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解密山水画
2012-12-07 | 阅:  转:  |  分享 
  
解密山水画(上)画家也能速成吗?

内容提要: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领域,苏州画家于少平是一个传奇,他能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教会人看懂中国画,也能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把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培养成山水画高手,情况真是这样的吗?记者跟随记录了一个名叫杨梅的中学老师学画的过程,这位从不被人看好的国画爱好者在跟随于少平学习了一个月之后,习作果然得到了权威专家的高度评价。之后,记者又联系了北京莲花池社区的一些没有绘画基础的退休老人,给于少平一周的时间教,然后再拿给专家们品评,没想到这些画作也得到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这位名叫于少平的画家到底掌握了美术教学的什么独门绝技呢?????????????????????????????????????????????主持人:咱们中国有这么一个成语故事,叫做江郎才尽。说是在过去,有这么一个姓江的人,写文章很不怎么地,后来有一天,他这个文章文风变了,那真是字字珠玑,有人就问怎么回事啊?说我梦里有人给我了一根笔,五色笔,从此我下笔如有神助啊,后来写东西又不行了,人说这怎么回事啊,我做梦啊有人把那笔给我拿走了,这说的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但是其实我们也都知道,有的时候我们说你要是成为一个画家,你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在关键的时刻,你进入了一个瓶颈期,迷惘的时候,有人指点你一下,大师点拨你一下,那不得了啊,那没准就是一个质的飞跃,很多艺术家求学的过程当中,我们都能看够到类似的事件,但是如果说一个人毫无绘画基础,眨眼之间想画出这样一幅油画,那是不可能的,咱们就说,别说是梦里头谁给我根五彩笔了,您就是把提香、莫奈、达芬奇都叫来,来我教教你,甭说教我了,我听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啊,这就是根本不可了能的,但是呢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油画,这是一个70多岁老太太画的,而在此之前呢,她根本没有学过绘画,甚至说呢,她会画出这样一幅有模有样的油画来,学习时间都非常短,这怎么可能呢?

解密山水画(上下)

大屏幕上的那些油画就出自苏州的这位老人家之手,她叫何玫瑰,今年76岁,画油画是从四年前开始的。

何玫瑰:我不喜欢打牌,也不会打,所以这样的话,在家里感觉到无聊,那么我儿子讲,你要不要学画画,我说我学不会,他说我保证你学会了,他说很好学的。

何玫瑰的儿子叫于少平,在苏州,绘画圈里都知道于少平是一位精通国画和油画的全才式画家,但是,儿子画得好那是儿子的事,何玫瑰退休之前一直在部队从事行政工作,从没拿过画笔,70多岁了,又怎么能够学好画画呢?

何玫瑰:他就讲了,你不是会做衣服吗,他说你做衣服,你说你做衣服那个时候,你想的怎么做,怎么裁,怎么剪的话,你就可以,你不要把它作为一个事情来讲,我想想也可以,我来试试看吧。

出于对颜色光影的喜好,何玫瑰老人在国画和油画之间选择了学油画,在儿子向他讲解了油画的一些基本方法之后,这位72岁的老太太真的就像做衣服那样,一笔一笔地独立画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幅油画,而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四年里利用闲暇时间临摹创作了几十幅油画,有的还被一些画廊收藏。

何玫瑰:他教这个方法是有一套的,确实是有一套,他这个方法我说是蛮成的。

其实,于少平教母亲画油画,只能算是偶然的兴之所至,记者亲眼见到更具传奇色彩的事情是,这位画家在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将一个偏远山区的中学美术老师调教成了中国山水画高手的事情。

杨梅,河北省青龙县职业技术学校美术老师,虽然早年毕业于一所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工作后也每天进行刻苦的绘画创作,但结果却并不被同行看好。

解密山水画(上下)

河北省青龙县第一中学美术教师崔建华:就是感觉上大家一直就是说都是不断地画画,但是其实效果大家心里都比较清楚,有时候跟她开玩笑,我说也许你再努力十年,十年之后也许会有一个变化。

起先,杨梅并不在乎这样的评价,因为画画,尤其是画中国山水画是她的爱好,她并不想靠画画得到什么。然而,人毕竟还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的,渐渐地,周围的评价对她产生了影响。

河北省青龙县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师杨梅:我们县里的一些画家、或者秦皇岛市的一些画家,我也拿过画给他们看,没有人说过我的画好。

