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在 不远游

 深山木槿 2012-12-13
年青时,我对“父母在,不远游”这句古训颇不以为然。或许是受当时大环境的影响,总认为此语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好儿男志在四方”,“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年青人岂能被家庭束缚?

   现在,年龄大了,激情少了,特别是当父母需要有人照顾、而我们又因身处异地、不能常伴左右时,才重新思忖起这句话来。亲身的感受,加之身边的许多耳闻眼见,我越来越体会到,父母年龄大了,子女们能与其就近居住最好。“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前些时的一件事,至今令我心酸。

   我的一个发小,早年赴美。父亲早逝。母亲随她在美居住多年,高龄后回国,现已88岁。如今,老人家疾病緾身,生活已不能自理。国内虽有一兄一姐,可先后都得了重病,加之嫂子病故、姐夫离异,家中非常缺少人手。前些时,姐姐病危,住进医院抢救,哥哥只得带着心脏起搏器去守护。发小呢?得知后,心急如焚,曾两度请假,飞回探望,但假期一到,又得匆匆返回。结果,姐姐病故时,她没能守在身旁,更无法为她送葬,以至悲痛万分。发小是她家唯一的健康人,可亲人们需要她时,她却只能隔洋洒泪、鞭长莫及。

   其实,何止是身处异国,即使是远在他乡,父母年岁大了,照顾起来也存在诸多不便。有人说,可以把父母接来嘛。可是,许多父母是不愿意到子女家的。他们奉行的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此种想法我理解,也赞同。因为,人老了,寻求个心静自在是最重要的,而要达此目标,唯有在自己的家中。待我老时,也是不愿和孩子们住在一起的。不随和吧?呵呵!

   侍奉老人是件苦差事。现在,凡八九十岁的父母,其子女也都六七十岁了。一个六七十岁的人,即使身体没病,长期行床前侍奉、医院陪护之事,体力也是难以支撑的。倘若家里姊妹多,大家轮流开,每人分担一些,压力就缓解了。现在,我的同学、同事中,就有许多家是这样。非常好!可子女中若有几个在外的,又因种种原因不能经常回来,就无法分担了。

   关于父母的养老,现在,也有许多家庭采取雇人的办法。说到雇人,恐怕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共性的问题是:保姆很多,合适之人难寻。偶尔碰个“凑和”的,还因种种原因干不长。保姆今天来,明天走的,犹如走马灯,家人能不烦心?我的一个同事,现在母亲已去世。可一提起前些年,他为瘫痪母亲找保姆之事时,仍然感慨的直摇头。他说:“不知换了多少人,经常就接不上了。后来,逼得我建立了储备库。就是这个保姆还干着,就得备好下一个,甚至是下二个。如果平时手里不攥着几个,心就慌。”唉,保姆也梯队化了。中国特色!

    原以为老年人特有的胆怯和恐惧,是由惧怕失去生命所至。其实,也不尽然。据我的观察和揣摩,他们的不安和恐慌更多的是来自对生活安全感的缺乏。父亲就说过,平时家里没人,我们就感到害怕。特别是到了晚上,一旦身体出了问题,慌乱的恐怕连电话都打不了。可家里人多了,又嫌烦。他还常常说,人老了,困难太多。从买菜做饭、洗衣洗澡到去医院挂号取药看病,以及家中煤水电暖等等问题,哪样都得用人,可谁又能天天陪着呢?显然,他有情绪。可姐姐妹妹也在尽力做啊。于是,我就想,还是人手太少,如果我们四个在外地的兄妹都在父母跟前,最好是住在他们的隔壁,随叫随到,他们的心就彻底踏实了。人生就是这样:孩提时,离不开父母;老了,又离不开子女。子女与父母的渊源是前世和今生就注定了的。

   当然,说归说,子女们该往外奔的还得奔。特别是当今,外出的,打工的,越奔越多,越奔越远。实乃社会潮流,时代趋势,势不可挡。那么,父母的养老怎么办?其实,“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还有后缀。此语出自《论语》中的《里仁》篇。原文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完整的意思是:父母健在,子女尽量不要外出,如不得已常年在外,也要把父母安顿好。孔老夫子讲的很全面!

   “孝”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孝”的内涵很丰富。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是最基本的“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