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学者头脑缺少什么?逻辑!

 闲野之家 2012-12-07
中国学者头脑缺少什么?逻辑!

作者:思东
转帖:ws

   西方人看不起中国学者,认为他们不会讲道理。依据就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率先创建起来的逻辑规则。讲道理需要遵循逻辑规则,这在西方学者的头脑中已经深深地扎下根。讲话的形式、表述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不符合逻辑规则,就不能成为科学的表达方式。

    对此,中国学者常常不屑一顾,认为观点只要与事实直接同一,就是真理。表述的形式无关紧要,只要表述的内容源自客观对象,与客观对象一致,就是正确的观点理论。

    读过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人们都知道,语言无法与客观对象直接同一。原因在于,语言表述的内容是僵死不变的,而存在的形式是不断变换的。对此,黑格尔的具体论述是这样的:

把‘现在是夜晚’,写下来加以保持,这就是说,它是怎样,就把它当成怎样,把它当成存在着的东西来对待。但是它却被证明为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这‘现在’本身诚然还保持为‘现在’,不过保持下来的乃是一个不是那个夜晚的‘现在’。”

    在黑格尔看来,事实求是地进行描述,这种形式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因为描述的内容只是事物变化中的瞬间状态。随着描述的终结,观点理论与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就会显露出来。因为事物不会随着描述的终结而停止自身的变化。而描述的内容只是在瞬间与事实保持着同一性,超过了瞬间条件的限制,它展示的内容就会发生变化,此时原来的真理就会出现片面性。由此构成思维和存在两种属性的根本对立。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不能直接表述出真实的存在。只能把握僵死不变的历史事件。

    这就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观点:从来造成困难的总是思维,因为思维把一个对象的实际上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环节彼此分隔开来考察。

    可见,这种直观描述的形式并不能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它只能用于日常的会话交流,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因为科学的理论追求与客观对象的绝对同一,不能偏离存在自身的属性形式和特点,添加主观片面的认识因素。

    存在的属性是发展变化的,存在的形式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存在的特点是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发展阶段转化为另一个发展阶段。总之,自我否定、相互作用、转化质变、永恒运动,由此构成了认识对象具有的基本特征。

    直观描述这种方法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只能将它的某些方面表述出来。要想使认识提升到真理的高度,必须找到科学的表述方法。这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逻辑规则,它是表述真理的格式,是科学理论必须遵循的思维法则。

    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符合汉语特点的逻辑规则,所以,才使得当今时代中国在各个学科领域都不能摆脱经验理论的束缚,不能独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从西方引进各种学科理论作为高校的教材。这种现象表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缺乏真理的格式,逻辑规则,完整形态的认识论模式。在义务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哲学方面的逻辑思维训练,只有数学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方法。显然,这是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因为数学思维具有片面性,它只有静态的抽象方法,没有动态的逻辑规则。

    人类思维把握真实的存在不能使用数学逻辑,只能使用哲学逻辑。因为只有哲学逻辑才能够将错综复杂的、变换不定的对象把握住。它是完整形态的认识论模式和把握真实存在的逻辑规则,也是系统认识、系统分析、系统论证的科学方法。

    什么是方法?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明确指出:因为方法不是别的,正是全体的结构之展示在它自己的纯粹本质性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