为了能让自己的国画水平有所提高,2008年,杨梅专门筹集了高昂的学费,打算去北京拜师学艺,但是,当北京的一些画家看了她的作品后,却没有人愿意教她。

杨梅:我也给一些老师看了看,当然我这个水平肯定是不行我自己心里也知道,我拿给他们看画的时候,他们认为基本功太差了,国画的感觉也没有,就我这种水平就是报北京画院、或者是中国国画院这些老师的班是肯定进不去的。

这一次杨梅真的是有点心灰意冷了,国画只是她的一个生活乐趣,她并不想成名成家,去北京学习也不过就是想提高一下,长长见识而已,可是,最终却连迈进这个门槛的机会都没有,自己真的这么差吗??偶然的一次上网,杨梅看到了于少平的画作,安静沉稳的气息一下子打动了她,正处于郁闷之中的杨梅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接连给于少平发了好几封邮件,述说了自己的事情,并上传了自己的作品,希望能够得到于少平的指点。没想到,一段时间之后,于少平真的回信了。

杨梅:后来老师就说,你真的挺不错的,挺奇怪的,没有人指点你也能画的不错。

虽然于少平解释说,这样的评价是因为杨梅的画暗合了主流山水画推崇的东西,但杨梅心里总感觉不靠谱,而更让她感到惊讶的是于少平后面的话,他说,只需要一个月的时间他就可以让杨梅的水平接近或超过一般的山水画家,这怎么可能呢?

主持人:毕竟人家杨梅也是学画出身的,当然了,杨梅的画的水平并不是很高,其实呢不要说是杨梅了,画家这个称号啊,我们说每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多少毕业生啊,这人数海了去了,想成名,在画家这个圈里头,那太难了,所以呢,杨梅猛一听于先生这么说也觉得含糊,我自己画了这么多年,然后您说您教我点拨提一下,我这个画就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这不是忽悠人吗,他凭什么会这么说呢,咱们先来看看,这于少平他到底是一个何许人物。

于少平,艺名愚公,苏州画家,20年前,这位在现代艺术圈子里知名度颇高的画家突然间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潜心钻研起中国传统艺术起来,20年后,当于少平再出江湖时,一出手就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余辉:那么在当代的这个山水画家里面,于少平他是对古代的绘画传统领悟得是很深的一个人,他投入到里面的经历和时间可以说比任何人都多,那么他可以说已经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了,他在继承、探索研究传统的书画这个方面,我认为可以是到一流的。

余辉,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处长,古书画部主任,知名书画鉴定专家,据余辉讲,他们庆幸于少平没有剑走偏锋,进行一些古代书画的仿制工作,如果于少平仿制的赝品出现,那将会给古代书画鉴定工作带来相当大的挑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回归传统在他来讲,我看他不是细枝末节的,零敲碎打的来学习一些传统的东西,他对传统的理解应该是比较深入的,应该是比较深入的,是进入了传统的里层而不是外表

但是,于少平的绘画能力是一回事,教别人学习又是另一回事,即便是像齐白石那样的画坛巨匠,虽然一生也亲传了很多弟子,但所有弟子的成就均无法与其比肩。而杨梅的国画基础并不被人们看好,你于少平又怎么能在短时间内让杨梅有一个显著的提高呢?2008年9月,趁着杨梅拜师学习的机会,记者也赶了过来,记录下了这一教学过程,在对杨梅的潜质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后,面对镜头于少平说出了这样的话。

于少平:她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画家,她不是一般的画家,至少说从她现在的画里,我已经看出她有很大的空间,我也许说话有点狂当时,我就跟别人说希望她成为中国最好的山水画女画家。

这样的话语让记者觉得太过狂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历来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集大成者,成为一个好的山水画家从来都是业界公认的困难事情。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它能够包容其他的文化元素在里头,绘画里边它可以提出它的哲学精神,体现道家的,体现儒家的,你像有的画它就达不到,它也有诗词有歌赋,它可以题诗,绘画里面它也要体现书法的笔墨,到后来还有印章等等。所以绘画本身它综合了许多的文化元素。

杨梅跟随于少平学习了四周之后,满满的一本册页算是于少平交给记者的考卷。从杨梅学画前后的比较来看,并不懂画的记者也能分辨出学习前后的明显差异,而于少平也认为达到了他的预期。

于少平:她现在这种水平,其实在外面还很少见到这种水平,如果不是研究正统的,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的,如果说定量的话,真正要做到,那你没有一个十年八年你是做不到她现在这种程度的。

