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简年谱

 你好w大家好吗 2012-12-13

慈湖先生年谱卷一         

后学同邑冯可镛、叶意深辑 

 

宋高宗(1141)     先生生

《宋史本传》:杨简,字敬仲,慈溪人。

《钱时撰行状》:家世天台。十世祖自寜海徙明之奉化,后又徙鄞。曽大父讳宗辅,大父讳演,皆不仕。考,讳庭显,故任朝奉郎,累赠通奉大夫。妣,臧氏,硕人。

先生生有异禀,清夷古澹,渊乎受道之器。诞降之夕,犹居鄞,祥光外烛亘天而上,四厢望之以为火也,輙集众环向。

《慈湖遗书·广居赋》:四明杨子家本三江之口。

全祖望《甬上族望表》:三江口,杨氏慈湖先生生于此。

嘉靖《奉化县志》:县东一百里为瑞云山。杨文元公生于此。始生时,有五色云起山上,乡人异之,因名曰瑞云山。

林颐山1曰:依今时宪术2,以雍正元年癸卯上推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辛酉,相距五百八十三年减一年得積年五百八十二,与岁周三百六十五日二四二三三四四二相乘,得中积分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七十一日O 三八六三二四四减,气应三十二日一二二五四,得同积分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三十八日九一六O 九二四四,满纪法六十去之,余一十八日九一六O 九二四四,转减纪法六十,余四十一日O 八三九 O七五六为天正冬至,日分3加一日,得纪日四十二,又置中积分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七十一日O 三八六三二四四,减气应分一二二五四,加本年冬至日分O 三九O 七五六,得积日二十一万二千五百七十一日,加朔,应一十五日一二六三三,得通朔二十一万二千五百八十六日一二六三三,以朔策二十九日五三O 五九O 五三除之,得积朔七千一百九十八,余数二十四日九三五六九五O六为首朔,加朔策4二十九日五三O 五九O五三,得五十四日四六六二八五五九为正月朔,距冬至日数加纪日四十二日,满纪法六十去之,余三十六日四六六二八五五九。自初日起甲子,得绍兴十一年辛酉正月己亥朔。《宋史·高宗本纪》:绍兴十一年正月,不纪朔,三月庚子朔,十月丙寅,又置余数三十六日四六六二八五五九,遞加朔策两次,满纪法去之,余三十五日五二七四六六六五。自初日起甲子,得三月戊戌朔,较本纪庚子朔后天二日。又置余数三十五日五二七四六六六五,遞加朔策七次,满纪法去之,余二日二四一六OO三六。自初日起甲子,得十月乙丑朔,较本纪丙寅朔后天一日。其故,由于当时立朔有讹,遂至后天一日或二日也。《宋史·律历志》:东都纪元历亡。绍兴二年,高宗重购得之。五年,日官言,今太史立朔有讹,凡定朔小余七千五百以上者,进一日。绍兴四年十二月小余七千六百八十,太史不进。故十一月小尽。今年五月小余七千一百八十秒三百二十,乃为进朔,四月大尽,愿诏改造新历,赐名统元,以六年颁行。乾道二年,日官以纪元历推三年,丁亥岁十一月,甲子朔。统元历法当进作乙丑朔。然则高宗南渡历学散失,至绍兴六年始改用统元新历,较东都纪元旧历朔率后天一日,而历官不自知其讹。其甚者,较今时宪术或后天二日,远非日官所及知也。《本纪》绍兴十一年三月庚子朔后,天多至二日,知是年正月、二月必频大,所以三月立朔。差数如此之多。二月大,为庚午朔。正月大,为庚子朔。先生诞降之辰,当在统元历5正月庚子朔,越二日辛丑矣。

注释:(1)林颐山(1849—1906),字晋霞,浙江慈溪人,光绪18年进士,主讲南菁书院。宣统初,聘为礼学馆纂修。著作有《经述》、《经解读编》、《群经音疏补证》、《水经注笺疏》等。)

(2)宪术:即法术,宪:法令,法。

(3)日分,即日期。

(4)朔策: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用语,相当于现代名词的朔望月[1]。东汉所颁行的《四分历》规定朔策为29.53085日。 朔望月长度为朔策。近代人在历法史研究中也大都沿用这名称。但是,这个名称的涵义有一个演变过程。唐《崇玄历》中开始用岁实、朔实等名称和数值,但这些数值还必须除以分母“通法”,才得到以日为单位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长度。宋朝历法中开始有朔策的名称,意义也和朔望月一致。金朝的《大明历》中的“岁策”,则是指回归年长度。直到清朝才将朔望月长度定名为朔策。)

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等的时刻,也指当时的月相。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

(5)统元历:历法名。宋高宗 绍兴 六年颁行。《宋史·律历志十四》:“侍御史 张致远 言:‘今岁正月朔日食,太史所定不验, 得一 尝谓臣言,皆有依据……愿诏 得一 改造新历。’二月丙子,诏秘书少监朱震 ,即秘书省监视 得一 改造新历。八月历成, 震 请赐名《统元》,从之。诏翰林学士 孙近 为序,以六年颁行。”

 

十二年壬戌  (1142)   二岁 

十三年癸亥  (1143)    三岁

十四年甲子  (1144)    四岁

十五年乙丑  (1145)    五岁

十六年丙寅  (1146)    六岁

十七年丁卯  (1147)    七岁

 

十八年戊辰  (1148)   八岁

《行状》:入小学,便俨立若成人。书堂去巷陌隔牖间一纸,凡遨戏事呼噪过门,听若无有。朔望例得假,羣儿数日以俟走散相征逐,先生凝静几门,如常日课,未尝投足户外。

《遗书·家记三》:简自总角1,承先大夫训迪,已知天下无他事,惟有道而已。

案:《遗书续集·祖奠冯氏姊辞》云:“忆昔世父合居武康,诸姊俱长简辈幼行。”据此,先生幼时曾居武康,其年月与世父名氏俱无考。

注释:(1总角: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十九年己已     (1149)      九岁

二十年庚午    (1150)     十岁

二十一年辛未  (1151)   十一岁

二十二年壬申  (1152)   十二岁

二十三年癸酉  (1153)   十三岁

二十四年甲戌  (1154)   十四岁

二十五年乙亥  (1155)   十五岁

二十六年丙子  (1156)   十六岁

二十七年丁丑  (1157)   十七岁 

二十八年戊寅  (1158)   十八岁

二十九年己卯   (1159)  十九岁

 

三十年庚辰  (1160)     二十岁

《行状》:既长,任干蛊1,主出入家用外,终日侍通奉公,傍二亲寝巳,弇灯黙坐,候熟寐,始掲弇,占毕或漏尽五鼓。为文清润峻整务,明圣经,不肯规时好作俗下语。

注释:(1)干蛊:泛指主事,办事,亦指干练有才能。

 

三十一年辛已  (1161)  二十一岁

《行状》:踰弱冠,入上庠,每试輙魁。闻耆旧言,先生入院时,但面壁坐,日将西,众閧閧兢寸晷,乃方舒徐展巻,写笔若波注,无一字误写。竟复袖巻舒,徐俟众出,不以己长先人。

 

陆九渊《象山集·杨承奉墓碣》1仲子简尤克肖2,入太学治《易》,冠诸生。

注释:(1)《象山集》:《象山集》,三十六卷,南宋陆九渊(1139-1193)撰。九渊曾结茅讲学于今江西贵溪象山,故学者称其为象山先生,此编之名,即源本于此。九渊一生不喜著书,故此编所收,多为往来书信及短篇杂著等,开穆元年(1205)由其子陆持之编成,嘉定五年由其门人袁燮刊行,共三十二卷。《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并作《象山集》二十八卷,《外集》四卷,与袁氏刊本相合。今本则别加《语录》四卷,总成三十六卷。前二十八卷,为书、表、奏、记、杂说、行状、墓志、墓碣等;《久集》四卷皆为程氏之文。九渊是宋代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其学与其兄九韶、九龄并称“三陆于之学”,此编即包含了他的全部学说。在此书卷一《与曾宅之书》、《与侄孙□书》,卷十一《与李宰书》,卷二十二《杂说》,卷十九《敬斋记》,卷三十四《语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同此心此理”。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提出“心”和“理”为永无变化之物,“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企图证明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也是水衡不变的,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卷一《与胡季随书》,卷五《与舒西美书》,卷三十二《养心莫善于寡欲》,卷三十五《语录》中,九渊阐述了存心、养心的认识胸方法论,他主张为学应以悟为宗,方法是“立大”、“知本”、“发明本心”。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提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的著名命题,在卷一《与未元晦书》的三封信中,九渊与朱子辩论了太极图的问题,朱子认为“无极”即无方所、无形状,是太极的形容词,“太极本无极也”,太极无形而有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九渊认为,“太极”之上不能再有“无极”,“以无极字加之太极之上”,“正是叠床上之床”。此书全面反映了作者的主观唯心主义理学思想,是研究陆九渊思想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亦是研究宋学中心学一派及宋明理学中陆王学派学术思想的基本材料。   

2克肖:谓能继承前人。 ·李贽《礼诵药师经毕告文》:“念此僧虽非克肖,在僧中亦无大愆。”

《遗书·家记十》:简初入太学,闻太常古乐,庄敬中正之心,油然而生。

又《祭沈叔晦文》:简未离膝下,知有先训而已,及入太学,见吾叔晦,始闻正论,且辱告曰:“此天子学校,四方英俊所萃正当择贤而亲,不可固闭。”简遂从求其人,遂得从其贤游,相与切磨,讲肆相救,以言相观而善,皆吾叔晦之赐。

《宋史·沈焕传》: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于陆九龄为友,乾道五年(1169),进士。通判宜州。谥端宪。

 

三十二年壬午  (1162)   二十二岁

《行状》:绍兴末,虏突淮右,考避地慈溪,因占籍焉。

《宋史·高宗记》:绍兴三十一年(1161),命两浙江东滨海诸州预备敌兵。九月,金主亮造浮桥于淮水之上,自将来攻,兵号百万,远近大震。三十二年,金人犯寿春、蔡州、汝州顺昌府、陕州、虢州、河州、海州。惟宁府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

象山集·杨承奉墓碣》:绍兴末,北虏犯淮,又徙慈溪。

 

孝宗隆兴元年癸未 (1163)   二十三岁

二年甲申         (1164)   二十四岁

乾道元年乙酉     (1165)   二十五岁

 

二年丙戌         (1166)   二十六岁

《真德秀西山集·袁燮行状》:乾道(1067-1068初,燮入太学,陆九龄为学録。同里沈焕、杨简、舒璘亦皆聚于学,以道义相切磨。

《宋史·袁燮传》: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人。初入太学,同里沈焕、杨简、舒璘亦皆在学。燮累官宝文阁直学士。学者称絜斋先生。谥正献。

袁侨撰《燮圹志》:乾道二年,入太学。

《宋史·陆九龄传》:字子寿,居抚州1,知全溪。乾道五年(1169)进士。官全州2教授。学者称复斋先生。

注释:(1)抚州,江西重要工业城市,位于江西东部,“襟领江湖,控带闽粤”,东邻福建,南接赣州市达广东,北临鄱阳湖。隋废郡扩州,以临川郡并巴山郡之一部置抚州,隶属洪州总管府。(2)全州:全州(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湘江上游。

又《舒璘传》:字符质,一字符宾,奉化人。朱熹、吕祖谦讲学于婺。璘往谒之。乾道八年(1172)进士。为徽州1教授,迁知平阳县,秩满通判宜州2。淳佑(1241-1252)中,特谥文靖。

注释:(1)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

2)宜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目前由河池市代管,龙江中游。

 

三年丁亥  (1167)        二十七岁

四年戌子  (1168)        二十八岁

《遗书续集·僧炳求训》:简行年二十有八,居太学之循理斋。时首秋入夜,斋仆以灯至。简坐于床,思先大夫尝有训曰:时复反观。忽觉空洞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略无缝罅。

《行状》:先生在循理斋,尝入夜,灯未上,忆通奉公训,黙自反观,已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非吾心外事。

《遗书·家记九》:先生曰:少年闻先大夫之诲,宜时复反观。后于循理斋。燕坐反观,忽觉我与天地澄然一片。

又,《永嘉治更亭名记》:简年二十八而觉。

 

五年己丑    (1169)      二十九岁

《本传》:举进士。   

《行状》:以一经冠南宫,选登乙榜。(注:“选登乙榜”,《行状》作“选登乙科”。)

张津《乾道图经》1:乾道五年,登郑侨榜进士。

注释:(1)张津《乾道图经》:南宋地方志。张津(直秘阁知明州)等撰。十二卷。以《大观明州图经》为蓝本重修,乾道五年(1169年)成书。四明即当时的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市。原书久佚,今本是清自《四明文献录》辑出,已非足本,图亦亡失。篇首总叙全州,次就风土、物产、人物、寺观、祠宇、场镇、江湖、河堰、古迹等,各随属县开列;殿以古赋、古诗等艺文,及太守、进士题名记。现传的四明志乘,当以此书为最古。

 

薛季宣《浪语集》1:季宣抵杨敬仲书。

《书》云:季宣景乡有年矣。侄子每自庠序归省,辄能具道文学之妙,行谊之美,及所以提诲之甚宠顾,以未尝识面为恨。乡来幸会获合并于武林,虽承教悤悤弗及详款,养养之至,然一面而悔咨释,接奉而群疑亡,所得固已多矣。幸甚幸甚。分决之后,窃审擢荣上第。虽未宏材,本分内事,然而蕴蓄之富可以次第见诸施为,未能丝意于时,尤为善类喜也。占贺方阻,乃蒙尺书下问,情亲意厚,愧荷兼之,宠论不可晓知之言,足验天有显道。义命之重非仁贤恶所望之。雨晦鸡鸣,乃今见其人矣。侨居荒僻,新除尚未知。何地何日之官有家,侄便可寄声。时蒙发药,是幸。

案:《浪语集》附载《季宣侄溶寄季宣文》:“溶少不天,早失所怙义方之训,赖有叔父。”又,季宣撰《父微言行状》:“子二人,长季随;次季宣。”溶当时季随之子。吕祖谦撰《薛季宣墓志》:“子沄,补太学生。”据季宣书云:侄子每自庠序归省。又云:“及所以提诲之甚宠。”当是先生在太学时,溶、沄从之问学也。

注释:(1)薛季宣(11341173)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常州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薛徽言子。历仕鄂州武昌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薛季宣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浪语集》,三十五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本传》:授富阳主簿。富阳民多服贾而不知学,简兴学养士,文风益振。

《行状》:授迪功郎1,主富阳簿。簿于邑,号闲冷先生,诚以接物,众畏信之,相戒奉约束惟谨,走吏持片纸入市可质数千。日讽咏《鲁论》、《孝经》,堂上不动声色,民自化孚。

注释:(1)迪功郎是古代官名,又称宣教郎,始于宋 。《宋史·职官志八》:“迪功郎……为从九品。”

又:先生之至富阳也。阅两月无一士来见。怪问之,左右曰:是邑多商人,肥家不利为士,故相观望,莫之习也。先生恻然。即日诣,白宰谓:“兹壮邑于今为赤县,而土俗薾陋。学道爱人,宰其职矣。且僚佐系衔例主学事,无以风动之弦歌。吾邑予坐,糜廪稍效尤俗吏束湿程赋,役事笞捶,吾食且不得下咽,奈何?”宰唯唯。遂破食。补生徒文理,稍优即收之。先生日诣学相讲习,又约宰,凡称进士优以示劝秀。民由是欣奋,恨读书晚。

 

六年庚寅  (1170)        三十岁

七年辛卯  (1171)        三十一岁

《遗书·永嘉郡治更堂亭名记》:简年三十一而又觉。

 

八年壬辰  (1172)        三十二岁

象山集·杨承奉墓碣》:象山云:简主富阳簿,访余于行都。余敬诵所闻,反复甚力。余既自竭,卒不能当其意,谓皆其儿时所晓,殆庸儒无足采者,此其腹心,初不以语人,后乃为余言。如此又一再见,始自失,久乃自知。就实据正,无复他适。     

李子愿《象山年谱》:乾道壬辰春,试南宫夏廷对。赐同进士出身。

又:象山在行都,与诸贤从游,朝夕应酬,问答学者,至不得寝者。踰四十日。四明杨敬仲主富阳簿,始承教焉。

《宋史·陆九渊传》:字子静,乾道八年进士。自号象山翁,学者称象山先生。谥文安。

《本传》:陆九渊道过富阳,问答有所契,遂定师弟子之礼。

《遗书·象山行状》:简时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先生,及反富阳,又获从容侍诲。偶一夕,某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以答,某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行状》:陆文安公新第归来富阳,长先生二岁,素相呼以字,为交友留半月,将别去,则念天地间无碍者,平时愿一见莫可得,遽语离乎,复留之。夜集双明阁上,数提“本心”二字,因从容问曰:“何谓本心?”适平旦,尝听扇讼,公即杨声答曰:“且彼讼扇者,必有一是,有一非,若见得孰是孰非,即决定谓某甲是某乙非矣,非本心而何?”先生闻之,忽觉此心澄然清明,亟问曰:“止如斯邪?”公竦然端厉,复杨声曰:“更何有也?”先生不暇他语,即揖而归拱。逹旦质明,正北面而拜,终身师事焉。每谓“简感陆先生,尤是再答,一语更云,云便支离”。去八年秋七月也,已而沿檄宿山谷间,观故书犹疑,终夜坐不能寐,天曈曈欲晓,忽洒然如物脱去,乃益明。

《遗书·祖象山先生辞》:壬辰之歳,冨春之簿廨双明阁之下,简问本心,先生举凌晨之扇讼是非之答,实触简机。此四方之所知。至扵即扇讼之是非,乃有澄然之清,莹然之明,匪思匪为,简实有之。此岂惟简独有之,举天下之人皆有之。

《象山年谱》:敬仲反富阳。,象山过之。问如何是本心,象山曰:“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即此时本心。”对曰:“简儿时已晓得毕竟如何是本心。”凡数问,象山终不易其说。敬仲亦未悟。偶有鬻扇讼至于庭。敬仲断其曲直,讫。又问如初,象山曰:“适来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敬仲本心。”敬仲忽大觉。始北面纳弟子礼。象山尝语人曰:“敬仲可谓一日千里。”

陆九龄《与学者书》。

叶绍闻《四朝闻见录》1:慈湖主富阳簿,象山犹以举子上南宫。舟泊富阳,慈湖宿。闻其名,至舟次迎之。留厅舍。晨起揖象山而出摄治邑事。

注释: 1)叶绍闻,当为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自署龙泉人。厉鹗宋诗纪事卷七十一稱其为建安人,与自述不同。四朝闻见录丙集高宗六飞航海条绍翁自一云,本生祖李颖士,“其先为光州固始人,徒居建之浦城”。处州府志亦载,绍翁之先固始人,徒居浦城,后又遷龙泉。据此则绍翁祖籍光州固始(在今河南),后居处州龙泉(在今浙江)。当以自署为是。

