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面朝天》阅读系列

 昵称8088609 2012-12-06

埃菲尔铁塔沉思

作者:张抗抗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比电视塔略高些的大铁架;而在视线所及的图像中,它又淹没在巴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间,只露给你一个纤瘦的顶部。即使是在它对面的人类博物馆广场的喷泉边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个小摆设,甚至,有那么一点儿被压抑的冷峻。
  我总没有想到它竟会如此之高——当你来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脚下的时候;当你尚未抬头,仅仅感觉到它笼罩的阴影的时候;当你完全抬起头,却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着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镜儿,眯着眼寻找天空的时候,你才会确实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气势,明白它的骄傲。
  这是一个广场,一块空地。它从一个平凡的基点拔地而起,不需要铺垫和过渡, 那么轻易而又无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尘,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视全城……
  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寻觅它的眼睛,窥视它的灵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难以与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没有国界的超越,一次没有阶梯的升华。
  我凝视它,仰望它,唯独没有、没有膜拜它。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它只是有点像一座火箭发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们送往哪里。
  我听到耳边的风呼呼响,紧张地抽搐着的风,拍打你,推动你,如巨鸟扑翼,直贯长空。你是一记雷声,一道阳光,一束电波,一条飞船,轻轻扬扬却又闪电般地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我睁开眼,密封的电梯舱内,四周是人。风被隔绝在远远的脚下与上天,只是在鞭笞我的神经。风在这里变成了速度,变成了晕眩——我只觉得地面迅疾地脱离我的脚跟,向一个无底的深渊坠落。笔直地、赤裸裸地坠落下去,如悬崖上坠落的石块,无遮无拦、无法无天地要去撞击地层深处。地壳在下陷,在沉没。而四处空荡荡,一片汪洋,一个无可攀挂、无可扶靠、无可呼救的绝境。人竟是如此孤立无援,如此微不足道吗?我有些惧怕,又有些怜悯自己。我为瞻仰它的伟大与雄奇,才执意汇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觉不到电梯的上升。我只是觉得从我登上铁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开始庄严地降落。它疯狂地钻入地底。我透不过气来,这透明的铁盒子,快闭上你恶魔的眼睛,我想出去!
  巴黎依然在飞速下沉。我无可逃遁。蓝天在黑色的云缝里闪烁——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钢架,从我的头顶两边炸裂开去。是用那透明的铁盒子撞开的吗?就像汽车的窗玻璃掠开路旁的树枝。蓝天忽然近了,又忽然远了,远得更加冷酷,永远被那一双双黑色的手臂阻拦着。时而又是无数根钢缆铁索,缠绕你,勒紧你,使你永远无法到达那个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无意间,我抬头仰视,怦然心跳——我忽然发现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钢缆挣断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变得浓亮了,可是,透明的铁匣子还在疯狂地往上升,一个劲儿地向上升,像是要冲破什么,又像是要挣脱什么,咯咯地向上,像是咬着牙根的声音,像是绷紧骨骼的声音,固执而又痴迷地向上升。它像是永远也升不到头了,永远也不会停下来了。因为它无论升得多高,仍然无法接近它——那个蓝色的梦想。
  我曾以为自己像火箭一样被发射出去了呢;我曾以为我离开了地面;我曾以为我离天空很近很近了——当我同隔绝的风在一起的那些瞬间。
  我们走出透明的铁匣子,阳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热,天空仍然是那么不远不近。巴黎城,安然无恙地静卧在绿丛带似的塞纳河两岸。只有小轿车变成了玩具; 房屋变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没有带望远镜。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高了(虽然我永远也弄不清那个数字)——我有多高,铁塔就有多高。那是一座有弹性的铁塔呀。
  于是我知道铁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是蒙马特教堂!”“那是小纽约!”
  巴黎有多大,铁塔就有多大。也许还不止。一本书上说过,万里无云时,塔顶上可望到外省……
  从神经中解放出来的风,无忌地挑逗着铁塔,摇撼它,敲打它。
  我曾以为那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的锈铁会呻吟,会晃悠战栗……据说它的最大摆度是十八厘米,此时它却纹丝不动,不必担心它会断裂倒塌。这在工业革命的辉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边席卷而来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较量。它不会退出,不会退出的,虽然它已是上一个时代的标记,一百年前它却曾经是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在一片嘘声里,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的。
  塔顶平台上游人如云,这威严古板的铁塔,我原以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无情的——我却发现你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将那各种肤色、各种头发的孩子都拥在你的怀里,一任他们纵情玩乐、观赏,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 在你的视野里……
  有一对少年在塔顶的窗边接吻,多么高的吻。有一对青年在电梯里接吻,多么 快的吻。铁塔是仁慈的,温暖的。假如我不到铁塔来,我将永远对它存有那么无知的偏见和戒心……
  我不知我应该怎样下去,或者说,我希望永远也不要再下去。人到达过那样的高处,对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过那样的恐惧,对安全便有了蔑视;人走近过那蓝色的梦想,又不得不回到原处,便尝到探险的悲哀。因为那不是山的高度,不是悬崖的恐惧,而是人在一个世纪之前的真实创造,是一个永远矗立的丰碑。你没有接近过它,你便没有权利轻视;有一日它终会化成一堆废铁,但它曾独一无二地存在过。
  当它存在的时候,在巴黎城挤挤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却也孤独。它没有对话者。只有风,只有云,只有鸟,是它寂寞的伴侣。无数双温热的手抚摸它冰凉的铁杆,它的内心却依然孤独。
   (选自《人民日报》)

