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器中·小红待紫 ———府洪敏玉雕作品赏析
天工开物,玉雕为另类。 玉雕孕育了玉器,玉器生长了文明,文明滋养了国家。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故而后来的“皇”字也由“白”和“玉”为组字原素。在这许多的文明现象中,确定了玉雕艺术品种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使玉雕行业长盛不衰。 玉雕,曾经是府洪敏的一种“谋生手艺”。从匠人到工艺师的迁跃,是贯穿“冰心府”的主题。一个门槛很低、但学问深奥的“谋生手艺”,洪敏深谙其内涵花了十八年。在光福的山墩村,他从懵懂的童年,顽钝的少年,到初涉世事的青年,耳濡目染,渐成了一位出色的艺人。尽管他明白,对玉雕技艺的驾驭,早已锻造得轻车熟路,但对创新求变的欲望,夜夜折磨着他那年轻的心灵。作为一位持有梦想的青年,对于成为一位成功的玉器老板抱有天然的敬意,可是当豪宅、名车及奢华的生活来临时,发觉作品的灵魂被庸懒的惰性生活抹去了,重复的日子及重复的作品,使年轻人对“谋生手艺”传统模式产生了相互戒备。 当大家在逼仄的逐利空间中释放并只有绝对适从的强大欲望时,他蓦然回首,突然对玉雕感到了陌生,并对它有了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在我看来,不是角度的距离,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距离。其次是有了沉淀,一种由时间的轮转和观念的交替对“谋生手艺”再认知和重新评判的沉淀。于是,当他作品屡次荣膺“子冈杯”大奖及成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府洪敏有了审视的心态,有了创新的冲动,有了传承的情怀。虽然他仍在村里,但有了这些态度,山墩村将是他从生存到生活转变过程中的另一个精神起点。于是他出资建排污通道、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由“为玉”向“为器”转型,把对生活的感恩形诸玉雕艺术。 喜欢时尚的府洪敏,把桀骜不驯的性情揉入到创新践行中,把率性的坚韧琢磨成小荷尖尖的勇敢状态,使生活的烦闷和欢愉变得意义非凡。在2012“苏意杯”大展期间,我偶见洪敏的新作品,他借鉴现代设计理念,把玉雕介入时尚的生活,研制了“外表传统,内心时尚”的碧玉、白玉对表系列。这种把瑞士手工机芯与传统玉雕手艺的跨界设计,是把玉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一次创新。 在传统题材上,洪敏的壶一改传统型制,器型上附属着江南紫砂壶影子,文人气息倍增。花饰则大多采撷于南工木雕纹样,虽然表现的是花草枝蔓,但从枝繁叶茂间的卷曲缠绵与舒爽灵性,是他植入“器”上的心语,就如“冰心府”发生的事儿可以不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实实在在。 现在的洪敏,肺活量大增,雕的时候,仿佛时间都缓慢、闲散了下来。置身其中,琢磨而不迂,点石成金,在光福的乡俗生活与治玉技巧的香火里,创意赋予传统以意义,琢磨赋予生活于意义,懂得了享受这缓慢成长但不重复的日新过程。对器上的一花一草,一枯一荣,古往今来,枝枝蔓蔓如日常生活一般,在他的刀耕下自然地耘然生长,恰似“冰心府”的名词一般天籁浪漫。 洪敏说,现在他就干两件事———琢和磨。琢着磨着,把日子过成了“琢磨”,在“器”中器识、器行、器怀、器宇、器能、器分、器志、器尚……如老子说的“大器晚成”和孔子说的“君子不器”。□若 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