《四朝闻见录》,是一部史料笔记,分为甲、乙、丙、丁、戊五集,凡二百零九条,记载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事迹,所记多为作者亲历或耳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案:《行状》言“象山新第归来富阳,与先生问答”,在六、七月间事。《象山年谱》则以“象山由行都过富阳,在三月间”。《闻见录》则以象山至富阳在未第以前。说不符,当由传问异词也。

罗浚《宝庆四明志》1:杨简师事陆九渊,自为一家之学,施之政事,人笑其迂,而自信益焉。

注释: 1)《宝庆四明志》:南宋地方志。二十一卷。罗濬等撰,创始于宝庆二年(1226年),成于绍定元年(1228年)。四明即当时庆元府,治今浙江宁波市。本书据* 《乾道四明图经》重加增订,依旧有体例,前十一卷为郡志:分叙郡、叙山、叙水、叙产、叙赋、叙兵、叙人、叙祠、叙遗等九门四十六子目;十二卷以后分志叙所属六县。内容详备,叙述谨严,并附有图,为后来修志者所根据。其绍定以后事迹,当系后人增续。

《遗书·家记》:先生曰:“简年三十有二,于富阳簿舍双明阁上,侍象山先生坐,问答之间忽觉简此心清明澄然无滓,又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之神用,此心乃我所自有,未始有间断。”

《黄氏日钞》:象山门人傅琴山之外,学象山而名世者,是为慈湖。琴山,名子云,字季鲁,金溪人。

《遗书·家记九》:学者初觉,纵心所之,无不玄妙,往往遂足,不知进学,而旧习难遽消,未能念念不动。但谓此道无所复用其思为,虽自觉有过而不用力,虚度岁月,终未造“精一”之地。日用云为,自谓变化。虽动而非动,正犹流水,日夜不息,不值石险,流形不露,如澄止不动而实流行。 予自三十有二,微觉已后,正堕斯病。

 

《四朝闻见录》:慈湖参象山学,犹未大悟。忽读《孔丛子》至“心之精神是为圣”一句,豁然顿解。自此,酬酢门人,叙述碑记,讲说经义,未尝舍心以立说。

《杭州府志》:富阳观山上有传心堂,亦名传心亭,即双明阁址。后人改建,祠象山、慈湖两先生。

《石鱼偶记》:尝官富阳,始至钱塘,潮惟至庙山而止。他日,与同官俱出西郊,至看潮村,皆讶何以得此名。越二年,潮忽过邑而西,喷浪如岸雪,声如震雷,宛然与钱塘相似。于是悟看潮村得名之由。古亦以此记异。

 

九年癸已     (1173)    三十三岁

 

淳熙元年甲午 (1174)    三十四岁

《行状》:先生在富阳,有自山出者尤朴茂来问学,先生曰:子姑习拱。既数月,曰:可矣。与之语孜孜,穷日夜不厌。先生忧去,輙提箧以随愿卒学,后擢第为名儒。邑人争相慕效,文风益振。

 

 《遗书·祭孙元礼尊人文》:孙明仲,生长富春之山谷间,曰“龙门”。富春人士絶少,国家三歳举士,能秉笔具文者,不踰五十。其能务实不务文,求诸内不求诸外,有志扵道者,吾扵龙门见二人焉。曰明仲。又明仲之尊行,曰“孚器”。其子弟从其教,烝烝于善。

案:富春龙门诗云:“竹舆渐渐近钟鸣处,诗句来从鸟语边。”先生当亦时至孙氏居也。

潜说友《咸淳林安志》:杨慈湖在富阳,有《题净土院诗》,和者甚众。又有《题华盖仙山院默斋诗》、《洪氏浴室院进月堂诗》。

春,丧妣氏。去官,居垩室。哀毁尽礼后,营圹车厩1,更觉日用应酬未能无碍。沉思屡日,偶一事相提,亟起旋草庐中,始大悟变化云为之旨。纵横交错,万变虚明,不动如鉴中象矣。学不疑不进,既屡空屡疑,于是乎大进。

注释:(1)车厩村位于余姚城区东南,处河姆渡镇南端。

《杨承奉墓碣残石》:庭显取臧氏,先公十四年卒。

案:《墓碣》承奉卒于淳熙十五年(1188)。据此,是臧氏当卒于是年。

又案:《象山集·承奉墓碣》作“庄氏”,与《残石》及《慈湖行状》异。《遗书续集》有《臧蒋氏墓志》、《医痊臧公墓志》,先生皆称为外家。则当以石本为据。《象山集》误也。

 

二年乙未  (1175)      三十五岁

 

三年丙申  (1176)      三十六岁

《本传》:为绍兴府司理,犴狱必亲临,端默以听,使自吐露。越陪都,台府鼎立,简中平无颇,惟理之从。一府史触怒帅,令鞫之,简白无辜,命鞫平日。简曰:“吏过讵能免,今日实无辜,必擿往事置之法,某不敢奉命。”帅大怒,简取告身纳之,争愈力。

《行状》:服除以通奉公畏浙江涛,受绍兴府理,掾便就养,犴狴1必躬临之,囚情炯烛,罔失豪末,猾吏仅行文案手胶拳,莫敢舞。越陪都,台府鼎力,大抵承媚风旨,不暇问可否,先生公平无颇。一府史,触怒帅,送狱勘之。先生曰:无罪可勘。命勘平日。先生曰:“吏过讵能免,今日则实无罪也。帅大怒。先生叹曰:“是尚可为乎?”归取告身纳之。帅知不可曲,遂已。一宪使尝举职官。一日缘两造是非,压先生就己意。先生趋庭抗辩,捧还削宪,莫能夺。改容谢之。每谓白事上官,必从容陈述,有不合即退思,思之而审,坚守无所挠。或大碍,不见听,则决去而已。

注释:(1)犴狴:监狱。

 

四年丁酉   (1177)     三十七年

《遗书》:绍兴府元日譔《释菜祭文》。

案:先生为绍兴司理,凡七载。此文未定作于何年,故隶于此。

又案:《遗书续集》:秋祀禹庙文,晋王右军祠祝文。当均为作于官绍兴司理时。

 

五年戊戌   (1178)     三十八岁

六年己亥   (1179)     三十九岁

七年庚子   (1180)     四十岁

 

八年辛丑   (1181)     四十一岁

《本传》:丞相史浩以简荐。

《行状》:太师史越王荐引诸贤,而先生居第二,谓性学通明,辞华条逹,孝友之行,阃内化之,施于有政,其民心敬而爱之。得旨,任满都堂审察,仅一考,即移注。先生不欲,文安公书来勉之:“不可。”亲庭有命,乃不敢违,差淛西抚干。

《宋史·孝宗纪》:六月戊辰,史浩荐薛叔似、杨简、陆九渊、陈谦、叶适、袁燮、赵善誉等十五人,招都堂审察。

宝庆《四明志》:史浩,淳熙八年八月罢侍读归露章,荐鄞县主簿薛叔似等十五人。

案:《宋纪》作六月,罗《志》作八月。《象山年谱》云:史浩荐象山。,得旨都堂审察。罗《志》误也。

《宋史·史浩传》: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1144),登进士第,拜尚书右仆射,除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州观使请老,除太保,封魏国公。薨,封越王,谥忠定。

又,《薛叔似传》:字象先。其先,河东人。后徙永嘉。累官端明阁殿学士。谥恭翼。

 

九年壬寅  (1182)      四十二岁

《本传》:常平使者朱熹荐之。

《行状》:朱文公持廋节,荐先生“学能治己,材可及人,居无何关升”。

《朱子文集·答刘晦伯书》:浙东学者多修洁可喜。杨敬仲、孙季和皆己荐之。

《黄氏日钞》:朱子为浙东仓。有继母接脚夫破荡其家业。子来诉其情,朱子遂委杨敬仲。敬仲以子告母不便。朱子告之曰:“父死,妻辄弃背与人私通而败其家,不与根治,其父得不衔冤乎。”

《行状》:先生自入仕,固未尝祈人,举亦不效尤,称门生求脚色,状例逊谢不敢答,而诸公争推拥若恐后。輙从部中得去剡,章辐集溢,数削返之。

《宋史·朱熹传》1: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官焕章阁待制。谥曰文公。

案:王楙竑《朱子年谱》:淳熙八年八月,除提两浙东路,巡历绍兴属县婺州、衢州。二月,回绍兴。六月旱。七月蝗。巡历绍兴府县。八月留台州。乞赐罢黜。改除江南西路,提刑点狱。,去任归。据此,荐先生当在是年九月。

注释:(1)朱熹(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子文集·答滕德粹书》:“大抵守官一以廉勤爱民为先。幸四明多贤,可以从游,不惟可以咨决所疑,至于为学终身,亦皆可以取益。熹所识者杨敬仲、吕子约,所闻者沈国正、袁和叔,到彼,皆可从游也。”

《西山集·滕璘墓志》:字德粹。世家徽之婺源1。淳熙八年中乙科,以恩升首甲。调鄞县尉。子朱子自寓里来归,教之以亲仁择善为讲学修身之助,且曰:杨敬仲、吕子约、沈叔晦、袁和叔此四人者,皆子所宜从游者也。

注释:(1)婺源县位于赣东北(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案:《朱子年谱》:十年九月十二日,归里。此书当在九月后。

《宋史·吕祖俭传》:字子约,祖谦之弟。监明州1仓。宁宗即位,除太傅2丞。

注释:(1)明州:今宁波市。《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本会稽之贸阝县及句章县地也,春秋越王句践平吴,徙夫差谥甬东,韦昭云“即句章东浃口外洲”,是也,武德四年于县立鄞州,八年废。开元二十六年,采访使齐齐浣奏分越州之贸阝县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为名。句章故城,在州西一里。

2)太傅:中国古代职官。起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十年癸卯  (1183)     四十三岁

《承奉墓碣残石》:象山为国子1正,承奉携二孙至临安来访,留月余而去。

《象山年谱》:淳熙九年,象山除国子正。秋初,赴国学。十年冬。迁敕令所删定官。

案:据此,承奉至临安当在九年七月后,十年十月前。

注释: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称国子监。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 宋国子监无博士,有直讲八人,熙宁改为太学博士。元丰定制亦无国子博士。大观元年乃置国子博士四员,国子正、录各二员,与太学官分掌教导。中兴後,置国子博士二员。太学博士,元丰改直讲为之。绍圣元年令:太学博士、正、录,令国子监长贰荐举,召试而後除。绍兴十二年,置太学博士三员。国子正、录,大观初置,掌行学规,纠不如规者罚之。绍兴十三年,诏正、录各置一员。太学正、录:仁宗朝胡瑗掌太学,其正、录第补诸生。熙宁末兴三舍,始选官为正、录,如学官之制。正、录各五人,掌行学规,不如规者纠罚之。

 

《遗书》:遣奠舒元英。

奠辞:从政郎、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杨某,迪功郎、新邕州教授髙宗商,谨致奠于故友人元英舒兄。呜呼!元英!不谓元英之往如此遽也。相望数百里不闻知疾状,昨晨家仆以书来转,得之陈氏姑谓元英往矣。淳仲兄谓:传闻多失实,尚须审问。既而应朝相访,道子约之语亦然。呜呼!元英果往矣!元英果往也耶!元英居明之奉化,某官浙西,应朝又自越来,同哭于此。

黄宗羲《宋元学案·广平案》:舒琪,字符英,文靖弟,共学于陆子。家居教授,慈湖雅重之。

舒璘1《文靖类稿·承议公圹志》:先君黻,字德济。世居明之奉化。子七:曰琬,曰琰,曰球,曰琳,曰琥,曰璘,曰琪。

注释:(1)舒璘(11361199),字元质,一字元宾,学者称广平先生,奉化广平(今大桥镇舒家村)人。南宋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授四明(今宁波)郡学教授,未赴。后任江西转运使干办公事,继为徽州府(今安徽歙县)教授,倡盛学风,丞相留正称为当今第一教官。继任平阳县令,时郡政颇苛,告以县民疾苦,郡守改容而敛。官终宜州通判,卒谥文靖。学宗陆九渊,兼综朱熹、吕祖谦,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著有《诗学发微》、《广平类稿》、《诗礼讲解》等。

《宋元学案·槐堂案》:高宗商,字应朝,浙江人。乾道八年(1172)侍学。尤与杨敬仲、舒元质相契,任邕州教授。

吕祖俭《游侯涛山记》:壬寅之冬,遂禄甬东言侯涛之胜,欲往未果。今年夏四月,至定海。舒元英亦自大咸来,即登侯涛山。

案:是年四月间,元英尚在。《学案》言宗商之官邕州1,杨敬仲方在浙西,盖淳熙十年以前,而先生以十一年春初转承务郎2。文称从政郎,则元英之殁祭文之作,当在十年四月后。文云:简官浙西。据《遗书》,先生以十一年八月始领浙西抚属事。疑当都堂审察后,即有抚干之命,但未及任事也。

注释:(1)邕州,唐改南晋州置。治宣化,即今广西南宁市。

2)承务郎:官名。隋文帝时,尚书各司,在侍郎外,各置员外郎一人,管理本司籍帐,侍郎出缺,代其职务。炀帝改侍郎为郎,废员外郎,每司增设一郎。既而又裁去所增之郎,改设承务郎,实即原员外郎。唐复(620)改为员外郎。另置承务郎为文散官第二十五阶,从八品下。宋同唐。元丰改制用以代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金从七品上。元升为从六品。明为从六吕初授之阶。清废。

 

十一年甲辰  (1184)    四十四岁

象山集·承奉墓碣》:寿圣庆霈以子简官,封庭显承务郎。

《宋史·后妃传》:寿圣太上皇后,淳熙十年(1183),年七十,亲属推恩有差。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孝宗纪》:淳熙十年十二月丙子,车驾诣德寿宫,行庆寿礼,大赦。

案:据此,是寿庆在十年十二月,而墓碣以庆霈封承务郎,隶之十一年,盖于次年始行恩霈也。

《本传》:差浙西抚干,白尹张枃,宜因凶岁戒不虞。乃令简督三将兵,接以恩信,出诸葛亮正兵法肄习之,军政大修,众大和悦。

《遗书·莫能铭斋记》:为浙西抚属,淳熙十一年(1184)八月朔,既领事。

 

《行状》:大尹张公枃雅敬先生,先生亦渠渠与之尽。幕中本无事,及是多所委頼。吏牍日相衔,在庭天府,澔穰类多,戾契聱牙,不易可办。先生雍容立决,的中腠会,莫不服为神明。畿甸灾意忷忷叵测,白尹宜戒不虞。遂委督三将,兵接以恩信,得其心腹,出诸葛武侯正兵法,调疑习之。军政大修,众大和悦。先生于是益信人心至灵、至易,感动亿万众之心,一人之心也。徒恃诈力相笼络,若虎豹然。日忧其将噬,大不可。故每论元帅,当以四海为一家,抚士卒如室中人,习正兵不可败。先生之规模也。

《宋史·张浚传》:浚之子枃,字定叟,孝宗朝知临安府。

袁甫《蒙斋集·慈湖先生陆君墓志跋》:慈湖论兵,主于不杀,讲求诸葛武侯、李卫公阵法甚详,谓古者,正兵不可败,于孟子“不嗜杀人”训,若合符节。

《承奉墓碣残石》:先生为浙西帅属,迎奉承以来,与象山卜廨为邻。

案:《象山年谱》:象山于淳熙十年冬赴敕局1,至十二年冬,奉祠归其与同奉共居临安者。此三年中事,以未确知其月日,姑隶于此。

注释:(1)敕局:宋时内廷承旨撰制法律条例的机构。

又案:先生与象山同在临安者,前则乾道八年,后则象山为国子正。迁敕局,居中近五年。先生亦官浙西。《遗书》有《侍象山游西湖舟中,观胥必先、周元忠弈诗》,疑作于其时。

象山集》:胥训,字必先,临川人,象山连襟。周良,字符忠,建昌南城人,象山门人。

 

十二年乙已  (1185)     四十五岁

《咸淳临安志》:创莫能铭斋于宝莲山,二月为之记。

《遗书》记云:简为浙西抚属,僦宅隘陋,外高中卑,无宴息之所,客至不可留,不可以奉亲。偶得在官僧屋于宝莲山之巅,创书室于高爽之地。东江西湖,云山千里,名之曰“莫能名斋”,淳熙乙巳(1185)仲春记。

 

《遗书》有《宝莲官舍偶作诗》。

 

十三年丙午  (1186)      四十六岁

《象山承奉墓碣》:光尧庆霈,封庭显承奉郎。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纪》:淳熙十三年春正月庚辰朔,帝诣德寿宫,行庆寿礼,大赦推恩。

《遗书·纪先训》:淳熙十三年,通奉家书云:汝勉。吾为西湖之游。今日无处不西湖,无时不西湖。人朝夕区区,皆由有己。及问其所以为己,却又不识。人好思量,于此思量。

 

十四年丁亥 (1187)      四十七岁

《遗书》:,书与张元度。

书云:临川张元度以乡举至礼部,持陆先生书,踵门就见,接其词气,知其诚恪可敬。告别,复求数语以归。简乃叙其略而告之曰:元度好贤乐善,孜孜如不及。简坚谓:“元度自贤自善,何所更疑,而犹待他人。”为书于宝莲山官舍。

 

《象山年谱》:淳熙十四年,象山登贵溪应天山讲学,建精舍居焉。与《与杨敬仲书》云:“精舍”二字出后汉《包咸传》,事在建武,前儒者讲习之地。用此名,甚无歉也。

《象山年谱》:十五年,易应天山为象山。

 

《宋史·叶适传》:适除太常博士,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

叶适《水心集·上执政荐士书》1 近岁海内方闻之士,可当国家之用者不少,而其间虽有已经选用,不究才能,尝预荐闻,未蒙旌擢。亦有罹忧患,恐致沉沦,既得外迁,因不复入,况其自安常分无所攀援,复贻颓年,永绝荣进者乎。适滥膺朝列,听闻短狭,知贤不多,无裨万一。谨自陈傅良以下三十四人,冒昧以闻:陈傅良、刘清之、句昌泰、祝環、石斗文、陆九渊、沈焕、王谦、丰谊、章颖、陈损之、郑伯英、黄艾、王叔简、马达同、吕祖俭、石宗昭、范仲辅、徐谊、杨简、潘景宪、徐元德、戴溪、蔡戡、岳甫、王枏、游九言、吴謚、项安世、刘爚、舒琳、林鼐、袁謇、廖德明。

注释:(1)叶适(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浙江瑞安人(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榜眼。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南宋大臣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卒谥忠定。