情况真是如此吗,记者带着这本画册找到了山水画界的著名专家。

程大利:她的画已经进入,她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状态,而且入了一个很好的路子,形成了一个比较见功底的基础了,这是很难得的,她这个路子好多人是几年的功夫达到的。

程大利,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美展评委,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当记者向程先生问及杨梅的画是否已经达到了专业画家的水准时,程大利是这样回答的。

山水画家程大利:职业画家他是一个群体,画的好的是一生的积累,画的不好的,比杨梅的差很多,杨梅是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状态,她往下会越来越乐观。

而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在看完了记者带去的杨梅画册,向记者询问了杨梅的学历、经历之后,也言语谨慎地说出了这样的评价。

余辉:那当然她是一个提高了,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是完全自学的话,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水平,那么达到这个阶段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七年八年啊,或者这个时间。

现在,这本册页习作已经被人收藏,实事求是地说,杨梅是幸运的,由于电视的介入,于少平在这一个月中是颇下了一番功夫指导杨梅的,通常情况下,于少平并不这样教学。

于少平弟子梁公楷:基本上是很难得的,因为于老师也很忙,经常不在苏州,当时他只是说告诉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就按照他的基本方法自己去操作,大概操作了有一两个月吧,一两个月,于老师在这个期间回来的时候,就拿着自己的作品请于老师看一下,指点一下。

梁公楷,苏州某企业管理人员,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梁公楷听了一次于少平的讲课,居然发现自己能看懂中国画了,于是便有朋友从中介绍,要他跟于少平学画。?梁公楷:我当时也在想,这玩意你能看了和能画了应该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当时还有一点犹豫,再加上自己也都50多岁的人了,想想是不是还犯得着就这样做,后来想想能学一手也不错。

这是梁公楷学画三个月之后的作品,据业内人士品评,已经颇见功力了。而这三个月中,真正得到于少平的面授机会,只有两次。

梁公楷:就是他指点了之后,就好像一幅画就能画出来了,自己也很满意,也很得意,别人会觉得不有点不可思议,你能画出这样的一种效果来吧。

这样的事情在于少平来讲并不是特例,这是于少平妻子熊珉的作品,这是儿子于叶舟的作品,这是于少平的舅哥熊亦仁的作品,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之前从没有画过画。几年间,于少平已经成功地把这些与他有着亲缘关系的人都变成了中国画的行家,这不能不让人称奇。

然而,于少平并没有就此止步,更让于少平为圈内人瞩目甚至诟病的,还是他逐渐流传到绘画圈外的一些言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那句,如果你语文学的好,那么你就可以画得好,如果你数学学得好,你也可以画得好。甚至你只要歌唱得好,你也会画得好。

主持人:于先生前边的这几句话呢,有点让人感觉到像玄学里面的东西,多少感觉到有点形而上的味道似的,咱也不好去辨别,没学过这方面的东西,但是从一般的常识走的话,你感觉还是有点问题的,那么我们说一个普通人,经过于先生的调教,几年之后,啊呀,这个绘画的本事就达到相当的程度,这个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啊,绘画那是要是有天份的,那要有艺术细胞的,你像咱们这种没有艺术细胞,满脸就只长青春疙瘩痘的,是学不会的,你要说杨梅她学会了,那杨梅人家原本是学绘画的,她有这个底子啊,那你要说这几位呢,我们也只是听说自己说我跟于先生学的,我现在你看画的什么水平,你以前什么水平我们没见过啊,你说这话是真是假,这搞不清楚啊,再有一个,你如果一天到晚围绕在于先生身边,也许耳濡目染,你这个人又兰心慧质的,学会了,这个东西都不太好说,所以我们就觉得吧于先生您这个话是不是说的大了点。

于少平:数学学得好,他是逻辑思维强的人,逻辑思维强的人,你通过理性的表述,把他的感觉系统打开,他肯定可以画好画。语文学的好的人,是理解力强的人,理解力强的人你要表述的清楚,他也能理解,他也能学会,歌唱得好的人,应该是模仿力强的人,模仿力强的人通过模仿再介入艺术绘画的本质也是能够学好的。

为了验证于少平的说法,记者提出了一个建议,能不能到北京来,让我们找一些你不熟悉的人,给你一些时间教,看看效果如何呢?

