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
2012-12-13 | 阅:  转:  |  分享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属于中医辩证中的“胁痛、胆胀、癥瘕、痞块”等的病症范畴。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在于情志失调,如压抑、抑郁、易怒等,或者是饮食所伤所致,如过量进食肥甘厚腻的食物、过量饮酒等,或者是劳逸过度,如劳神过度、安逸过度等,又或者是感觉外邪所致,如受到暑湿、风寒等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会使得人体内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造成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久而久之形成癥瘕、积聚之症,即产生胆囊息肉。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我国中医将胆囊息肉的类型具体划分为血瘀内阻型、肝胆气滞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等四种,治疗胆囊息肉时也依其类型有所侧重。



血瘀内阻型胆囊息肉

症状:右胁部刺痛,有固定的疼痛点,晚上发作的较为严重。面色晦暗,舌苔薄黄,舌质紫暗瘀斑,脉细而涩。

辩析: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出现的原因在于气血运行不畅,肝气久滞,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有刺痛感;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舌苔薄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舌苔薄黄。



肝胆气滞型胆囊息肉

症状:右胁有隐痛或胀痛、但痛点不固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肠胃有胀满感,口苦,胸闷,恶心,喜叹息、嗳气,容易抑郁或发怒,舌苔薄白,脉沉弦。

辩析: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出现的原因在于情志不调,以致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气结肋下造成右肋隐痛、反复发作,又因气属无形、聚散无常而使得疼痛游走不定;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胆郁不通,则有口苦的表现;肝胆气郁又犯脾胃,使得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可见食欲下降、恶心、嗳气、腹胀等症状。



肝胆湿热型胆囊息肉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有明显胀痛感,胸脘痞闷,腹满拒按,发热畏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小便为黄赤色,大便出现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辩析: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出现的原因在于湿热内蕴,以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出现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的情形;胆汁不循肠道而外溢,则出现身黄、小便黄、口苦等症状;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热伤津液,阴液亏耗,导致咽干、便秘等。



肝肾阴虚型胆囊息肉

症状:右胁不痛或者不明显,腰膝酸软、乏力,精神疲倦,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咽干,手足心热,潮热心烦,盗汗,大便或干或稀,舌红苔少,脉细数。

辩析:这种类型的胆囊息肉出现的原因在于劳累、劳神过度或久怒易耗以致伤阴血,导致阴虚、肝肾精血不足;髓海和筋骨失养则出现腰膝酸软、乏力,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状;阴虚则阳亢、内热伤津,出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等情形。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针对上述不同的胆囊息肉类型和症状表现,应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调养是正确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如每日取1付《护胆调息方,将方中的药材直接置于锅中进行浸泡,然后以大火煮至沸腾,再以小火慢煎30分钟。去渣取汁后服用。或者每日取决明子15克,杭菊花10克,山楂10克,将三种药材放入锅中,加水煎成汤,代茶服用。

献花(0)
+1
(本文系sejrklkl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