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姨父与新民晚报之缘

 红瓦屋图书馆 2012-12-07
我、姨父与新民晚报之缘
朱良镅
  我是个地道的新民晚报迷。从小,傍晚时就在弄堂里听大人们念叨:新民晚报,夜饭吃饱……可惜在“文革”期间,晚报被封门了。1982年,《新民晚报》终于复刊了,这可是我精神生活的一大喜讯!从那年至今30年,每年自费订阅《新民晚报》成为我家雷打不动的家规。

  每天看晚报是我辛苦一天下来一道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虽然家里人都爱看晚报,但他们会自觉与我错开时间,提早看完。因为,只要我一上床,床头灯一开,那晚报必定就属于我。

  晚报述说上海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甜酸苦辣,都是那么亲切。而有时出差在外,晚报就成了我的惦记,只要一回来,我就把拉下的晚报统统浏览一遍。特别是晚报“夜光杯”里的小散文,有人生故事,有生命感悟,有生活知识,是我最喜欢看的。很多“经典文章”来不及消化,我或剪报、或复印,留起来有空时或外出旅游时再细细咀嚼,还常与好友分享。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姨父周治华(美籍华人)从美国洛杉矶回国探亲访友。姨父多次到上海与我母亲畅叙亲情,聊起几十年前家乡的事,有说不完的话。由于母亲年事已高,于是与姨父的交往和信件来往由我承担。我与姨父相差32岁,又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信中说什么呢?于是,新民晚报成了我的主要话题。我还经常把晚报的精彩内容剪报夹在信中寄给他,有时干脆找出一摞,当印刷品寄过去。当时姨父对大陆还不太了解,但通过新民晚报这个窗口,他逐渐对中国、对上海越来越有亲切感,对新民晚报也情有独钟了。

  1996年11月9日,新民晚报美国版在美国洛杉矶创刊,老人家马上来信,高兴地告诉我:新民晚报在美国也有了,而且他已经订阅了。我真为他高兴!也为自己在海外为新民晚报发展了一位忠诚的读者而自豪。

  让我高兴的是,姨父对祖国的感情越来越深,不但基本上每隔一两年要回来一次,而且在89岁高龄之时,还通过报纸媒介在昆明找了一位新夫人(我姨妈早已于上世纪60年代因病去世),成就了一段好姻缘。今年11月,年届95高龄的姨父再度来上海探亲,我在他住的宾馆房间里竟然发现了新民晚报美国版!新姨妈告诉我,订了16年了,天天看,来不及看就随身带出来看哦!

  我太感动了!我感到,新民晚报评选金牌读者,我和我的姨父应该都可以算上了吧!

  我明年初要去美国探亲旅游,我一定会把姨父家中收藏的美国版新民晚报拍了照片发给大家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