隔壁的王婶家,直到母亲去世,刘辰没有得到亲生母亲的一丝母爱。母亲去世后只给他留下“一个冰冷的土坯房”和一封信,母亲的信中又说了些什么呢?“小辰,娘不行了。娘知道你恨娘,娘没尽到责任。娘身上有病,大夫说有血缘关系的人最容易传染,娘没告诉你,怕你不忍心……”本文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娘的做法确实出人意料,而最后娘的信又让前面的事情合情合理。当然本文也有些瑕疵,如文中没有交代刘辰的父亲,个别语句不太通顺等。但是作为考场作文,到这个水平已是很难得了。本文的得分为53分。
  由于阅卷老师的评阅时间少(从开始阅一篇作文到“提交成功”平均为90秒),他们没时间也不可能像平时读文章那样慢慢地细细地去鉴赏品味,所以文章中心要突出,不能太隐晦。表现文章主题最好是“开门见山”式或“卒章显志” 式。内容充实方面主要有一点——慎写单一材料作文,以免被认为是抄袭、套用或宿构。感情方面要真挚,切忌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二、 表达
  
  “符合文体要求”指的是文体特征要鲜明。从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写什么文体的都有,但绝大部分是议论文,记叙文占一小部分,其他如诗歌、戏剧、书信等文体偶尔也有。笔者认为考场作文用议论文文体最适宜,因为议论文的中心容易显现出来,甚至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其次是记叙文,但要注意情节安排和思想内容表达的契合;诗歌、戏剧、书信等文体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诗歌,需要高度凝练的语言,虽然阅卷规定字数上不满一行的按满行16个字计算,但考生写起来难度相当大,且有一定的冒险性。今年笔者在阅卷时遇到两篇诗歌,都在20分以下。
  结构方面力争做到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前后一致,首尾呼应,段落划分恰当。试看《静静的荷塘》一文的结构:(题目)“静静的荷塘”→(1段)刘辰收到母亲的信“陷入沉思”→(2段)刘辰没有得到亲生母亲的一丝母爱→(3段)因为自己长了个“兔唇”而受到母亲呵斥→(4、5段)他满足之余,也就淡忘了自己的母亲→(6段)母亲匆匆下葬,刘辰没见到母亲→(7~9段)刘辰读母亲的信→(结尾)“静静的荷塘,依旧无声……”全文一气呵成,结构相当严谨。
  整洁的卷面是构成“印象分”的重要因素,考生写字不太可能个个达到美观的要求,但一定要把字写工整。阅卷是一项非常辛苦而又紧张的工作,如果一个字或一个词让阅卷老师猜上半天,考生的分数肯定会受到影响。另外,字体不宜过大,因为试卷被扫描到微机上后字体要稍微放大一点儿。
  
  三、 特征
  
  “特征”即“等级评分标准”中的“发展等级”部分。考生应注意两点:1.不必去刻意地单独追求“特征”。阅卷时虽然分内容、表达、特征三部分(每部分满分20分)给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是“捆绑式”打分,即前两项分高了,那“特征”一项的分数自然就上去了,反之亦然。这就好比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漂亮,不能因为他嘴小眼睛大就说漂亮,还要看他的鼻子、肤色、身材、气质等;2.不必追求全面。“特征”部分的四个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有其一即可。
  总之,高考作文与考生平时的写作是不同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有时间的限制。无论是考生“写”,还是老师“阅”,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是广大考生必须考虑的问题。
  附:文中提到的两篇高考例文(未作任何改动)
  
