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混沌 把握要领——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一二三四五

 liubaoliang 2012-12-13
·走出混沌  把握要领——高考文言文阅读之文言翻译一二三四五 (2006-9-9 9:16:00)赵克明   
【名师绝技】
  文言文翻译是落实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点,因而它成为高考固定的考题,而且分值已由过去的5分提高到10分。近几年我们在高考试卷分析时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解题的得分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未能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文言文阅读尚处于混沌状态。
  文言文翻译到底有哪些要领呢?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一个原则、两点联系、三条要求、四项注意、五字方法。
  一个原则,即“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可以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如2006年高考安徽卷所给的两个文言句子,第一句“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翻译为“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第二句“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翻译为“然而岁月久了,它们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这样一一对应地把原文字句译写成现代汉语就是直译。检验中学生对古文阅读是否到位,最基本的要看他们能否做到字字落实,能否“对号入座”,所以翻译古文要求“直译为主”。可是,有的词语(如婉辞、互文等特殊修辞)无法直译,或直译后语意不畅,显得很别扭,就应用意译来作为辅助手段,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尽量达到完美,例如蒲松龄《促织》中“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一句,翻译成“从黄昏直到天亮,(他的)眼睛没有合上过,东方太阳已经升起,(他还)直挺挺地躺着愁个没完”,其中的“交睫”不直译为“睫毛交在一起”,“东曦既驾”不直译为“东方的太阳神已经驾起了车子”,而采用意译,就是使得译文更顺畅、更规范。掌握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在翻译古文时就会避免只是解释文句大意的失误。
  两点联系,一是联系语境,一是联系旧知识。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把文言句子放在整个语段或整篇中进行揣摩,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消化,而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主观臆测。例如解答2006年高考安徽卷文言文翻译(2)题,首先要大致读懂“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上文的内容——樊重打算制作器物,先种植梓树、漆树,当时的人都嘲笑他。读出了这一层意思,就有助于对被翻译句子的理解——该句是说樊重种树的结果,其中“皆得其用”是指所种的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向之笑者”是指在樊重种树时“嗤之”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意思,就有了一定的准头。高考所给的古文语段虽出自教材外,但是许多文言词语、句式知识都曾在初高中课文里出现过;联系过去接触的旧知识,与被翻译的句子进行比照,便可弄清模糊之处。例如在翻译“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时,如果联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就可推断出“向”字表“先前,从前”的意思;如果联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就可推断出“咸”字表“都”的意思;如果联系到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就可推断出“假”字表“借”的意思。又如,翻译《后汉书·孟尝传》中“隐居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人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时,如果能联系到“穷乡僻壤”“就师学艺”“望门投止”等熟知的词语,就不难理解句中“穷泽”“就居止”等关键词语了。
  三条要求,即“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加意思。例如,将“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翻译成“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的树木)都派到了用场”,就符合“信”的要求;若翻译成“这样积累了岁月,都得到了他(指樊重)的好处”,就不符合“信”的要求。所谓“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例如“隐居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人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翻译成“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美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既忠于原意,又很顺畅,符合“达”的要求;若译为“越到深处越穷,自己来种地。邻县的人羡慕他的精神,就在这里居住了一百多家人”,意思与原文出入较大,且多有语病,既不合“信”的要求,也不合“达”的要求。所谓“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的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这三点要求,“信”是最基本的,不合“信”便是错译;“达”也必须做到,不合“达”则译文不通,不好理解;“雅”的要求较高,中学生难以达到,但也应尽量做到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
  四项注意,即注意避免错译、漏译、赘译和硬译。这是针对高考译文易犯的毛病提出来的。错译是译文的“硬伤”,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例如:将“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一句译为“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与不熟知他的人,都替他极其哀痛”,“尽”(此句应为“竭尽”的意思)字错译;将“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一句译为“所以法律禁止老百姓做坏事,使他们走向善行,远离罪恶”,虚词“所以”(此句应作“用来……的”解)错译;将“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译为“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这是为什么?”固定句式“奈……何”(这里的意思是“对……怎么办”)错译。漏译是考生译文思维不够谨严或文字落实不到位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原文省略的成分未作补充,应翻译的词语未译或被删除。例如将《左传》中“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翻译成“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哭着去送他”,译文未将“哭而送之”的主语补上,这样会产生歧义,表意就不够明确。又如将“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翻译成“裴矩遂能在朝廷上辩驳,不能一味顺从”,句中“遂”(此句应为“竟然”意)该译而未译,“面”(此句应为“当面”意)又被无端删除,这样也会有失原意。赘译是考生译文时游离原文、胡乱添加的表现。例如翻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一句,译文为“裴矩能够遵守朝廷的决定,但对朝廷的错误,他当面不会服从,给以指出”,其中“能够遵守朝廷的决定”“给以指出”等内容都是随意添加的,属赘译。硬译是考生译文时缺乏灵活性、变通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该调整的倒装句式而未调整、该意译的特殊词语而不意译、该删除的无实在意义的词语而未删除等方面,这样未经处理的译文显得很生硬,呆板不顺。
