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教实验版语文第九册教材解读

 彩霞A 2012-12-08

把握训练要点  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实验版第九册教材1—4单元解读

首先,整体来了解一到四单元各单元内容以及读写训练点:


组别

专 

读    写   

我爱阅读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生活的启示

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组别

专 

读    写   

我爱阅读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月是故乡明

体会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学习说明性文章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生活的启示

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第一单元(我爱阅读)

简介: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我爱阅读。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

精读课文:《窃读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的“常生果”》

第一单元的教学起点,从单元导读开始。为什么把单元导读定为教学起点呢?这是从整体建构单元学习体系的角度来说的,学生通过单元导读的学习,能够整体了解单元学习的内容以及将要开展的相关活动。

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是:

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从这个单元导读我们发现其作用包括三个方面:点明专题;激发兴趣;语言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在此处布置比较恰当,可以由这儿直接进入到第五页的综合性学习提示,这样做有几个好处:让学生在单元学习的一开始就明确活动的任务和方式,并且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这样也更有利于突出活动过程性,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活动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下面具体到课文,先重点和大家探讨精读课文《窃读记》。

 

第一部分:《窃读记》

《窃读记》,是一篇独立的课文,但是放在单元教学中,他就还承载着单元教学的目标,因此,我的教学思考是:

一、由一篇带出一个读书系列活动:

课前准备:单元导读“我爱读书”的主题准备(综合性学习的提前布置)

导    入: (一) 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例如,喜欢读书吗?读到一本喜欢的书的时候有什么感受?);(二)读书的名言警句引入(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学过程:教学课文《窃读记》体会“我”对读书的热爱,理解“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思考练习题导学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P5第二题)

课后阅读拓展:

1、林海音的《窃读记》(节选)

2、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名篇等

3、回顾拓展之“日积月累”(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综合性学习:

1、名人访谈

2、录名言警句

3、读书摘抄

4、写读书笔记或者心得体会

5、图书分类

6、制作阅读记录卡(展示)……

从上述环节大家可以看出,这篇课文的教学已经不是一次孤立的阅读教学,而是一个读书系列活动的一个环节。如果说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落实的话,我们的让学生能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全方位的丰富语文素养……

由一篇带出一个读书系列活动,这是说的“面”。除了面之外还要有“点”,教学才能落在实处,那么“点”在哪儿呢?那就是——

二、抓住训练重点,深入体会语言特色

《窃读记》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情感表达上的生动细腻:

有自语式的独白描写:“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还有对比描写: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可以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设计囊括全文的语言训练点:从哪些语句中描写中你能感受到“我”对读书的热爱?由这一个点发散开去,拔出萝卜带出泥,能牵出全文的重点句。举例如下:

动作描写,引导学生注意动作词语:跨、踮、钻,体会孩子动作的灵巧熟练。

对比描写,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的心理活动。

三、自学、交流、巩固的生字教学方式:

进入到五年级以后,生字的教学不再是重点,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篇章。因此,我要求学生每人随身携带一本字典(小的),养成查字典自学的习惯。那是不是生字的教学就不必进行了,当然不是。下面是我的生字教学的思考:

生字的教学步骤:

1、  预习部分:自查自认(不会的查字典了解生字的音和意)

预习工作做好了对教学帮助很大,比如生字的预习,学生完全可以先行一步,自查自认。我们要相信学生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并且要培养他们借助字典自学生字的习惯。

2、  课堂学习:

同伴互助:如踮(读音要点)炒(和“抄”辨析)

点拨难点:碗 惧

当堂练习一到两个(难字)

课后巩固:“三二一”的方式布置作业:抄写三遍、组两个词语、听写一遍(听写的错的在生字表里圈划出来,下次有重点的听写)

3、  第二天上课前用三分钟左右时间听写一遍,。

4、  每学完一个单元集中听写一遍,期中期末回过头听写一遍。

 