素面朝天

作者:毕淑敏

        素面朝天。我在白纸上郑重写下这个题目。夫走过来说:“你是要将一碗白皮面,对着天空吗?”
  我说有一位虢国夫人,就是杨贵妃的姐姐,她自恃美丽,见了唐明皇也不化妆,所以叫……夫笑了,说:“我知道,可是你并不美丽。”
  是的,我不美丽。但素面朝天并不是美丽女人的专利,而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
  看着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和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
  见一位化过妆的女友洗面,红的水黑的水蜿蜒而下,仿佛洪水冲刷过的水土流失的山峦。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渐渐苏醒过来。我觉得这个眉目清晰的女人,才是我真正的朋友。片刻前被颜色包裹的那个形象,是一个虚伪的陌生人。
  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我的父母凭着它辨认出一脉血缘的延续;我的丈夫,凭着它在茫茫人海中将我找寻;我的儿子,凭着它第一次铭记住了自己的母亲……每张脸,都是一本生命的图谱。连脸都不愿公开的人,便像捏着一份涂改过的证件,有了太多的秘密。所有的秘密都是有重量的。背着化过妆的脸走路的女人,便多了劳累,多了忧虑。
  化妆可以使人年轻,无数广告喋喋不休地告诫我们。我认识的一位女郎,盛妆出行,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一次半夜里我为她传一个电话,门开的一瞬间,我惊愕不止。惨亮的灯光下,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我不能不化妆。”她后来告诉我,“化妆如同吸烟,是有瘾的,我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不化妆的我。化妆最先是为了欺人,之后就成了自欺。我真羡慕你呀!”从此我对她充满同情。我们都会衰老。我镇定地注视着我的年纪,犹如眺望远方一幅渐渐逼近的白帆。为什么要掩饰这个现实呢?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勇气不是储存在脸庞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化妆品不过是一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一些水果的汁液和一些动物的油脂,它们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而绝非几根华而不实的竹竿。
  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看我的眼睛!浓墨勾勒的眼线在说。但栅栏似的假睫毛圈住的眼波,却暗淡犹疑。请注意我的口唇!樱桃红的唇膏在呼吁。但轮廓鲜明的唇内吐出的话语,却肤浅苍白……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
  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不拥有美丽的女人,并非也不拥有自信。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相信不化妆的微笑更纯洁而美好,我相信不化妆的目光更坦率而直诚,我相信不化妆的女人更有勇气直面人生。
  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
  
  【赏析】
  “素面朝天”,原出唐代虢国夫人不敷脂粉去见天子的故事。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中道:“(韩、虢、泰三国夫人)皆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然虢国不施妆粉……常素面朝天。”今指女人既美貌又自信,不需要化妆就敢出头露面。
  本文有三大特点:
  生动的比喻。“仿佛洪水冲刷过的水土流失的山峦”写出脂粉、油彩之多,化妆之浓;“那个真实的她,像在蛋壳里窒息得过久的鸡雏”,形象写出“女友”展露出真实面目时的情态;“艳丽得如同一组霓虹灯”,“她枯黄憔悴如同一册古老的线装书”,以比喻增强形象性,强化对比效果。这些比喻如同吐鲁番的葡萄,晶莹剔透,丰满圆润,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作者以独特而新颖的视角,化平淡为生动,化不易直表的道理为具体浅显、生动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至美至纯的审读享受。
  深刻的事理。作者以锐利的眼光,借生活细节,揭示深刻道理。刻意的修饰、装扮是对自我缺陷的掩饰,且不论其是否是徒劳,至少此举是一种软弱、不自信的表现。更大点,是对自我公正认识的缺乏,是对审美标准的曲解。文章告诉我们,自然、纯真的自我是最美好的,我们需要抛开的是自卑、忧虑、烦恼,我们要的是坦率、直诚。文章阐释了一种以自信和勇气直面生活的人生态度。
  朴实的文风。作者以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化妆细节作为审美客体,把似乎人人都有所经历的小事写得妙趣横生,充分展示了其朴实无华的文风。尽管是“郑重写下这个题目”,但接下来丈夫的话还是富有幽默感和生活气息。中间所用事例小却贴近生活,贴切而富有情理。时而是绝妙的比喻,深入浅出;时而是鲜明的对比,言近旨远;时而是精辟的议论,画龙点睛。最后作者以“假若不是为了工作,假若不是出于礼仪,我这一生,将永不化妆”的自我表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意义。文章很有宋人所推崇的“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妙句简析]
  
  (1)脸,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证件。
  每张脸都是上帝造就的一份独特的说明,是生命个体最本真的展示。作者在此以直呼的口吻提及,包含着其对“涂改证件”行为的委婉批判。
  (2)掩饰不单是徒劳,首先是一种软弱。
  “化妆以醒目的色彩强调以至强迫人们注意的部位,却往往是最软弱的所在。”掩饰只能是徒劳。掩饰是对自己缺陷的夸大,是对自己优点的贬低,同时也是自己缺乏面对真实生活的勇气,软弱、不自信的表现。
  (3)美丽是一种天赋,自信却像树苗一样,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蔚然成林,可以直到地老天荒。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是我们可以自如地展示我们最灿烂的笑容。只要拥有自信,便可使无数我们想象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使可能变成现实。自信可以使我们从平凡走向辉煌。况且,自信又可以播种,可以培植,可以成为我们永不褪色的财富。因此拥有自信比拥有美丽更重要。
  
  [同步训练]
  