  五字方法,也就是古文翻译的五种技巧,即“留”“换”“补”“删”“调”。“留”——保留。古文中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官职、书名等专有名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词、成语和习惯用语等,都按原文保留在译文里不作翻译。“换”——替换。指的是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音节不一的词。例如“君子久淹于敝邑”一句,译文时可用“先生们”替换“君子”,“停留”替换“淹”,“我们国家”替换“敝邑”。“补”——补充。就是将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含介词后面的宾语)等内容补充上。例如翻译《左传》中“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筮”时,“奔”前要补上主语“楚人”,“食而从之”前要补上主语“吴人”,“败”字前后要分别补上“吴人”、“楚人”,这样译文才合乎“达”的要求。“删”——删略。指的是将那些在文句中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等删去,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发语词“夫”,“窃以为大王不取也”中的谦辞“窃”,“怅恨久之”中补充音节的助词“之”,翻译时均应略去。“调”——调整。就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古文中倒装(如主谓倒装、动宾倒装、介宾结构后置、定语后置等)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忌不自信”,译文应为“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前置的宾语“自”应调到动词“信”之后。
  【名师训练】
  (一)
  运用文言文翻译要领,将下面文言语段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
  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 以察之?
  2. 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其中两个句子。
  今有人日攘其邻人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3. 非君子之道也。
  4.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三)
  将下面文言语段中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5. 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6. 取之信然。
  
  (四)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其贤而不知其奚若。”
  请翻译上文中的两个句子:
  7. 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
  8. 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也;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五)
  翻译下文中的两个句子。
  徐谓,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则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9.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布,纵谈天下事。
  10. 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名师解析】
  综合上述文言文翻译要领,我们在解题时首先应通览原文,了解被翻译句子与上下文的意义联系,初步理解被翻译句子的大意。例如训练(一)两段文字,第一段是景公与晏子关于国君“为政”的对话,晏子认为要“审择左右”;第二段是孔子对晏子话语的评论,肯定了晏子的话,并分析了“择善”的重要性。弄清了这一大意,也就基本上明白了两个被翻译句子的意思。在译文操作时,先要逐词对译,然后进行增删调整,以训练(一)两句的翻译为例:
  何 以 察 之?
  ↓ ↓ ↓ ↓
  什么 凭借 明察 这个问题→凭什么明察这个问题呢?
  此言也 信矣!善 进,则 不 善 无由 入矣;不 善 进,则 善 无由 入 矣。
  ↓↓ ↓↓ ↓ ↓ ↓ ↓ ↓ ↓ ↓↓ ↓ ↓ ↓ ↓ ↓ ↓ ↓ ↓
  这话 确实啊善的进用那么 不 善的 无从 进入了 不 善的进用那么善的无从进入了→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了;不善的(得到)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了。
  这样的译文符合“直译为主”的原则,符合“信、达、雅”的要求,基本上避免了翻译的失误。当然,刚开始训练时应该按步进行,一旦能够熟练操作,就可以一步到位,不必机械搬套了。为了确保准确无误,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还应代入原文加以验证,看有没有意思相悖、语气不合、语句不畅之处。
   [参考答案]
  (一)1、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呢?2、这话,确实啊!善的得到进用,那么不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了;不善的被进用,那么善的就无从进入(朝廷)了。(二)3、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4、如果知道这样做是不道德的,那么就应该立即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来年呢?(三)5、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6、取来(一尝),果然如此。(四)7、你知道他贤能,但又不知道他怎样贤能,说得过去吗?8、譬如说天高,无论年少的、年长的,无论贤明的、愚笨的,都知道它高;到底有多高,整个世上的人也不知道。(五)9、文长每次参见的时候,总是穿粗布衣,戴黑头巾,毫无顾忌地谈论天下事。10、将领们参见时,都跪着讲话,像蛇一样爬着前进,不敢抬头,可是文长凭着在他部下的一个秀才的身份傲视他。
  作者简介
  赵克明 安徽洪集人,大学本科学历,任教于省级示范高中——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安徽省特级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科研人员,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县中语会理事长,市中学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省高考《考试说明》审稿人,多个国家级语文教研团体研究员,多家语文专业杂志特约编辑、主持人、撰稿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中学生个性化写作实验与研究”课题领办人,先后在《中国教育报》《语文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建设》等几十家报刊发表语文教学与研究文章近四百篇,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教辅用书十余部,自编文集有《与你共游语文的天空》《耕耘录》《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引路》等。
  (此稿即发《满分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