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成长]家庭教育的两大线索

 闪闪星1978 2012-12-11
  

 

 

[成长]家庭教育的两大线索

 

闪闪星1978的个人图书馆”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严、很高,孩子总也达不到他的要求,他对孩子的批评多余温暖。他们的孩子要么很乖,听话,要么逆反心理严重。家长觉得这不是理想中的孩子。而另一些家长对孩子很少提要求,相信孩子会自然成长,对孩子的爱和接受是无条件的。他们的孩子依赖性强、与同龄孩子比显得幼稚,他们也觉得自己的孩子身上缺点什么。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要求和爱、接受,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过分强调一个方面,孩子的成长就会出现偏差。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鲍姆林德(Banmrind,1967)根据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其孩子的人格特点,把家长分为三类:

专制式的家长:比较多的强调纪律、要求,而对孩子不那么温暖。他们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向孩子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他们会给予孩子严厉的惩罚。这种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畏缩、不信任人。他们常常为同伴所忽略,因为经常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对自己也不满意,不能接受自己。

随意式的家长:对孩子温暖、支持,却缺乏要求。他们倾向于回避、忽略孩子令人不愉快的行为,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因为学龄前幼儿尚不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这种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不成熟、不自立,很少去主动探索。他们常常为同伴所拒绝,因为发展相对滞后而不能接受自己,自我价值感偏低。

权威式的家长:既爱孩子、接受孩子,也对孩子有着严格的要求。一方面,他们对孩子充满柔情,相信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对孩子也有着始终一贯的坚定要求。他们明确而坚定地告诉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但他们实行非强制性的纪律,向孩子解释规则的理由,与孩子讨论某个行为好与坏的原因。这种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立、自尊,喜欢探索,同时又善于自我控制。他们常常为同伴所接纳,因为能体验到自己的能力而自尊自信。

显而易见,理想的家长是权威式的家长,他们很好地把握了要求和爱、接受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能教育出理想的孩子。

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所有为人父母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但是透过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背后,我们会发现教育实际上只有两条主线索,那就是要求和爱、接受

在中国当前,有许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很少对孩子提要求,他们忽略了孩子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需要教育的孩子。其子女往往娇气、幼稚,很难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因而缺乏主体性。这些家长属于“随意式的家长”。还有一部分家长,他们虽然也爱自己的孩子,但由于相信“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或由于个人性格上的特点(这些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对孩子提出很多的要求和不合理的期望,他们很少表扬孩子,惩罚多于奖励。这些家长属于“专制式的家长”。两类家长都侧重了事物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面,这就使得其教育出现了偏差,孩子的发展也因而出现了偏差。实践证明,好的教育必须是要求和爱、接受两者都兼顾的教育。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正是教育艺术的所在。

下面举一个例子说明“权威式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每个幼儿都喜欢看电视,以致于到了该上床睡觉的时间,许多幼儿还恋恋不愿离开电视机,央求父母允许他们再看一会儿。

如何对付这种情况?不同的做法反映出家长不同的教养类型。随意式的家长会依了孩子的要求,却导致孩子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专制式的家长会训斥孩子,甚至联想起以前类似的经验而对孩子数落不停,最后强行关了电视,以不欢而散而告终。

权威式的家长会怎么做呢?如果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权威式家长会与孩子讨论按时睡觉的意义,说服孩子关电视睡觉。如果孩子早已明了按时睡觉的意义,权威式家长则会坚定地去关上电视,而不再多说什么。这里,权威式的家长与专制式的家长的做法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动作坚定却不专制。他们只想让孩子知道行为是有界限的,不能为所欲为。他们的教育行为只指向孩子的行为,而不与孩子的其他方面挂钩。他们很坚定,不会被孩子发脾气、威胁、纠缠所控制。他们心中装着一个长远目标,那就是使这些累积的约束逐渐变成孩子的自律行为,使孩子成为自律又自尊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