  1.作者认为素面朝天是“所有女人都可以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说“常常觉得化了妆的女人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请你谈谈对这种错误的理解。
  3.读了此文,你对“美”有何感想?请写出几个富有理趣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不加修饰,真实,本色而自然。
  2.她们得到的是伪装的外表的美丽,却失去了实质上的最为宝贵、纯真和自然的本性。
  3.例句:①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非拥有美丽,就拥有了一切。只有拥有了勤劳、智慧、友善等美德,才能真正地拥有前途、财富、尊严、幸福。②凡事贵在一个心境。拥有了平淡的心境,我们的生活处处都是美。③一个生命最美丽的时候,不是赢得目光聚焦的时候,不是享受成功的时候,而是其默默地奋斗和经受命运考验的时候。生命的美丽永远是展现在进取之中的。

发现 深思 表达

        总爱读至情至美的文字,一旦发现,反复吟味,爱不释卷。也常仰头羡慕,人家如何能有这般动人的妙笔。常读常味之后,便心有所悟,其实我们所喜欢的万千好文是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的,那就是一切好文章的写作素材均源于平凡真实的生活,一切好文章的真情至理均源自人生真切的体验。山水花木、鸟兽鱼虫、人际来往、事业爱情、柴米油盐、劳碌闲散均是生活;喜怒哀乐、烦苦忧惧、爱恨情仇皆为真情。好的文章是对生活的发现,一草一木,一花一蕊,一人一事;好的文章是在对生活有所发现的基础上的深思,从看似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细节中,发掘出其间隐匿的哲思和沉淀的真情,于是下笔成文,于是为万千人所阅读。因为世界大体就是这么样的,生活也大体是这么样的,因此人们读起这样的文章来,就觉得熟知、亲切、自然。而当他们被文字所引领时,在熟知的平凡中发现了作者的发现,体验了作者的体验,他们便颔首,便感动,便下泪……因为在奔忙生活的一瞬,他们也曾有过这样的闪念,或者那样的情感,这也正是他们长久滞闭的灵魂深处的潜藏,只是他们显得有些木然,有些匆忙,他们没有把它抓起来看过、想过、表达过,而如今是被谁道出了心声,或戳中了心怀了。而那道出生活的心声、戳中人生情怀的文字,也便拥有了迷人的魅力,得以长久地传咏。朱自清的一个“背影”,余光中的一缕“乡愁”,流沙河的一只“蟋蟀”,席慕容的一枚“贝壳”……无数平凡的细节,蕴着性灵的柔光,穿透人们的心魂,从时光的深处走来,又向着时光深处走去……
  