《水心集》二十九巻,宋叶适撰。适有习学记言,已著录。其文集之目,见於陈振孙书录解题。赵希弁读书附志者,皆二十八巻,又有拾遗一巻、别集十六巻。则独载於书录解题,且称淮东本,无拾遗,编次亦不同。别集前九巻为制集进巻,后六巻号外藁,皆论时事,末巻号后总,专论买田赡兵。读书附志则但纪其集为门人赵汝譡序刻,而不详其体例。此本为明正统中处州推官黎谅所编,前有自识,称少读适策场标凖,慕其文,至栝苍访求八年,得札状奏议等八百余篇,因裒辑彚次合为一篇。盖已非宋本之旧,惟赵汝譡原序尚存。然汝譡实用编年之法,谅不加深考,以意排纂,遂至尽失其原次。其间如财掜论田计诸篇,多论时事,当即别集佚篇,不在原集二十八巻之内,谅亦不能辨别也。适文章雄赡,才气奔逸,在南渡后卓然为一大宗。其碑版之作,简质厚重,尤可追配作者。适尝自言,譬如人家觞客,虽或金银器照座然,不免出於假借;惟自家罗列者,即仅甆缶瓦杯然,都是自家物色。其命意如此,故能脱化町畦,独运杼轴。韩愈所谓文必已出者殆於无忝。呉子良荆溪林下偶谈,称水心作汪勃墓志,有云:佐佑执政共持国论。执政乃秦桧同时者汪之孙纲,不乐请改,水心答书不从。会水心卒,赵蹈中方刋文集未就,门下有受汪嘱者,竟为除去佐佑执政四字。今考集中汪勃志文,已改为:居纪纲地共持国论,则子良所纪为足信。而适作文之不苟,亦可以概见矣。

案:适之荐书,年月莫详。《适传》云:迁太学博士,因轮对,除太常博士,荐陈傅良等。考适上孝宗札子,云:陛下嗣位二十六年。于此,孝宗以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即位,越二十六年为淳熙十四年。轮对,实在是时,故以适之荐士隶于是年。

《宋史·叶适传》:字正则,永嘉人。淳熙五年进士,官至宝文阁学士,谥忠定。

又,《陈傅良传》:字君举,瑞安人。官至宝谟阁待制,谥文节。

 

十五年戊申  (1188)     四十八岁

《本传》:改知嵊县,丁外艰。

《行状》:改宣教郎,知绍兴嵊县,以外艰不往。

《嵊县志》:改知嵊县,未莅任,而嵊人重其名祀名宦焉。县西北一里有杨公桥,以简得名。北门内桃源坊有慈湖书院。明嘉靖三十三年,提学副使阮鹗檄、知县吴三畏为简立。

案:《嵊县志·官师表》作“乾道间任”,误也。

 

《承奉墓碣残石》:秋八月戊寅承奉以疾卒,享年八十有二。卜以十一月庚申葬于县之石台乡句余村孝顺里。

象山集·承奉墓碣》:公讳庭显,字时发。公长不满五尺,苶然臞儒,而徇道之勇不可回夺,血气益衰而此志益厉,贲育不足言也。余获游甚晚而知公特深。平生为学本末,无不为余言者,四方士友辱交于余,惟四明为多。自余未识公时,闻公行事言论详矣。公为人恭谨精悍,不屑碌碌,视天下事无不可为者。其言有曰:“畏夷狄、忧用财,此宰相非才之明验。”少时盖常自视无过,视人则有过。一日自念曰:岂其人则有过,旋又得二三,已而纷然,乃大恐惧,痛惩力改,刻意为学。读书听言,必以自省。每见其过内讼,不置程督,精严及于梦寐,怨艾深切,或至感泣。积时既久,其功益密,念虑之失,智识之差,毫厘之间,无苟自恕。嘉言善行,不旷耳目。书之盈室,着之累帙。尝日如有樵童牧子谓余曰:吾诲汝,我亦当敬听之。检身严而安,其止取善博而知所择,旧习日远,新功日着。自其子识事,未尝见公有过。所自责者,类非形见。公每发明,以示监戒人患忿懥。公容物若虚,人患吝啬,公捐财若无,或叹其不可及,公曰:昔甚不然,吾改之耳。一夕被盗。翌日,谕子孙曰:婢初告有盗,吾心止如此。张灯视笥告所亡甚多,吾心止如此。今吾心亦止如此。四明士族多躬行。有闻公家尤盛,阖门雍雍,相养以道义。

《宋元学案·象山案》:钱融堂谓:“通奉省过最严,毫厘不宥,至于泣下,是慈湖过庭之教所自出也。”

《象山年谱》:淳熙十五年(1188),象山作《承奉墓碣》,每谓志墓非古,而铭多溢辞,故不苟作。余铭南丰、慈溪二君子之墓,海内名识谓无愧辞。

《行状》:陆文安公志承奉墓,谓“年在耄耋而其学日进者,当今所识四明杨公一人而已”。

《象山集·黄世成墓铭》:南丰黄世成,卒于淳熙丁未(1187)。

 

十六年己酉   (1189)    四十九岁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杨文元书院记》:文元之讲学于碧沚,以史氏也。先是史忠定、王馆、沈瑞宪于竹,又延文元于碧沚,袁正献时亦来预。湖上四桥游人如云,木铎之声相闻。竹州在南,碧沚在北。

《鄞县志》:碧沚书院在西湖,文元讲学处。

《宋史·史浩传》:淳熙十年(1183),致仕,晚治第鄞之西湖上。

《鲒埼亭集外编·竹州书院记》:史忠定归老御赐竹州一曲。忠定最与瑞宪厚,割宅以居之。

《宋元学案·东莱案》:吕祖俭监明州仓以淳熙壬寅(1182)至官去以丁未,凡六年。时,明州诸先生多里居。慈湖开讲于碧沚,沈瑞宪讲于竹州,絜斋则讲于城南之楼氏精舍,惟舒文靖以宦游出。祖俭于诸讲院无日不会甬士,学者遂以祖俭代文靖,亦称“四先生”。

案:先生于壬寅、癸卯官绍兴兴司理,甲辰差浙西抚干。逮戊申八月,始丁父艰归。而吕子约已先一年去官。

注释:全祖望(17051755)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绍衣,号谢山,学者尊称为谢山先生。鄞州(今浙江宁波)人。雍正七年(1729)贡生,三年后中举。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同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即返里,后未出仕,专事著述。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撰《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另有《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

 
 

《西山集·袁正献行状》亦“以绍熙初连遭内外艰,未及用”,则先是亦未归甬上。先生于绍熙二年(1191)服阙去宰乐平,则其讲学于碧沚而得与絜斋往还者,当在己酉(1189)庚戌(1190)二年间,《学案》误也。

案:史氏从学于先生者,凡七人。一、浩从弟渐之子弥忠。袁桷《延佑四明志》:以子嵩之为丞相,累除资政殿大学士,谥文靖。详见下嘉定二年注。一、浩之子弥远。《宋史本传》:字同叔,拜太师左丞相,封卫王,谥忠献。一、浩幼子弥坚。《延佑志》:字,固叔与诸兄并学于慈湖,以弥坚远久在相位,劝归不听,遂食祠録于家,以资政殿学士卒,谥忠宣。一、渐之子弥巩。《宋史·本传》:字南叔,嘉定十年进士,官至直文华阁,知婺州。《学案》:从慈湖游,好学强记。一、浩弟涓之子弥林。《史氏家传》:字振叔。戴表元《剡原集题跋》:字和旨。《鲒埼亭集外编·甬东静清书院记》:和旨与饶州君定之,皆杨、袁门人之杰然者。一、浩孙弥大子守之。详见下嘉定十七年注。一、浩孙弥正子定之。《四明文献》:字子应,少时扶祖浩造朝。孝宗奇之,且勉以学。嘉定间知饶州。《学案》:定之,亦杨门高弟。

 

光宗绍熙元年庚戌  (1190)    五十岁

《本传》:服除。

案:先生以淳熙十五年(1188)八月丁艰,则除服当在是年冬。

 

二年辛亥          (1191)   五十一岁

《遗书》:遣奠沈叔晦。

奠辞:宣教郎、新差知饶州乐平县主管劝农公事杨简,致奠于叔晦通判国録。善言善行,奚可悉数。简以三十年相与相切之情,三十年相与相切之义、遵制之官,不得执绋,而从柩一奠哭别。呜呼哀哉!

《袁燮斋集·沈焕行状》1:叔晦年五十三,绍熙二年四月戊寅,终于寓舍。十二月丁酉,葬鄞县翔凤乡。

案:先生是年当已膺新差乐平之命,至明年春始赴任也。

注释:(1)袁燮(1144年-1224年),字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宋朝政治人物、教育家、哲学家。祖父袁毂。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四年,早年入读太学,淳熙年间进士及第,调任江阴尉。迁太学正,当时党禁兴起,因非议去职。后来历仕司封郎官,迁国子监祭酒。后为礼部侍郎,与权相史弥远争和议,被罢官回乡。袁燮博学,学者称其为“絜斋先生”。(絜斋jié zhāi,洁净斋戒。《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刘良注:“言见春发万物之荣,乃絜斋戒以待惠和之音。”《汉书·张禹传》:“择日絜斋露蓍,正衣冠立筮。”《后汉书·明帝纪》:“长吏各絜斋祷请,冀蒙嘉澍。”)与沈焕、舒璘、杨简并称为“明州淳熙四先生”,为当时浙东四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讲于城南书院,袁燮讲学,必启发诸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沈锢词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晚年起用,出知温州,进直学士,宋宁宗嘉定十七年卒,享年八十一岁[1]。奉祠以卒,谥正献。真德秀为他写行状。著作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絜斋后集》十三卷、《直斋书录解题》、《絜斋家塾书钞》、《絜斋毛诗经筵讲义》。后人袁士杰辑有《袁正献公遗文钞》。

 

三年壬子           (1192)  五十二岁

《本传》:知乐平县。

《遗书·乐平县学记》:绍熙三年二月闰朔,始领邑事。

《乐平县志》:以奉议郎任。

案:二年,祭沈叔晦,文称宣教郎。是年,始转奉议郎。四年,祭沈元礼尊人文,故亦称奉议郎。

 

兴学训士,诸生闻其言,有泣下者。

《行状》:宰饶之乐平。故学宫逼陋甚危,朽相支柱苟旦暮。先生曰:“教化之原也,可一日缓乎?”撤,新之。首登讲席,邑之大夫士咸会,诲之曰:国家设科目,欲求真贤,实能共理天下,设学校亦欲教飬真贤,实能使进于科目,非具文而已。然士之应科目,处学校,往往谓取经义、诗赋、论策耳,善为是,虽士行扫尽,无害于髙科,他何以为?持此心读圣人书,不惟大失圣人开明学者之意,亦大失国家教飬之意。人性至善,人性至灵,人性至广至大至髙至明,人所自有,不待外求,人所自有,不待外学。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见牛觳觫,谁无不忍之心?见孺子匍匐将入井,谁无往救之心?是谓仁义之心,是谓良心,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心,即天地、日月、鬼神之心,人人皆有此心,而顾为庸庸逐逐、贪利禄、患得失者所熏灼。某切惜之,敢先以告。每谓教养兹邑,犹欲使举吾邑人,皆为君子,况学者乎?诲之谆谆不倦,刬除气习,脱落意蔽,本心本自无恙。其言坦易明白,听之者人人可晓。异时汨于凡陋,视道为髙深幽逺,一旦得闻“圣贤与我同心,日用平常无非大道,而我自暴自弃、自颠冥而不知”,有泣下者。入斋,舎昼夜忘寝食,逺近为之风动。

王应麟1《摭余编·慈湖先生传》:宰乐平,为《讲堂训》,曰:“学者,孝而已矣。时有古今,学无古今。时有古今,性无古今。”闻者兴起。

《宋元学案·慈湖案》:曹夙,字叔达,余干人。见慈湖于县庠,闻其提唱,旬有四五日而忽觉。

案:余干、乐平俱属饶州。其云“见于县庠者”,当即乐平之讲堂。

注释:(1)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庆元府鄞县(今浙江鄞县),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遗书·奠曹叔达辞》:四年,吾党之士叔达未尝不在怀中。比裕甫远来,即访动静,裕甫莫之知,适通史使君书,备言裕甫叔达之洞达。使君报缄曰:叔达物故矣。

案:史使君,指定之,时知饶州。

《江西通史》:舒益,字裕甫,乐平人,慈湖门人。

 

杨石二少年为民害,简置狱中,谕以祸福,咸感悟,愿终自赎。由是,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

《行状》:初入境,访求民瘼,则闻杨石二恶少,以嚚徤虚喝官府,奸人无頼渊薮归之,起事端,贼我良善,或不才长吏反利之为鹰犬,挟借声熖,生其爪角,莫可谁何,交事未久,果狺狺然来摇牙庭下。先生灼见奸状,趣提圄中加责罚,谕以祸福利害,咸感悟,愿终自赎。由是,足不及公门。邑人衔化,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

 

《遗书》撰《乐平县重修社坛记》。

《记》云:春二月闰朔,简既领事命新县社之门与其庭,而修筑其墙。仲秋,讫功,乃秉笔而书。

 

四年癸丑    (1193)   五十三岁

《遗书》:二月戊戌朔,遣奠孙明仲。

《奠辞》:绍熙癸丑(1193)二月戊戌朔,奉议郎知饶州乐平县杨简谨遣一奠之礼于明仲至契。明仲纯恪进德有证。闻“执事敬”之一言,日夜从事,至右手运用,其左犹拱,其专如此。阅两旬,忽大喜。自是,发言顿异。曩昔其为里正,公移方急奔走应辧,而实未尝微动。

《宋元学案·慈湖案》1:明仲,富春人。先生为富阳簿,从学。绍熙三年卒。

明仲,富春人。先生为富阳簿,从学。绍熙三年卒。

注释: 1)《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全祖望于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后底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的门人卢镐(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

 

《遗书》:新乐平县学成,记之。

《记》云:领邑事,敬瞻先圣之宫,隘陋甚,无以起人崇敬之心,思撤而新之。县计大匮,不可。同官恊谋,邑人丕应。越明年,中殿崇成戟门前峙修廊翼之,因廊为斋,学者有安居之所。

 

,撰《二陆先生祠堂记》。

《象山年谱》:象山弟复斋先生,淳熙七年(1180)卒。象山以绍熙三年十二月卒于荆门军,四年正月,柩归于家。金溪宰王大有建象山、复斋二先生祠。六月癸丑,杨简为记。

《乐平县志》:自夏徂秋不雨,谷大损。令杨简忧盗,起讲聚民之政,以关郊内自任,稍采乡誉分乡职,曰粜曰贷曰济,次第具。举邑无可粜责之民,廪邑无可贷请之仓,台邑无可济移之上供,岁虽讥不害。

案:《遗书·祈雨文》:东作方兴,民田尽槁。简为此邑之父母,不胜痛切。又有诸庙祈雨文、谢雨文。

黄煟《古今救荒活民书》1:绍兴四年(1134),乐平讥,村民携钱市米,山路遇亡命,缚而取之。邑宰杨简曰:“此曹断刺,则复为盗,配去则逃归,断一足筋,传部示众。”一境肃然。此虽苛切之政,然深合周公“荒政除盗贼”之意。

注释:(1)《救荒活民书》:宋董煟辑古今《救荒活民书》三卷,元张光大续之,明朱熊复加补缀。董煟(?1217), 字季兴, 号南隐, 德兴(今属江西)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通议郎。《救荒活民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是总结前人救荒经验之作,共三卷。上卷摘引先秦至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的有关救荒史料, 每条史料下都有董的议论; 中卷条陈救荒之策, 董提出常平、义仓、劝分、禁遏籴、不抑价、检旱、减租、贷种、恤农、遣使、驰禁、鬻爵、度僧、治盗、捕蝗、和籴、存恤流民、通融有无、借贷内库等条目, 并针对时弊对这些条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下卷则记载本朝名臣贤士的灾荒议论。正如《救荒活民书·序》所言:“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今日救荒之策,下卷则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鉴可戒、可为矜式者。”

 

赵汝愚1《忠定集·与杨承奉书》:汝愚悚息上起奉别累年,惟有悁企远示书,辞恳恳然,以境内旱歉为忧,良深钦叹异时。州县举行荒政,率不满人意,顾以实惠不及民耳。有如诚心轸恻先事而图募饥民,以兴陂泽。一二条目,极为切当,足见学力深到,为政有方,万家之邑,虽讥不害矣。来谕,即与丞相言之,闻閤郡除截拨上供三万石外,更赐僧牒六十道。伏幸照悉悤悤粗此占报,惟为民社加意以需异用,不宣。

注释:(1)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饶州余干人,宋代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卒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宋建炎(11171130),迁居崇德县洲钱(今桐乡市洲泉镇)。父应善,字彦远,性孝悌,工诗翰,官至江南西路兵马都监。早有大志。擢进士第一,签书宁国事节度判官。召试职馆,除秘书省正字。历迁集英殿修撰,帅福建。绍熙二年,[公元一一九一年]召为吏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辞不拜。孝宗卒,适光宗疾,不能执丧。汝愚遣韩侂胄以内禅意请于宪圣太后,奉嘉王即皇帝位,即丧次命朱熹待制经筵,悉收召士君子之在外者进右丞相。

 

《遗书·鄒德显墓銘》:金山之林有邹生梦遇者,初听予言,未以发。绍熙四年秋,予视旱过其乡接遇,稍异于曩矣。

冒襄1《辟疆园宋文选》:杨简《邹鲁卿墓志》:简为乐平首得邹梦遇。简字之曰:“元祥元祥自有觉,简从而涤其滓。”

注释:(1)冒襄(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江苏如皋人。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

 

《乐平县志》:梦遇,字子祥。以辞赋荐于乡,为人孝弟,喜怒不形,处事一于义不可夺。从邑宰杨简游。

《宋元学案·慈湖学案》:慈湖为乐平,以“订顽”二字用诸文告。王琦谓:“良知良能,人皆可为尧舜,无以顽斥。”慈湖亟改,自谢不敏。王琦,字表文,乐平人,慈湖称为直友。其门人锺季正有《慈湖谢过遗墨跋》云:“今之令有慈湖否?今之友有先生否?”

