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毡为顶,树皮为墙,这是生活在华南最大城市的广州市居民吗?!

 相约归渡头 2012-12-12

  “树皮房”房顶,是锈迹斑斑的铁皮,门前挡雨的,是一块石棉瓦。这块石棉瓦大约是哪个工地的遗弃废品。


  

  这天是晴天,旁边翠竹掩映,河流粼粼闪光,像极了山村的景色。可你得记住,这里是号称最繁华的广州市,他们的身份是城市市民,而不是农民。

  

  这是厨房。你见过比这更加简陋的厨房吗?

  

  这是另外一家,房子外面没有披着树皮,因此墙已经长满了青色的霉。房龄也是三十年。

  

  这个房子的邻居,也就是后面,是一栋崭新的楼房,这样新建的楼房当然在这个社区里也并不少,它们与树皮房的比例大概为1比2。对这个新楼,居民说,他家的儿子当时留在了香港,没有回国,因此家里就比较有钱了,才盖起来这个楼房。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16:18:21


  刚才看到一个新闻,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0年中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城镇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56,农村家庭内部的基尼系数为0.60。这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出中国无论是从全国、城镇还是农村来看,贫富差距都过大。报告结论称:“当前中国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见。”下图是“树皮房”的内景。

  

  树皮房的侧面


  

  这些屋子没有穿戴树皮的原本样子

  

  这个郭老太太已有85岁的高龄,居住在这样一个破落的房子内

  

  这是床,虽然是广东,冬天也比较寒冷,但是郭老太太就住在这样的床上

  


  老太太专门指着房内墙壁已经裂开大大的口子说:看,这是危房。——按照广州市政府的规定,这样的危房,应该有4万元的专项危房补助款。但是,这笔资金没有落实到位,是被南沙区截留,还是挪用,还是被侵占,不得而知。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16:30:13



  像郭老太这样的村民有2000多户,他们都属于“珠江华侨农场”,正是因为属于“农场”,所以,每当有关于农村的好政策时,他们就成为“城里人”,享受不了农村的政策,每当有关于城市市民的好政策时,他们又被划为了“农村人”,又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政策了。

  


  郭老太的精神状态倒是很好,似乎幸福感很强。问她多大年龄,她居然让我们猜,我们猜“70岁”,她笑呵呵地说,“85岁了,要是指望你养我,那就完了”

  

  郭老太的中午餐,和她家的餐桌。

  


  老太家里唯一的家具就是这张桌子了


  


  回头再看看这个断裂的墙壁,稍有危情,恐怕这个房子就会倒塌。这是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这是在中国华南最大的城市广州市内。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16:37:16

  厨房、客厅、卧室,三合一


  


  如果她家拿到了这4万元的危房补助,你可以想象,她家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大改变。

  

  床。冬天亦是如此。
  

  郭老太太充满希冀的目光
  

  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个房子
  

  对了,这个房子的造价成本为75元。每当华侨农场的职工要争取什么待遇时,政府都会拿这75元说事,振振有词地说是政府给他们安置的。按说,这还是国有资产呢。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19:46:50



  当初这些远居海外的侨胞,远涉重洋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以为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几十年过去了,他们才发现,当初没有回国的那些人,才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此反差,让人酸楚。——这一栋醒目的楼房,就是家里亲戚在海外寄钱回家所建。


  

  房龄三十年,求危房补助。


  

  楼脚在路面之下,房内之阴暗潮湿可想而知

  


  居民们反映的另一个问题是,1979年他们回国时,联合国难民署划拨资金每人2500元,但这笔钱也被侵占,始终没有下发给他们。2500元,在1979年时,是个天文数字。

  

  中国农场十几年的改革,始终没有一条明路。农场是企业,还是政府,还是农村集体组织?定位反复变化,而农场工人(或农民)的生活则陷入窘境。
  

  又一个树皮房。这不是古代,不是农村,而是2012年的广州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19:57:42

  当你看见“兆安街94号”,会不会以为这就是广州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城市街道名称?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03:38

  树皮房外景
   http://img3./p/m/127083665.jpghttp://img3./p/m/127083670.jpg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13:09
  一个更正:前面那个85岁的老太太,姓陈,下面的一位,才姓郭,姓郭的这个老太太,80岁,当年还是农场的劳动模范。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14:58
  这就是劳模老太太的家。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18:17
  如果政府的危房补助款能够到位,可以想象,将使她的家发生多大的改变!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28:13
  四问危房补助
  ————广东省、广州市两级财政的危房补助款,是否已经下发到南沙区?
  ————南沙区是否截留、挪用危房补助款?
  ————这些居民如此住房,难道还不符合危房补助的条件?
  ————2600户居民,每户至少4万元的危房补助款,总额上亿元的资金,到哪里去了?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41:53
  当地政府多次表示将给予这些居民危房补助,曾经进行过专门的登记、统计、测量,煞有其事,煞有介事,但是每每雷声很大,结果却不了了之。
  每当下雨、台风期间,这些房屋就风雨飘摇,居民的生命也面临着威胁。为什么就是没人管呢??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47:19

  城市垃圾桶,空空荡荡,干干净净。
  这些居民有什么垃圾可以扔的?
  垃圾也是要用钱买的呀!!
  水表,它跟垃圾桶一样,表明这里确实是城市,而不是农村。
  水费,电费,卫生费,你免得了么?
  虽然,这些城市的管理者并未提供任何服务。

  
  
  
  
  
楼主tianworld 时间:2012-12-10 20:52:03

  其中一户居民,曾经郑重其事地做的危房鉴定。鉴定危房之后,就没有了下文。这些房屋,一眼就能看出是危房,还真需要这么一个纸面的鉴定吗?

  且问广州市政府、南沙区政府,这些“树皮房”居民们的危房补助,何日可以到位?

  
  
  
  
  
  
  
  
  
  
作者:眼泪已尽藏 时间:2012-12-10 20:56:19
  现场直播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