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生门 —— 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

 墨晨语斋 2012-12-09

                                                    罗生门

                                                   —— 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

美国商业上最成功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曾说: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说起日本电影,不可能错过黑泽明,这位具有“电影天皇”之称的大师。

黑泽明的电影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强,节奏明快,蒙太奇技术干净利落。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

1950 年黑泽明电影罗生门,在1951 年第1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震惊了西方观众,一举夺得最佳影片金狮奖,同时获得1952 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从此,日本电影开始真正走向世界

黑泽明的《罗生门》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改编而成。电影的主要故事情节采用《竹林中》的故事情节,根据不同的人物来叙述同一件事情。而用《罗生门》为电影的片名,更多的是一种寓意。正如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中,作者所描绘的下着雨的,阴冷潮湿的天气,破败的罗生门,堆着死人尸体的阁楼,被赶出来无处可归的仆人,拔死人头发的老妇人,整体让人感觉阴森恐怖,可里面表露的人性,为生活而无可奈何的选择。仆人面对同样弱小的老妇人,面对生死的选择,内心的煎熬与徘徊,更多的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良知,恐惧,贪婪,面对生存的选择等直抵人心的东西。“罗生门”的原意,在日本传说中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不管是芥川龙之介,还是黑泽明的电影,他们所探讨的东西其实都是共通的,对于人性本质的探讨与批评。

在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中,同样通过一个落魄的仆人,对于所看到的一起案件的讲述,始终陷入沉思的状态,重复着“太可怕了,不可能”。以旁观者的角度给我们慢慢呈现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等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讲述。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供词是事实,但每个人都深深的掩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节。到底谁说的是真的?或许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了,在这个回忆,争执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最清晰的是人性的伪善,良心,伦理,贪婪,恐惧,动乱等很多因素混接在一起的人的内心的挣扎,选择,缺陷。是对人性最直接的拷问。

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作者雅致的文笔,描绘的环境,开放式的结局,感受最深的是沉重与压抑。但幸好,在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中,结尾的处理,却透着阳光,一扫整个影片过程的沉重。那一声孩子的啼哭,徘徊在底层为生计奔波的仆人,代表着精神信仰的道者,在影片的最后,给了人们希望。即使生活多么的不容易,孩子是无辜的,雨过会天晴,依旧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相信。那最原始的啼哭,在结尾的那一瞬间,突然间让我想到了中国儒家所争论的性善性恶的说法。我始终赞同孟子的性善论,如同那些刚出生的生命,小孩子的眼睛永远是最纯净的。

但那些最质朴的人们,经过生活的洗礼,虽然麻木,粗鄙,但内心深处,却有着最单纯的善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