又,马朴(字季文,乐平人,主广昌簿),犹子应之(字定叟),子燮(字敬叔),俱受学于慈湖。许以“有得”。且曰:“武城宰得人矣。”

《江西通志》:锺宏,字子虚,乐平人。从邑宰杨简游。嘉定(1208)进士,官贵溪丞。袁甫表诸朝,称其学有渊源,实得故阁学杨简之传。同邑又有洪简,字子斐,以荫补官,知茶陵县。曹正,字性之,官永明尉,学有自得。方溥,字成大。余元发,字永之,以辞赋荐。王晋老,字子康,乐平人。以荫入仕,笃志于学。皆简门人。

《乐平县志》:邹近仁,字鲁卿,叩道于杨简。程廉,字廷本,以经学荐于乡。简称其为朴茂。刘九思,字得之,以易数叩于简。吴埙,字仲和,与弟坰,俱学于简。坰字仲郊。慈湖尝曰:“埙敏,不踰月而至,坰踰年亦当知德。”

《乐平县志》:甫脱凶荒,复大疫,简求疵癘所从起为祷诔数百言。大旨使民自求多福,因郡官督征乃援孟子“受牛羊牧芻之说”以告,守不敢罪。又行《周官》1禁饮法,斥侑饮官婢配之官,民无敢犯礼。

注释: 1)《周官》:书名,又称《周礼》,全书的定型是在战国时期,从书名来看应该是记载周代官制的书籍,但内容却与周代官制不符,可能是一部理想中的政治制度与百官职守。相传为周公所作。

《遗书·诔辞》:祸灾之来,惟人自取於大道太和之中。起乖戾悖乱之气,熏蒸流注,疫癘斯起。今兹祷祈众心一诚,可以变灾祸为吉祥。

 

葺乐平主簿厅,为之记。

《记》云:是邑丞簿咸寓萧寺而簿廰之废特甚。旧有址於县之东,久为荒墟。簿君周正,字仁甫,质直无所回。简喜於得良友。县东堂几二十楹,请葺而居焉。早暮徒步可以相过,属简记厅壁,且追书前官至可考者。

 

十月,裘万顷任主簿,初见长官,杨简拜为道德师。

《四库全书提要》:裘万顷《竹斋诗集》三卷、附录一卷。杨简志其墓,以默识称之。

《凌迪知姓谱》1:裘万顷,字元量,新建人。登淳熙(1174)进士,为乐平簿。清声播闻,迁大理司直。

注释:(1)《凌迪知姓谱》:即(明)凌迪知《万姓统谱》。《万姓统谱》一百四十卷,凌迪知编,吴京校。

《遗书》:奉檄往哭象山,复会葬,及归自金溪,留宿本县仙乐观。

《象山年谱》:冬十一月,葬于贵溪延福乡朱陵。门人奔哭,会葬者以千人。

《遗书》:撰《祖象山辞》,代李伯诚撰《祭象山文》。

案:《遗书·留宿仙乐观诗》云:“道士清晨喜告余,昨朝膏露降濡濡。夜来舆从留山观,此瑞端呈邑大夫。我闻斯言半疑信,踏破晓光上孤峻。巍然古殿汉天师,水遶丹炉叶明润。旁观复折取以前,连日祥应讵偶然。我亦甞审甘如饴,是谁执此变化权。”据此,先生官乐平时有甘露降之瑞。

 

五年甲申   (1194)     五十四岁

《遗书》:二月,撰《王珪节庵记》。

《记》云:王珪,字玉甫,乐平怀义乡人。

《象山年谱》:,撰《象山行状》。

《文靖类稿·答敬仲书》:《象山行状》洞见表里,其间,载子伊川事甚当,然鄙意谓此等事未易轻以告人。人情欺蔽,道心不着,不知者,徒生矛盾。既知之,彼自能辨。敬仲以为何如?

《絜斋集·楼钥行状》:钥荐士于朝必以公议所与杨简、刘仲光之流,世皆贤之。

 

《宋史·宁宗记》:五年八月丁已,诏侍从两省台谏各举通亮公清、不植党与、曾任知县者二人。

楼钥《攻媿集·举杨简、刘仲光状》1:准尚书省札子奏。圣旨令侍从两省台谏各举“通良公清、不植党与”、曾任知县人二名者,右臣伏覩奉议郎、知饶州乐平县事杨简,学问深淳,操行介洁,议论坚正,皆有本原爱民之政着于剧邑是臣,乡人素为畏友,非敢私荐,公论所推。朝请郎监登闻鼓院刘仲光,纯粹而能刚,疏通而有立,曾知隆兴府奉新县,甚有政声,又有关决之誉。此二人者,实可应“通亮公清、不植党与”之选。

《宋史·楼钥传》:字大防,庆元府鄞县人。累官吏部尚书,谥宣献。

注释: 1)《攻媿集》:一百一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南宋楼钥撰。钥有《范文正年谱》,已著录。其集载於诸家书目者,或作百卷,或作八十五卷。而世所传钞本有仅存四十二卷者。盖流传既久,多所佚脱。此本原作一百二十卷,与《宋史·艺文志》及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相同,犹为旧帙。

 

《遗书》:新饶氏庙碣而记。

《记》云:饶氏孝女,邑人祠而祝之,歴年数百,旱祷而雨,疾祷而安,事祷而应。某脱迁别祠,而新之又闻于帅,请奏于朝,求锡命焉。某忽叨胄学之除,将去邑,邑人请碣而记之。

《乐平县志》:简教民以孝悌为首。新饶娥祠朔望拜之,曰:“吾以教孝。”

《遗书续集·饶娥仙圣文》:简长斯邑,首访而知。虽无旧文,当启新仪。一献为礼,神岂需此。昭明孝道,庸示百里。

《明一统志》:饶娥庙在乐平县东三十里。柳宗元《饶娥碑》:饶娥人,父醉,渔溺死。娥走哭水上,三日不食,死。

 

撰《孚惠王庙记》。

《记》云:吾邑之所崇敬,旱能致雨,祷焉而应,灵感着闻遐迩。毕趣者曰:鸣山之神。神之号曰:威恵、善济、广佑、忠烈王。宜刻石,昭纪事节。

案:《记》不详年月。姑附于饶娥庙后。

《(曾熠)己易序》。删订《己易》。

案:《序》云:先生宰乐平时,尝删订《己易》,以年月未详,故隶于此。

《乐平县志》:题小甘岩诗。

案:《遗书》作“题乐平明岩”。又有贺王使君《南风诗》四章,有云:幸吾乐平之民兮。《上耿泉使生朝云台时》十章,有云:“洎阳为邑,实惟所临。”《上邓宪生辰岷源诗》十二章有云:“洎阳为邑,罹旱则甚。故维私邑,蒙泽亦甚。”诗序云:“乐平令杨简献”。据此,知皆宰乐平时作。

 

《本传》:诏为国子博士。二少年大帅县民随出境外,呼曰“杨父”。

《行状》:杨石二人者大率众相随出境外,呼杨先生“杨父”,泣拜恋恋不忍离。

洪迈《野处类稿·送杨简迁国子博士诗》:杨君解墨绶,去作国子师。邑人千万户,遮道婴儿啼。曩岁天苦旱,赤地无余遗。讥殍千百辈,上山争采薇。采薇有时尽,讵能救长讥。慨然愿自任,舍我将告谁。昧爽出厅事,日暮忘湍归。大家储陈粟,出糶不敢迟。偷儿纷狗鼠,锄治如平时。一意手摩抚,如子得母慈。明年麰麦登,比屋无流移。史牒载偱吏,于今亲见之。我亦受一廛,惜哉轻语离。桥山未讫役,酌饯疏酒厄。聊述路人颂,持作送君诗。

《遗书·舒德彰墓铭》:简为乐平舒同年之弟杨。字德彰。所居伊迩,节朔相过。暨拜博士之命,延简于别圃而饯焉。

《明一统志》:《遗书》:阁在乐平县儒学讲堂后。宋杨简尝为邑令。既去,门人袁公辅提刑江东肖像,藏其遗书于此。

《蒙斋集·乐平慈湖书阁记》:书阁之建,邑之令左谢君溥、许君应龙,与夫有职于学者舒君益而下凡十有四人,荟萃先生所著群书于阁,而率学子日观习焉。盖先生尝宰斯邑矣。邑人沐先生遗化歌思,至今勿忘故,惓惓于其遗书。如此,阁既成而甫为之记。

《乐平县志》:慈湖书院在长乐坊。危素1记曰:昔杨文元公之宰乐平日,首倡士民兴修学舍,阐明心学,以崇教化。未几,民翕然应之。嚣讼驯服,至今诗书之邦。向之,蒙公惠泽者,由今观之,皆其高曾祖父矣。余泽在人,尚感念之不泯。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有以哉。袁正叔提点江东刑狱,乃创书楼于学庙之后。入本朝至元十九年县尹翟衡得魏氏之隙地于县洽之东爰,筑宫其上,率诸生舍奠焉。事闻赐额曰:慈湖书院。设官如今式。至正辛已,公之五世孙,从曾孙同翁来为山长,素使过是州,既拜谒祠下,同翁求为之记。余惟杨氏学处于陆文安公,其为乐平也,实朱文公为浙东常平使者之所荐也。不知者以为朱陆异学,可胜叹哉。今学院有田,以养学者于其中,他日出而仕于时,当以是为师范矣。

案:赵偕2《宝峰集》有《送杨大章往江西因寻访先世文元公遗书诗》,当指“往乐平遗书阁”言也。杨实《成化四明志》:芮,字大章,文元五世孙。赵偕,字子永,慈溪人。尝读文元书,恭默自省,悉弃旧业,尊崇之。学者称宝峰先生。乌斯道《春草集》:芮,号小隐。

注释:(1)危素:危素,字太朴,江西金溪县黄通高桥人。唐朝抚州刺史危全讽的后代。元朝至正元年,出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而雅》。他由国子助教升迁翰林编修、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拜参知政事。公元1370年,危素被谪居和州(今安徽省含山县),守余阙庙,悲惨地度过晚年;一年后,即洪武五年正月幽恨而死,年七十。著有《吴草庐年谱》、《元海运志》、《危学士集》等。

2)赵偕《宝峰集》:赵偕,字子永。浙东慈溪人。学者称宝峰先生。早年热衷于科举,后来认为“非身心之益,弃不治”。读罢杨简之书后曰:“道在兹矣,何他求为﹖”。讲学于大宝山,创静明宝峰学派,学者称宝峰先生。静明宝峰学派是元代陈苑、赵偕所创立的学派。因学者称陈苑为“溶明先生”、称赵偕为“宝峰先生”,故称所创学派为“静明宝峰学派”。 陈苑为江西上饶(今属江西)人,幼习儒学,后得陆九渊之书,喜曰:“足以致吾知”,“足以利吾行”。于是遍读陆九渊及其门人所著,尊从陆学,成为陆九渊及其弟子杨简等人的私淑弟子。

 

《行状》:未三考,以国子博士召。绍熈五年(1194),寜宗皇帝即位之初年也,二人者大率众相随出境外,呼先生“杨父”,泣拜恋恋不忍离。既赴监讲干繇,反复数千百言,发人心固有之妙,欣欣然人自庆幸,谓先圣赞《易》,后未之闻也。御笔遵孝宗成规,复三年之制。先生奏陛下,此举尧舜三代之举,此心尧舜三代之心。顺此心以往,则尧舜三代之盛复见于今日。但臣深恨上行而下未效。群臣衰服之余,常服则紫绯绿,大非礼。北人曩日尝叹孝宗复古,且谓金主亦欲依仿而行,今陛下顺圣心行之,破羣臣非礼久,利亦当溥及四夷,心悦诚服,岂不益光明伟特,为万世法欤?

案:《宋史·宁宗记》:八月丁已,诏举通亮公清楼宣献荐之。十一月诏行。孝宗三年,丧制,命礼官条具典礼。先生始上奏。据此,则博士之召当在八月后十一月前也。

周密《齊东野语》:赵汝愚拜右相,以朱子有重名,遂自长沙召入为待制经筵,及收召李祥、杨简、吕祖俭等道学诸君子。

《宋史·赵汝愚传》:字子直,居饶之餘干县1,擢进士第一,召试馆职。宁宗立,命为光禄大夫、右丞相。

注释:(1)余干县: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文靖类稿》:璘答国博敬仲书。

《书》云:“寿皇崩,弃忧戚之怀,正如来谕,公庭不能尽哀,退与诸生坐明伦堂下。当是时,事方岌岌,后虽少定,然传闻犹伴。奂吾友入中朝与诸公数入否。集贤果相敬信,得展尽底蕴否?璘学中诸生自得罗子又、鄧梦真、汪行简、戴泳,皆有启发可敬,但颓风未易返。敬仲为国子师,如何端居静念。有治己之道,无治人之法,我若无亏,随处皆应。一或自蔽,万语悉空。璘日来灼见此蔽,不敢不勉,更望见教。”

案:寿皇孝宗崩于六月戊辰。先生任博士后,当有书致文靖。文靖答之如此。

 

《遗书续集》:冬抵临安袷享。

《祭文》云:“简进德未纯,未能寡过叨蒙新命,备数学官。兹其简之所自致,实惟上世之遗训未泯,敢不敬之承之。《礼》曰:大夫士有省于其君,在于袷,及其高祖。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简既告于小宗,谨以清酌、庶羞用荐袷。”

 

庆元元年乙卯   (1195)   五十五岁

《遗书》:正月记《内讼》。

《记》云:孔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今见其人矣。先公有焉,仲兄有焉。某亲见先公自悔自怨,至于泣下,至于自拳。仲兄尝告某曰:“吾今而后知古训所谓内自讼者。”予有过,实自讼。是以“内讼”名斋。亦如今国学有斋曰:“自讼”。有大过则居焉,士耻之。而仲兄乐之,简起敬起恭,谨发其义,书于行在所仙林寺之北官舎。

 

《承奉墓碣残石》:庭显次子,篆。

案:《遗书·张秉信墓铭》有云:简得之先兄和仲。和仲当是篆之字。雍正《慈溪县志》:篆,字醇仲,号讼斋。吕祖俭《游侯涛山记》:史丞相馆宾杨希度,名篆,家于慈溪。则篆,又字希度也。

 

《本传》:会斥丞相赵汝愚、祭酒李祥抗章辨之,简上书言:“昨者危急,军民将溃乱,社稷将倾危,陛下所亲见,汝愚冒万死,易危为安,人情妥定,汝愚之忠,陛下所知,不必深辨。臣谓祭酒属,日以义训诸生,若见利忘义,臣耻之。”未几,亦遭斥,主管崇道宫。

《宋史·宁宗纪》:二月戊寅,以右正言李沐言,罢赵汝愚为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三月甲寅,国子监祭酒李祥、博士杨简以党赵汝愚罢。

又,《赵汝愚传》:韩仛胄欲逐汝愚,擢其党将作监李沐为正言,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乞罢其政。汝愚出浙江亭,待罪,遂罢右相,除观文殿大学士,知福州。台臣合辞乞寝出守之命,遂以大学士提举洞宵宫。国子监祭酒李祥言:“去岁,国遭大戚,中外汹汹,留正弃相位而去,官僚几欲涣散,军民将为乱,两宫隔绝,国丧无主,汝愚以权臣独不避陨身灭族之祸,奉太皇太后命,翊陛下以登九五,勋劳着于社稷,精忠贯于天地,乃卒受黯黮而去,天下后世其谓之何?”杨简亦以为言,李沐劾,祥、简罢之。

《行状》:赵汝愚斥李公祥抗章辩之。先生按学馆旧事,请列札,不许。告同列,人人相顾,语“难”。先生曰:“拼一死耳。”遂上书言:“臣与汝愚,义合者也。汝愚岂每事尽善,至被不韪以出,则举天下,皆能亮其忠也。汝愚往矣,不当复来。今日之言,不为汝愚发,为义而发。”未几,亦遭斥。诸生复激于义,为先生辩,又斥之。一时端士正人例诬以伪,痛黜逐扫,地不留根株,而其祸滔滔矣。

宋无名氏《庆元党禁》1:甲申,杨简上疏留汝愚,李沐又劾之。

注释:(1)庆元党禁:中国宋代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庆元党禁》·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亦不著录。惟见《永乐大典》中,题曰沧州樵叟撰。盖与《绍兴正论》均出一人之手。《序》称淳祐乙巳,则作於宋理宗十八年也。考党禁起於宁宗庆元二年八月,弛於嘉泰二年二月。是书之作,盖距弛禁时又四十四年矣。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纪》:四月庚申,太学生杨宏中、周端朝、张道、林仲麟、蒋傅、徐范六人上书言:“李沐论罢赵汝愚,中外咨愤。章颖、李祥、杨简发于中,激力辩其非,即遭斥,遂六馆之士拂膺愤怨。李沐自知邪正不两立,思欲尽覆正人,以便其私,于是,讬朋党以罔陛下之听,臣恐君子小人消长之机于此一判。”疏上,诏宏中等悉送五百里外编管。时,号为“六君子”。

俞文豹1《吹剑录外传》:侍郎刘珏请置伪学,立党籍,宰执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余官则杨简等三十一人。

注释:(1 俞文豹(约公元一二四o年前后在世),字文蔚,括苍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理宗嘉熙末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无考。著作甚多,有《清夜录》一卷,《古今艺苑谈概上集》六卷,《下集》六卷,《吹剑录》一卷,《吹剑录外集》一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宋史·李祥传》:字符德,常州无锡人,迁国子司业。赵汝愚以言去国,祥上疏争之,除直龙图阁,谥肃简。

又,《章颖传》:字,茂献,临江军人,官礼部尚书,升侍读,谥文肃。

《通鉴辑览》1:杨宏中,字充甫,福州人。周端朝,字字静,温州人。张道,字用叟,福州人。林仲麟,字景冲,福州人。蒋傅,字象夫,信州人。徐范,字彝父,福州侯官人。

注释:(1)乾隆三十三年敕撰,共一百一十六卷,(附唐桂二王本末三卷)。编年记事,上起太昊伏羲氏,下讫明代,清高宗亲作御批,又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此书在史书中虽无特殊价值,但剪裁和内容组织上都很精当,篇幅适中,既不像《纲鉴易知录》那样仅具梗概而略显乏味,又不像《资治通鉴》那样篇幅浩大,头绪繁多,难于卒读。是清代通行的历史读本,民国初年也颇为流行。王文濡又补入清代史事,称为《增修补正正续历代通鉴辑览》,共140卷。 

 

二年丙辰   (1196)     五十六岁

《遗书》:王子庸请书。

《书》云:钱塘王子庸,予为浙西抚属时,已识其人。予得罪去国将行,子庸请益。庆元二年(1996)三月朔,书于江皋之旅次。

 

《行状》:先生归自胄监,家食者十四载。(注释:胄监,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

《遗书·张渭叔墓铭》:越之新昌张渭,字渭叔。简之为国子博士,以言事罢归也。韩侂胄方用事时,论诬善类,曰:伪学。举子文字,由是大变,不敢为理义之言,如某见谓“伪学之尤”者。而渭叔不逺数百里与其兄弟皆至。愿抠衣焉。从容累月,未尝语及举子事业。某扵是信其人,与之语,无他说,大旨惟本。孔子之言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渭叔领会无疑。

《宋元学案·慈湖案》:渭弟汾,字清叔。

案:《宋史·宁宗纪》“禁用伪学之党”,在是年八月。

 

《遗书》:记磬斋。

《记》云:恪请以磬名斋,又请书其说。立秋日书于西屿竹房。

《行状》:恪,承务郎,沿海制置司准备差遣。

《宋元学案·慈湖案》:恪,字叔谨,号磬斋。

八月,撰《东山赋》。

案:《遗书》又有《广居赋》、《南园赋》、《蛙乐赋》、《月赋》、《心赋》,赋中多自称“西屿杨子”,当皆里居时作,要莫定其年月也。

 

