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音乐

 苏西的玫瑰家园 2012-12-10
聆听音乐
 
 

    从小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影响,我对音乐向来不怎么感兴趣,自诩为“乐盲”。好在人都有欣赏音乐的天性,偶尔无事可干的时候,我也会挑几首喜欢的乐曲或歌曲听听,但远谈不上对音乐的喜爱。我固执地认为音乐只不过是人类借以宣泄情感、填充空虚无聊的一种方式,它应属于那些性格外向活泼、且能歌善舞的人,对于我这种天生内向木讷、既不善歌又不能舞的人而言,恐怕有点不适宜。

    几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我对“音乐”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在我身体及精神遭受巨大痛苦与压力的时候,友人及时送我一个MP3,是那美妙而神奇的音乐,让我暂时忘却了这一人间劫难,给了我莫大抚慰;是音乐,忠实陪我度过了那难熬的数月病床生涯。音乐,成了我最好的入睡安眠药、止痛麻醉剂和精神安慰剂。我为音乐赐予我的魔法般神奇的力量感到震撼与折服。至今,回首起那段日子,我仍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音乐的陪伴,我将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我发自内心地对关心我的友人及陪伴我的音乐表示真诚的谢意。从此,我把音乐视为我精神上的一位亲密挚友,它将伴我在人生路上一路前行。

    也许是性情使然,我比较喜欢含蓄、典雅、耐人寻味的古典音乐及一些民歌和老歌,而不太喜欢眼下听不清、看不懂的流行乐(当然,流行乐中也不乏很多优秀的歌曲)。我特别钟情于像《月河》、《往日情怀》、《二泉印月》、《回家》那样的旋律,悠扬、绵长、带着一丝丝淡淡的忧郁,每个音符都能勾动人的心弦,让人回味无穷。民歌中,则比较钟情新疆民歌,它的歌词直抒胸臆,曲调也非常优美,听起来极富韵味。

    听得多了,便萌生了一点进一步探究音乐的冲动和想法。懂得了音乐其实就是音乐家用音符写就的一幅壮丽诗篇、一篇优美的散文、一个委婉动人的故事……,是音乐家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表现他所感受的一切。浪漫派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曾说“不论整篇的讲演,还是个别的词,和真正的音乐比较起来,它们都是那样不明确,那样的含糊不清,那样的容易搞错。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要好得多”。《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创作的一首管弦乐序曲(此曲系他读完莎士比亚剧作《仲夏夜之梦》以后所得的灵感)。门德尔松自称:序曲中包括了莎士比亚戏剧里所有特别吸引他的形象。原作的复杂情节并不是他所要着意的,但那奇妙的神话世界,飘忽迷人的小精灵,仲夏夜的星月,寂静神秘的大森林,人世间与自然界、神界在情感、灵性上的相通,这一切门德尔松心灵上所感受到的,他都用他那精致的乐笔写了下来。读了莎翁剧作再闭目聆听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你不得不感叹作曲家那种非凡细腻的感知力与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的确,真正的音乐有着文字言语所远不能及的非凡魅力。它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人激发想象,浮想联翩……。一曲《月光》倾诉了贝多芬在恋爱中的患得患失与失明的苦恼,一曲《梁祝》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难忘的还是大学时的《美学》结业考试,特别有意思,没有任何试卷,就是放录音让你听两段不知名的曲子,然后让你写出自己的感受。至今,我脑子里仍隐约盘旋着第一首曲子的旋律,记得那首曲子的大意我是这样写的:一片宁静美丽的山庄,花香鸟鸣,人们过着恬然自得的生活。然而好景不常,入侵者的马蹄声打破了这份恬淡与美丽。为了保卫家园,当地群众奋起反抗,几经交战,终于击退了入侵者,重获幸福与安宁。其时,我对古典音乐一窍不通,但因为没有压力的缘故(我本没有选修《美学》,仅旁听过几堂课,碰巧遇到考试而已),结果那次考试感觉特别好、特别来灵感,还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纸,没想到就是这样瞎蒙的感想,竟让我顺利通过了《美学》单科结业考试。这意料之外的收获实在是音乐的独特魅力所给予的啊。

    音乐是人类唯一通用的语言,它没有国界、高低贵贱甚至男女老少之分,不同的只是个人喜好。有人说,一个故事能引起一万个人的共鸣,不是故事雷同,而是伤口相似。引用到音乐上来,也是如此。一曲《二泉印月》让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黯然神伤落泪。我想,真正的音乐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愈久弥珍,也许正在于它散发的这种迷人魅力。置身于高竞争、快节奏、人心不古的现代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辟出一点点空地留给音乐,闲暇时、孤独时、高兴时、失意时,听上几曲,从亲切而熟悉的旋律声中,你也许会得到几分慰藉与欢乐,少几分忧愁与悲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