  我心依旧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
  1985年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家人疼爱,但由于种种原因我总是不善言语,不喜欢与人交谈。
  爹娘都是农民,我自然也是,可是他们却不希望我和他们一样种地,贫苦农民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学读书。我8岁入学,成绩算不上最好,但也优秀。
  从小就喜欢自己想些什么。初中的时候跟着村里的一个年老的画画,不知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开始放纵自己,学习成绩一直下降。一直到升高中就到市里上学,自己也曾后悔,也曾努力,曾经少年的志气,以前顽固的性格。
生理上的缺陷使我不喜欢说太多的无意思的话语而整天一个人东想西想。20年来我不断地想,真的很累,但是我不能休息!我感受到农民的苦日子,我想感受生活。“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抵如此。
  不曾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网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痴迷,或许还是别的什么。直到2005年要高考了还是不知道学习,天天上网。年轻人的追求,年轻人的执著,年轻人的悲欢离合!学校的老师着急,家人更是着急。也不要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我。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只知道是我亲手毁了家人的梦。也许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吧,哎!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自己知道自己,也希望能有一个人知道自己,这就是我的梦。
  相爱不如相知!的确如此。
  太多的情,太多割不断的恩情。
  太多的爱,我很累!真的,可是不能休息,你懂吗?
  
  静静的荷塘
  
  母亲的信就在旁边,刘辰几次将信放了拿,拿了放,却一直没有拆开。二十三年了,这是母亲第一次给他写信,也是托人捎给他的遗言。母亲静静地走了,走得跟这月下的荷塘一样静,她那么狠心,连最后一刻都不让自己跟她亲近。想着历来母亲对自己的冷漠,刘辰陷入了沉思:母亲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二十三年前的一个黄昏,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刘辰在荷塘边的一个土坯房里诞生了。出生之后,刘辰被带到了隔壁王婶家,是王婶用自己的奶将刘辰养大的,幼年的刘辰没有得到一丝母爱。
  一个雨后的下午,刘辰追着采完藕的母亲回到自己的家中,还没进屋,就见母亲怒气冲冲地转身从屋里出来,冲刘辰大吼,“滚出去,丑小子!看看你那嘴,比兔子的还烂,滚得远点,别让我看见你恶心!”说完转身进屋将门紧锁住了。母亲的痛斥使小刘辰呆住了。原来,母亲嫌的是自己的兔唇。已经有些懂事的刘辰没有哭,但是,他这辈子也不会再忘记那个下午。
  从那以后,刘辰看见母亲就躲得远远的,母亲也懒得斜眼看他一下。倒是好心的王婶从来都不嫌弃他的丑,一直细心地照料他。在刘辰心中,王婶就是他的亲娘。
  离开家以后,刘辰给王婶寄过一些信和城里的新鲜物件。荷塘边的人家都不识字,得找荷塘对过学校的田老师给看信。王婶也托田老师给刘辰写过几封信,信里无非是提醒在外要吃好睡好之类的话。但是,就在这些纯朴的语言里,刘辰体会到了王婶对自己的关心,他心里很满足,满足之余也就淡漠了自己的母亲……
  起风了,刘辰将衣领往上拎了拎,点了一支烟。前几日,王婶来信让自己回来,说母亲病危。刘辰心中已对母亲无丝毫情义,但碍于王婶之托,便连夜赶回了荷塘边。回来之后,才知道母亲不是病危,而是已经去世了,并且已在他回来前匆匆下葬。留给他的,只有一个冰冷的土坯房和这封信。
  刘辰掐灭了烟,终于又将信拿在了手里。拆开信之后,田老师的字迹在月光下可以辨清:
  “小辰,娘不行了,娘知道你恨娘,娘没尽到责任。娘身上有病,大夫说有血缘关系的人最容易传染。娘没告诉你,怕你不忍心。
  小辰,在娘心里,你最好看……”
  静静的荷塘,依旧无声……
  