《蒙斋集·跋慈湖先生广居赋》:慈湖先生既作《广居赋》,广居之室后转而之他。先生之犹子叔正能复其故物端平。三年夏,屏处山樊。叔正过,余求纪其事,且曰更为我敷畅广居之旨,余不得辞,设客问以见意。

王梓材《慈湖从祀录》:叔正,疑名“惟”。

,《过庭书训》付恪。

 

记连理瑞。

《记》云:庆元二年(1196)仲冬之月,伯兄命圭持蔬茎连理,以示简曰:后畦所产亦异哉。简受而谛视,骇而曰:未之见也,果异矣。作诗以呈曰:“弟兄和气与天通,连理蔬茎瑞郁葱。造化神机非逺近,不当言异又言同。”伯兄喜持诗以示仲兄,俄而又曰:弟亦知复有篱杨连理之异乎?殊本而同枝于是。恪曰:蓏亦连理。悔曰:尝见之诚异乎常果骈蒂比实者,未之见连实混然者。简又省。伯兄尝携简手徐行东圃,视橘实其状与悔之所见同。简退而念吾家一年而有连理之瑞四。虽儒者罕言祥瑞嘉禾,作书古圣,不废追惟先公实德义训,所以启佑后人,深入潜化。往岁乡里以潜藩蒙赉举子,蠢蠢诡冒,所至而是,而吾家寂然,二弟羣侄,势便力可顾,视之若无,不惟不作于其事,而亦不动于其心,此虽常德,细行不足为言,而俗衰风靡,吾家遂为底柱。简窃自喜先公流化之效至是而益着。又念伯兄忠信天成,进德于内,而世莫知。简毎自言曰:兄眞三代人物也。仲兄文雅洒然,而深得复卦之旨于方寸之中,作图记过。人皆耻于闻过,兄顾自白其过。孔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而兄安而行之,猗与盛矣。叔弟机仲用改过之力于内,而人未之知。又其闻锺发省,自此吐论超越。季弟文仲孝友笃志,讷于外而敏于中,内心发光不可致诘。诸子雍雍,羣孙济济,虽入德先后之序,不齐不可枚数,而其大较质而不浮,从容乎先公道化之中则同。今兹嘉祥来集,不可外索祥,不可恃所恃。惟德,德不可怠。惟勤,惟精。此简所以不敢荒,而亦先训之本旨也。厥明书于竹房。

 

案:《承奉墓碣残石》:庭显长子筹,次子篆,三即先生,四权,五篪,当即机仲,六籍,当即文仲。悔,当是篆之子,圭,则篆之孙也。

 

《遗书续集》:志赵师共妻陈夫人墓

《志》云:共甫夫人陈氏,以庆元二年九月乙巳,疾卒于鄞之官舎,既踰月,共甫以告四明杨简,将以其柩归,十有二月壬申,塟于临海,属铭其墓。

《攻媿集·赵明道墓志》:师,字共甫,台州人。起家科目以修职郎,主鄞簿。

《遗书》:遣奠吕子约。

《奠辞》:承议郎杨简谨遣致一奠之礼于故友人吕兄子约寺丞。哀哀子约,我心则同。学问虽畧异,我心则同。所同者何?其好善同,见义忘利同,学不以口而以心同。子约诚意笃志,深知乎简之心。简敬子约。敬子约不以利夺其义之胸中。夫是以承讣望哭,如对清明之神,雅正之容。病质莫奔,缄辞写衷,中间合离,如风转蓬,不复多述,惟哭简同。

《宋史·吕祖俭传》:宁宗即位,韩侂胄用事。李沐论赵汝愚罢之,祖俭奏汝愚未至如言者所云,贬韶州,遇赦,量移高安。二年,卒。诏令归葬。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纪》1:庆元二年七月戊子,量徙流入吕祖俭等于内陆。祖俭流高安。寻,卒。

案:奠辞当作于是年。

注释:(1)《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编者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积二十馀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书二百二十卷。 毕沅(17301797年),字湘衡,号秋帆,因从沈德替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清经史学家,文学家。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年)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其墓在吴县木渎。《续资治通鉴》取材宏博,考证谨严,编排合理,总引资料达三百余种,纠正了以往宋史专著详北宋略南宋的偏颇,还增加了少数民族的资料。梁启超对该书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三年丁已   (1197)      五十七岁

《遗书》:取曾子之书,参古本而厘正之,释其疑义。四月,序。

《遗书续集》:邑人求撰春秋祀董孝君辞。

董华钧《纯德编》1:庆元二年,邑令朱堂重新祠宇,杨慈湖先生代撰祭文云“维庆元二年,慈溪县令朱堂率僚属致祭汉董孝子”云。

案:先生于庆元二年三月朔日有江皋旅次书,而《纯德编》谓是文即作于是月三日,误也。

注释:(1)纯德:即纯德征君董孝子。据《四明谈助》记载:汉孝子董黯,字叔达,鄮人也,汉董仲舒六世孙。相传,东汉年间,董母身患痼疾,黯闻大隐溪清洌甘泉能祛病治疾,遂不论寒暑终年长途汲水奉母。董母为使黯免受奔波之苦,徙栖大隐,临溪筑茅舍而居。黯朝夕侍母如故。“母慈子孝”的轶事名闻乡里,传至朝廷,汉和帝下诏旌彰,敕封董黯为“纯德征君”。里人有感董黯孝道德行,将大隐溪易名为慈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句章故地复县,为纪念董黯,弘扬孝道,冠慈溪为县名。《纯德编》,即《纯德汇编》,七卷,清董华钧重订,现存有民国间四明张氏约园刊本。

 

《宝庆四明志》:庆元二年,令朱堂增修孝子祠堂,与邑之士夫上已重阳,行三献礼。文或作于是年九月。今慈溪县徐家巷张孝子祠有汉董孝子碣石,其碑阴云:本祠士夫举行春秋祀典,再自朱令君始。庆元丁已重九,县令朱堂主祀。丁已,实为三年。文当作于其时,而《宝庆志》云:朱堂庆元元年十一月任。三年二月,丁母忧。是三年九月已去任矣。今据石刻,故列于此。

《宝庆四明志》:唐崔殷《撰董孝子庙记》:“黯,后汉人。孝行着于乡邑。桓帝召拜郎中,不赴。”又,董孝子纯德君庙,县东北一里,建炎间县令林叔豹建。

 

四年戊午   (1198)     五十八岁

《遗书续集》:二月甲申,会从妗臧孺人卢氏,葬于鄞县桃源乡西山万隞。志从舅翰林医痊臧宾卿墓。 

《志》云:简外王父臧师文,以文行,升上舎贡礼部。其兄师颜翰林医侯。累赠从义郎。从义仲子宾卿,字云叟,补医学,累转至医痊,赐五品服。隆兴五年,卒。再取卢氏女弟。庆元三年十一月卒。明年二月甲申,合葬焉。从表兄某属铭其墓。(注释:外王父,即外祖父。)

 

五年己未   (1199)     五十九岁

《遗书》:奠舒元质。

《奠辞》:承议郎杨简谨奠致于故友人元质舒兄通判。呜呼已矣!简独念不获与元质俱终其学,俱进其发愤忘食之笃念。呜呼已矣!元质享简之奠。元质之心,惟简知之。

《文靖类稿》:志舒元质墓。

《志》云:,舒元质卒,讣闻,奔奠于其庐,苦哀尽而返。十二月望厥子卜兆于嵩溪里公棠山。使以窆期告,乃序而铭之。

又,璘迁宜州通判,拜命便归,未果行,卒。璘子五人。三曰铣,简女女焉。

 

六年庚申  (1200)      六十岁

《本传》:主管崇道观,再任朝奉郎。

案:《行状》“转朝奉郎”,无年月。据《遗书》,四年,撰《翰林臧公墓铭》,结衔称“承议郎”。五年,奠舒元质辞,署衔亦称“承议郎”。《宋史》《职官志》:祠录之官,以三十月为任,再任,则六十月。先生以庆元元年奉祠归,至是年则再任满矣。其转朝散郎,当在是年。

 

嘉泰元年辛酉  (1201)   六十一岁

《石鱼偶记》:,忽觉。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知也。二子之言“仁”,异乎孔子之言“仁”也矣。十一日未昧,爽又忽醒。孔子之言“知者不惑”,必继之以“勇者不惧”,何也?“知及之,仁能守之”,知知道。仁者,常觉常清明之谓。然而,亦有常清明,日用常清明,忽临白刃鼎镬犹未能寂然不动者,此犹未可言得道之全,故必继之以勇者不惧。

 

二年壬戌   (1202)   六十二岁

《遗书续集》:祖奠冯氏姊。

《奠》云:父弟简谨致祖奠于亡姊百十九安人。忆昔,世父合居武康1,诸姊俱长,简軰幼行,男女则别,同堂对房,旦旦肃揖,岁时奉觞。姊虽有行,归寕则常。获依居眷,深爱长日月,如车毂俱焉。鬓霜三迁数里,家道寝艰,安得徒歩数数而登堂。昨问姊疾,姊犹为兴,坐榻良久。简请安寝,问答清明。后闻复强,谓福履益其绥将夫。何遽然弃诸孤以行。会哭家庙,为位其旁,姊七十,简亦六十二。一哭遂疾作,踰月未平。遽告启期扶力而来,哀不胜矣。撙哭忍痛,执奠涕滂。

注释:(1)武康:是德清县城所在地。

 

三年癸亥  (1203)    六十三岁

《遗书》:嘉泰昭阳大渊献,筑室董孝子祠之西,下有湖焉。简曰:溪以董君慈孝而得名,则是湖亦以慈名。

《行状》:筑室德润湖上,更名慈湖馆,四方学者于熙光咏春之间而启迪之。

《春草斋集·周皓斋墓铭》:杨夫子旧业,面湖际山,东西有熙光、咏春之门,其流风余韵可想见。

雍正《慈溪县志》:慈北有谈妙涧,南流入湖,野航桥跨其上。杨文元公有“涧水檐旁谈妙理”之句,因以为名。

姚兆昺1《四明谈助》:慈湖斋旁有谈妙涧、连理圃。

《蒙斋集·题慈湖慈云阁诗》:“不见慈湖二十年,忧心如醉复如颠。我来忽见慈云阁,恍若慈湖现我前。”今不知处,郑辰《句章摭逸》云:“在鹤皋定水寺中。”

注释:(1)徐兆昺:徐兆昺,字绮城,清嘉庆间贡生,他是宁波城厢人,在《四明谈助·序》里自署“小江老学究”。小江即今咸塘街一带,咸塘街在现在天一广场的位置。《鄞县志》这样介绍徐兆昺:“官诸暨训导。生平致力乡邦地理,尝仿高似孙《剡录》著《四明谈助》四十六卷,以地志随纪人物,经纬分明,辞义赅博,于郡县沿革、山溪险夷、旧迹原委、门阀盛衰皆可考见。”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很少,而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四明谈助》一书。这本书开始写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前后,成稿于道光三年(1823年),十年辛苦不寻常,而且成书之后无钱开雕,却在同好中互为传抄。道光五年,适逢选期。徐兆昺委以诸暨学训,方得俸入刊行,于道光八年成书。《四明谈助》是浙东最丰富的地域文化之书籍,作者收集丰富,涉猎广泛,填补历代正史之不足。但他毕竟是“谈助”,带有故事传说性,又却正是文史研究和文化探胜不可少的指路宝典。举凡山川险夷、州县沿革、名胜古迹、神话传说、衙署第宅、寺庙宫观、水利交通、市舶外贸、人物事迹、艺文著述,都有涉及。

 

《遗书》:撰《先圣大训》。

《四库全书提要》:钱时撰《简行状》:“筑室德润湖上,始取《先圣大训》,间见诸杂说中者,刊伪别诬,萃成六卷而为解。”即此书也。

 

四年甲子  (1204)    六十四岁

《遗书续集》:撰安康太夫人奠辞。

《奠辞》:位杨某谨奉奠于故安康郡太夫人祖筵,曰:夫人淑德懿行。某夙昔而不得备知而辱在州里,又辱知于尚书。因尚书而获修登堂再拜之敬,望见揄翟之光,退而得诸亲。又尚书尝道其“燕侍”之言,确乎不动于势利。今又获尚书所状行实启读熟,复益视其所未知

《攻媿集·安康郡汪太夫人行状》:具位杨某谨奉奠于故安康郡太夫人祖筵,曰:夫人淑德懿行。某夙昔而不得备知而辱在州里,又辱知于尚书。因尚书而获修登堂再拜之敬,望见揄翟之光,退而得诸亲。知夫人慱观古书、中秉正徳,居既富且贵、人所不敢仰望之地,而至朴至俭,服有人所不堪之衣。某闻不胜起敬起慕,曰:夫人之贤行如此。又尚书尝道其“燕侍”之言,确乎不动于势利。清哉!伟哉!今又获尚书所状行实启读熟,复益视其所未知。

案:安康为尚书楼宣献母。

 

《遗书》:春记昌国州申义堂。

《大德昌国州志》1:嘉泰三年(1203),东阳葛容夫洪为昌国令,建县庠之讲堂,名曰“申义”。越明年春,容夫访慈湖先生于慈溪石鱼,语及邑学,曰:名学之堂以申义,愿申之,先生为记其后。

戴良2《鄞游集·沈明大墓志》:沈文彪以奥学峻行,与杨文元为忘年交,尝别筑室亭馆,招文元讲道其中,子明献、壻刘厚南执经座下。

注释: 1)《大德昌国州图志》7卷,冯福京修,郭荐纂。福京,潼川(今四川三台)人,昌国州(今浙江定海)判官。荐,乡贡进士,鄞县教谕。书成于大德二年(1298)七月,原本卷首有三图,故名图志,今图缺而志存。全书分为8门:《叙州》、《叙赋》、《叙山》、《叙水》、《叙物产》、《叙官》、《叙人》、《叙祠》。多记当代事,然较简略,对了解当地赋税、学校、寺观及其占地状况等均有史料价值。

2)戴良(13171383):  元·戴良,字叔能,号九灵山人。元代著名诗人。浦江建溪(今浙江诸暨马剑)人。曾任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儒学提举。后至吴中,依张士诚。又复泛海至登莱,拟归元军。元亡,隐居四明山。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至京师,欲与之官,托病固辞。致因忤逆太祖意入狱。待罪之日,作书告别亲旧,仍以忠孝大节为语。次年,卒于狱中。或说系自裁而逝。诗文多为悲凉感慨、颂扬与怀念故元之作,寓磊落抑塞之音。曾学医于朱震亨,学经史古文于柳贯、黄溍、吴莱,学诗于余阙,博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诗文并负盛名,其诗尤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诗神姿疏秀,亦高出一时”。著有《春秋经传考》、《和陶诗》、《九灵山房集》等。《明史》有传。

《句章摭逸》:沈文彪其先,吴兴人。远祖陵吴越王时官四明,遂家焉。自号清遐居士。尝筑亭馆石鱼之麓,名曰:盘隐,招文元讲道其中。

案:此,不着年月。据《申义堂记》,先生以是居石鱼,因列于此。

案:雍正《慈溪县志》:石鱼山在县三里,有石如鱼形。今山麓有灵炭巌庵,相传为石鱼楼旧址。《石鱼偶记》一书当着于此。《遗书·登石鱼楼诗》三首,当亦是时作。

《成化四明志》:刘厚南,字子固,慈溪人。嘉定五年进士,官至知台州、朝请大夫。

 

《本传》:赐绯衣银鱼朝散郎。权发迁全州,以言罢。主管仙都观。

《行状》:权发遣全州,将陛辞,拟二札。其一,言天下惟有此道而已。天以此覆地,以此载日月,以此明四时,以此行人,以此羣居乎天地之间而不乱。是故,得此道则治,失此道则乱;得此道则安,失此道则危;得此道则利,失此道则害。此万古断断不可易之理。自汉而下,杂之以霸,故治日少,乱日多。此心即道。惟起乎意则失之。孔子曰:“毋意。”意不可微起,况大起乎?起利心焉则差;起私心焉则差;起权术心焉则差。作好焉作恶焉,凡有所不安于心焉,皆差。臣愿陛下即此虚明不起意之心以行,勿损勿益,自然无所不照,贤否自辩,庶政自理,民自安自化,四夷自服。此即三王之道,即尧舜之道。愿陛下无安于汉唐规模。其二,言国家举大事,必上当天心。上帝以为可战则战,上帝以为未可则勿战。《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上帝视南北之民一也。惟无道甚,则诛之。未至于甚、人心犹未尽离,苟亟战,使南北无罪之民肝脑涂地,岂上帝之心也哉。必民心尽离,如独夫纣帝,乃震怒,前徒倒戈矣,是为汤武之师。故《志》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公羊九世复仇之论,非春秋本旨,臣愿陛下成汤武事业。又军帅克剥诸军,怨讟溢于听闻,陛下亟罢克剥之帅。择用不以官职为意,不受私谒之人,则三军之鼔舞,士气百倍,更得元帅大贤大智、习知将略者,训治诸军,数年后,庶其可用。廷议方易尔,摇边琐口语籍籍,莫敢遏其端萌,故先生愿恳陈之,刀笔小吏,狐鼠弄威福,冒节钺张甚。先生趋修门间,怂慂修尺牍,答曰:我无是也。未及对论,罢。自后,“兵连祸结,肝脑涂地”,语若合符识者,恨先生扼不上闻,为之痛惜。主管建昌军仙都观。

遗书续集·焚黄祝文》:考赠朝散郎妣,赠安人,告庙更题神主。

 

奠冯氏妹。

《奠辞》:兄朝散郎,主管建昌仙都观。简祗奉祖奠于亡妹,百念八娘子。简自总角,以至于六十,不知吾妹性质灵明,比偕甥辈,暂寓于吾室之西偏间,得款话话次始知灵觉天然,万古鲜丽,方谓嫂妇辈朝夕伊迩,德意德言,具有熏渍。天胡夺吾妹之遽,恸哭不胜,再恸莫继,疾作累日,中既复常,仅能朔哭。今复甚病,食损十九,薾尔瘠甚,祝告以翼日帷荒就道,不可远送,忍哀写此。

案:《承奉墓碣残石》“庭显三女,次适冯象先”,当即其妹。《遗书·知乐亭记》:冯甥恭叔作小楼,临水,请因水为铭,铭之曰“知乐”。又,冯甥请书屏。恭叔,未知,即象先子。

《家记四》: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说者曰:党,偏也。简年六十四,始省“偏与党相近,而微不同”。

 

