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波浪清 2品读《文心雕龙》笔话 原创绝句一组(222——226)
【七绝】振波浪清 222品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笔话
往事中 另感
只有琴韵隔院悬,
凭窗静赏竹伸泉。
西房烛影三更又,
悄挂谁家月亮船?
【七绝】振波浪清 223品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笔话
岁月 另感
故土谁心最恋家,
西风唱水岭飞霞。
弯桥五次春秋雨,
每是欣听影却纱!
【七绝】振波浪清 224品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笔话
盼 另感
春风入酒候中秋,
正是篱园菊望楼。
此刻天涯应起路,
心牵马背已三周!
【七绝】振波浪清 225品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笔话
云城 另感
塞北江南共大同,
金杯十月唱秋风。
青春长大军营里,
第二故乡鱼水中!
【七绝】振波浪清 226品读《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笔话
黄昏前后篱园散步情
新花欲吻已齐眉,
绿叶轻风绕蝶追。
入夜时见灯光递,
阳台过月远云移!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比兴第三十六
【评析】
《比兴》的“比”是比喻,“兴”是起兴,
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
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和艺术现象有密切关系。
本篇讲“比兴”这两种艺术表现方法及其和艺术形象的关系。
对比、兴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
刘勰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些意见对比兴传统方法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全篇分三部分:
一、
讲“比兴”的意义及其关系。
比是比喻,兴是因物起兴。
这基本是对汉人比兴方法的总结。
此外,
又将比兴方法和思想感情联系起来,
这是刘勰对该方法的发展。
二、
讲“比兴”的艺术表现特点,
通过《诗经》《楚辞》中的实例,
进一步说明“比兴”艺术方法在具体创作中的运用。
三、
专论“比”的类别及用“比”的基本原则。
《比兴篇》是我国第一篇专论“比兴”的论文。
刘勰总结了汉以来文学创作正反面的经验,
对“比兴”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即
“比兴”不仅是艺术表现方法,
而且包含有艺术形象的萌芽。
此外刘勰对“比兴”的运用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要求:
“拟容取心”的原则。
“拟容”即要重视“比兴”的具体形象,
“取心”即要重视形象所包含的意义,提取其精神实质。
即要通过能表达实际意义的形貌,
来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自【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线翻译网 http://ewenyan.com/articles/wxdl/35.html
|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我最喜欢,最开悟的基本“笔功”。

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为了“存在决定意识” 。

东坡名言“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我的理解是——作诗必“直”诗,定知非诗人。

铿锵起句,有突拉帷幕之感。

想象应似“天马行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的理解是“不著直字,尽得风流”

构思新奇,应亦梦亦真。

想象需要诡谲。
豪放字眼,应铿锵有力。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总是需要用“心”,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奥妙。

想从天外起,字由笔心流。

虚实法,可产生美妙的空灵意境。

夸张应自然,新奇应真切。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为了“存在决定意识” 。

哪一句应当放在结句上,是大有学问的。

具体到诗词领域中,那个众所周知的“结句”,正是“景界”与“情界”的“交叉思维领域”,所生成的硕果。

景寓情,情寓景。二者“交叉思维领域”,生硕果。

“韵”在字内外,“境”含有无中。

“实”与“虚”的各自形态的互相拟化 ,可以产生奇妙意境。

月下猜眸,迷人之美。

结句之所以美妙,正在于:作者在拐弯中抒情;读者在拐弯中共鸣。

笔功尽在字眼中。

作诗,不是景的堆砌,更不是情的码垛。

景尽在字前显,情尽在字后藏。这就是立体感。

“有题是人籁”,“无题是天籁”
“有感是故乡”,“另感是他乡”。

诗韵,应达到闻之有,抚之无的妙境

化用诗句,仅是秋枫;化工诗句,恰如春风。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我最喜欢,最开悟的基本“笔功”。

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为了“存在决定意识” 。

东坡名言“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我的理解是——作诗必“直”诗,定知非诗人。

通篇比兴,寄慨言志。

景情契合,浑然一体。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的理解是“不著直字,尽得风流”

转韵应自如,格调需高远。

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结句应令人回味中。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总是需要用“心”,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奥妙。

借景抒情,令人神远。

虚实法,可产生美妙的空灵意境。

应敢于造景、造词、造情。更应善于造景、造词、造情。

东坡名言“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我的理解是——作诗必“直”诗,定知非诗人。

转句,应如高山泻瀑,壮浪突奔。

转句,应如截奔马,文气骤跃。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的理解是“不著直字,尽得风流”

结句,或豪放浑雄,或勾人魂魄。

感情应奔放气势应充沛。
豪放诗,当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总是需要用“心”,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奥妙。

豪放诗,应景象雄大,气势磅礴。

虚实法,可产生美妙的空灵意境。

应敢于造景、造词、造情。更应善于造景、造词、造情。

东坡名言“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我的理解是——作诗必“直”诗,定知非诗人。

应善用“反喝手法”,以撼读者心魄。

“起承”可超脱,“转结”应峻拔。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的理解是“不著直字,尽得风流”

应敢于想象,更善于想象。

笔力纵横,才能超人。
欲抑故扬,也是一种“对立统一法”。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总是需要用“心”,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奥妙。

起笔浑雄,发兴高远。

虚实法,可产生美妙的空灵意境。

神思应飞跃,气象应开阔。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我最喜欢,最开悟的基本“笔功”。

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为了“存在决定意识” 。

东坡名言“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我的理解是——作诗必“直”诗,定知非诗人。

字眼应有神。

字粒应吐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我的理解是“不著直字,尽得风流”

对仗应工整。

音韵应铿锵。
感情激越处,笔势需奔放。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总是需要用“心”,才能真正读出其中的奥妙。

应善于使用奔腾跳跃法。

虚实法,可产生美妙的空灵意境。

运笔应善于开合有致。

“读后振波浪清笔话”中的或前或后多次出现的“笔话”,正是为了“存在决定意识” 。

哪一句应当放在结句上,是大有学问的。
***********************************
***********************************
在前人的评判中继续汲取“运字”营养。
其一,观物细微,托兴遥深,能入而善出,兼具生气与高致;
其二,情感盘旋而郁结,得沉着与痛快之致,故有动摇人心的艺术魅力;
其三,格调高远,名句间出,饶有境界之美;
其四,语言婉转而自然,用意深至而有力度,具有深远之致。
诗人之笔应能做到以上四点,的确是天才的画笔。
道可道,非常道;诗可诗,非常诗。
清代评论家袁枚认为:“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
痴梦潇湘更认为: “得意境者成佳作,得境界者是大家!”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讲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体现了最大量的思想! ”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
景以情见,物由志显!
诗句要点在于要转的出,更要结得妙! 更有,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好的画境,一定是把作者的精神融与其中。 其中的点染法,我正在尝试中。 诗贵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嚼别人的馍!自己的馍同样不可嚼!!
意志沉潜,何理不可得?! 志气奋发,何事不可为?!
读薄《人间词话》!
听懂《潇湘诗话》! 作穿《随园诗话》! |
 
潇湘诗话链接库——2(20链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a54d01015g7j.html

潇湘诗话链接库——1(20链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a54d0101585l.html
 
振波浪清品读《文心雕龙》笔话&nbs… 2(20链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a54d01017qvv.html
 振波浪清品读《文心雕龙》笔话&nbs… 链接库——1(20链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a54d01017el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