高考优秀作文选读
读懂三毛
     三毛死了。
  只用了一只丝袜,这位才女就像一阵风一样走了。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包括我自己),就连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惊叹不已——刚想结识这位远在海峡对岸的才女,机会就这样烟消云散了。随后,他的《哭三毛》、《再哭三毛》问世了,表达了作者的震惊和无奈之情。
  我这样爱你却读不懂你——三毛,为什么你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在黑暗的夜里,我久久不语。
  我真的不懂你——三毛。
  翻开你的散文集,《不死鸟》让我久久热泪盈眶,我理解了你的孤独与寂寞。
  《不死鸟》表达了作者在失去丈夫后,活在责任下的极度痛苦的心声,它便是作者选择死亡的最好的注解。
  诗人在午夜梦回的黑暗中,思念荷西几欲成狂,相思像虫一样啃噬着身体,直到变成一个空茫茫的大洞。为了责任,诗人去做了暂时的不死鸟,可是她的内心是多么苦啊!
  那个曾经快乐的女孩儿到哪里去了呢?那个追求挚爱,视自由为生命的女子,那个在撒哈拉大沙漠,把艰苦当作享乐的女子,只因她拥有心爱的丈夫——荷西。
  三毛失去了丈夫——荷西,“便失去了生命,再好也只是一种枉然”。——她无法忍受活着的孤独和寂寞。
  女主人公在《不死鸟》中对父母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道路,你们也要想明白,那对于我,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三毛活得太苦了,她在世间承受不了太多的痛苦和不安,她为自己早找了一个安宁的住所。
  有人说:“三毛不切实际的浪漫,注定了她悲剧的结局。”可我终于明白了,三毛没有刻意追求浪漫,她生命的结局也不是悲剧,正如她在歌词中所写:“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了——,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这或许是三毛作此选择的一种必然吧!
  三毛,愿你安息,荷西在等着你,不是吗?
  
  [简评]
  看《读懂三毛》,最可寻味的就是一个“懂”字。“懂”是理解,“懂”是宽容。
  是读《不死鸟》那泣血的阐释,让作者了解了主人公的孤独与寂寞;是读贾平凹的《哭三毛》、《再哭三毛》,让作者感受到了“屋里不是我独坐……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不仅如此,我想,没有听过《回声》、《橄榄树》,就不会那么爱三毛的个性;没有读过《撒哈拉的故事》,没有领略过《哭泣的骆驼》,就不敢谈三毛的经历;没有看过《滚滚红尘》,就不会懂三毛的特别。
  作者通过认真的读,也在尝试着懂,那令世人震惊的意外,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古人言:“欲远行,先修路”。也就是说“读”是“懂”的基础,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懂”。
菊花.泪水
 
       菊花——悠然的微笑
  
  他走了,挥一挥衣袖,归去来兮。
  官场上少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小官,文坛上迎来了一位因菊花的微笑而醉倒夕阳的田园诗人。
  我不能想象,在那样一个物欲横流,金钱、权势至上的年代,陶渊明以何种心情告别维系生存、名望的官场,反而转身来到属于他的“世外桃源”。
  在当时的社会,崇尚权势已似乎成了定式,谋权已成为人们求以报国的心愿和途径,而他——宁愿因菊花的微笑而醉倒夕阳的人,却告别官场,毅然转身,检点万古乾坤。
  当我读了他的诗后,仿佛明白了,明白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原因了。在当时奸佞小人当道的年代,他也曾立志报国为民。可他在了解了官场的种种污浊内情之后,却情愿别离官场,为的只是洁身自好,只希望自己的一股清流不被其他污垢之流污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我释然了……
  
  清酒——忧伤的眼泪
  
  李白诗中常见酒,杜甫诗中亦常见酒。
  为何杜甫的眼中常充满了泪水?因为他对天下的黎民百姓爱得深沉。
  生逢乱世,天下混浊,战乱繁多。身处乱世是一种不幸,为了生存,为了活命,人们流离失所,逃往南方,以求平稳地生活。隐居似乎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的首选,而为何杜甫却毅然贴近百姓,为百姓歌,为百姓诗,为百姓泣?
  我不敢想象,那样混浊的时代,人们为了“要命”,缄默不语,为何杜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身逢乱世已是一种不幸,他却毅然止住悲伤,竭尽全力为社会呐喊。尽管他明知自己的努力,其作用只是微乎其微,少见效果。可他固执地呐喊,为百姓,也为自己。
  杜甫高擎着搏击人间的战旗,为百姓呐喊。他更像赤脚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的苦行僧,竭尽全力用身躯勾勒出一种古拙的美,为百姓而忧,为百姓而乐——他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我释然了……
  两个不同的时代,两种别样的人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简评]
  一丛菊花,半壶清酒,眼中含泪。这是作者在文中给我们展现的陶渊明、杜甫二公形象。写陶渊明时,作者语言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似有陶公之风。写杜甫时,作者仿写化用,竟能有几分神似杜公。
  文章精巧的结构,散文诗式的语言,丰富巧妙的联想、想象,使文章如醇厚的美酒飘香,令人击节赞叹。
给王国维的信
 
