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2007

 鲁帕橡树 2012-12-08

山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

日期:2012-07-05 19:40 来源:山西省农牧业信息中心 作者:

  2007年中央出台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1号文件。根据中央的精神和要求,王君省长、刘维佳副省长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中已作出了建设晋中、大同、运城3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并于同年启动实施。为了扩大示范区域和增强带动作用,2010年省政府根据各市发展实际又确定和批复了我省其余8个市选报的10个县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县对其进行发展和扶持。2010年和2011年,晋中太谷县、大同南郊区、运城盐湖区又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范围内。至此,我省“3+N”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共涉及26县(区)。4年来,通过典型示范引路、项目推进、深化农村改革、政策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全省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引向深入,有利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11年全省粮产量创纪录达到119.3亿公斤,“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长,为保障全省社会稳定、维护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主要工作及建设成效

  (一)确定大政方针,强化政策保障

  为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工作,2010年省政府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并以省政府(晋政发〔2010〕28号)文件出台发布。《意见》的出台对建设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我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明确措施、相关政策等。《意见》的出台,大大推进了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程。

  (二)确定主攻方向,注重典型示范

  一是确定示范县的主导产业。在充分尊重地方意见的前提下,我们选择了26个县(榆次区、太谷县、祁县、平遥县、大同南郊区、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新绛县、闻喜县、永济县、盐湖区、临猗县、稷山县、夏县、应县、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清徐县、阳泉市郊区、文水县、长子县、高平市、曲沃县)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县。这些县农业生产条件好,发展潜力大,优势主导产业明显,在全省粮、畜、果、菜生产中位居前列,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的确定上,突出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棉、畜禽、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根据资源禀赋条件,每县确定1-2个优势主导产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目前我省26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区)确定的主导产业有杂粮、蔬菜、马铃薯、苹果、酥梨、禽业、肉牛、奶牛、肉羊、生猪等10个产业。

  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注重典型示范带动,整乡整县推进。在推进过程中,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和示范,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经营形式上,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及联户、联营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大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利益互动机制。

  三是围绕示范县的优势主导产业谋划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发展水平。注重整合资金上大工程、大项目,强化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到2012年,省级资金共扶持各类产业园区项目176个。

  (三)完善项目规划,夯实基础工作

  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上努力做到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高度统一,坚持以区域为主线、以产业为重点、以项目为支撑的原则。

  大同、晋中、运城三市按照省对示范区规划批复意见,进一步进行了修改完善。大同现代农业示范区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要求,以龙头企业和大型物流体系建设的产业化格局为统领,以规模化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为特点,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杂粮、特色作物四大产业。认真谋划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和具有地域风格的建设项目集群,全力推进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晋中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重点是粮食增量提效、优质无公害蔬菜、优质特色干鲜果、健康养殖和观光休闲农业五大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市场、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四大支撑体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生态绿化四大基础工程。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为抓手,突出粮食、水果、棉花、优质高效蔬菜、规模健康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在确保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全力推进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他8市10县也作出了具体规划,选定了1-2个主导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并围绕主导产业确定了一批重点工程。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园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工作。2010年以来,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省级专项资金已达到3.96亿元,其中2010年2.3亿元、2011年0.9亿元,2012年0.76亿。两年多共带动社会投资约20亿元。这些资金3年来共支持建设各类产业园区519个,成为我省现代农业的样板和标杆。此外,我们还利用中央投资现代农业示范资金2.1亿元,用于玉米、蔬菜、规模养殖产业发展。市、县两级政府也在煤炭资金留成部分和财政预算中安排了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同时在其他项目资金中对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给予了倾斜。

  同时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拓宽示范区建设的社会融资渠道。一是建立政府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联动机制;二是推动农户联保、互保、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企业为基地农户担保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民信贷的信用保证问题;三是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发展农民资金互助专业合作社;四是借助煤炭重组机遇,推进以煤补农政策;五是鼓励国外、省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山西投资。

  (五)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鼓励示范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3年来共培训农民76万人,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建立农技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我们拟于6月初组织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与各示范区开展农业科技需要结对活动,搭建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科技合作平台,推动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高示范区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促进农科科研院校在示范区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集成、熟化、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

  (六)取得的成效

  通过资金和项目的带动,我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截止2011年底,全省26个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4.3万公顷,产量524万吨,占全省粮食面积和产量的30%和44%,在播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比2009年增产115万吨,提高28个百分点;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7万公顷,产量548万吨,占全省蔬菜面积和产量的53.2%和55.8%,在种植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比2009年增产40万吨,提高7.9个百分点;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4万公顷,产量314.5万吨,占全省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43.5%和56.7%,面积与2009年持平,产量增加66万吨,比2009年提高27个百分点;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0.1万吨、42.9万吨、47万吨,分别占全省产量的53.6%、60.4%、63%,同比2009年产量基本持平,保证了畜牧产业平稳发展;2011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6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多出1565元,同比2009年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926元增加2071元,增幅达45.5%。

  二、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落后,产业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依然是全省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资金投入不足,渠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一是省级投入逐年减少,对现代农业支持力度减弱。2010年,省级用于现代农业的资金达到2.3亿元,其中财政0.6亿元,省发改委1.7亿元。2011年省发改委0.9亿元。2012年省发改委0.76亿元。省财政在2011-2012年均无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二是部门分割,渠道分散。2010年省发改委1.7亿元资金中,农业厅0.9亿元,水利厅0.4亿元,林业厅0.4亿元。由于部门管理程序不同,侧重点不同,出现同一个项目多次申报、多次申批的问题。三是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减少到位,形成半拉子工程,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

  此外,在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方式上也存在政策性障碍,依据2010年省政府办公厅35号文件精神,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体是企业或自然人的项目,只能采取政府特别流转金和投资入股的方式进行投入,政府投入难以发挥政策性支持的引导作用。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流转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是规模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园区化。与现行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要特点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极不适应,影响和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并对社会资本的大规模进入形成了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