2008年11月,在结束了苏州的拍摄之后,记者联系了北京太平桥街道莲花池社区居委会,请那里的工作人员帮助联系一些从没有拿过画笔,又离退休在家的社区居民,出于跟踪拍摄的方便,事先我们已经和于少平约定好,只给他一周的山水画教学时间,看看他能把这些毫无绘画基础的社区居民教到何种程度。

主持人:我们说,一般人的感觉,这个艺术家多少都是有一点狂气的,长头发、不羁的衣服,大胡子,叼烟斗或者戴一个那种所谓的八角的那种帽子,这好像是我们一般人印象当中的画家,而且生活可以说是怎么讲,跟我们一般的人都完全不一样,很有一点过去书里描写的那种仙风道骨、狂傲不羁那种性格,所以我们想,于少平先生他是不是性格当中也很符合我们一般人对艺术家的定义呢?所以呢才能口出狂言、夸下海口、告诉我们说,你们的命题作文我接了,我要让你们亲自看一看,我是怎么教普通人学画的,怎么让他们迅速提高的,这个命题作文于先生最后的答案我们能给他打多少分呢?欢迎大家明天接着收看我们的节目。

解密山水画(下)破解笔法玄机

内容提要:价值连城的中国画到底和普通的中国画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中国山水画推崇的是什么,山水画笔法究竟有何奥秘,于少平经过20年的苦心研究,从作画的几种不同状态对笔法做了解读,得到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认同,这一集将为观众具体讲解。?????????????????????????????一个偏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师,虽热爱山水画,却投师无门,水平技法都不被看好。

河北省青龙县职业技术学校美术教师杨梅:他们认为基本功太差了,国画的感觉也没有,就我这种水平就是报北京画院、或者是中国国画院这些老师的班是肯定进不去的。

偶然的机缘,杨梅拜于少平为师,一个月的时间之内,国画技艺就令专家惊叹。

山水画家程大利:她的画已经进入,她已经进入了一个很好的状态,而且入了一个很好的路子,形成了一个比较见功底的基础了,这是很难得的,她这个路子好多人是几年的功夫达到的。

点石成金,奇迹并不只在杨梅身上出现,几年之中,于少平的山水画教学成果引发了业界惊叹,他曾经在短时间内把多个毫无绘画功底的人调教成了中国山水画高手。也不避讳记者的质疑和挑战,同意北上教学一个星期,并夸下海口,声称可以把任何没有绘画基础的人带入到业界行家认可的阶段,前提是只要他肯学。

为了和于少平较这个真,2008年11月15日,在于少平到北京的第二天,记者将事先联系好的莲花池社区四位离退休居民以及同样感到好奇的两位社区干部带到了教学现场,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43岁。为了了解学员们的真实水平,在正式教学之前,记者请她们各自用毛笔写写画画了一番,要求她们把自己当时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

这就是11月15日那天,几位学员在正式学画前的现场实录,以这样的基础学画,一周的时间能学到什么程度呢?

按照原定的计划,这些学员们在一周的时间内,应该每天最少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来教室跟于少平学习,但是,当记者随后几天去教学现场观察时,却发现这些学员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并不能保证每天都来这里学习,这样的学习状况不能不让我们为教学的结果感到担心。

2008年11月22日,在约定好的一周时间之后,记者将这些学员的作品再一次带到了程大利先生的工作室,请他品评。

程大利:就这些画在逐步进入一个中国画的状态,是从零开始,从零起步的一个状态,但这个状态是正确的,这个路子也是正确的,如果没有这么一条正确的路子,你通过十年二十年的训练是没有用的。

状态,是衡量山水画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是指作品的笔墨线条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气息和精神境界,治学严谨的程大利这样评价这些社区居民的画作已然非常难得。而中国山水画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高度推崇状态的价值,是和山水画独特的艺术诉求有关系的。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山水画呢,西方当然叫风景画,西方的风景画跟中国山水画不同,风景画就是眼前我们看到的这个美丽的风光,山水画是你看到了之外,还有你想的,你经历过的,都把它概括到一张画里面来,它不是观看到的美丽风光,它是一种精神家园。

而山水画的笔墨线条,则是构建这种精神家园的基石,从古至今,业界推崇的好笔墨山水画作品,从来都是人们热捧的对象。

恽寿平,清代画家《载鹤图》2008年中国嘉德拍卖会成交价格人民币3696万元。

马远,南宋画家《溪山秋爽图》2008年北京保利拍卖会成交价格人民币3024万元。

仇英,明代画家《赤壁图》2007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成交价格人民币7953万元。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这些年拍卖会上的一些价格了,国画的价格确实挺让人震惊的,但是咱们把话说到底,这里面仇英算是大画家了吗,当然是大画家了,但是我们说它的这幅作品的价格就真的是值这么多吗,不好说这个事,而且作为一个艺术品,绝对是不能拿价钱去衡量的,如果你非要从价格上比哪幅画比哪幅画画的好的话,没有这个比法也不能这么去做,那么我们说欣赏一幅画,这幅画好,好在什么地方,这幅画有些地方不尽人意,又在什么地方,这幅画干脆就属于很普通的作品,这怎么鉴别呢,所以说很多人视之为是一个畏途,但是呢,那么于先生可能他有一点天赋,窥破了其中的一些门道,抓出了其中的一些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以往那些规律里面没有体现出来的,所以他把这些新的东西融入到教学当中,也许就可以快速地教别人学画了。