静安君:
  见信如晤,我乃后世一小辈,素来敬君,今日贸然提笔,望乞见谅。
  君怀抱利器无有所用,竟自投昆明湖,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士无不为之嗟叹,民无不为之心伤。以君之才,何愁无有建树;以君之见,何愁不能青史留名!小子曾拜读《人间词话》以及《人间词甲乙丙丁稿》,其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为中国词论注入了新的血液。其词境界超伦,足可比肩柳、苏。以君之才竟行如此之事,实出世人之意料,不免使后人为君叹惋。
  然依小子之愚见,君此举实乃情理之中,当时的社会风雨如晦,鸡犬不宁,人民痛苦离乱,政权更迭不休。身处乱世而欲保持名节,实乃世间之难事。君正道直行,虽无保家卫国之力,然存忧国忧民之心,以此之心焉能见此浊乱社会!
  君欲匡复国学,以此使世人惊醒,然战乱迭起,世风日下,先生岂能不长歌当哭!
  闻先生遗言中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之言,小子不特哀先生之没,亦敬先生之节。我深知先生之死,一为忠君,二为忠于文化。中华文化在欧风美雨的吹打下,如风中之枯叶飘摇欲坠。先生欲以一己之力擎立木之将倾,此意虽可嘉,然此乃社会发展之潮流。中华文化必须吸收外来文化,兼容并包方能以新的面目屹立于东方世界。小子虽不才,然先生逝后几十年的变化已证明此言。中华文化经过新中国人民的努力发展,已使世人刮目,先生泉下有知,也当引以为慰藉了。
  世人不明先生之心,言先生之死出人之意料,然吾知先生此举实乃情理之中。世人见先生之力,言出人意料;小子见先生之义,言情理之中。此二说无正谬之分,无他,角度不同而已。亦如先生之论佳句,“初看似出人之意,咀嚼乃知正中情理”,此皆因大词人观察角度异于常人也!
  先生之词论乃文学界之大震动,先生之死亦掀轩然大波,皆因世人不明先生之心。诗曰:“君赴汨罗出人意,存名保节情理中。”
  有鉴于先生,小子乃知如何面对此嘈杂社会。
  望君安息!
  后世一小人
   某年某月某日
  
  [简评]
  本文用书信体借王国维事例展开议论,紧扣话题作分析:王国维之死虽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重点剖析王国维愤然辞世缘于正道直行,缘于痛感中华文化之不振兴。接着联系现实, 以当今中华文化令世人刮目告慰王氏,又用对比,说明世人不明先生之心,才认为先生之死出人意料。全文分析透辟,感情真挚,出语精警,含义隽永。骈散句结合,多用文言又不拘于此,可称佳作。
 
生命的惊喜
 
       在可可西里山谷的万丈峭壁边,疯狂的捕猎者将猎枪残酷地指向最后一群藏羚羊,羊群的前方,横着一道宽阔的山谷,即使是最健壮的公羊也无法越过这山谷。
  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一只公羊纵身一跃,另一只小羊随后跳起,踩在公羊的背上,再次跳跃,穿过了山谷,而那只健壮的公羊却义无反顾地跌进了深渊,尸骨无存。
  猎人们怔住了,天地也为羚羊们舍生取义的壮举而动容。羚羊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种群的延续。身为卑微的动物,它们却在大敌当前的瞬间达成默契。没有语言,只有行动;没有踌躇,只有坚定。羚羊们果敢的气节,令多少人黯然失色!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大义,推动着自然的发展,奇迹的诞生。
  当诸葛亮稳坐空空的城楼上,从容不迫地演奏着那如流水般的旋律时,已是黑云压城。他镇定自若,处变不惊,仿佛成竹在胸。音乐的旋律从容柔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城门大开,必有伏兵。于是心生疑惑,下令退却,百万大军在孔明轻快的琴声中四散奔逃。这是兵家之绝唱啊!
   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智慧,给战事以惊喜,给世人以反思——出奇制胜,置死地而后生。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万事万物,无不在险象环生之时展现它动人的魅力。
  当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被问起成功的秘诀时,他浅浅地一笑:“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
  玻尔愚蠢吗?在人前展示长处的人能成小事,而在人前示弱的人才能终成大器。玻尔的大智若愚,展示了一代科学家的大气、自信和虚怀若谷——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不仅是机智的语言艺术的展现,更是一切伟人们成功的渊源和智慧的火花。
   也许生活中,常常有不按理出牌的事情发生。我热切地希望这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大义——这智慧、理性与默契,自然地连缀在一起,像五彩的珍珠,共同编织出一串串生命的惊喜。
  这惊喜的背后,蕴藏着耐人寻味的生命的味道与智慧,它让我们时时拥有激情。
  
