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蒙娜丽莎微笑

 2012zyxzjc 2012-12-11
 

看蒙娜丽莎微笑

 去年夏天,我曾与同事在法、德、意三个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集中观览艺术展,乐而不疲地赶赴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导游戏称我们是最特殊的“观光客” :不去游乐场,不看“红磨坊”,不下西餐馆,每天领着我们“不是在美术馆,就是在去美术馆的路上”(这是套用西方“咖啡迷”们“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话)。

远远地,望见了倒映着天光云影的玻璃金字塔。那是著名的卢浮宫。它每天都接纳着所有爱好艺术的“朝圣者”。这证明它不只是法国的,也是世界的。

18世纪末,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位内务部长曾在一份公开的书面声明中阐述了卢浮宫应有的作用:“这座博物馆,应该是汇集绘画、雕塑以及其他艺术珍品的聚宝盆。我认为它应当把外国人也吸引过来,成为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它应当担负起这样的重任,即帮助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培养出大批的艺术爱好者来,并且服务于艺术家们。它应当向公众开放,每个人都可以把画架放在任何一幅画或任何一尊雕塑前,以它们作为临摹的对象,只要他们自己认为合适。这家博物馆应该成为国家的一座纪念碑,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些个人的享乐保存下来。” 这位部长的“愿景”,应该说曾经实现过。回想当年,徐悲鸿、傅雷都在卢浮宫参观、研习过大师们的画技,就像席里柯、高更、米勒、莫奈、凡高和赛尚利用它一样。卢浮宫还特制了专业人员卡和教师出入证,供领队人员、艺术家、艺术评论员以及带领学生参观的教师使用。可如今,面对着纷至沓来、人头攒动的喧闹景象,想再享用这悉心、周到而又慷慨的优惠措施(“每个人都可以把画架放在任何一幅画或任何一尊雕塑前”),已经是十足的奢望了。看“米洛斯群岛的断臂维纳斯”和“胜利女神”时还可挤进去,选个角度“咔嚓”一下,可是到了严禁照相的德侬馆意大利绘画展厅蒙娜丽莎画像前,你即便是垂着手握着相机不用,几个年轻保安的眼神就已经早在提防了。我想凑近去“核实”画像旁标明的尺幅数据,刚瞥了一眼“77×53,就被保安唤了回来。某中国游客隔着人群想用镜头“捕捉”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是遭到机警的保安好一顿呵斥。

可以说,不到现场“虚此行”,真到了现场,也没了自由观赏的心境。于是,这一场景就很是滑稽了:各种肤色的看客拥挤着赶来此地,只能匆匆望一望那密封在小小玻璃镜框里的世界级偶像;而定格于“永恒微笑”的蒙娜丽莎,却始终安详,纹丝不动地保持着达?芬奇在500年前所赋予的造型,长久地与

众人对视。诗人咏叹“她的笑容倾倒了众生”,端坐着,“比岩石还要古老”。

试想稼轩词人到此,是否还会发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式的喟叹?假如,投向这美丽画像的视线历时500年的堆积,已足以产生穿透力的话,那画像上的50万处细纹,是否也能说明它古老而又恒定的价值?只是,在匆匆一瞥间,人们对其大都只留下正面微笑的印象,所看到的并不比印刷品提供的要多——人云亦云的感受,还能往审美的方向提升多少啊!

 

两天后我们到了意大利。在米开朗基罗雕塑广场,见一位佛罗伦萨新娘身着白色婚纱在和新郎合影,衬着傍晚的霞色,十分的美!大家纷纷摁动了快门。没曾想,这时候,那位美丽的新娘会把我们当中的一位女士邀请过去与她合影。

于是,惊喜中又有一份激动,一种奇想,神思闪回到巴黎卢浮宫:那寂寞地独处,却又微笑了整整500年的蒙娜丽莎,何时也会邀请东方的远客合一次影?

 

2007/08/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