于少平:首先学一门艺术的话,他首先要了解艺术的好和不好,什么东西是好,什么东西是不好,比如说他了解,我首先要告诉他什么是传统,我可以简单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我说你们家如果搬了五次家,然后搬了五次家,每次搬家都会扔掉东西,但是搬了五次家没有扔掉的东西,可能是你们家的好东西,那么传统也是这样。我们如果做一个比喻的话,比如说元朝可能画画的画家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总是万把人也应该有的吧,那么我们如果现在谈到比如说元朝的山水画家,或者是其它的艺术家,你点不出超过十个来,是为什么呢?是那些人都被历史给洗掉了,那么留存下来的东西,它是厚的东西,它是好的东西。

依照这样的思路,于少平在系统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并潜心研究了中国绘画史上顶尖大师的经典之作后,总结提炼了他们笔法当中带有共性特点的内容。

于少平:一般来说,在教学生之前,我第一课上的是怎么看画,我会讲一下画画的几种不同的状态,不同的状态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的一种感受。

于少平:一般我们可以常见的看到画画的有这样几种状态,都不是特别好的状态。首先一种是这样子,这是一种;我们再来第二种,这是第二种;然后第三种,这是第三种;我们再来第四种,然后,第一种线条,给人感觉是特别浮,第二种线条,给人的感觉是特别飘特别飘;第三种,就有一种郁,有一种郁闷的感觉,这种线条有一种郁闷的感觉,第四种线条呢,就是特别弱,在中国画当中,出现这四种线条,都属于不好的,因为人浮,或者是人过于飘,或者是人过于郁闷,郁闷他就不够畅,还有他过于弱,它都是不好的一种状态。

与西方艺术注重光线、空间和色彩,越来越强调个人的独特心理感受不同,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与诸多中国文化形式一样,更注重自我状态的调整和身心的修炼。

程大利:中国画家他追求的是对宇宙精神的和谐,就是前人有一句话叫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是中国画论里头很重要的一句话,中国画家追求的就是这么一个东西,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再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文化注重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美好的品德和智慧,中国画也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衍生物一样,强调的是人在沉静自然这样的状态之下传达出来的精神气息,做画如做人、品画如品人,中正平和、至诚高远、大气沉稳、豁达开朗的做人标准总是受人欢迎的,好状态的笔墨线条也应该是这样。

于少平:然后中国画它强调的是什么呢,它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气息,一个人的气息,还有一个人的品位,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去品味呢?当一个人进入品味的时候,他就会静下来,他就会静,可以品到自己的内心,所以所有的好的线条是跟这个相反的,跟这个相反的,好的线条它其实是一个人的好的状态的显露,所以我们要跟这个相反的一种线条是,这个线条我们跟这个线条相比,第一个它显得沉,第二个它显得是稳,第三个它比这种线条相比,它显得是畅,流畅的畅,跟这个线条相比,它显得是强,是一个强。怎么才能出现这种状态,这种气息呢,首先一个人要入静,入静,一个人安定入静以后,他可以生慧,中国人很强调有慧,他可以用心去品味事物。所以中国画强调的是,通过线条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气息,通过气息,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的状态

按照这样的理解,于少平将历史上一些知名画家的作品分成了好的和不好的两种,在具体传授绘画技法之前,首先让学画的人细细体味其中的差别。

于少平:我们来看这一张齐白石的画,现在我选择的材料,都是有名的画家画的,但是有名的画家当中也有好和不好的,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出来。比如说我们讲到齐白石的线条,这种线条就是我刚才讲的属于好的一种状态,我们讲它第一个它不浮躁、第二个它不飘,第三个它还比较流畅,它有一种书写性,第四个它不弱,那么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齐白石在作画时候的状态和心态,是很投入的、沉稳的、安静的进入这种状态。上面这张画,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画家,然后他在作画时候的状态是什么呢?第一个比较浮躁,有一种燥气,然后呢,显示出来的呢,比较飘,比较飘,好像很随便,然后如果同时比较齐白石的,线条比较的话,就看到这种线条和这种线条,它产生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它特别单薄,单薄的像什么动东西呢,就像我们买水果的一种塑料绳。是一种很单薄的感觉。这说明他的状态是轻浮和浮躁,和带着火气的。