  [简评]
  考生将话题中“出人意料”的事情的本质升华到生命智慧的层面,赋予“情理之中”以新的内涵,在哲理的思辨中融入了思想的创新,透过“出人意料”的事件,发掘人生的智慧,展现生命的奇迹。文章因而显得气势宏大,格调高昂。文章叙事生动,用词准确;抒情自然,热情活泼;议论雅俗共赏,富有哲学思想。
生命的绝唱
 
       当三闾大夫抱着石头与江水相拥,当西楚霸王自刎时的鲜血染红了整片夕阳,当普罗米修斯裸着身体被巨鹰啄食,当拉奥孔扭曲着身体仍想保卫自己的儿子,历史的悲风中发出阵阵哀鸣,但他们生命的结尾却那么响亮有力,数千年来仍叩击着人们的心灵,播放出永不低沉的生命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的封面上,上面金黄色的向日葵正肆意地绽放,毫不吝惜地泼洒出一片金色的阳光与希望。那书的名字却令我愕然——《死亡日记》。生如夏花般绚烂,那死呢?可以如此生机勃勃,让希望的枝叶依旧永不妥协、无拘无束地生长吗?又怎么不可以呢?陆幼青一片坦然。于是,我懂得生命的结尾并不总是蓑草疏离般落魄,至少可以如秋叶般寂静美丽。即使华美的叶片逐渐凋零,你依旧可以用飞翔的方式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奏一曲生命的绝唱。
  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方银幕上。一个美国战士即将被纳粹处决,可他脸上的笑容依旧如冬日的阳光般能够照亮所有人黑暗的心房。他高高地竖起两个手指,做出“V”的姿势向人群示意希望与阳光仍在。刽子手残忍地将他的手指砍下来,可他伸直手臂,目光投向天空,一个大大的“V”字直插云霄,像极了飞翔的翅膀,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于是,我明白了生命的结尾也可以如此动人——不出声响却令人震撼!
   我的目光停留在历史的湖畔,流水潺潺,鹤汀凫渚。历史的风猎猎作响,我听到一句响亮的话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个老人的声音又从远处隐隐约约地飘忽而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于是,我懂得了生命的绝唱应当如豹尾一般高亢有力,如帕瓦罗蒂的男高音般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
  因为,生命的结尾,并不意味着结束与终止。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一个目标的实现是下一个目标的起点。”那么,一个豹尾的结束应当伴随着一个凤头的出现——不,应该是一群!一曲生命的绝唱叩人心扉,多少人会跟着发出惊雷般的怒吼,可就在这一片呐喊声中,我看到无数人正在成长,无数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一条巨龙正冉冉升起,振翅欲飞,它背后的一个民族,正在加速前进。
  
  [简评]
  本文向我们彰显的是一份人文的厚重,折射的是一缕理性的光芒。三闾大夫、西楚霸王、普罗米修斯、拉奥孔、梵高、陆幼青、一个美国战士向我们高奏着一曲曲“生命的绝唱”,王勃、曹操、约翰·杜威向我们演绎着一段段“生命的绝唱”。无论是对以上人物立身行事的高度浓缩、剪辑抓拍,还是对其惊人妙语的精当援引,机智点化,都缘旨巧串,随旨驱遣,点击要害,击石为火。行与言,事与理,智趣与情趣,涵养与学养,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一缕“生命的绝唱”的思想火苗引燃起一团人文思辨的烈焰,勃发出一篇内有筋骨、血脉贯通、外扬气势、磅礴奔腾的美丽文章。
 
