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转型发展 绿色崛起
2012-12-10 | 阅:  转:  |  分享 
  
转型发展绿色崛起

作者:陈江静来源:学习时报字数:7394



走进“平城记忆馆”,我们获得了对大同的第一印象。

这座位于东城墙广场南侧的“平城记忆馆”,是一座下沉式的四合院。千年的时光在这里驻足,历史的声音在这里回荡。她承载着大同的过去,记录了大同的点点滴滴。“平成记忆馆”里的三个展厅为我们展示了大同一路走来的足迹。

第一展厅,名为“昨天今天”。“昨天”展示北魏帝都、明清重镇的辉煌,城堞高耸、街市繁华;“今天”彰显“一轴双城、古新并举”的复兴,现代大气,安康宜居。

第二展厅,取名“十年回眸”。这里讲述了大同地区在“文革”十年这段特殊时期里的社会政治民情和经济建设成就。在突出政治的日子里,大同作为全国能源重工业基地,坚持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大同机车厂保质保量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第三展厅,叫做“古城影像”。她是平城老照片、旧物的汇集地,汇聚了包括城楼、亭台楼阁、近代工业、街巷等为内容的众多图片。蔚为壮观的大同古城墙、棋盘式的街巷、林立的寺院庙……老大同的魅力与风情跃然光影中。

“煤都”大同在改革开放之后,萦绕在其头上的光环却逐渐消失。“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这首顺口溜描绘了十几年前大同的城市面貌:运煤的车辆往来不断,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煤尘,整个城市像被披上了一件“黑袈裟”……

因煤而兴,亦因煤而衰。“煤都”大同也陷入资源型城市“矿尽城衰”的发展怪圈。“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煤炭资源,严重破坏了大同市的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缺乏后劲。

抢抓机遇,争先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不仅是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大同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大同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提出了传统煤炭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转变、文化资源大市向历史文化名城转变、老工业城市向生态工业强市转变、传统商贸集散地向现代物流中心城市转变的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努力将大同带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一轴两城”打造特色城市

现在的城市建设都是大同小异,城市与城市之间趋于同质化,缺乏自己的特色。作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大同,在城市建设方面没有盲目地模仿那些所谓的现代城市,而是结合自己的特点,打造一个历史与现代共存的特色城市。

大同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按照“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思路,全面梳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实现御西、御东、口泉三大组团规划全覆盖。

古城风范在御西。大同古城中的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大同的沧桑岁月,贮存着大同的文化气息,见证着大同的历史足迹。这是大同人民的宝贵遗产,是大同人民引以为傲的珍贵文物。

2008年,大同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定,大同名城保护和复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从文物造假走向修旧如旧、从文化产业报复走向产业创新、从个性泯灭走向特色张扬,这是大同古城保护和复兴之路的基本走向。

在近几年大规模的古城保护和修复中,大同市委、市政府严格坚持四个基本方法:一是考证充分。在大量考古发掘、信息收集、调查研究、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寻找历史的依据传承历史的信息,坚持没有历史依据不涉及,没有专家论证不开工。二是遗产本位。文化遗产属于哪个朝代,就按哪个朝代的营造法式进行重大修缮、重修复建,不张冠李戴。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缮、重修、复建中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四是浑然一体。在古城修复中坚持修旧如旧,原汁原味,力求修补部分与原貌相协调,新旧焕然一体。

到目前为止,大同对古城墙的修复已经完成3/4。同时,东城墙、华严寺、善化寺、文庙、关帝庙、清真寺、纯阳宫、法华寺、帝君庙、华严寺广场等十大工程也已完成。新开工建设南城墙、代王府、书院、府衙、鼓楼东西街、钟楼南街、古城东南隅民居片区、城隍庙、北魏明堂、清真寺广场10项工程,名城保护格局初显。

新城魅力在御东。大同新城里的一座座现代化建筑、一条条崭新的街道,就像一个窗户,向外展示着大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大同融入时代发展的潮流。新城的魅力与古城的韵味遥相呼应,古都大同绽放出现代风采。

从2008年以来,大同市就拉开了御东新区建设的大幕。

一是邀请名师规划。城市规划永远是建设的龙头,大同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一座现代化新城、一座不会落伍的城市。在御东新区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大同市广聘国内外名家,从根本上提升新区品味。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2008年以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建设御河东路、南环路延伸段、文兴路、兴云街、云州街等10多条高标准新建道路,从而连接了御东与御西两个城区,古今双城互相交融。

三是加快城区建设工程。大同一中、大同二中、市实验中学等新校区相继在御东新区拔地而起,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等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一医院、五医院、中医院建设主体完工。2011年,大同市开工建设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法庭及附属用房工程、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建设工程,完成市政务大厅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工程。

