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王勾践成就霸业背后的故事

 miyasa 2012-12-10

  越王勾践成就霸业背后的故事

  刘禹锡有文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其意便是一个山要有知名度,那么山里的神仙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水要名气,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把这句话结合到人,便有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之说。

  虽不敢说自己是仁人智士,但是对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向来是情有独钟。来到绍兴县,忙完事务,便迫不及待偕同友人一起,拜访了会稽山,话说这里“三气”汇聚,怎么也得去沾沾灵气,才不枉此行。

  会稽山之“天子之气”

  车子在青山秀水间不知道转了多少个弯,终于停来了。虽然现在已经是冬天,车窗的玻璃上结了层水雾,隔着水雾,模糊的看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在水雾的氤氲里,连绵起伏,展现出各种生动的动物形态,似沉睡、似奔跑……

  怎么可以错过如此亲近自然的机会?急忙下车,可这时候,这里哪里还有什么雾啊,只见远山如黛,近山如画,河流绕山奔流,难道这就是一代圣君——大禹所在地?

  大禹陵

  很早就已经知道会稽山与开国圣君、治水英雄大禹有着不解的渊源,是大禹娶妻、封禅的地方,同时也是大禹的陵寝所在地。其本名苗山,一作茅山。为什么后来改称会稽山,这还是要和大禹在苗山“大计天下”说起。

  大禹,初为部落首领,便就因尧美其绩,乃封夏伯,故称伯禹。大禹是在父亲鲧治水失败被杀后,担负起为天下苍生去除洪灾的重任的。

  大禹雕塑

  治水很辛苦,甚至有“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的记载,在开头的六年中,无有所成,转折发生在第七年,娶了涂女,得到了神灵相助,水道得到疏通,带领百姓摆脱水患。

  关于大禹娶涂女,这里还有一点佳话呢。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到第七年在苗山登宛委山并娶涂山女娇(传说是当地传说中的酋长的女儿)。又六年治水成功。帝舜经慎重考虑在治水成功后第二年立为嗣,禹为嗣从三十七岁起,代行摄政,治平苗乱。十七年而帝舜崩,后禹在“三年丧毕”后,在苗山招阅天下诸侯,为立威显示王者气象与尊严而杀戮防风氏。之后与诸侯共商治国之道。并将苗山改作会稽山,以示纪念,最后留葬会稽。

  大概是大禹死后两千年,由于对于大禹的崇拜和敬仰,亦或是为了寻求得到某种与天感应的内容,秦始皇嬴政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帝王,来祭祀大禹这个华夏祖先。秦始皇死后,胡亥也上会稽,效仿他父亲的模样,来祭祀大禹。“二世元年,东巡碣石,并海南,历太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身临会稽,这些封尘的历史,亦不再遥远。登此山,俯视大地,依然会有当年天子君临天下之感。

  会稽山之“霸王之气”

  当然来到会稽,还有一位大人物也不可忽视,便就是越王勾践。之前了解最多的便是关于越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争”却忽略了帝王身后的故事,殊不知,勾践与大禹还是一门“亲戚”。

  司马迁的《史记》较为详细的解释了禹的后裔。“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後二十馀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

  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后,成了南方的霸主。越国是吴国的临国,与吴国素来不和。为了征服越国,吴王发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槜李地方展开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年岁已高,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前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夫差为了替父报仇,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结果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吴王为了羞辱越王,派他做看墓、喂马这种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虽然很不服气,但仍然极力装出忠心顺从的样子。吴王出门时,他走在前面牵着马;吴王生病时,他在床前尽力照顾,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觉得他对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许他返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剑

  后来勾践战败吴国,北上中原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他的“霸王之气”,注定了成为会稽密码,它完美的诠释着能屈能伸、敢想敢做的英雄性情。

  会稽之“文人之气”

  归隐,是古代士人不肯苟合于世俗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途径,谈起它,总是能够让历代的文人雅士心醉神驰。而在会稽,我意外的看到了古人的题词,感受到了一个传统文人可视可触的千年追隐之梦境。

  孔子曾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已经成为历来士人避世隐居的原则和借口。中国古代有很多的隐士,他们或潜藏不露,或处山林,或在草野,或离朝市,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

  或许,这也是会稽之所以被文人喜欢的一个缘由吧。话说,晋代书圣王羲之偏爱会稽山,久住会稽山下,曾在兰亭与文人相会,写下不朽的《兰亭集序》,可谓与会稽山水千秋共存。位于绍兴城西南山阴道上的兰亭,其南侧为会稽山所环抱,溪水环绕其间,茂林修竹,环境十分幽静,传说越王勾践还曾在此种植过兰花,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故称“兰亭”。

  兰亭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也在此筑室隐居,研修心学,创“阳明学派”,对我国的哲学、理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会稽山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如司马迁、李白、孟浩然、元稹、王安石、苏轼、王阳明、陆游、徐渭等都曾游览过会稽山,并在此留下了诗文佳作,唐诗之路的源头就在这里流向四方,这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