第二部分:略读课文《我的“常生果”》

略读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课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就采用了采访记的形式,对前面文章的文体是一个补充。

关于略读课文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是连接语。(对略读课文来说,连接语非常重要。)

举例:第二课略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连接语:再如本单元的第四篇略读课文《我的“常生果”》连接语: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下面这篇文章,摘自一个小女孩同一位学者的对话。读读课文,想想他们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再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从这几个连接语,我们可以发现所起的作用有三方面:承上启下(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整体)2、激发兴趣(通过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3、指导方法(让学生在方法的提示下有效开展自读自悟)

 

一线老师,最感到困惑的就是如何在教学上区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心里很明白哪是精读课文,哪是略读课文,可是一到教学的时候就搞不清了。那么到底如何区分精读和略读呢?

叶圣陶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就是针对略读课文而来的。怎样解读这八个字呢?

一、内容上,略读课文理解内容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下面以《我的“长生果”》为例,讲一讲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如何“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

    策略一: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

 连接语的提示中很明白的告诉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读书讲究方法,才会有更多的收获。阅读下面这篇课文,想象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把你感受较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并和同学交流自己的体会。

因此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学习的主线问题: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通过思考交流,学生很容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策略二: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初读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加细致、深入地和课文亲密接触,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一遍怎么读呢? 1、(连接语中其实说得很明白)根据连接语中的提示,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批注文中感受最深的部分,然后再交流,这样就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了。2、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的方法(抓重点词句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做批注的方法等),有了正确的方法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要点,交流的要点: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3、(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博览群书,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如果能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作文实践感受来说更好了。

策略三:结合单元主题,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生动的比喻和运用恰当的成语。

本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篇好教材,里边儿出现了大量值得学生学习和积累的语句词语。

举例:

句子: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积累句子的途径可以通过朗读背诵、摘抄、默写等方式。

词语:流光溢彩、津津有味、囫囵吞枣、浮想联翩、滚瓜烂熟、千篇一律、如痴如醉、牵肠挂肚、不求甚解、悲欢离合、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大显身手、天长地久、不言而喻、呕心沥血、念念不忘

这些词语大部分都被收录在“词语盘点”的读读记记之中,可以与词语盘点中一起盘点积累,个人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单元词语盘点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语感到文中收集这些优美词语(自行盘点词语),然后再出示单元词语盘点验证学生的语感,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在指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的方法上,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

1、  分  类:比如词语色彩(褒贬),意义分类(时间、感情、方法)

2、  反义词:千篇一律——别出心裁

3、  近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这样,词语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内化,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

简介: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月是故乡明。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

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梅花魂》

略读课文:《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

精读课文4——5个课时

首先让我们来看本单元的单元导读:

……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象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从本单元导读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关键信息呢?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发现,再提炼出要点:

用心体会情感,学习借景物或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有了这一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进入到课文当中,这样学生就带着任务进入到学习当中,这和完全没有目标驱动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具体到课文中:

 

简述《古诗词三首》

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个表格:

《泊船瓜洲》:借景抒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    思》:寓情于事(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 相 思》: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从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三首都是同一个主题:思乡寄情。只是在表现手法上不同——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作者是如何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来表现的。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从一首一首的学习,也可以把三首整合在一起学习。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因为比较的方式更容易突破难点。

下面我来简单的说一说我的想法。

要点一: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思乡”情:

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你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怀亲)?用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深入品味语言,这是第一步:

举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教师和学生交流的点可以定位于“秋风”(启发学生回忆秋风带来的感受);“意万重”(想象诗人可能有哪些话想要表达?)“又开封”(从“又开封”你体会到了什么?)

要点二:从横向比较中发现不同表达方法:

有了前边儿理解和感受的基础,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学生才能有所发现,领悟到每一位诗人的独具匠心。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以一首诗为基点发现写法:比如说《泊船瓜洲》的思想之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让学生充分发言发现诗人的情感蕴含在“明月”之中;

由点及面感受不同的写法:《秋思》和《长相思》的情感又是通过什么表达的呢?