开禧元年乙丑   (1205)    六十五岁

象山集》:六月乙卯,序《象山集》。

《象山年谱》:开禧元年,象山长子持之伯微编《遗文》为二十八卷、《外集》六卷,杨简序。

《鄞游集·题杨慈湖所书陆象山语》:陆文安公之学由中庸尊德性而入,故其用功不以循序为阶梯,而以悟入为究竟,所谓传心之学是已斯学也。江右诸公多得其传。浙江之士传之得其宗者为杨文元公。文元官富阳时,获见文安,立谈之倾,即领道要,故其所就卓卓,视文安有光。文安此帖有“家之兴替在德义,不在富贵”之语,盖亦心学之所发耳。文元书之以自厉,且署门人杨简于后,非有得于心学之传者,若是乎。夫文安之学,圣人之学也。韩子谓“求观圣人者,必自孟子始”,余亦谓“求观文安者,必自文元始”。

 

二年丙寅    (1206)    六十六岁

《遗书续集》:祖奠侄妇舒氏。

《奠辞》:叔舅简致祭于亡侄妇舒氏。妇,西美之子,来相侄怿。近,怿有觉,转以告妇,乃克领会,且曰:特以分严有愿陈于叔舅之前,当亦有启明之意。疾革,又觉。

《宋元学案·广平定川案》:舒琥,字西美,乡贡进士。学于象山。(案:舒璘之弟。)

孙应时《烛湖集附编》:撰《孙季和圹志》。

《志》云:孙烛湖先生应时,字季和,越之余姚人。简与季和承学于象山陆先生。季和由是信此心本善,方相与讲切进德,而开禧二年(1206)二月甲戌卒,寿五十三。冬十二月,庚申葬于龙泉乡。

注释:(1)孙应时: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五十三岁。八岁能文,师事陆九渊。登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进士。初为黄岩尉,有惠政。常平使者朱熹重之,与定交。丘崇帅蜀,(公元一一九o年)辟放制幕。策知吴曦之将叛,人服其先见。后知常熟县,秩满,郡守以私恨捃摭之,谓其负仓粟三千斛。市民感德,争担负代偿。守益憎恶,竟坐贬秩。移判邵武军,未上而卒。应时著有《烛湖集》二十卷。

《浙水旧闻》:孙烛湖读书处曰“时斋”,慈湖尝为之记。

《遗书·家记二》:简自以为能稽众,舍己从人矣,每见他人多自用,简不敢字用。一日,偶观《大禹谟》,知舜以克艰稽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尧能是。是谓己不能也。三复斯言,不胜叹息。时简年六十有六。平时读《大禹谟》未省及此。

《遗书》:代冯似宗撰《楼文昌诗》。

《序》云:寿宫使阁学楼公表弟冯某作是诗以献。

案:《絜斋集·楼钥行状》:钥官吏部尚书,嘉定六年(1213)卒,年七十七。据此逆推,则开禧二年,年七十。时,钥奉祠家居。诗当作于是年。

《宋元学案·慈湖案》:冯兴宗,字振甫,慈溪人,慈湖高弟。从弟国寿,亦师事慈湖。时,号“二冯”。王梓材曰:冯似宗,未知,即国寿。

案:《攻媿集》有“冯仁叟表兄请婚,任氏书则似宗仁叟”,皆与宣献为表兄弟,当是一家人。

 

三年丁卯    (1207)   六十七岁

《遗书续编》:志孙孝子之翰墓。

《志》云:慈溪之金川鸡鸣山孙孝子文举,名之翰,母疾病且革,文举刲体取肝为粥以进,越夕乃底于宁。文举以二年壬戌六月庚寅卒,年六十六。开禧三年(1207)三月壬寅,葬于五磊山。

《攻媿集·林硕墓志铭》:四明善士林硕卒,杨敬仲识其圹。

《志》云:硕,字兴祖,开禧二年(1206)卒,年七十有四。力学而不见于用,言议亦无以表暴于外,躬行于家,里闾敬之。其亡也,吊者尽哀。明年三月丙申,葬于鄞县同远乡金谷里。

宋濂《文宪集·叶秀发传》1:字茂叔,金华人。庆元丙辰进士。初授福州长溪簿。丁父忧。服除,转庆元府教授。时,巨儒楼钥、史弥巩、楼昉、郑性之、杨简、袁燮皆器重秀发,与之交,而于简问难尤切。简自谓“得边、詹、顾、叶为喜”。叶,盖指秀发也。累官知高邮军。学者称“南坡先生”。

案:南坡官教授,与先生交,年月无考。当在嘉泰开禧间,姑附于此。

又案:边,名贯不详。詹,当指阜民。《象山集》:阜民,字子南,遂安人。学于文安。《槐堂学案》:子南所言,渐近顿悟,绝类慈湖语。顾当指平甫。陈淳《北溪集·与黄寅仲书》:平甫,资质庄静,扣其所学,乃詹杨所传授,欲因其偏而为之救,绝口不出一言累。

注释:(1)《文宪集》:即《宋文宪集》,明代宋濂著。宋濂(1310年-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又号玄真子,中国浙江省浦江县(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大臣、文学家、史学家。方孝孺之师,曾任翰林,修《元史》。后因故被明太祖谪死蜀地。在中国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且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慈湖先生年谱(第一卷)》完

 
 
 
 
 
 
 
 
 
 
 
 
 
 
 
 
 
 
 
 
 
 
 
 
 
 
 
 

慈湖先生年谱卷二

                        后学同邑冯可镛、叶意深辑   

 

嘉定元年戊辰(1208)      六十八岁

《遗书》:久旱得雨,诗呈张令君。

《遗书·湍水岩祷雨诗序》:戊辰之夏,天久不雨,农嗟失时,孰不彷徨。邑人余崇因干到县台。乡遇一老人曰:此地龙潭灵甚,名湍水岩。居士无不祈于此。崇回视见,老人已不复见。其神矣。继到湍岩,果是圣迹。祷而归告于邑之士。邑令张君闻之,斋宿同诣潭所化龙,随见甘雨沛然。吾邑无不种之亩。崇号湍岩,居士一力经营,刻立碑记,装饰神像。龙天感应,岁斯上熟,不可不记。

《宝庆四明志》:慈溪县令张义和,开禧二年十二月任,嘉定二年十二月满替。

 

《遗书续集(附录)》:门人曾熠刊《己易》、《孔子闲居解》,,赵彦悈书后,又书。十一月曾熠书后。

《录》云:曾熠得《己易》,思锓诸版。吉水县丞赵彦悈转致于先生。,先生复熠书,云“《己易》、《闲居解》并收已”。

徐象梅《两浙名贤录》1:赵彦悈,字符道,余姚人,宗室受荫官复。登进士第,吉水丞,累官礼部尚书。壮岁从杨简游。重修象山精舍,刻《慈湖遗书》。

注释:(1)《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外录》·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代徐象梅撰。象梅,字仲和,钱塘人。其书取两浙先贤自唐、虞迄明隆庆,别为二十二门。又《外录》《元元》、《空空》二门,以载释、道二家。名目既多,体遂冗杂。如辅弼经济,无故区分。文苑儒硕,过加轩轾。又诸传皆标题官爵,独《道学》一门称先生而不书其官,於体例亦未画一。至所列之人,本正史者十仅二三,本地志者乃十至六七。以乡闾粉饰之语,依据成书,殆亦未尽核实矣。

 

《遗书》:遣奠徐子宜。

《奠辞》:别去辞色,惟十五年,谓当合并,继以讣传,道阻且长而遽,永叔哭以遣奠,匪迩匪远。

《宋史·徐谊传》:谊,字子宜,一字宏。父温州人。乾道八年进士,知隆兴府,谥忠文。

《水心集·徐谊墓志》:嘉定元年七月朔,卒,年六十六。

 

志舒德彰墓碣。

文云:子纶以讣告。卒之日,嘉定元年(1208)季春己丑,塟之日,是年十有一月甲辰。墓在长城乡饶娥庙冡右。

 

《本传》:嘉定元年(1208),宁宗更化,授秘书郎1,转朝请郎2,迁秘书省著作佐郎3兼权兵部郎官4。转对,极言经国之要,弭灾厉、消祸变之道,北境传诵,为之涕泣。

注释: 1)秘书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或称“秘书郎中”。南朝士族子弟以为出身之官。唐代一度改称“兰台郎”。后魏后各代另置校书郎校雠典籍,订正讹误,以秘书郎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明初并其职于翰林院。清末复设秘书郎,位在翰林院检讨之下。(2)朝请郎:文散官名。隋始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三,炀帝时罢。唐、宋无均文官第十八阶,正七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员外郎、侍郎史,后定为第二十阶。金、元均不置。 3)著作郎:官名。三国魏始置,属中书省,掌编撰国史。晋代改属秘书省,号称大著作。南朝末期为贵族子弟出身之管。至唐代主管著作局,掌撰拟文字,曾一度改称司文郎中。著作郎下有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官。(4)郎官:古代盖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为君主侍从之官。

 

《行状》:上厉精更化,首访耆徳。除秘书郎,转朝请郎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官。先生平时日夜长虑,无路以告于上。轮当面对,遂极言时弊,陈经国之要。首奏:陛下亦知都城之内外有饥夺市食者乎?有势不能俱生,沈子若女于江者乎?都城之东有妇,闵舅姑之请窘鬻身助给,姑闻之,自经死。舅知姑死,又自经死。子归知父母死,又自死。妇以舅姑及夫俱死,又经死。又有取小儿烹食者。呜呼痛哉!近在辇毂之下而致此极,又况淮民相食,妻食夫尸,弟食兄尸,以至父子相食其尸。陛下为民父母而有此,群臣之罪也。望陛下急诏大臣,集群臣详议,内外多少财赋陷没于赃吏之手,多少财赋徒费于送迎,而不思择贤久任,多少财赋费壊于科举,取浮薄昏妄背理伤道之时文,诸军虚籍,不知其几,以虚籍之费济饥民,何为不可?闻淮民之饥者欲渡江,郡守遏之,结怨饥民是激之,使为乱。又闻赈济官以啸聚申上司,累累查不报,昏缪若此,而朝廷未闻黜陟臣大惧,养寇危社稷也。又奏今之守令多昏,而听吏多懐私而徇利,词讼反是为非,反非为是,饮恨含怨,无所告诉。二税已纳者复追伏,则囚则絣讯,或举债或鬻产,甚者鬻妻卖子。陛下试思民情至是,其怨当何如重?以今岁旱蝗,郡守不肯蠲税1。害民弊政不可胜纪,此不择贤之故也。在外,官司以污为常,公取窃取,对送互送。一会至送千缗,彼此本库自支。生辰有送子,生若孙有送,子弟又有送。今国家患无财,束手无策。得贤,则官库无公取窃取之盗,财不可胜用矣。此又不择贤之故也。元凶妄肆,小人道长,风俗大壊。今虽诛殛而余风未殄。陛下宜汲汲为计,勿从士大夫庸庸苟且之论。臣自知学以来,熟思治务,惟有一策。每路择一贤监司,使监司各辟本路郡守,守辟县令守令各辟其属。先于本贯人,本贯无人,乃及外邑,既得贤必久任。择贤久任,则百事成;不择贤久任,则百事废。择贤久任,则社稷安;不择贤久任,则社稷危。宰执台諌,知社稷安危在此,共坚守此,不以亲故。私情败国家公义,辟非其人,并罪举主。此令一下,人知仕进之路,悉本实行,不用虚文,则舎恶从善,舎伪从实,吏奸顿扫,民悦财丰矣。自此,因保甲渐修,比闾族党之制,书其孝友睦婣,书其敬敏任恤,书其徳行道艺,兴其贤者能者,肆成人有徳,小子有造,举明主三代之隆矣。又奏古者六军,军将皆命卿,今诸将率从事武勇,未熟复乎古先圣王之训典,未践修乎诗书礼乐之实徳,则整齐诸军不过射刺击战耳。今陛下宜精择文武俱通之儒,法古司马,以尹正之训导之,赏诸卒之孝者、忠者、善者,则恶者潜化,祈天永命,巩国祚于泰山在此而已。殿司十三军大盛,宜析小半,益以司马余卒,以备三司,则其势均可以防后患。三札恫切。上数俯首谛视,至读“饥民相食”处,戚额久之。人争传诵,流入北境,见者辄雪涕,举两手曰:此江南杨夫子也。

注释:(1)蠲税(juān shuì):免除租税。《宋史·食货志上一》:“三司定分数蠲税。”

 

《西山集·慈湖先生行状跋》:嘉定初元,象山以秘书郎召德秀,备数官职,始获从之游。

《西山集·慈湖先生手书孔壁《孝经》跋》:嘉定初,获侍公于着庭。

案:对越申稿注:西山戊辰为太学博士,己已为校书郎,庚午为秘书郎,此三年间,先生与西山盖同在着庭。

《宋史·真德秀传》1:字景元,更字希元,浦城人,登庆元进士第。嘉定初,迁博士,累官起居舍人,端平二年(1235),拜参政事,谥曰:文。

注释:(1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后改景希,号西山,后世称西山先生。中国福建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南宋名臣、著名儒家学者,属朱熹理学一派。他著述甚富,而理学思想则主要见于《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和《大学衍义》。本文拟对真德秀的理学思想及促成他理学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作些论述。真德秀早年从游朱熹弟子詹体仁,是继朱熹之后,声望很高的学者。全祖望题《真西山集》说:“乾淳诸老之后,百口交推,以为正学大宗者,莫如西山。”真德秀本人对朱熹推崇备至,曾说:“巍巍紫阳(指朱熹),百代宗师。”且自谓于朱熹“尝私俶而有得”。

《宋史·杨辅传》:召辅赴阙,议者谓蜀乱初平,如辅未宜去,乃复以为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再被召,逾年财抵建康,复引咎不前。上召辅益坚,乃之镇江俟命。著作郎杨简言辅尝弃成都,不当召。

《宋史·宁宗纪》:开禧三年(1207)三月庚子,召以杨辅为四川宣抚使,安丙为副。四月丁卯,召辅诣行在。

《续资治通鉴·宋宁宗纪》1:开禧三年四月,召杨辅还,以吴猎为四川制置使。时,朝廷察安丙与辅异,召辅还阙。辅抵建康,引咎不进。著作郎杨简言:辅弃成都,不当召。遂命辅知建康。

案:先生为著作佐郎,在嘉定元年,召杨辅,在开禧三年。毕氏并事书之。据《辅传》,则召辅在开禧三年。至嘉定元年,辅始抵建康。时,先生已起为著作佐郎。

注释: 1)《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 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编者毕沅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积二十馀年之力,四易其稿,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成书二百二十卷,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其书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

 

《遗书》:铭宋母墓。

文云:宋母者,严陵王氏,归金华郴守宋子华之子沆,字叔子,三十而寡。长子,甡,纔十有二。次,林,即修叔生,五岁。开禧三年(1207)冬十有二月己巳,以疾终,寿七十有四。嘉定改元冬十有二月壬申,葬隆兴之新建县桃花乡白鹭岭。既葬始为之铭。

 

《遗书续集》:受诰告庙。

文云:介曾孙、朝请郎、行秘书郎杨简,昨准上旨,除前职。今兹拜诰命,又考公增秩,皆前世积善流光。

 

《遗书》:日本国僧俊芿求书。

书云:日本俊芿律师请言于宋朝着庭杨子,杨子举圣人之言而告之。

案:文称“着庭杨子”,故隶于是年。

 

奠高处约。

《奠辞》:同舍弟朝请郎、行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官杨某,谨奉奠于故同舎兄处约。髙公运干,哀哀处约!盛廨近在闗外,而自坤徂艮,亦既数里。初不知处约有疾作,近莫俄,承讣于邑子,念即奔赴,而轿卒已散去,度再集不可往返。哀哀处约!简与处约,同斋舎,又同州里。简被命此来甚久,不知处约官于此,纳谒既晚,嗣勤报访,自是一获。再奉周旋,而处约遽至于此。哀哀处约!幽明判矣。德性虚灵,曩岂生,今岂死。一奠告哀,斯哀至矣!

案:奠辞不着年月,据先生署衔,定是时作。

 

二年己已(1209)      六十九岁

《遗书》:三月撰《着庭记》。

咸淳《临安志》:著作之庭在道山堂后,胡诠书扁,有著佐杨简赞孔子语。

 

《本传》:诏以旱蝗求直言,简上封事,言旱蝗根本,近在人心。兼考功郎官,兼礼部郎官,授著作郎、将作少监。

《宋史·宁宗纪》:五月已未,以旱诏群臣上封事。

《行状》:二年旱蝗,诏求直言。先生复上封事:臣闻旱者,灾厉之气。三才一气,如人一身,腹脏作楚,则四体头目亦为之不安。人事乖厉,则天地之气亦感应而为乖厉。孔子曰:圣人有国,日月不食,星辰不悖,海不运,河不满溢,川泽不竭。连年旱蝗,虽或由军兴杀人,及流移死者多,而其余人事,亦大有乖厉。郡县官所至赃污,怨讟充塞,岂不感动天地而为旱蝗。近者,凶人谋为大逆。天佑宗社,幸即败获。乃官司多非其人而无徳教。时文取士,不考实行,故放僻奸邪之风盛,岂不感动天地而为乖厉、为旱蝗。旱蝗根本,近在人心。陛下虽请祷于宫中,又分命备于群神,略降雨泽,未至宏济者,旱蝗之根本未除也。臣腊月三札所陈,皆弭灾厉消祸变之道,愿陛下与二、三大臣熟计之。天官汪公逹,小宗伯章公颕,咸相敬礼,愿亲接闻诲言。汪牒兼考功郎官,江西隠士吴姓者漕司,申请谥。先生按吴有云:安社稷而以庭帏在念,不知为臣之道也。孔子曰:以孝事君则忠。既违先圣训,且启诱人使不念亲,又其子观先儒语,乱臣十人,问太姒为谁。吴曰:武王母。曰:何故母亦为臣?答曰:率土之濵,莫非王臣。其子曰:是尊无二,上之意乎?吴以是竒之。窃惟有妇人焉。当是武王后使臣母之说行,是驱天下人子不母其母,不孝则不忠,不忠不孝,天下大乱。胥而为夷狄、为禽兽。难议谥章,亦牒兼本部郎官。先生举贤不可梯级取,实知其人即自举之。剡章既上,然后取部示牒照所举者。尝曰:为国荐贤,吾其职也。而先私照牒于人,且又剡章付之使自上,此何理乎?西府为亲,故问京状。先生难之,至再三,终不许。后欲举某氏,某未审,嘱当路原善先生者,问:果否?当路笑曰:此老欲举宜自举。吾有言,即败乃事矣。除著作郎,迁将作少监,并兼职如旧。

 案:《宋史·宁宗纪》:嘉定二年(1209)五月戊戌,借补武训郎罗日愿谋为变,伏诛。先生奏中“近者,凶人谋为大逆”云云,当指此事。

 

《宋史·汪应辰传》:应辰,信州1玉山人,子达继,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

注释:(1)信州,即今上饶市信州区,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是上饶市的中心城市。)

《延佑四明志》:史弥忠监文思院门,杨文元公署荐剡,曰:质直而才逊,德无竞。宰庐陵(1)

注释:(1)庐陵,今吉安,位于江西省中部。)

