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硬质合金刻刀打磨与可更换刀杆制作(摘自老申劳神搜狐博客)

 阿郎小刀 2012-12-09



 

事情经过是这样滴:

据一位专注于篆刻艺术的朋友讲,他所用的硬质合金刻刀虽然很耐磨,但比较脆。刀锋两端的尖角一旦遇到石料里的沙粒,就可能被崩掉一点,就这一点,刀就很不好用了。硬质合金硬度比较高,自己手工磨,精度和效率都不理想。因为是专业人士,日积月累,刃口坏掉的刻刀积攒了一大堆。

准备用钻铣配合回转工作台和砂轮帮他磨刀。砂轮标准中孔直径20mm,用不锈钢管车削了一个壁厚2mm的转换套配合16mm锯片铣刀杆,装上砂轮转动也还平稳。只是换装不同粒度的砂轮时比较麻烦。找论坛“童车中心”师傅定制了莫氏3号锥柄的砂轮连杆,做工很好精度很高,砂轮连接钻铣的问题解决,在此致谢。

刻刀装夹在回转工作台上,仰角17度,先粗磨,因为粒度较高,不加水干磨也可以。之后用1500号细砂轮精细打磨,发现因为砂轮粒度太细,干磨时摩擦产热很高,打磨效果也不好。看来还得加水,因为是在钻铣床工作台上操作,水要尽量少。用黄铜做了一个外径和磁力表坐接口匹配,内径和小号注射器匹配的转接头,前端用最细的针头出水。调整磁力表坐两个旋钮,将针头出水口对准刻刀刃口与砂轮表面接触的位置。加水之后打磨效率以及金属表面光洁度都有很大提高。

因为要保证精度,所以装夹刻刀之前,把原来刻刀杆上缠绕的黑色尼龙绳都解下来了。刀磨好了之后还得缠回去,一看得有七十多支刀就犯晕… 想到圆珠笔可以换笔芯,干脆做一个能换刻刀的刀杆得了,省着再缠绳子了,握在手里也舒坦。

刀杆主体部分用黄铜棒车削,结构和圆珠笔差不多。最后准备做刀杆后盖的时候,碰巧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印章刻好之后,用刻刀杆敲边,圆形杆与方形杆敲出来风格不同。”于是把原计划的圆形黄铜质地后盖,改为圆形带直角边(水滴形)铁质后盖。此方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换刀时可以更方便的松开或旋紧后盖。

 


前面“更换硬质合金篆刻刀手柄”经过近一个月的使用。发现了一些问题:

1,  前端黄铜盖帽过渡圆角,手指捏的时间久了能感觉有些硌手。

2,  虽然黄铜套管为减轻重量已经将中后部车削细了很多,但加上尾部封盖以及内部刻刀

重量,用久了还是会感到有些偏重。

3,  前端刀锋,没有护盖,外出携带还得将刻刀取出。

4,  那个敲击印章边缘的铁质后盖的设计比较实用,但是敲几次之后会有松动现象。

 

结合以上问题,开始考虑改进的办法。

问题1,比较简单,将黄铜盖帽过渡圆角车削掉,从橡胶护套直线过渡到前端刻刀出口端面。

问题2,最初考虑置换为更轻的铝合金,但如果要保留原来的铁质后盖,担心还会偏重,毕竟还有内部刻刀杆的重量摆在那儿呢。干脆全部去掉,再想其他办法。

问题3、4,最初准备再做一个配套的护盖。但感觉总体长度会有些偏长。来回比划的过程中发现,原来的后盖,作为前端刀锋护盖长度还挺合适。于是保留原来与其衔接的一小段黄铜,切削至合适高度,留出1mm左右外壁,中部打凹坑将来可以配合前端盖帽。2mm直径铣刀将外缘切削出两个缺口,可放入2mm内六角扳手紧固之用。为避免前述敲击松动的问题,衔接处加装一个由可乐瓶盖制成的塑料垫片。内部固定刻刀刀锋的材料,试过各种塑料管、橡胶管,插拔刀的手感不好,且不易更换。最终采用硅胶管,固定力度、手感很好,石料敲边那样的力度没有问题,只要不是抡圆了往下甩,应该不会脱落。(具体情况还有待后续测试结果)

内部刻刀由一个内六角螺丝固定(2mm规格,正好可以兼容前面提到的紧固用内六角扳手)。螺丝孔与刻刀呈60度角,与刻刀使用时的上推力方向相反,稍微拧紧螺丝,就可以很牢固的锁紧刻刀杆(原理貌似有些类似“蛤蟆钳”)。

最后用原来的黄铜套管做了一个放置小内六角扳手的部件,内部用AB胶固定两颗强力磁铁,接触刀柄一端用聚四氟乙烯胶带冲出的5mm直径圆片隔离,防止磨损。外部一端用剩余的可乐瓶盖冲出的5mm直径塑料圆片遮挡。可以套在铁质刻刀杆上,吸附固定自身的同时,还可以吸附外面的小内六角扳手。

目前状况:先解决使用功能上的问题,外观只能以后再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