打造园区经济构建发展平台

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这是大同市的发展战略。然而,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高效利用资源;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新生。大同市委、市政府着力打破大同市“一煤独大”的格局,探索特色化发展模式,“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构建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煤炭资源优势。煤炭资源是大同的优势所在,创造了大同曾经的辉煌。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实现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过程中,将煤炭资源产业作为大同的发展基础,着力实现煤炭资源产业改造升级。

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截至2011年,大同地方煤矿由2005年的432座关闭整合重组为65座、产能4860万吨。同时,中国煤炭企业现代化装备水平最高、产能最大的同煤塔山2000万吨和同忻1000万吨矿井竣工投产,东周窑、马道头两个千万吨矿井基本建成,千亿同煤的目标提前实现。全市煤炭产量由7000万吨突破1亿吨,电力装机容量由340万千瓦增加到770万千瓦。煤炭企业从“多、小、散、乱”的困扰中走出来,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目标迈进。

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大同煤矿集团塔山循环经济园区是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循环经济园区。整个园区包括1500万吨塔山煤矿、1000万吨同忻煤矿、选煤厂、坑口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甲醇厂、煤矸石砖厂、高岭土加工厂、水泥厂、污水处理厂和铁路专用线,共“两矿十厂一条路”13个项目,构建起“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园区所有工序中的“废弃物”均被消化在循环链条之内,各项目首尾相接,环环紧扣,上一个单位生产的废料正好是下一个单位的原料,逐层减量利用,物料闭路循环。

打造新能源基地。大同具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优势: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冬春季风大,年平均风速在7米/秒左右;近20年年均总辐射量约5882MJ/m2y,年均日照时数2800小时。这为大同新能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保障。

大同市委、市政府按三个阶段规划发展新能源基地:2011—2013为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以建设新能源应用示范项目为主,构建新能源产业链,并形成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应用的体制机制;2014—2015为巩固提高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新能源产能为主,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并扩大新能源产品的应用;2016—2020为深度拓展期,这一时期则是以建设集成式新能源城市为主,利用新能源传统能源互补技术,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并建立新能源科研创新服务体系。

2011年9月21日,国家能源局宣布2013年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的承办城市为大同市。这既是大同的荣誉,更是大同的机遇。大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个赛事,坚持以赛事促转型,以赛事促城建,加快黑色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加快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加快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快传统能源城市向新能源城市转型,为国争光,为新能源发展作贡献。

在未来的目标上,大同市委、市政府规划到2015年,形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充分利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全市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全市新能源利用量达到320万吨标准煤,占届时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5%左右,共实现减排二氧化硫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50万吨。2020年把大同建设成为中国新能源供应和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之一,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示范城市。

多园区共同发展。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新型煤炭产业、打造新能源基地的基础上,着力打造各种产业园区,多产业联动、相互促进,使园区经济成为大同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特征,为大同的后续发展构筑了强大的产业基础。

为使园区经济成为大同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载体,大同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光伏产业、循环经济、煤化工、冶金管材等占地160平方公里的8大园区。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这是园区经济优势所在,使其成为大同转型发展的基本平台。目前,中国化工、中国重汽、冀东集团、中国医药、中海油、陕西重汽、庞大、华润、富士康、保利协鑫、中联重科、亿丰、华锐风电、天津建材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落户园区。

其中,大同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装备制造园区。装备制造园区于2009年规划建设,规划总面积为32.7平方公里,地形平坦、用地开阔、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同时,装备制造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主要以发展重型汽车及配套、汽车整装车及配套、食品制造、煤机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六大产业板块为主,被山西省确定为“产业转型园”、“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大同市实现“经济强市”和“转型跨越”的重要载体。

弘扬古今文化引领名城复兴

文化始终是城市的灵魂,21世纪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大同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大同要想成为引领潮流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大同在2300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大同市委、市政府以“文化引领,名城复兴”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大同文化产业,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弘扬以都城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做过北魏都城、辽金陪都的大同,创造了两个划时代的文化高峰。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标本城市,创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同模式,是大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大同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以中国大古都为龙头,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以世界遗产云冈石窟、国家风景名胜区北岳恒山为两翼,打造名都、名城、名窟、名山四大品牌。到目前为止,大同名城保护复兴工程进展顺利,云冈大景区建设基本完成,北岳恒山深度开发成效明显。关帝庙、观音堂、浑源文庙、圆觉寺、律吕神祠被列为新的国保单位。

同时,市委、市政府加大对古都大同的宣传力度,建立文化“大创作”体制,积极利用国内外、省内外文化资源,组织文化大家创作《北魏王朝》电视剧等一批精品力作,精心打造可持续经营、立足大同本土、具有大品牌效应的常态化演出,提高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的知名度。