横向比较归纳突破难点:把三首诗放在一块儿,学生发现同样的情感有的是通过景物,有的是通过事件,有的是写景与叙事于一体。

 

《梅花魂》的教学思考:

这是一篇思想和情感内涵都非常丰富的课文,在老版的人教教材中一直有,现在仍然保留着。一共写了五件小事(教“我”读唐诗宋词、因年龄大不能回国而痛哭、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看起来比较杂,但实际上一根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思念故乡。

策略一:设计全局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这根主线的把握可以在初读课文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整体的把握。

策略二:设计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思想情感。

在理清文章的脉络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外祖父思恋祖国的感情(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深入读书,交流讨论。

1、在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之后,教学中可以依托文中叙述的五件事情体会外公对故乡的怀念,五件事情就交流的五个点,比如:

比如教“我”读唐诗宋词这一部分: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再如:因弄脏了墨梅图而发脾气。

五件事情其实就是一根情感主线: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思恋。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紧紧围绕这根情感主线,整堂课就会形散而神不散。

策略三:设计难点问题,引导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本文中最难理解的恐怕就是文章的末尾对于梅花的“魂”的理解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个部分呢?要抓住“人”与“花”的相似点来引导,譬如,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和这梅花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梅花的“魂”就有了深层的理解了,也不难理解外公为什么这么喜欢梅花了;其次,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阅读和生活来理解,把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故事人物引入到交流中,比如,文天祥、于谦等,这样学生对民族气节、对梅花魂就有了更具体的感受了。

 

第二部分:略读课文8*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篇略读课文。每一篇略读课文我们都有一个教学的侧重点,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那么,《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抓哪些点呢?毫无疑问,根据单元教学重点,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在表达方法上。这一点我们从连接语也可以得到证明: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下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又久久不能忘怀呢?阅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初读感知”——“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出示这样几组句子:

第一组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第二组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第三组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出示这三组句子后,可以启发学生:三组句子都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可是表达方法上有没有不同呢?让学生分组交流也好、反复朗读也好,总之可以通过多种感知方式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表达的不同方法:

1、  直接抒情

2、  借事抒情

3、  借景抒情

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对表达情感的多种方法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为了巩固这种认识,课后教师还能够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促使这种积累的转化为运用:

到本篇课文为止,学生已经接触并了解了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尝试运用:

1、回顾拓展二之“日积月累”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2、练笔举例:

熟悉的一处景物;(课后马上就紧跟其后,进行运用)

二十年后回故乡……(单元习作训练中也可启发学生学以致用)

                          第三单元(学习说明性文章)

简介: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学习说明性文章。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

精读课文:《鲸》、《新型玻璃》

略读课文:《松鼠》、《假如没有灰尘》

 

单元教学整体构想:

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1、在导语部分即提出要求,

2、在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

3、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里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

4、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使单元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课例《鲸》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有如下几个:

(一)用找中心句和列提纲的方法,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针对本课文体以及表达特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的有效方法是“找中心句”或者“列提纲”

提纲示例:

记得四年级学生学习课文(《小英雄雨来》),进行过“列小标题”的训练,有了这个基础,所以应该具备了列提纲的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列举。然后择优板书,既是展示,又是板书,一举两得。而且,通过列提纲或者找中心句的方法,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形成清晰的思路。

(二)从内容入手,感受说明方法

这一课的脉络层次非常清楚,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然后几乎每一个内容都采用了恰如其分的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举例:

①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

②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列数字、举例子)

③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打比方:比喻是修辞方法,打比方才是说明方法)

说明文表达方法的学习,不能一昧地灌输专业术语,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体会表达的特点和好处。

策略一:作比较获得说明方法的认识和体验:(可以通过这样一组句子的出示让学生获得感受)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有一种很大的动物,那就是鲸。