《宋元学案·慈湖案》1:弥忠,号自斋,鄞人。进士。以慈湖荐,宰庐陵。《成化四明志》:史弥忠,字叔良,官鄂州2、咸宁尉,历宰庐陵,有能名。

案:先生署荐剡,当在是年官考功郎时。

注释: 1)《宋元学案》:宋元学案共100卷,最早为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宗羲完成《明儒学案》后续修此书,仅成17卷并序而卒,其子黄百家续作,又成8卷,后由弟子全祖望、杨开沅、顾諟等于乾隆十二年至二十年(1747年—1755年)补述,全祖望于逝世前一年完成,未刊刻而卒,后底稿归勤县卢氏抱经堂的门人卢镐(月船)保管,残本归宿愿蒋氏。宗羲六世孙黄征、七世孙黄直垕又补充为86卷,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光绪五年(1879年)张汝霖再次主导,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从草创到成书、刊印、通行,前后历经200余年。 2)鄂州:今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濒临长江中游南岸,是全国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

《遗书》:八月,书“参前”二字,又记。

《记》云:子张问行,孔子告以“言忠信,行笃敬,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夫所见者何也?言而忠信实直,无他无意也,无说也。行而笃敬,无或敢慢敬而已矣。无意也,无说也,此无意无说之妙,虚明纯白。曾子曰:“皜皜。”即文王不识不知,即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即孔子曰:“纯德孔明。”《诗》曰“学有缉熈于光明”,《易》曰“光大”,曰“辉光”,曰“光明”,《书》亦曰“光”,皆谓如日月之光,无思无为,而无不照。知所谓见者,见此也。此见,非思非为。动意焉,则支则离,则放逸,则怠荒,则伪,则欺。不动乎意,则日用平庸。以此事亲,事亲纯白;以此事君,事君纯白。利害愈明,是非愈白。大哉圣言!某深感圣人所以指诲学者如此切的着明,故奉同舎之命而书。

 

九月明堂礼成,献诗未上。

《序》云:嘉定二年秋九月辛丑,皇帝祀上帝于明堂礼成馆,职祗承旧比,作诗以奏忠,朝请郎、秘书省著作郎杨简上进,后不上。

《宋史·宁宗纪》:九月辛丑,合祭天地,于明堂大赦。

案:《遗书·和陈大着追九日之集》诗七八句云:“凭栏相与谋荒政,第一言无罪岁饥。”陈大着,名无考。意同官著作郎者,诗当作于其时。又有《送章大着出守衡阳》诗云:济济众贤俱,徐徐五马驱。中司亲雁序,南岳佩鱼符。玩诗意亦当时送同官而作。

 

十月撰《昭融记》。

《记》云:循理郑同舎命某铭其所居之室,并属记其说。简铭之曰:“昭融”。取诸《既醉》之诗:“昭明有融。”阳月诗。

 

十二月记达庵。

《记》云:慈湖杨某一日访达庵。赵仲礼从容语及进德之序。自谓幼侍严君,朝夕翼翼,惟谨不知岁月之流,久而有乐,融融怡怡,则于今不知始终也。简曰:名庵曰“达”,斯其所以为达也。仲礼言:庵依祖茔,羣峯拱翠,寿亲大观,又时节展墓,策杖周旋,足倦则憇于亭,扶侍先后猗欤。善哉!变化之妙至于此。仲礼屡属简为记。简于除夜之前一日,谨记。

铭邹鲁卿墓。

文云:某为乐平,鲁卿来访道,与语良久,忽觉。厥后数款语,益信其果觉。嘉定二年(1209)春,至行都,又从容累日。归未几而疾作。仲夏癸卯,召子曽与,言讫而瞑。

 

三年庚午(1210)      七十岁

《遗书》:正月铭张渭叔墓。

文云:渭叔年仅三十七而不禄实。嘉定元年(1208)二月望日,以庚午正月戊戌,塟于其乡之董墺。渭叔父汝弼,简尝铭其墓,今又铭渭叔墓。

《遗书续集》:二月,伯兄筹卒,撰封志。

《志》云:筹,字伯明,晚而顿觉。嘉定三年二月庚申卒,寿七十有八。口月甲申,葬于慈溪县石台乡之王隞。

 

《本传》:入对,答问往复,漏过八刻,上目送久之。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管。

注释: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

 

《行状》:三年,面对。有左曹郎官者为前班。上眷记先生,特格下左曹。先生首奏:陛下已自信有大道乎?舜曰:“道心明,心即道。”孔子曰:“心之精神是为圣。”孟子曰:“仁,人心也。”此心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日用云为,无非变化。故《易》曰“变化云为”,虚明泛应,如日月之光,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陛下已自有此大道,又圣性澹然,无所好嗜,宜清明,举无失策,而犹有祸变云云者。臣恐意或微动,如云气之兴,故日月之光有不照之处。舜禹相告,犹以“精一”为难。愿陛下兢兢业业,无起意。不起意则自然知柔、知刚、知贤、知不肖,洞见治乱之机,常清常明,可以消天灾弭祸乱。次言今江淮湖湘之寇并作,由贤不肖溷淆监司,守令而下多非其人,是非颠倒,克虐不恤,故下民怨咨,聚为群盗。陛下当精择众所推服正直不挠之人,廵行天下,黜陟监司守令。昔先生范仲淹1富弼2,亦言委路自择,知州、委州自择,知县仍久其官守,异政者就与升擢。臣深念时务莫先于择贤久任,所任既贤,则余不肖乃害民败国之人不足深恤。又次言改过,圣贤之大徳。近世士大夫多以改过为耻,故人亦不敢忠告。王安石本有非常之誉,诸贤兢议新法,决于去位。安石岂不动心致疑,而决策不回者,重于改过也。故其末流小人类进,祸及国家。陛下取群臣之改过服义者,表章升擢,使凡建议不遂非饰辞,则集众智归于一是。国家何事不办,而尧舜禹汤之大道复大明于今日矣。

注释:(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一说河北真定府)。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祐四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全集》传世,通行有清康熙岁寒堂刻版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2)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天圣八年(1030)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郓州(今山东东平),召为开封府推官﹑知谏院。

 

先生曩尝口奏:“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上曰:“心即是道。”略无疑贰之色。问:“日用如何?”上曰:“止学定耳。”先生谓:“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澄明。”上曰:“日用但勿起意而已。”先生赞:“至善至善。不起意,则是非贤否自明。”此日,复奏陛下:“意念不起,已觉如太虚乎?”上曰:“是如此。”问:“贤否是非已歴歴明照否?”上言:“朕已照破。”先生曰:“如此则天下幸甚。”问答往复,漏过八刻。先生出,上目送久之。   

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请改史法从编年之旧,谓孔子作《春秋》书,某年某月某日某事,人读之以为是者道也,以为非者非道也。如此而书,大道自明。自司马迁改编年为纪,为世家列传,使后世见事见人,而不见道。迁不知道,故敢顿废先圣法度。后人又靡然从之,故道不明于天下。某等不敢苟从,以壊圣朝大典,后不果上。

《四朝见闻录》:慈湖为馆职,同列率多讥玩之,亦有见其诚实而不忍欺之者。

以面对所称未行求外补,知温州。

《行状》:先生凡两章,引年一丐祠,皆不允。已而面对所陈久未施行,遂力求去得温州。

 

《遗书》:七月记永春堂。

《记》云:恪请书“咏春”以铭堂。又请敷明其旨。他日,恪又请铭其堂之东房,曰“时斋”。铭其西房,曰“勿斋”。又请铭其东院,曰“熈光”,其左曰“昭融”,其右曰“修永”。又其别室曰“喜哉”,曰“止所”。嘉定三年敦牂相月,书于慈湖。

案:尾云“书于慈湖”,盖当得温州后,暂假归时也。

案:《遗书·送子之官文》“汝既于道有觉,又嗜欲淡薄,不以死生为畏,甚不宜得。皋陶曰:兢兢业业。如且宜克艰以守中庸,敬之敬之。”云云,此文当是之官沿海制置司差遣时作,不详年月,姑附于此。

 

《遗书·半亭高祖墓记》:奠拜半亭高祖考墓。

《记》云:髙祖考,九府君,讳论,居于明州,今为庆元府之奉化县之忠义乡之半亭,殁而塟焉。西子伯与季,及其子孙,多环而居之。叔子无嗣,仲子,讳宗辅,即某之曽祖考,独徙而居鄞。故曽伯祖考,及曽叔祖考之子孙,从而徙焉者,亦间有。暨先大夫始又自鄞而徙慈溪。先大夫乾道中尝命仲兄1九府君墓,刻石为望屋其门。今门圮,北赴东嘉,奠拜墓下,感复兴懐,思复修兴,而食指众2,新俸无几方坎坎3

注:(1)甃:读音:[zhòu],砌,垒:“中底铺白沙,四隅~青石。”) 2)食指众:比喻家庭人口多。)            3)坎:指坏运气或被迫的处境。

《本传》:移文首罢妓籍,尊敬贤士。

《行状》:先生每叹风俗之壊自上启。周禁群饮,至执至杀,后世虽甚不善,尚赐酺有时不纵,为羣饮事、倡优下贱,人道所不齿。顾货视之,以媒饮者冶容列肆、导淫钓利、伤风败俗,莫此为甚。到郡之明日,妓羣贺,即戒之。具状来众,亦未谕也。至则皆判从良去。异时督赋之吏,星驰火驾。上下相束,皇皇不能以朝暮,至是寂无一迹。歴县庭独首移文罢妓籍。首访贤者,礼致之。示标表,首崇孝飬。明宗族相恤之令,首行乡纪,效《周官》,书敬敏任恤之类,书善不书恶,愿与士夫军民共由斯道。上下呼舞,载路如脱,汤鼎濯清波,如从寒谷中生矣。词诉类,局于日分,难遽达。先生架大锣戟门外,令诉者自鸣。鸣即引问,立剖决无待。每受词,采访县官贤否,以至不一问之言,人人同乃行黜陟。文移僚属,例书名不押字,据案方书,判有喏于庭者,无问谁何,即释笔拱答揖入。言苟是,虽贱隶,必敬听,于理未安,虽至亲不为挠。

 

《遗书》:冬十二月撰《乡记序》。

《序》:简深信人性皆善,皆可以为尧舜。特动乎意则恶。日用平常实直之心,无非大道。此固不可得而书。今姑仿《周官》,书其敬敏、任恤,书其孝友、睦婣。有学邑官之贤者,与主记之贤士,又能书其德行、道艺,则尤其善者,书善不书恶。其敬,其审。简愿与四邑之士夫军民共由斯道。

《温州府志》1:杨简知温州,善政毕举,采士民善行集,曰《乡记》,镂版于学,以劝民。

注释:(1)《温州府志》:十八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王光蕴撰。光蕴字季宣,温州人。官至宁国府同知。是编成於万历丁巳,凡为类十二,为目七十四。颇多舛略,如《形胜门》祗略叙旧志数行,而梁邱迟《永嘉郡教》所称“控山带海”云云,祝穆《方舆胜览》所称“郡当瓯越之冲”云云,皆未之载。此皆失诸眉睫之前。《学校门》祗载梅溪、雁山两书院,而永嘉书院之建於宋时,载於王圻《续文献通考》者,亦不及详。其挂漏可想。又《治行志》中分《郡良吏》、《邑良吏》为二门,体例亦嫌繁碎也。

 

铭蒋秉信墓。

文云:秉信,讳存诚,世居四明郡城。嘉定三年(1210)三月寝疾,故旧访问必谢,曰:萃聚许久,今告违矣。毋哭毋讶,七日而殁。实壬寅十有一月丙申,葬于韩溪之青嶂。

《鲒埼亭集内编·蒋金紫园庙碑》:存诚,为杨简讲学友,闻歌有省,德性清明。

 

四年辛未(1211)      七十一岁

《水心集·社稷记》:温州之社稷坛陛颓缺。嘉定四年,守杨简始加甓土上,于是灌莽尤甚盛,刺壮城卒专修平之。杨公谓:“守,莫先于社稷。”

案:《遗书续集》有《知温州到任谒社稷文》,又有《谒宣圣文》、《到任谒诸庙文》,又有《诸庙祈雨文》、《祭社稷文》、《奉按圣水文》、《祭海神祠山文》、《永嘉季春祈雨》、《碧玉醮青词后雨作》、《改用文禳火青词》、《上元设醮青词》诸作,俱守温州时事。自《到任谒社稷》、《谒先圣》、《谒庙文》外,皆不能定其年。

 

《本传》:私鹾五百为群过境内,分司干官檄永嘉尉及水砦兵捕之。巡尉不白郡,简惊曰:“是可轻动乎?万一召乱,贻朝廷忧。兵之节制在郡将,违节制是不严天子命,违节制应斩。”建旗立巡尉庭下,召刽手两行夹立,郡官盛服立西序,数其罪,命斩之,郡官交进为致悔罪意,良久得释,奏罢分司,其纪律如此。

《行状》:有私鹾者五百为羣过境内,分司干官檄永嘉尉及水寨兵捕之,廵尉儇挑易事不白郡,先生惊曰:是可轻动乎?贼徒五百,合家族何二千口,拒捕相杀伤,变在顷刻耳。万一召乱,贻朝廷,忧百尔,其死奚赎也。且兵之节制在郡,将违节制,是不严。天子命:违节制应斩。建旗立廵尉庭下,召侩子手两行夹立,郡官盛服立西序,数其罪,命斩之。郡官堵进,为恳致悔罪意,良久乃得释。

案:先生任温州月日无可考,惟《行状》云:到任首行乡记,其《乡记序》自署则“三年冬十二月”也,故以巡鹾与偿负诸事,隶之四年。

 

寓官置民田负其直,简追其隶责之而偿所负。势家第宅障官河,即日撤之,城中欢踊,名“杨公河”。

《行状》:或讼售产寓公负其直若干。先生曰,是固名流,有文且长,上位尊显,何得尔。对曰:今所诉行也,文何以为语。对曰:益苦受其状,旣而麏至者,十八人同所诉,即命吏筹计官帑人给之袖众词,即其家语曰:某知公必无是也,是在干者。精诚所感,寓公为动,则不得已吐实。先生曰:某知公必无是也。幸出干者属吏寓公靳之竟追断偿所负。濒海胶禁甚严,啇人廋税阑出海时,副端方以威福奴视宫府。二子新丧母,归輙衰衣造庭,挺身自冒,先生从容书状,尾曰:杨某老缪不堪,为郡预乞一章,放归田里,竟坐犯者如法,府第障官河立僦屋,扼舟人喉衿,巷居者苦溉濯,而官失虞火之备,累致气咽,咽不得吐有言者。先生命厢官立毁之,厢官慑怯莫敢前,曰:“汝不食天子粟,不为吾用耶。”科首械之往,遂即日撤去。满城讙踊,勒石名“杨公河”。

 

《遗书续集》:撰《祭伯兄文》。

文云:惟兄易箦,今已周星,礼虽有制而中心爱敬,日日新又日新。

案:此为除服而祭,当在是年二月。

 

《遗书》:撰《半亭高祖墓记》。

《记》云:半亭曽伯祖下族兄百六府君之子,子才、子富、子祥,合计恊力,作新门墙,邑里改观。又族兄名居立石,使亿以书来,欲简识其事。简不胜兴敬兴慕,以书于永嘉郡斋。

 

撰《劝农文》。

《文》云:舜,大圣人也而耕;伊尹,圣人也而耕。耕者,常情之所贱,君子之所敬,尤为本朝列圣之所敬。故守令皆以劝农系衔。今争田之讼累累,岂有田而不肯耕?然大患有二:其一,风俗好奢,故虽耕而终贫;其二,风俗好争,以好争故,虽耕而终扵贫。愿父老从容暇日,审思详虑,与子弟共议。切勿以奢为荣,当以颜子箪瓢为荣;切勿以好争为荣,当以不争退逊为荣。勿以老太守谆谆为虚文、非真情,此实老太守爱汝辈切至之实情!

更永嘉郡治堂亭名。

《记》云:郡宇之东有堂焉,名“清心”。简心不安焉。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既圣矣,何俟乎复清之?矧古者堂室名不三字,今更曰“燕堂”,燕居之堂也。又郡圃有堂名“梦草”。梦草,莲社之所不纳也。今更曰“咏春”,咏春,孔子之所与也。更企贤堂曰“知乐堂”。前有水。孔子曰“知者乐水”,又曰“水哉水哉”,孔子无说,孟子为之说。孔子岂特秘其说哉,不可得而说也。更“燕衎堂”,曰“艮光”。艮,《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是堂,憇止之所也。濒水小亭,曰“澄光”,即水之澄光,明此心之澄然而光照。

 

更永嘉郡学养源堂名曰永堂。

《记》云:皋陶曰:“谨厥身修思永。”所以事亲者,此也;所以事君者,此也;所以从兄者,此也;所以友弟、所以亲夫妇,所以与朋友交者,此也。人谓之心。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人皆有是心,皆具此圣。而百姓日用而不知也。郡学有堂,曰:“养源”。有源有流,分本与末,裂大道而二之,非圣人之言也。简惧误学者,更名“永堂”。

嘉靖《浙江通志》1:温州永嘉县慈湖桥,宋郡守慈湖先生立乡校于此,故名。

注释:(1)《浙江通志》:嘉靖《浙江通志》创修于嘉靖三十年,嘉靖四十年成书,同年刊行。由浙江总督胡宗宪修,武进薛应旂总理纂辑,后人称“薛志”,是官修省志的创始。

 

撰《平阳阴均堤记》。

《记》云:天府府庠林子君,雅合平阳东、西、金舟、亲仁四乡父老而下,衘哀兴敬,以请于州守杨某曰:四乡农田,北距大海,西枕长江,凡四十万余畆,被咸潮巨害。自有江以来至于今,繇水利不治,岁告饥。嘉定元年(1208),汪令君恵抚吴邑,深虑熟计,建埭八十丈于阴均,障海潮,潴清流。又造石门于山之麓,以时启闭,以防涨溢。给资粮,佐工费,又经理其旁之涂地以为社仓。仿晦翁待制,奏请赈贷平阳十乡细民,不计息。遇饥岁并蠲,其本君,雅暨父老而下,受汪令君无穷大恩。今承讣,巷哭路吊,念无以仰酬汪令君不报之德。今将立石阴均,刻曰:令君汪公,遗爱恩波,使十乡之民,世世子孙无忘。君雅等深知使君好善乐义,敢求亲墨大书八字,并专纪其事。简于是乎恻然,为之书且记。

林景熙《白石稿·阴均斗门记》:平阳濒海,而州水利多斗门。为大斗门八1,阴均为大斗门者,嘉泰汪令君季良所创也。今故碣犹在。

注释: 1)此句,“为大斗门八”,《遗书》中,“八”字原印为“入”,现据《苍南县志》订正。)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案:《姓谱》:汪季良,广信人。以开禧二年知平阳县,又《平阳县志》亦作“开禧二年任”。林记作“嘉泰”,未知孰是。