  走过银杏路
  
  ——陆波


  上班是必经过那条路的。
  不长也不太宽的一条林阴路。路的北端是我每天要去工作的地方,一个很安静的古朴小楼,一个转起来很响的玻璃大门,上到二楼,就是我的办公室。路的南端再远一点儿,就是我的家,一个很热闹的住宅小区,住宅楼顶有一个不大也不小的露台,有一盆不怕风吹也不怕日晒的绿色植物,装点着日出日落的日子。我每天就是在这样的两个点和一条路上来来往往。
  因了路旁高大的银杏树,路上走着的日子,便会渐渐多出了一些随季节变幻的风景。
  春天里,总是不知何时银杏树就发芽了,长出了一树树的银杏叶子,等到我蓦然发现,小扇子似的银杏叶已经绿得满树都是。银杏树很高大,清瘦俊朗的枝丫间,翠绿的银杏叶,清新又透明,偶尔有风吹过,刷刷作响,高大的银杏树便有了灵动的韵律。春天是一个好季节,草儿萌动,树儿发芽,小鸟在天空歌唱,走在这样的银杏路上,心绿得要滴出新鲜的汁液,做梦的日子,便绿油油地透亮。盛夏时节的银杏树,厚重如盖,浓郁的墨绿奔放热烈,层层叠叠地簇拥起一路的阴凉,遮盖着灼人的骄阳。一阵雨过,星星点点的雨珠落下来,似乎把银杏的绿意也带下来了,一丝清凉便由心而生。
  最美的是秋天。满树的银杏叶炫目金黄,没有什么比这个季节的银杏叶更能引起我对秋天的沉醉了。每一个扇形的小叶片,都折射着太阳和秋天最纯粹和透明的颜色,黄得浓郁,黄得经典,在枝丫间舞蹈着。暖暖的秋阳从银杏的枝叶间漫射下来,仿佛把一春一夏的激情都放在秋日里变淡变远。一场冷雨,一场寒风,只是一两天,甚至一夜之间,黄透了的银杏叶便仿佛接到了命令似的,“刷”的一声,就离开了生长了一春一夏的枝头树梢,满树的叶子一瞬间飘落殆尽,去得潇洒又决然安然。我总是奇怪银杏的叶子为何不似其他的树叶,在寒冷的秋风里犹抱枝头,痛苦地坚持和固守着生长了一生的树枝。它是沉静的、从容的、超然又淡然地从枝头上飘落,仿佛没有犹豫过,也没有叹息过,就这样从秋风里飘落下来,安详又平和,宁静地睡在土地上。飘落在地的银杏叶子上,看不到在秋风里挣扎的痕迹,依然是温润的金黄,脉络清晰的叶面,平平展展地疏朗在日益寒冷的秋风里。
  这条路走了有几年了,看着银杏树叶的飘飘落落,日子快乐又平淡。每天的两个点一条路,来来往往中遇到过很多的人和故事。城市小,遇到的人多半面熟,实在躲不过,便点点头,笑一笑,很多的记忆就在季节的交替和年轮的变换中渐走渐远。我是一个有些近视的人,又总爱走路想事情,走路便是走路,路旁的人和事便不太留意。偶尔在他处遇到,有人来打招呼,惊诧间急忙地回应几句,等到人家转过身,才会想起:呦,这人是路上常遇到的,却不知姓甚名谁,何方人士,再在林阴路上相遇,却依然有一种同路人的默契。
  树上的叶总是随着季节绿过黄过,路上的行人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迁走远,很多熟识的面孔,忽然在某个时日,竟像是被阳光蒸发的水汽,再也见不到了。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或者是搬了家,或者是转换了工作,或者是去了要去的地方。人的相遇或者不相遇原本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说去说走竟如银杏叶离开枝头无牵无挂,走得安详又平常,即便是一条路上不相干的行人。熟识的面孔走了,路上逐渐就会多出一些陌生的面孔,等到陌生的面孔又变熟悉,可能在某一个时日,就又离开了这条熟悉的道路,去了他们要去的地方。
  也有几年间一直就没有变过的老面孔,几年走下来,竟像是很熟知的老朋友,遇到了,会有一点儿很温馨的感觉,便觉得日子在岁月的更迭中有了一份难得的平安和踏实。我公公还在世时的一个秋天,先生不知从哪里听说银杏树叶泡水喝可以防治老年痴呆症和心血管病,家里人便四处收拢银杏叶子。那时候公公的病已经开始重了,除了老伴和孙子可以认得出来,对家里其他的人已没有任何的感觉。我下班时经过银杏路,有时就捡着新飘落的叶子收拢一点儿带回家。路旁有一个替儿子看礼品店的老人,原也不过是见面点头的陌生人,一来二往的,知道我收拢银杏叶子的用处,老人也来了兴趣,再收拢时就会顺便给我带出一些。后来走过林阴路时,偶尔我会去他的礼品店里坐一坐,跟他说说话,有时从他那里买一点儿小礼物。每次去,他必要问起公公的病情,听到见好,他就陪着我高兴,听到重了,便会很真心地劝慰几句。公公去世好长时间,我竟然不太敢把这件事情说给他听。这是一个比公公小不了几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的,很通达的样子。后来礼品店的生意不太好,便关了门,老人也回了家,极少见到。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在这条树叶开始变黄的银杏路上,我竟然又遇到了身体依然硬朗的老人,这样的见面,自然是意外又高兴。心情的阳光和银杏叶一起瞬间变得金黄。
  在路上走着的日子不快也不慢,生活很容易陷入循规蹈矩的琐碎和无奈。有了一路的银杏树和路上流动的风景,眼睛里便有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和喜悦。春天和夏天踩一路的绿和清凉,秋天踩一路 的金黄,冬天就在庄严伸展的枝丫间,寻一份平淡的希望。走过了一些大悲大喜的岁月,便知道了平淡是生活的本质,无法完美,无法强求,也就习惯了平静和顺水顺帆的自然,在宁静里守一份清新和遥远。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如同我每天的两个点,一条路,我们都在路上走着,只是有往而不来,生命流逝,生活渐变,是永远。生命的过程不过是一份尽心,对自己的,对亲人的,对朋友的,对自然的,尽到了,便有了一份坦然和宁静。犹如秋阳里黄透的银杏叶子,已经用一生给了银杏树一春一夏的绿,给了多年后成熟的果实一份期待的喜悦,也就有了一份自知相属的恬淡,该去了,便潇洒地转身,飘然离树,酣然落地。谁又知道落地的银杏叶不是用温润的金黄蕴一个新的生命和梦想呢?
  走过银杏路,一路的风景一路的人,一年年的树长叶落, 而我只是自然而又淡然地走着,用心的眼睛寻一份永远的金黄。
  
  赏析
  不长也不太宽的一条林阴路,路的北端是工作的去处,路的南端是下班要回的家。两个点一条线,再平凡也没有了,如同我们许多人的生活一样。“在路上走着的日子不快也不慢,生活很容易陷入循规蹈矩的琐碎和无奈”,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麻木,因为她善于发现,她发现了路旁的银杏树,她发现了银杏叶春夏的生长和秋日的黄落,她发现了银杏路上“流动的风景”,“眼睛里便有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和喜悦”。更重要的是,作者不只是用眼睛在看,她更懂得用心去思考。她由银杏叶子的生长飘落、来去自然,想到了人生的机缘,“人的相遇或者不相遇原本也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一些人因缘而来,因缘而遇,就如同那银杏叶子的春生夏长,而缘尽之时,那些熟知而又陌生的面孔,“说去说走竟如银杏叶离开枝头无牵无挂,走得安详又平常”。除此,她还想到了生活及生命的本质:“无法完美,无法强求,也就习惯了平静和顺水顺帆的自然,在宁静里守一份清新和遥远”,“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尽心”地活也就够了,如同曾经绿了一春一夏的银杏树叶,飘落时酣然、坦然。《走过银杏路》抒写了平凡真实的生活,抒发了真切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内心感悟,所以读来让人备感亲切,自然而动情,且掩卷之后,让人久久回味。