着力打造现代创意文化。现在的产业文化发展源于今天的创造,时代的所需就是产业发展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同市委、市政府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创造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创意文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

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大同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发展新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新兴业态的完美结合,使大同“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的步伐更加坚实。

原大同市煤气化总公司煤气厂因产业结构调整破产,留下了占地25公顷的完整工业厂区和大量生产设备。大同市决定将原有工业厂区建成一座极具现代理念的文化产业园区,将废弃的工业设备进行有诗意的艺术化改造,给陷入沉寂的工业遗址注入文化灵魂,同时也将成为大同文化的新地标。同时,大同市委、市政府联合华强通过现代科技向人们展示晋华宫井下的冒顶、瓦斯爆炸、喷水等井下常见事故现场,体现大同“煤都”的历史变迁。

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会展活动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个城市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大同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会展的功能,让会展业、会展经济成为造福大同经济与自然、人文与精神的新载体。

在大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会展业在大同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从2011年起,大同市从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起步,在打造会展之市上进行有益尝试,从过往中寻找精华,从未来中明确落点,努力探索会展的发展之路。同期,大同市还举行了“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获奖及提名作品展。期间有10多所美术学院和地方院校参与,参展人数和作品为100人(件)组。

随后,大型彩灯展、晋北书画展、土特产品展等各类展会相继登场,在企业界、文化界和公众的眼中,现代会展的轮廓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2012年8月23日,大同市人民政府与中国汽车工业国际合作总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大同)国际汽车文化节在大同市南城墙关城开幕,为期4天。这次文化节的主展区在南城墙关城区域,全球顶级豪车、名车在承载着厚重历史内涵的城墙下亮相,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极速的一次激情碰撞与完美结合。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效大同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山西省作为“国家综改试验区”和大同市成为“新能源示范城市”的历史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在这几年的摸索中,大同市的转型发展理念逐渐成熟,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大同“一轴两城”的格局初显,古今双城各自绽放自己的风采。在过去的4年里,大同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47条310公里、6座跨河大桥。同时,城市改造建设拆迁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取得决定性成果,城市规划建设面积由90平方公里扩展到180平方公里。还有,大同市新增建筑面积200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700万平方米,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在过去的4年里,大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17.0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42.59亿元,年均增长10.96%;财政总收入从93.04亿元增加到162.26亿元,年均增长14.92%;一般预算收入从36.71亿元增加到64.64亿元,年均增长15.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14.79亿元增加到664.91亿元,累计完成2172.4亿元,年均增长3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84.95亿元增加到356.57亿元,年均增长17.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508元增加到18915元,年均增长13.2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034元增加到4936元,年均增长12.94%;万元GDP综合能耗从2.32吨标煤下降到1.42吨标煤,下降38.7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知名度极大提升。大同市委、市政府提出打文化牌、走转型路、创特色城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大同作为文化旅游名都的知名度大大提升。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大同共接待游客264.58万人次,同比增长41.45%,其中接待过夜旅游者36.5万人次,同比增长62.71%;“一日游”游客228.08万人次,同比增长38.55%。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15664.9万元,同比增长98.92%,增幅接近翻番。大同一跃成为山西省旅游目的地的一匹“黑马”。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考及启示

“煤都”大同,竭力跳出资源型城市“矿尽城衰”的发展怪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同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什么在全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中,大同能在转型中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调研组在大同走访期间,不断思考、不断解答心中的疑惑,得到一些启示。

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大同号称“煤都”,其煤炭以低灰、低硫、高发热量著称于世,是优质多用途煤,素有“工业精粉”之称,用途广泛,具有传统资源优势。同时,大同又拥有极其丰富的风光资源,具有风光资源优势。还有,山西省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大同的机遇优势。大同市委、市政府以这些优势为切入点,大力推动“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努力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路。

勇于大胆创新。在解决保护古都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大同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传承文脉,创造特色”的思路。御河的这一边是历史文化名城,御河的那一边是自然山水园林城市。在大同市的大容器里,装的是两个大景观,一个是历史文化景观,一个是现代园林景观,一个传统,一个现代,这就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就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产生一种魅力,这种魅力就会震撼人的灵魂,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和绚丽的想象。

敢想敢做、脚踏实地。大同市委、市政府没有把想法停留在脑子里,而是踏踏实实地付出行动。大同市形成了“5+2”、“白加黑”的工作模式。这就有效解决了一些地方面临的问题:办事找不到人或是办事效率低,极大推动了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大同成功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新道路提供了执政基础。

大同资源型城市跨越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大同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信在大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大同人民的努力奋斗下,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调研组陈江静王伟李晓阳;执笔人:陈江静)





























2









献花(0)
+1
(本文系识途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