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人情债”

 月未圆书斋 2012-12-12

人情债

   每当我提起笔,就要谈及这个话题时,却生怕别人骂我一句:不通人情世故!而社会的责任感和良知却迫使我提起笔;也许,这只是一个写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罢了。

   眼下,市井之中,村野乡间,耳濡目染,总听得见有人在叹息:这个月的工资还没开生活就没了;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带回来一点钱还不够吃几个酒宴;刚刚参加工作的白领成了“月光族”,工资刚发下来就全部用来吃酒宴,生活费还得向父母要……

   市井之中,村野乡间,也听得见有人在喧哗:人们赶集一样地去赴宴,穿着节日的盛装,谈笑风生;也有人驾着自己的爱车,携妻挈子,春风满面;宴席上,人声鼎沸,觥筹交错,一派热闹。也许,此时完全没有了囊中羞涩,有的只是一片虚构的繁荣。

   撕开这表面繁荣的伪装,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吓出一身冷汗。

不知曾几何时,大办酒席成了一种时尚。本来,婚丧嫁娶,置办酒席乃无可厚非,而现在却发展到满月酒,乔迁酒,升学酒,出院酒,买车酒,开张酒。祝寿酒等等。多如牛毛的“酒”让人们在应接不暇中有点飘飘欲仙,找不着北了。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崇尚“礼尚往来”。于是,在“礼尚往来”这面旗帜下,本来就艰难营生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为“吃酒”而去挣钱,挣了钱去“吃酒”。劳碌奔波,把青春和金钱浪费在酒席上。

   撒出去的钱多了,因此除了婚丧嫁娶之外,许多人总是想方设法找由头办酒席收礼金。于是,生个孩子办酒席,买辆车子办酒席,买套房子办酒席。考个学校办酒席,父母生日办酒席,大病初愈办酒席,一阵劳顿之后,看着一叠叠的钞票喜上眉梢,但瞬间这种喜悦就烟消云散,接着愁云惨雾就浮上脸庞,在心里日夜盘算着如何偿还这一笔笔的礼金。于是,又开始背井离乡去打工,去挣钱……

   结果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套进一张由人情编织的关系网中,动惮不得,越挣扎越被套牢,越被套牢陷得越深,于是有人惊呼:人皮难披,人皮难披!

   本人也是其中一名受害者,年关在即,虽然挣了点钱,手头却更紧。为啥?因为酒席太多。在这儿可以用几句顺口溜来形容全家倾巢出动去赴宴的景象:“十里有人家,五里无炊烟。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全家齐出动,吃饭不花钱。下来一掐指,还是不划算。”有人算过:现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每年用于人情往来的费用达到一至两万,而一个工薪阶层或城镇居民的家庭,每年用于人情往来的费用更是高达三至五万。这样巨额的开支,对于刚刚摆脱温饱走向小康的我国一般家庭是一笔多么大的负担啊!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陷入了“礼尚往来”的恶性循环呢?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人性“好面子”的弱点导致的。因为怕失面子,就互相追逐,盲目攀比。于是,有钱的借此摆阔,没钱的也只好打肿脸充胖子。打掉的牙往肚里吞,只在无人的角落叹息两三声。

   中华民族虽然是礼仪之邦,但自古以来崇尚节俭。如果没有汉文帝的节俭,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就无法推行,也就没有后来的“文景之治”;如果没有唐太宗的节俭,就没有初唐的“贞观之治”和盛唐的“开元盛世”。“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陈毅元帅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奢华。吸取历史教训,勤俭持家,勤俭建国。

   如果国家能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关键词写进法律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并推行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普通群众严格遵守,倡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也许,“人情债”的怪圈就会消失殆尽,用金钱编织的关系网就会不攻自破,人与人之间就会重回到纯真无邪,真诚交往的美好氛围?

   好想每一个人,包括自己有一天能真正挣脱“人情债”羁绊,回到自由的空间里。回到真情的世界中。让生命之花不因为阴霾而染尘,不因为阴雨而萎谢,在理性的阳光下绽放得更加绚烂,美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