阅读训练
  阅读《走过银杏路》,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第五自然段描写了秋天的银杏树叶。画横线的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这部分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最后一段“我只是自然而又淡然地走着,用心的眼睛寻一份永远的金黄”的含义是什么?
  3.你如何理解“走过银杏路”的具体内涵?
  4.下面对文章的欣赏,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以饱含真情的语言,赞扬了银杏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给了作者深刻的人生启迪。
  B.文章全篇采用象征的手法,以物喻人,通过描写银杏树叶的生长与飘落,赞美了一种从容、洒脱的生活态度。
  C.文章的作者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善于对发现的素材作深入的思考,从银杏树叶的生长和飘落,感悟人与人相遇的缘分,感悟生命的真谛。文章风格质朴、自然、深刻、耐人寻味。
  D.文章中写到“我与一位老人的相遇”以及“公公的病逝”,正是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人与人的相遇以及生命的来去就像银杏树叶的生长和飘落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无法强求,从而感悟到生命应该是一个“尽心”的过程。
  E.文章作者从银杏树叶的生长和飘落想到平淡是生活的实质,生命是无法完美、无法强求的,全篇笼罩着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答案
  1.画线部分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这部分描写了银杏树叶在秋天飘落的情景。它落得沉静、从容、超然又淡然,仿佛没有犹豫过,也没有叹息过。落地之后安详、平和、宁静,正是银杏叶子的这些特点,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引出下文。
  2.平静、自然地走在人生的路上,不刻意,不强求,要珍惜生命的因缘,尽心于生命的过程,在宁静中守一份清新和淡远。
  3.“银杏路”是作者现实生活中每天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她看到银杏叶的生长、飘落和沿路流动的风景;但同时“银杏路”又是人生之路的象征,预示着走过人生的“银杏路”,她会像银杏叶一样从容、洒脱、飘然、酣然。
  4.C、D。
  
  美丽的乌龟
           ——陆波

 
  我曾经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儿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那美丽的乌龟是在一位画家的画室里看见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有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行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的乌龟,于是百般恳求,出了高价才向原来的主人购得。
  但是,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三十公斤,怎么带回来呢?它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复杂检验,才从海运用货箱托运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死掉了,就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然后我们谈起在武侠小说中的所谓的“龟息法”,武功很高的人可以锻炼像乌龟的呼吸一样,达到接近禅定的境界。这“龟息法”既然学自乌龟的本能,乌龟三个月不吃不喝能存活,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乌龟,万万没想到,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子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透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他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长得太美而走向万里漂泊,最后客死异乡的巴西龟,如果内心有知,一定希望自己只是一只长相平凡的乌龟。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希望远离忧患追求安乐的人,却很少想到忧患给人带来生的勇气,安乐使人丧失活的斗志。这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巴西乌龟,如果内心有知,一定也会有所启示吧。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巴西乌龟死了,只留下美丽的壳,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这个外壳,可是生命失去了。美丽的壳对一只乌龟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也是如此,背负着美丽的名利和权位,以为那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了鲜活的生命,没有深刻的生活,名利权位只是供人瞻仰的外壳,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只人的生死可以让我们学习,一只乌龟的生死也可以让我们深思。看到那空留外壳的巴西乌龟,回家时走在忠孝东路上,看到许许多多的人背着外壳在路上行走。那衣着光艳的女士,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那西装革履的绅士,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和智慧呢?
  这使得我有着一种忧伤的心情:当我们把头和四肢缩起来,缩进一个庸俗的社会的壳里,和一只乌龟又有什么两样呢?
  
  赏析
  一位画家,从巴西买了一只非常漂亮的乌龟,费尽周折托运回来,但一月之后,乌龟即死,只留下美丽的外壳作装点。倘若你遇到这样的事,除了可惜一笔不菲的价值损失之外,还会想到些什么呢?文章的作者是想得很深很远的,他想到那不可思议的因缘:美丽与平凡的辩证,忧患与安乐的畏喜,以及虚华的外壳之于生命本质的意义。他睹“物”思“人”,由小见大,从一只乌龟的生死透析社会,思考人生。联系自然、巧妙,思想深刻,引发人们对于现实生活及人生价值的审视与反思。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一只乌龟的生死”又算得了什么大事呢?但世间万物,无论大小,均玄藏情理,只看在与人们的视线相接时,谁能拥有明晰的双眸将其捕捉,并久存于善思之心反刍,发酵出其间的真味,也就悟到了生命在那一瞬、那一点的真意,便可以为文,以作启迪了。
  
  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的乌龟》,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乌龟的美丽,有什么作用?
  2.“当我们把头和四肢缩起来,缩进一个庸俗的社会的壳里,和一只乌龟又有什么两样呢?”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乌龟的生死引发了作者的感慨,作者感慨的内容是什么?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写了乌龟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却在优越的环境中死去,从而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B.文章通过写一只巴西龟的生死,表达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
  C.文章的最后两段,由巴西龟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审视与反思。
  D.文章的第13自然段,作者对那些追求权势和名利的人作了辛辣地讽刺和尖锐地批评,指出:没有了鲜活的生命,没有深刻的生活,名利权位只是供人瞻仰的外壳,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E.文章采用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前半部分以叙述为主,交代事情原委,后半部分则重在议论,表达作者由生活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答案
  1.乌龟因为美丽,才会被画家出高价购买,才会万里漂泊,客死异乡,才会引发作者对于那“不可思议的因缘”的思考,这是所有事情的缘起。

       2.当人们在庸俗的社会氛围的熏染中,只知道追求外表的华丽、生活的安乐,只知道追求名利权位,而不再追求生命的鲜活和生活的深刻时,就和一只乌龟没有什么分别了。
  3.因缘是不可思议的,美丽与平凡孰好孰坏,安乐与忧患孰可畏孰可喜,美丽的外壳对于真实的生命有何意义。
  4.B、D。
  