策略二:品味重点词句,感受表达方法的生动形象

举例: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

(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个句子里“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体会鲸呼气时的壮观美丽的情景。)

策略三:充分运用课后题的导读功能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平实

说明文和一般问题最大的区别就是表达上的准确通俗平实,因此通过课后第三题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感受这一点:

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说明文的用词及其准确、精炼,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读中来感受这种文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说明文一般不太适合有感情的朗读,有的老师可能只要是读课文就一定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感情朗读的)

在学习了说明方法之后,接下来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就是要引导学生

(三)重视说明方法的积累和运用

在学习了说明方法的基础上,关键还是积累和运用。因此,课后可以安排如下练习拓展:

1、资料袋的链接拓展相关知识

2、利用网络拓展知识:和学生一起建相关的专题网站,或进入“鲸”的专题网站:

3、布置课文阅读:《森林报》等科普读物

4、随文练笔:

①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②小练笔:鲸的自述(以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③以“我不是鱼”为题写一篇短文。

④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课例*《松鼠》

先来看连接语:

连接语:读完上面的课文,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鲸的知识。下面这篇文章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呢?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再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从连接语可见本文与前一篇说明文《鲸》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编者把两篇说明文放在一起教学是有用意的。这用意就是:要通过《鲸》与《松鼠》的比较阅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鲸》

《松鼠》

说明角度

 

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

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

表达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比喻、拟人等手法

语言风格

精练、准确、平实

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这篇略读课文最值得关注的教学要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非常适合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小组的交流中比较发现两篇文章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由于学生受年龄及阅读能力的限制,不一定体会得非常全面,但是重要的是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

 

第四单元课文(生活的启示)

简介:第四单元的单元主题:生活的启示。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

精读课文:《钓鱼的启示》、《落花生》

略读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

课文

包涵的哲理

表达方法

《钓鱼的启示》

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叙事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叙事

《落花生》

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借物喻人

《珍珠鸟》

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状物抒情

纵观整个单元: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和《钓鱼的启示》都是以记事为主,《珍珠鸟》和《落花生》都是借物喻人、借物抒情,都是以“写物”为主的文章。因此在教材的安排体系上,后一篇和前一篇有着内在联系。

教学本组课文,要有走两个来回的过程:

1、第一个来回:首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文本中的人和事所感动,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待人

 2、从生活中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钓鱼的启示》

一、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中的人和事

教学活动首先要基于课文——抓住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举例:抓爸爸的情感变化的句子

1、“我和爸爸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爸爸和我一样喜爱这条鱼。

2、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从情感上说,爸爸也舍不得放掉这条漂亮的好不容易钓到的大鲈鱼。

3、“……父亲平静地说。”——爸爸的语气是平静的,但又是不容争辩的,爸爸在道德的选择上很坚决。

这三个句子其实是理解文章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中我们能体会父亲对鲈鱼的喜爱,为后面的放弃的艰难做下铺垫;第二个层次要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舍不得放掉这条鱼,但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下定决心;3、第三层次最难理解,要从父亲的态度通体会对“我”的深爱;

这三个层次是层层推进的,在一层比一层的深入理解中,学生也一步一步接近文章的主旨。

二、联系实际——通过生活实际的联系,用具体的事例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来加深对“启示”的理解。。

举例课文中的难点句:1、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2、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人生之中曾经遇到过哪些诱惑让你在道德面前难以抉择?通过联系生活,教材所提到的道理就变得具体而鲜活了,学生对课文的而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回到文本,形成积累(既是语言的积累,同时也是情感道德的内化):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还是积累和运用,因此最后一个环节还是要回到文本形成积累,积累包括几个方面:

1、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对文本本身的积累)

2、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升华情感:

 “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无论是别人在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毕达哥拉斯(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 ──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回到文本,这是这一类课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可以参考本文的教学方式。

   十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太丰富了,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太多,要出课堂效果的话就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够抓住一个主要方面突破,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交流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