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四古镇,始辟于唐代武德三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通东地区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古镇之一。
元明时,京杭大运河一度中断水上运输。江南运往朝廷的物质全部通过海上转运。由于吕四的特殊位置,江南很多海运漕船都在吕四泊锚签证放行。吕四成为当时南北运输的驿站。 明清时期,渔业和盐业的兴盛使吕四的发展达到了历史巅峰。吕四所产煎盐洁白如玉,不苦不涩。乃是两淮所有煎盐中的极品。 光绪34年,吕四煎盐在荷兰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民国7年吕四煎盐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特等奖状。 空前的繁荣和兴盛使得吕四镇商贾荟萃,海船云集,人烟稠密,笙歌达夜。有“小扬州”之誉。 然而这些虚名背后隐藏着吕四底层人民的代代血泪。 我查阅了大量典籍,发现在历史上,尤其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明清时代,当时朝廷开科取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明清600年,江苏大地人才济济,父子两进士,兄弟五翰林的故事层出不穷。而查阅《明清进士题名榜》,发现吕四在明清600年间,仅出了2个进士。(明代进士,吏部尚书崔桐;清代进士,户部主事李盘硕。而且崔桐的籍贯目前说法不一) 人才的凋零有着必然的历史根源。这和吕四特定的历史角色有关。 吕四,地处东疆海角,远离京城,环境恶劣。自古就是帝王惩罚获罪的臣僚之地。这些出身高贵的臣僚被流放到吕四,帝王为了杜绝他们舞文弄墨,号令天下。严令他们及其后人不准诵读四书和应试。这是吕四文脉衰竭的原因之一。 元代末年,朱元璋和张士诚争夺天下,张士诚兵败,朱元璋为了惩戒张士诚的后人,张氏一族被勒令迁居吕四,做了地位低下的船民(即盐丁)。为了防止张氏蠢蠢欲动,明代规定:“吕四盐丁子弟,不许其入场考取功名,世代不能脱卸煎丁户籍”。 残酷的阶级歧视,使得吕四在大明朝300年中孤寂落寞,无数聪慧儿郎只能与渔火帆船和煎盐铁锅为伴。 清代初年,为了防止郑成功从海上登陆,朝廷对吕四实施了比明朝更残酷的政策---禁海。“片板不得入海,沿海打木桩,只准引潮供应,不准下海捕捞,违者格杀不赦”。 同时,清代对于吕四的科考做出了残酷的规定:“吕四盐丁及渔民子弟,皆贱民。不准入场应试,不得脱离其籍”。这种等级歧视无疑扼杀了吕四的文风和人才的脱颖。 明清政府鄙视渔户和盐丁,扼杀了吕四的文化,令人悲哀。而盐丁的生活更是令人发指。 明代末年,吕四北部由于受海潮侵袭,不断的坍塌,人民流离失所。而朝廷依然苛政猛于虎。不但不减免地租,而且连塌入大海的土地也按照面积平摊给百姓。这就是所谓的“赔坍粮”。土地塌入大海,政府收入减少,本是天灾。明廷不但不体恤百姓,反而要百姓自己赔偿。真是黑暗昏庸至极。 既交地租,又赔坍粮,吕四人民贫困至极,家无隔夜粮,身无蔽体衣。南通籍御史大夫成友谦回乡省亲,看到这一现象,痛心不已。向皇帝直言上奏:“土地坍没,与民何干。今陛下不但不减租,反索坍粮。民困也。食不鼓腹,衣不蔽体。臣身为御史,惶恐不安。。。。。。望圣上隆恩浩荡,免其租,豁其粮。臣感恩至极”。 这篇奏折今天读来,感慨万千,既为我们先人悲惨的生活悲痛,也为这位直言不讳的御史感到骄傲。然而腐朽的朝廷怎么能听进去这一番忠言。 明代吕四文人崔兰茂的一首《灶舍炊烟》生动的反映了当时吕四的民生。 《灶舍炊烟》 煮海多穷民,黑黎面如鹄。 万灶一缕烟,煎熬盐易栗。 如入陶穴居,四时皆酷暑。 安得采风者,照以光明烛。 “黑黎面如鹄”这句诗形象的描述了吕四盐丁的面目漆黑。“四时皆酷暑”则生动的叙述了吕四盐丁工作环境的恶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