  小屋
   ——李佩芝


  我有一间小屋。
  高高的,在楼的三层。
  十二平方米。屋顶是六块粗糙的水泥板,像倒扣的水槽。窗在南,门在北,直线对着,挺通风。
  我喜欢把窗上的玻璃擦得亮亮的。早上,这扇玻璃迎来绚丽的朝霞;傍晚,那扇玻璃映出落日的余晖。我也爱站在窗前,望望蓝蓝的天,望望热闹的地,悄悄而笑。有时,也躲在窗帘后面唱几句,让心中的快乐飞出小屋。
  不爱串门儿,却也在小屋门口,和豪爽、纯朴、好心肠的大娘大婶们扯闲篇儿。她们偶尔来,总惊叹:“好多的书呦!”
  我不是个好主妇。房子乱得很。到处丢书:床头上、桌子上,当然还有书架上……别的东西,也放得没有规矩,别人大概很看不上眼,我却自个儿惬意。
  墙上没有贴画,我不大爱。我挂了一张大大的中国地图,儿子爱踩在小凳子上,用小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问东问西;我也爱站在地图前,看南看北,心里做着云天海雾的梦……
  于是爱人把我叫做“爱瞎想的小姑娘”,我回敬他“拿实权的大掌柜”,真的,小屋的王国里,只有一个小小的臣民,是还懵懂的孩子。
  也许,这小屋真算不得是一个家,只能说是个窝吧!对于这小小的、只有十二平方米的享有权,我如醉如痴!这是我的世界,我的乐园,我的港湾……
  我是满足的。生活不富足,也时时有忧烦。可当孩子睡下,我和丈夫各捧着书本,凑到灯下时,那相对一笑,足以消除一切的苦恼。在这小小的屋里,我的心,总是静静的,甜甜的,一种和谐与诗意,是我和爱人的创作呢。
  记得蜜月里,我们挤在婆婆腾出的一个套间里,原本对家没有什么概念的我,心中很觉得苦涩了。虽然,婆婆绝没有抱怨过,我却自觉得不安生,觉得惭愧。为了结婚,把家人都挤到别处去了,连灶房里也睡进了人,为此,心中很不是滋味。
  好在两年之后,丈夫在单位上,跑来跑去,说了许多的好话,叙了许多的难处,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到了这三楼上的十二平米的小屋。因为难,我非常满意;因为不易,我十分珍爱它。十二平方米,我也太高兴了,记得,一听到消息,我立即飞跑回去,对终日牵挂我的母亲大声嚷着:“我有房子了!”
  的确,在小屋里,我感到了异样的幸福、快乐、自由,虽然是简易房,没有灶房,没有阳台,没有水管,没有卫生间,又不隔音,紧邻着煤场与纺织厂,常常飘来煤屑与棉絮,但这些,我全不在乎!
  我在母亲那儿,住惯了绿阴遮掩的小院,静静的一间小书房,丰富了我的青春,我深深地眷恋过;在学校里,我住惯了窗明几净的宿舍,虽说是上下的架子床,门外却是广阔的天地——图书馆、资料室、大教室……
  这是拥挤的。屋里屋外,窄窄的走廊,摆满了各家的杂什;各样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天性羞涩的我,常常尴尬地学着和邻人说笑,很是难为情,但这些,我高兴!
  “四人帮”肆虐那些年,社会上风风雨雨,我那颗不谙时务的心常常疲倦地疼痛。回到自己的小屋里,我就可以忘却一切,忘却因家庭出身不好而受的委屈,忘却因工作受挫而长存的辛酸,忘却没有事业的空虚……小屋,是我的世界,我拥抱这世界!可爱的孩子,乐观的丈夫,迷人的唐诗宋词,撩人心绪的《安娜·卡列尼娜》与《约翰·克里斯朵夫》……
  我的世界是狭小的,也是广袤的;是贫穷的,也是充实的;是苍白的,也是绚丽的……我从外面回来,抖落掉肩上的尘土,拭去心上的寒霜,走进小屋,扑面是小家里脉脉的温情,亲人拳拳的心,我,便感到慰藉了。
  真的,我的小屋,有种神秘的魅力呢!不全是珍如家宝的书籍,不全是相扶相携的情爱,是事业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是信仰支撑着我们的灵魂……
  那时,尽管白天胡乱地混过去了,我们还拥有小屋的黄昏、夜晚和凌晨。不灰心,不沮丧,不自卑,不退却……自爱,自尊,自勉,自立……
  也有人感叹过小屋的狭小。我很不以为然。何况,换房子,谈何容易?而说真的,在小屋里,我慢慢认识了自己,也认识了小屋的灵魂,屋虽小,却小得洁净,小得可爱,小得安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读到“孔子云:‘何陋之有?’”时,我和丈夫便相视一笑,逗乐了孩子,全家便笑成一团。
  啊,我总爱这么想:如不是有这样可爱的小屋,在那狂虐的社会风暴里,我的心,一定会被抽打得畸形了呢。
  如今,我那向阳的小窗台上,摆了几盆绿透了的小生命。花不名贵,菊花,仙人掌,兰草。耐旱又耐涝的,适于我这粗心的主妇。于是两扇玻璃窗,常常映着生命的绿了。
  还是那张大地图,还是那样散乱。一般人,现在都布置得相当讲究了,可我的小屋,依然如故。一对老式的木椅,是结婚时,母亲觉得凄惶,送我的,现在已给孩子架床用了。剩下的,便是在狂风暴雨之后,丈夫用他那剩下的精力与热忱,自己做的。小小的书桌,粗笨的书架,可笑的书箱子。
  小屋的白天,照例是静寂的,一把铁锁守了门。清晨,黄昏,夜晚,却比昔日热闹多了。有儿子背外文单词的稚气又认真的声音,有广播员纯正又动听的时事播音,有我快乐的哼歌声,有丈夫诙谐的逗趣……
  当然,电视机没买,录音机也没买,我们没有时间。灯亮了的时候,三个人便向灯下挤去了,儿子是常胜的,上学了,我们都给他让步。于是,不是我,便是丈夫,要去靠床头了。哦,靠在床头上看书的人,心中那个羡慕与嫉妒呦……
  我常常微笑着环视小屋,心中有说不出的醉意!记得一个老同学,是个汽车司机,有一次欢天喜地地来告诉我,他搞到了一套三室的房子。不久,他又愁眉不展地对我说:“好寂寞呀,那么大的地方,从这间走到那间,没事干,乏味得很呢!你是不是借我本字帖,我练字好了……”我笑起来,看来,我还是富有的呀!房子再大,再美,人心要充实才行啊!
  我这间小屋里,就是个喧闹的世界。我把我过去的老熟人都请来了呢,有“人到中年”的陆文婷,有“受戒”的小和尚,有“飘”来的极有魅力的女人,有痴心爱“木木”的盖拉新……
  有人说,我们这些人,是时代浪费了的一代人,我不承认。沉沦之事,怪不得别人,是自己的心不够坚毅。
  不是吗?我小小的陋室,也为我展开了一个广阔无垠、绚烂多姿的世界呀!
  啊,我挚爱的小屋!
  外面有苍苍的树木,蓝蓝的天空,青青的芳草,灿灿的阳光;小屋里,有万千气象,澎湃的热忱,奋争的勇气,永恒的青春……
  啊,我挚爱的小屋!
  墙,灰白色。屋顶,六块倒扣的水泥槽。地面,粗糙得可以。这一切,我爱。
  柴米油盐,盆盆罐罐,我爱。
  拥挤,狭小,繁忙,我都爱。
  我的小屋是有灵魂的。它给我以启示、力量和信心。在生活的波涛上,小屋,犹如我前进的小舟,春风浩荡,我要升起风帆,向蔚蓝色的大海驶去呢……
  
