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织纹螺

 chh71 2012-12-13

织纹螺织纹螺

织纹螺,俗称麦螺、白螺或者甲锥螺,属软体动物肉食螺类,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这导致它的体内富集和蓄积了致命的河豚毒素。

编辑摘要
  • sinoalex 2012年7月,温州有8名市民,因为食用织纹螺中毒,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预警,提醒公众慎食织纹螺,以防中毒事件发生。
  • 我来点评

织纹螺 - 俗称

织纹螺织纹螺

在民间,织纹螺有很多俗称,如海丝螺、海狮螺、麦螺、白螺、麦螺、相思螺香蛳。有些地方还称作割香螺、小黄螺、甲锥螺、乌螺。

织纹螺 - 分布

织纹螺盛产于中国东南沿海福建江浙一带,主要生活在近海边的泥沙地和礁石附近。

织纹螺织纹螺

每年端午前后,这种螺生长成熟。

织纹螺 - 外形

从外表看来,织纹螺形似圆锥体,大小与指甲盖相仿,盘旋8层,基部收缩。

织纹螺织纹螺

它的尾部较尖,螺体细长,长度约1厘米,宽度约0.5厘米,壳面常具有1—3条紫褐色或红黄色螺带,肉体为淡黄色。

织纹螺 - 饮食习俗

织纹螺织纹螺

福建省沿海居民一直都很喜欢炒织纹螺这种小海味,特别是莆田,家乡人都认为它是下酒的好菜,尤其在端午节前后都爱食用织纹螺。

炒熟的麦螺颜色层次分明,外形小巧,螺口白色圆润,较易吸吮,吃起来肉质嫩滑,略带筋道,丝丝鲜香,回味无穷,越吃越上瘾。

食用织纹螺的多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福建莆田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吃螺过节的习俗。

织纹螺 - 毒性

有毒的织纹螺有毒的织纹螺

织纹螺本身并没有毒性,它那致命的毒性是从生长环境中获得的。织纹螺有没有毒性取决于它所吃过的食物,正因为如此,赤潮被普遍认为是螺“中毒”的罪魁祸首。

贝类生物大多是吃了有毒的藻类植物,使毒素在体内富集,从而成为有毒的生物。织纹螺吃岩石上有毒藻类的时候,实际就是毒性逐渐聚集的过程。像塔玛亚历山大藻、盐多加藻这些附着在岩石上的微生藻类,恰恰是有毒藻类。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赤潮是催生大面积有毒螺类的重要条件,不过这主要是基于发生有毒赤潮的前提之下。赤潮是大量浮游生物聚集所致,这个环境一旦成为有毒生物的聚集地,就有可能出现大面积有毒织纹螺。

危害

由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赤潮”频发,使织纹螺体内“石房蛤毒素”毒性大增。经检测,该毒素对人体的经口致死量为0.54毫克—0.9毫克,也就是说,一颗小小的织纹螺就有可能致人丧命。

每年夏季都是织纹螺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往年福建省的其它地区就有发生过织纹螺中毒的事件,中国国家有关部门已明确禁止销售经营织纹螺。[1]

织纹螺就诊

织纹螺种类繁多不易辨别,若自己不懂得辨别,建议不要购买食用螺类产品,误食织纹螺后,如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现在织纹螺体内的毒素,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2]

织纹螺 - 禁售

2012年7月20日,由于浙江等地发生多起因食用织纹螺引起的

织纹螺织纹螺
中毒事件,卫生部20日发布通知,要求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3] 

相关文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