中国画特别强调作画者在常态之下,内心状态的一种自然流露,在中国画界,笔墨线条的有物与否往往是评判一个人艺术水准的标尺。?于少平:物其实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状态,如果你给孩子一颗糖,她就觉得满足了,它是感官上的东西,那么越是成熟的人他的内心越丰富,我们喝茶就和普洱和红茶,那么入口肯定不像糖那么容易,那么简单,这是问什么呢,因为人的品味可以随着经历他会丰富起来,那么我们要求艺术也丰富起来,那么线条的有物它也就是相对一种丰富度的东西。

这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它与倪云林的这幅《幽涧寒松图》一样,被共同视为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精神的最高峰。欣赏者在观看这样的画作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绘画者本身的精神境界以及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生命气息,恰如人们在同一位贤达高远的智者对话交流,内心愉悦充实、充满收获。

于少平:线条首先是思想,第二个在有思想的情况底下,它比较轻松自如地要求你写的感觉,写就是最不经心,最自然状态下,它能达到的一种,那么中国人在运用这个工具和材料上跟历史有关系,它从书法慢慢延伸的一种书写性,引到中国绘画当中,那么还有一个最直接的,线条它可以最直接地表现一个人的一个状态,所以从这里入手是比较捷径的一种方式,也比较根本的一种方式。

其实,不单单是山水画强调这样的笔法,传统中国画的其他表现形式也推崇这样的境界。

于少平:我们再看一个人物画,这张画是清朝的一个大画家,是金农的,我们可以看到他人物身上的一个线条,我们讲不好的方面,比如说以不好的方面去讲,它是不存在的,浮躁是不存在的,飘是不存在的,郁气是不存在的,又不柔弱,看他这个线条,很丰富,丰富的有的时候有一种浑厚感,这种线条,哪怕是一根细小的一根绳子的线条,它都是有一种丰富和沉稳的一种感觉,我们看马头,马的鼻子,我们看马的背,这种线条,这种都是很好的线条。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代以前的这样一些作品,线条笔墨传达出来的总体状态或草率单薄、或沉闷无趣,作品由于经不起品读而进入不了一流作品的行列。

于少平:要教学生的时候,教什么呢?教一流大师的一流代表作,而不是他的二流三流作品,就是一流大师一流代表作的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你把这个让学生知道了以后,那么学生他自己就会有一个目标和方向,到底应该是学什么东西。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于少平奇迹般地把他的弟子们带入到了中国画推崇的境界当中去,但是,当这些大师的笔法秘密被揭开,甚至连普通大众都可以模仿甚至复制的时候,那艺术的创新在哪里,大师的高度又在哪里呢?

于少平:艺术是人人可以从事的,大师是比出来的,就跟人人可以跑步,跑100米,但是真正能跑到刘翔这个程度的人,那都是比出来的。山水画它不是创造风格,它是形成风格,慢慢有的,所以你骨子里有的,你慢慢带出来,不修炼到资格的程度,你想出来的都是假风格。

或许,艺术的问题需要长久地讨论下去。

主持人:其实,于先生的画作是好是坏,我们不是搞艺术的,我们没法去评判,但是呢,我们可以看到,他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在短时间之内,对国画或者对油画产生相当大的兴趣,而且从临摹到临摹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人的画起码说还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意趣,同时呢也是向朋友们展示自己才艺,能够露两手的小绝活,可是呢,其实于先生也告诉我们说,可是,其实于先生也告诉我们说,其实艺术的道路上你是不能够偷懒的,仅凭这样的底子,就想说我的画作达到了画家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还是中国那句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于先生他把自己这么多年绘画以及他对中国绘画原理的理解提炼出来了一些简单的公式,这些简单的公式那么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只是给我们普通人提供一个推开艺术的大门,我在门口向里面张望张望的机会,至于说您是否真的能够走入这个殿堂,并且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话,还需要后面不断地努力,以及我们说天赋啊,人际交往,包括自己的机缘等等,它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过呢我觉得录完节目之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听听于先生讲讲课,看看我们到底该怎么去看待中国画。

?

献花(0)
+1
(本文系敏学堂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