  赏析
  “十二平方米。屋顶是六块粗糙的水泥板,像倒扣的水槽”,“没有灶房,没有阳台,没有水管,没有卫生间,又不隔音,紧邻着煤场与纺织厂,常常飘来煤屑与棉絮”,就是这样一间三楼的简易小屋,住着一家三口,这局促的空间和纷杂的生活,不知有多少人要抱怨、要厌弃。然而作者却以满心的挚爱,饱含深情地赞颂着她的小屋,歌唱着她的小屋,赞颂着小屋里平静而又热闹的生活,歌唱着小屋里的幸福、快乐和自由。跟随作者的视线,我们看到的不是简陋难堪的居所,而是一个拥有绿树、蓝天、青草和灿烂的阳光的“广阔无垠、绚烂多姿”的世界。这里狭小但却广袤,贫穷但却充实,苍白但却绚丽……在这里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却极其富足。正如作者所说:“房子再大,再美,人心要充实才行啊!”读过此文,我们深深感到,“小屋”是美的,是丰富的,是让人挚爱的。它的美,它的丰富,它的让人挚爱,不在于修饰与装点,而在于小屋的主人赋予它的 “灵魂”,那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信仰的坚守。自爱、自尊、自勉、自立,这是小屋的灵魂,是作者的灵魂。其实世上所有美好的文字,无不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其实一个人对世界的发现,对人生的思考,绝不仅仅是眼睛和大脑的工作,而更多是灵魂的驱使。用灵魂与世界、与生活碰撞,才会有新奇的发现,才会有深刻的思考,才会有曼妙的文字和美丽丰盈的人生。

阅读训练
  阅读《小屋》,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多处写到小屋的狭小和简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我的世界是狭小的,也是广袤的;是贫穷的,也是充实的;是苍白的,也是绚丽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作者说“小屋是有灵魂的”,你如何理解“小屋的灵魂”?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小屋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富足,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是房子的大小,而是人心的充实。
  B.“我的小屋是有灵魂的”,是指我和爱人相携相爱,在那里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岁月,和小屋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与不解之缘。
  C.文章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抒写了自己的小屋生活,让人感到,小屋生活不乏艰苦,但却充满幸福和欢乐,虽然物质贫穷,但却拥有充实、富足、令人羡慕的精神财富。全篇洋溢着快乐昂扬的情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D.文章第26自然段写到一位司机朋友买了三室的房子,却又感到寂寞,来向“我”借字帖,“我”便“笑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精神拥有感到满足和欣慰之情。
  E.文章第27自然段说小屋是个“喧闹的世界”,是说作者有很多老朋友和老熟人,她经常把他们请到家里来作客,小屋便一下子热闹起来。
  答案
  1.小屋狭小、简陋,物质贫穷,但小屋主人却拥有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轻物质拥有,重心灵充实的生活态度。
  2.“狭小”、“贫穷”、“苍白”是指小屋的物质拥有;“广袤”、“充实”、“绚丽”是指小屋的精神生活。小屋物质贫乏,但精神丰盈富足。
  3.是珍如家宝的书籍,是相扶相携的情爱,是事业藏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是信仰支撑着我们的灵魂。是不灰心,不沮丧,不自卑,不退却,是自爱,自尊,自勉,自立。
  4.B、E。
  