“十”的五天经历
 
前言:
  宋体字“十”不论正看、侧看、颠倒看都端端正正的。它不甘于此,决心寻找新的生活位置。即使是身心发生变化,只要能体现更大人生价值就行。于是才有了五天的经历……
  
  第一天——只想上爬
  
  “欲体现伟大价值,就要高人一等。”“十”这样想着,开始了它的第一天的行程。它先来到“又”的头上成为“支”。“‘支持’、‘支援’,这个‘支’没什么意思。”它不屑于“又”上,便找到了“口”,爬上去一下子成了“古”。“‘古’有什么好?‘古旧’、‘古板’——过时了的,一点儿也不新潮,我还是走吧……”
  
  第二天——委身低下
  
  “十”汲取头一天的教训,它委下身来,想找个低下的位置。它来到“曰”下成为“早”,仍觉得“早”也不够完好:虽有“清早、早晨”的意义,但也含有“古”那个“早先、过去”的意味。它又来到“ノ”下,立即成为身值百倍的“千”。这回它乐了:原来委身低下也并非不好!
  
  第三天——敢于当先
  
  “上下位置都体验了,前边怎么样?”“十”又开始了它的人生探索:它先后找到了“办”和“尃”。“兄弟,我当你们的前锋如何?”“那当然好了。”“办”和“尃”异口同声地说。于是它成了“协”和“博”。“‘协作’就能‘广博’,达到‘博大’,当先锋还真不错,明天再做后卫试试。”它自言自语道。
  
  第四天——处在后边
  
  这一天“十”走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自己堪为后卫的字。接近中午,它又遇到了“口”,“怎么又是你?前天我爬到你头上成了‘古董’,但并不好。”“你可以跟在我身后啊,当个映衬花的‘叶’不是很好吗?”“是嘛,那我就试试做个‘叶’。”可它成为“叶”后心又不甘:“老是跟在后边,总没有处于前面或中心好啊!”
  
  第五天——甘心居中
  
  “十”悄悄地离开“口”,想找个居中心的位置,可花去大半天时间仍没结果,直到黄昏才又遇到“口”。“口”知道它的心思,就说:“来吧,不愿在身后,就走进我的心中,成为‘田园’的‘田’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啊!”“好!那就让我成为‘田园’的一部分吧!”说着“十”进入了“口”中。
  后记:
  “十”进入“口”中再也没有出来。因为它从几天的经历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不论处于怎样的位置,只有努力进行心田耕耘的人,其生命的绿树,才能绽放出价值的红花。
  
  [简评]
  本文所以能脱颖而出获得高分,主要在于“三新”:
  一、体裁上的创新。近几年高考作文,虽然不乏用寓言文体写作的篇章,但出类拔萃者毕竟百里挑一,并不多见。小作者深谙寓言要编写故事、体现教育意义的文体特点,借助对“十”字五天寻找不同位置,从而体现不同价值的过程的描述,很好地表现出“位置不同,价值也不同”的主题。这比一般性论证、分析更具有创新意识,自然会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二、结构上的创新。高考文写“题记”的不乏其人,但写“前言”、“后记”者却少之又少。文章的“前言”提摄下文,“后记”点睛明旨,中间的五个小标题既体现着人物行动时间的延续,又标示着本段的基本内容。如此建筑般的结构、图画式的布局,条分缕析地显示着文章的层次,清新醒目,过目难忘,阅卷老师见了自然会喜欢。
  三、选材上的创新。如果说大千世界是作文的素材库,那么高考作文当然离不开生活的积累。但很多考生视野狭窄,所选材料不是“老掉牙”的人云亦云,就是“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室、宿舍。本文作者基于10多年“与文字打交道”的生活积淀,选择“汉字行走找位置”这一非常题材并演绎成文,自然会令读者感到奇妙别致,耳目一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