  强化写作训练
  
  从一粒沙看见一个世界,从一朵花看见一个春天,从一滴水看见整个海洋……生活需要发现,生命需要思考,生活在发现中丰富,生命在思考中升华。请你以“发现和感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发现生活,抒写生活,写出生活中蕴含的真情至理,文体不限。
  写作点拨
  这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话题,因为生活是浩瀚而丰富的,所以发现必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即便是相同的发现,思考的角度不同,其所展现的面貌和内蕴也便各有差异。所以同学们尽可以放眼去发现,放开心灵去思考,这样就很容易写出富有个性而又内涵深刻的文章来。作好此文的关键是要让心灵回归生活,空想和编造是为文大忌。
  示例作文一
  
         得失
  
  “阳光是明澈的,透过窗子洒进来却变成了灰色,但阻隔了炎热。”不知从哪里看来这么一句话,便得了宝贝似的到处炫耀,因为觉得它像在说人生……那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婴儿时代,什么都不知道,傻里傻气地咿呀学语;学会了,懂事了,却失掉了躺摇篮的权利。
  童年时代,渴望长大,无来由地羡慕大人的一切;长大了,长高了,却失掉了原本的纯真与傻气。
  少年时代,渴望成熟,总希望自己变得深沉老练;成熟了,老练了,却失掉了原本不谙世事的可爱与单纯。
  青年时代,渴望腾飞,总希望自己能被世人瞩目;成功了,出名了,却失掉了原本的自由与激情。
  中年时代,渴望宁静,总想过一些陶渊明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得到了,实现了,却又失去了健康的身体。
  老年时代,一切怡然,风平浪静,却怀念自己的中年时代、青年时代、童年时代、婴儿时代,总希望来一个“般若婆罗蜜多”,时光倒流,去重新体味摇篮、纯真、激情与健康……
  人生就是这样,一路走来,有得有失,就像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虽然变得温润,但却失去了原本的明澈。在漫漫人生之旅中。有人重得,有人重失。重得的人,知足长乐;重失的人,整日忧郁,眉头紧锁。
  其实,话也可以说成“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虽然变得灰暗,但却失掉了热辣,变得温润……”由此看来,得失只是一个事物的两面。那么,人生的愁与乐也就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了。
  评析
  好的文章是什么?好的文章是抓住心灵与生活瞬间碰撞的灵光而衍化的深入人心的文字。作文之道,即人生之道。回归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在发现与思考中升华自我、启悟他人,才是作文、做人之正道。如今虚假泛滥,应试技巧成为师生追求的主流,作文必将脱离正轨,变成一种畸形的不伦不类的东西,而最终陷入一种令人尴尬的境地。《得失》文章虽短,但却切中为文本质。小作者善于对生活进行思考,生活中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映入她的心灵,却在心灵深处折射出了“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的光影。这样的发现,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表达,令人读来为之心明。沿此路为文,处处有写作素材,时时能写出动人文章。
  示例作文二

  辫子影子
  
  儿时总爱揪着妈妈的辫子睡觉,以为摸着乌黑柔软的辫子,就能得到整个妈妈,就能融入母爱那涓涓的河流。
  儿时总爱跟在爸爸的身后踩影子,以为踩到了魁梧的影子,便是依在爸爸坚实的肩头,就能游进父爱那博大的海洋。
  不知何时,发觉自己已经长大。当我大谈“童话市场”时,爸爸仍谈着他的北大荒;当我哼起“Yesterday once more”(“昔日重现”)时,妈妈还唱着那首老掉牙的南泥湾。我觉得自己已同父母产生了极大的距离,我们已被那种叫做“代沟”的东西阻隔得很远,于是我开始叛逆,开始脱离……
  某日,同网友畅谈,不知不觉便聊到了有关父母和儿女的问题,大家都有同感。不知何时,一位网友说:“我妈老了!”我不禁震惊……
  那日,为妈妈梳头发,才发现妈妈的黑发已不再厚实,白发多得揪也揪不清……
  那日,又踩上了爸爸的影子,可他却不再伟岸,微曲且瘦削的影子,再无法遮住风华正茂的儿子……
  忽然明白:我再不能揪着妈妈的辫子,感受涓涓细流般的母爱;我再不能踩着爸爸的影子,体会父爱的博大与坚实。无情的岁月带走了很多很多,连同妈妈爸爸生命的殷实与火热。但我相信,我飘动的乌发里定融汇着妈妈秀丽的青丝,我健壮的身躯里定支撑着爸爸挺直的脊梁。岁月,可以带走任何东西,但带不走血脉相承的真爱。
  妈妈……爸爸
  辫子……影子
  
  评析
  父爱、母爱是人生的一大主题,也是高中生作文中表现较多的内容。亲情在哪里?它溢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附着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小作者的视线停留在“妈妈的辫子”和“爸爸的影子”上,“辫子”和“影子”,曾使他在涓涓的母爱的河流与博大的父爱的海洋里成长;“辫子”、“影子”,又使他感到了岁月的无情,岁月带走了爸爸、妈妈生命中的年轻与健壮;但也正是“辫子”、“影子”,使小作者懂得那岁月带不走、“代沟”隔不断的,是“血脉相承的真爱”。文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次表达了亲情之爱,真挚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