 

撰《陈规守城录序》。

《序》云:某有志于武备踰四十年,前数年始得《陈规守城録》,其言条理至详。某于是于守备顿省懐虑。待制陈公初镂版于九江,今士大夫罕见此书,见亦未必以为意。待制知某爱此书,取诸九江,以纳东嘉郡库。某即命多为帙,将以分遗士夫,以广国家武备。

 

志邹元祥墓碣。

《文》云:饶之乐平邹梦遇,字符祥。杨简之宰乐平,梦遇与乡贡自是相与从容。后简以职事至兰若,元祥见次近觉。某随通之,自是益澄明。元祥事亲至孝笃爱。诸弟其舅谓元祥“色温言约,神定气和,喜愠不形动容,周旋荘肃闲泰,其处事一扵义理,不可夺别,后进德厥效乃尔。嘉定四年春,赴礼闱罢而疾作,归而畧平。孟夏三日,命二子扶坐艮斋,还中堂与家人茗饮罢而殁。讣至永嘉,哭于燕堂,遣奠腊月,其子自得使弟自厚来,请志其墓。

 
 

五年壬申 (1212)     七十二岁

《本传》:帝遣使至郡讥察,使于简为先世契,出郊迎,不敢当,从间道走州入客位。简闻之不敢入,往来传送数四,乃驱车反。将降车,使者趋出立戟门外,简亦趋出立使者外,顿首言曰:“天使也,某不敢不肃。”使者曰:“契家子,礼有常尊。”简曰:“某守臣,使者衔天子命,辱临敝邑,天使也,某不改不肃。”遂从西翼偕进,礼北面东上,简行则常西,步则后,及阶,莫敢升,已乃同升自西阶,足踧踧莫敢就主席,使者曰:“邦君之庭也,礼有常尊。”简曰:“《春秋》:王人虽微,例书大国之上,尊天子也。况今天使乎?”持之益坚,使者辞益力,如是数刻,使者知不可变,乃曰:“某不敏,敢不敬承执事尊天子之义。”即揖而出。既就馆,简乃以宾礼见。仪典旷绝,邦人创见之,莫不瞿然竦观,屏息立。

《行状》:楮劵之秤提也,所至严酷以柱,后惠文从事。告讦成风,破家者相踵。先生寛平不迫,市价自豋。天子下使者,郡饥察使于先生为先世契,仪典旷絶,邦人创见之,使者反告于朝,曰:秤提若永嘉,可为法矣。后宪台亦以讥察奉朝旨行郡。先生礼逊之如初。然事体异,天使升阼阶西向坐,不终辞。

案:《宋史·宁宗纪》:嘉定四年(1211)十二月癸未,以会子折阅不行遣官,体访浙江诸州。考是年十二月乙卯朔癸未,则二十九日也,故以致郡事隶之五年。

 

简在郡廉俭自将,奉养菲薄,常曰:“吾敢以赤子膏血自肥乎!”闾巷雍睦无忿争声,民爱之如父母,咸画象事之。

《行状》:故事岁撷朱栾蒸馨木而化之,曰:柑香分遍朝路,号土物名品,又蠲楮眞柑介馈,费大苛扰。悉削去食用,甚菲设厨生埃。语家人曰:吾儒素为天子任抚字,敢以郡为乐,羞赤子膏血自肥乎?虽不督赋而财未尝匮,不设法不立额而课未尝亏。盖由亷俭自将不费于无艺,中孚感物而人自化服,不忍欺也。士咸向方知务己学,有冒同姓豋科者,既数年矣,忽大感悟,诣先生,缴纳出身,闻贵游狃声,乐事敖放,蹐然难畏相戒,曰:老子无乃闻乎悉庋置之一名卿,治第甚华,中有堂,尤伟丽。固常日交宾之所。先生往谒,特委蛇延之别馆,犹愧发颜间,豪侈顿消,兼并衰止,闾巷雍睦无忿争声。诸色讼者,虽逺渉甘心到郡庭受赌是杖,杖之终无怨。军民懐恋有父母慈,家家肖像祀之,愿阿翁寿。

 

《天启慈溪县志》1:刘厚南调瑞安尉,杨文元守温州,以其勤于奉责奏之,累阶禄秩,皆有能声。

注释:  1)《天启慈溪县志》,是现存最早的慈溪县志,对于研究慈溪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天启(1621 - 1627年),为明朝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慈溪的县志,除《天启志》外,还有清雍正《慈溪县志》,光绪《慈溪县志》,民国《慈溪县新志稿》等。慈溪县城自慈城迁至浒山(今为慈溪市)后,又有新编《慈溪县志》。征集旧志23683卷,19894月起开始编纂分编稿和总纂稿。至19914月脱稿出版。新编县志首置概述、大事记,中列专志28篇,后殿丛录。以文为主,辅以图表、照片,共153万字。

《永嘉县志》:戴蒙,字伯养,其先由闽徙永嘉,居柟溪。绍熙庚戌,用閝门舍人戴勋牒改名楙。中第,调吉水尉。弃官,从朱晦庵于武夷。因念假途易名之,非改旧名。应乡举再试不隽,曰可以止矣。郡守杨简荐于朝,后诏以原名复官。

 

《温州府志》:吴濚,字子量,永嘉人。淹贯经子,讲学于郡南吹台1,塾从游甚。杨简知州,事礼之,因易名慈湖,塾地有湖,亦名之曰慈湖。

注:(1)吹台,指温州吹台,位于温州市瓯海区中部。

案:《浙江通志》:吴濚,永嘉人。淳佑元年进士,则相后近三十年,疑误。

 

《东昆仰止録》1:周坦,字平甫,平阳人,执经慈湖之门。

《白石稿·二薛先生文序》:永嘉自许少伊周恭叔、刘元承受业于程门为最先。薛氏玉成学于慈湖杨敬仲。刊华据实,犹程门绪余。

《吹剑録外集》:薛疑之,字季常,号玉成,永嘉人。作《伊洛源流谱》。

《平阳县志》:薛疑之卒,慈湖志其墓。

注释:(1)《东昆仰止録》:郑思恭著。郑思恭(1566-1646年),字允之,号太和,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县城)坡南人。少年时即立志圣贤之学,又习闻父辈应德成等忠义之论,德操高尚。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岁贡,选授永康训导。他设会课以督诸生学习,损俸银添置教具,赈济贫困生员,驿宰丧不能葬,赠以银两,因此很得永康人敬爱。其父年迈,思恭屡次归省不忍离去。后升蓝山教谕,遂辞职回乡侍奉父亲终身。浙江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特为建坊,额题“师儒侍养”,以表扬他的孝心。其父得思恭承欢,直到90岁才去世。著有《易学金针》、《性鉴摘题》、《左国精髓》、《乡居琐言》等二十六种,今存者有《东昆仰止录》、《南雁山志》。明亡,清朝剃发令下,思恭不胜悲愤,乃著《容窗论世》、《见危长啸》二书以见志,遂仿效伯夷叔齐,不食而死。远近士大夫皆哭以诗,裒为《南海鸣义集》。

 

朱彝尊《经义考》1:胡一桂曰:汤建,字达可,号艺堂,温州乐清人,交于杨慈湖,有《周易筮传》。

注释:(1)《经义考》为清朱彝尊考证历代经籍存佚的著作,凡三百卷。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遗书》:《赠陈伯量书》。

《书》云:都昌陈伯量主平阳簿,同寅两周星,从容话别,次复求数语以行。

 

《西山集·徐凤墓志》:字子仪,浦城人。年三十九,举于乡。明年,中进士。教授温州。年甫三十余,善开迪,不严而威,更三太守,皆敬之。慈湖杨公谓:“可与语道。”嘉定十二年,给笔札于玉堂之庐,以十七年卒。年四十有八。

案:《温州府志》:徐谊为教授,无年月。以墓志推之,嘉定元年(1208),子仪年三十二,先生知温州在嘉定三年,当亦其时同官也,故附于此。

 

《本传》:迁驾部员外郎,老稚扶携缘道,倾城哭送。

《行状》:五年,除驾部员外郎,去之日,老穉累累争扶拥缘道,曰:“我阿翁去矣,将奈何?”倾城出,尽哭。有机户尝遭徒,亦手织绵字为大帷,颂徳政。叶侍郎适书别先生,云:“执事二年,勤治公私,交庆惠利所及戴,白老人以为此未有载于竹帛,形于图绘,云聚山积,欢沸井里。”此实录也。后十余岁,上庠知名士犹极谈邦人去思未艾,且谓当时眞有三代之风。

入对,言尽扫喜顺恶逆之私情,善政尽举,弊政尽除,民怨自消,祸乱不作。改工部员外郎。

《行状》:改除工部。上殿,言:臣有当今第一急务告于陛下,世俗常情喜顺恶逆,故其相与率多奉承,虽于同官明知其过而不敢言,恐拂其意,终将害己,习以成俗,牢不可破,故虽明知吏部注授不问贤不肖,而不敢革,恐拂不肖者之情也。虽明知择贤久任为上策而不敢行,以员多缺少,恐不贤者不任而拂其情也。以至中外狱吏棰楚取赂,以直为曲,寃苦无告。当职惮烦受成,吏手同官拱黙,不复审听囚辞,州县承帖,吏卒困苦,小民万状,同官虽知,不敢告长官,亦视为常,恐拂其属,姑容之。上官刚德,始或案奏,其漏网者,多矣。民怨吏,卒怨官,遂怨及朝廷。臣大惧中外积怨之久,一夫吠呼,从之者如归市。今圣朝虽有善政,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节节盗起,皆乘民怨。愿陛下明谕大臣,有长官能受逆耳之言,小官喜于闻过、或知过能改,特表章之。布告天下,切勿以为小善而忽之也。尧舜舎已从人,成汤改过,不吝改过之善。惟孔子知之,后世罕知。非表章布告使天下改观,则众以改过为耻,此诚治乱安危所繋。人性本善,朝廷重赏导之于前,御史监司绳之于后,庶几愿闻过求忠告者,多尽扫喜顺恶逆之私情,善政尽举,弊政尽除,民怨自消,祸乱不作。上嘉纳之。

 

六年癸酉 (1213)     七十三岁

《本传》:轮对,以择贤久任为言,迁军器监1,兼工部郎官,转朝奉大夫。

注释:(1)古代官署名。唐武德初年有武器监,后屡废置,开元三年(715)置军器监。十一年,废为甲弩坊,属少府。十六年,复置,掌缮治甲弩,按时交纳武库。有监及丞。所属有弩坊署、甲坊署。宋初,三司胄案主管制造兵器,无专官。熙宁六年(1073)废胄案,置军器监,以侍从官判监事。元丰改制。置监、少监、丞、主簿等专官。所属东西作坊,与各州都作院掌造兵器、旗帜、戎帐、什物,依规定制作程式,按兵校工匠制作精粗利钝以为赏罚;作坊物料库掌收铁锡、羽箭、油漆等物;皮角库掌收皮革、筋角,以供作坊之用。南宋初年置御前军器所。建炎三年(1129),并军器监于工部,并都作院于军器所。绍兴三年(1133)后,又陆续置官。南宋后期,制造兵器等事主要归工部军器所,军器监事务稀简,成为储才之所。

《行状》:六年,轮将对。先生谓:五十年深思熟虑,无出择贤久任之上策。既累告于上矣,他何言。即此说行天下事,自无不治,此而未竟,又将旁举细务,姑尝试具奏牍,简不能是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况告君乎。复详札申斯旨。

又迁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兼实录院检讨官。

《行状》:先生不乐用磨勘。初,员郎时,迟数岁不转,一故旧自尔相料理。此日,亦部长贰白堂转之。先生犹申省乞寝。免。除将作监,兼国史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

案:《遗书》《将作军器二监诗》当作于是时。

 

《遗书》:夏六月,冢妇冯氏卒。

《墓铭》:冯氏,名媛安,字婉正,恪之妻。孝友笃至,静专无故不出户,病久语其子林曰:“我虽病,实未尝病,生如死,死如生。”以嘉定六年六月十七日卒。

 

《遗书续集》:铭王德高墓。

《墓铭》:王镐,字德高,世为鄞人,后徙慈溪。弱冠与乡贡,继登太学,登进士科,尉江州湖口,调会稽丞。嘉定六年(1213)三月丁未卒,年七十九。十一月丙申,葬于金川乡施隞。

 
 

七年甲戌 (12140      七十四岁

《本传》:转朝散大夫。

《行状》:七年以两院进御集实録,转朝散大夫。

《遗书》:二月葬冢妇冯氏于象山县之崇仁里。

《墓铭》:卒于嘉定六年(1213)六月。越明年,祖奠遣而归里,至二月丙申,葬。

 

《本传》:金人大饥,来归者,日以数千万计。边吏临淮水射之。简戚然,曰:“得土易,得人心难。薄海内外,皆吾赤子。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靳斗升粟,而迎杀之,靳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也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会有疾,请去益力,乃以直宝谟阁,主管玉局观。

《行状》:虏大饥,北民襁属归我,蜂聚蚁壅,日数千万计。边吏间不知大体,列弓弩,临淮水射之退。先生戚然,曰:“得土地易,得人心难。三代之得天下也,得其民也。况薄海内外,皆吾赤子。不幸中土人落腥膻,一旦饥驱,故民出涂炭,投慈父母,顾与之靳斗升粟,而迎杀之,靳脱死,乃速得死,岂相上帝绥四方之道也哉。”即日上奏,哀痛言之。不报。后十日,当面对,复谓:方今上策,无过择贤久任,累白庙堂亦已寝知择贤久任之味,云且有验矣。但朝廷承袭久例,科举取士,专尚虚文,大壊士子心术。吏部注授,专以资格,不考才徳,郡守例二年为任,知县三年,余京官选人,各有定例。不肖者,前后踵接,故妄作害民,致怨招祸,大盗累起。朝廷又惮改作,甚非祖宗所望圣子神孙之意。今兵帅多非其人,军人懐怨。有语谓:用命者,无恩泽;不战而走者,擢用。将帅全才难得,其有智勇,不刻剥得士卒心者,不可谓无楮劵,大失信。民对泣痛怨,后虽稍寛而有秤提。州郡过严,民甚寃苦。又盐法累改失信。旧以年月日次第支盐,今定旧钞二分、新钞八分,故旧钞几于无用。客子怨深至骨,军器物料尚欠,客子若千万缗,不知已未支还。又放散军人失所,深怨不知已,未根刷收拾。最有一大利害,习俗常谈,以大公至正之论为迂阔,以趋时苟且权谲之术为通才。权术苟且暂遣目前,而人心不服,上帝不与,祸其在后。此国家治乱安危所繋。孔子曰:一物失理,乱亡之端。苟违此道,民畔如归。惟陛下明察静思。大臣亦虚己求言,闻过愿改。君臣同心,则天下被如天莫大之恩。已乃叹曰:吾亦老当去矣。犹未已耶,会有疾,遂连乞假。

先生自永嘉后告老,丐祠之章又十余上。每切切乎道义,谓:有国者,由乎道义,则上当天心,下合人心。有家者由乎道义,则上可以事君亲,下可以临民。某踰七十又几年,三入修门,四经陛对,言无可采,泽不被于天下,徒缀班列,不去义乎?不义乎?至此,又极言当去之义,愈明愈确而请愈力,遂除直寳谟阁主管成都府玉局观。

 
 

八年乙亥 (1215)     七十五岁

《行状》:其领玉局而归也,门人益亲,遐方僻峤,妇人孺子亦知有所谓慈湖先生。岿然天地间,为斯文宗主泰山乔岳,秋月独明也。始传《古文孝经》,传《鲁论》1而厘正其篇次。

注释:(1)《鲁论》:即《鲁论语》。《论语》的 代传本之一。相传为 人所传,是今本《论语》的来源之一。《汉书·艺文志》:“传《鲁论语》者, 常山 都尉 龚奋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丞相 韦贤 鲁扶卿 、前将军 萧望之 安昌侯 张禹 ,皆名家。 张氏 最后而行于世。”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 兴,传者则有三家,《鲁论语》者, 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按,三家指传《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家。 张禹 所传《论语》,以《鲁论》为本,既传于世,故后世又称《论语》为《鲁论》。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韩愈 )既死, 张籍 )祭诗有‘《鲁论》未讫注,手迹今微茫’,则知 晚年尝注《论语》未讫而绝笔。” 吴骐 《塞下曲》:“为言侍子今无恙,初在京师读《鲁论》。”

九年丙子 (1216)     七十六岁

《遗书》:夏,偶书诗二首。

其二云:

行年七十有六,随世名言则然。

应酬衮衮万状,变化离坎坤干。

人情曲折参错,动静多寡后先。

孰有孰虚孰实,无髙无下无边。

清明靡所不照,一语不可措焉。

先圣为是发愤忘食,某也何敢空度岁年。

 
 

十年丁丑 (1217)     七十七岁

《遗书》:《偶书诗》二首,《咏春偶作诗》二首。

《偶书诗一》云:

新年七十七,是虚不是实。

我心包太空,有无混然一。

比日腑臓作,示病而无疾。

慿栏拱翠峯,可咏不可诘。

又,《家记九》:孟秋朔日食,望月食。汲古云:“日月薄食,或谓天之定数,非与?”先生曰:“日食虽因日月交会,而历家亦莫能皆中。历家咸服唐一僧之精,而一行所中十仅七八。诸儒泛闻历算 每中不究其详,遂归之定数。此言害道。”

《慈湖从祀録》:曾汲古,字子浚,庐陵人,慈湖门人。

《遗书·复礼斋记》为汲古之父作;《安止记》为汲古作,皆汲古自为之记。

 

十一年戊寅 (1218)     七十八岁

《遗书》:志叶佑之妣张氏墓。

《文》云:叶元吉,名佑之,母孺人张氏,故将作监丞(讳允恭)之女。归司农寺簿大显。简至吴,元吉来访,执礼甚恭,自言弱冠,志扵学,而未得其方。得先生“絶四碑”读之,知此心明白广大。自谓读书行己,不敢起意。复寐中闻更皷声而觉,曰:此非鼓声也。终夜不寐夙兴,见天地万象万变,明暗虚实,皆此一声,而目前若常有一物,及一再闻先生警诲,此一物方泯然不见。元吉弱冠,与贡孺人不以为喜。及见简归道。简言,且谓若不见先生,止扵半途。扵是喜甚。简访元吉,孺人已疾病,命二女,听扵屏间,尽记简之言以告。孺人举手,曰:幸甚。吾儿得此扵先生也。吾死无憾矣。垂絶,神气清明,无一语差。时嘉定十有一年(1218)十有一月乙未终于正寝卜以明年正月庚午,祔于吴县至德乡陆公原寺簿之墓。

案:《遗书》有《示叶元吉诗》。

又,《续集》有《叶元吉请书》。

 

《宋元学案·慈湖案》:张端义,字正夫,郑州人。居于吴,即朱长文乐圃故址。一时耆艾,如慈湖、说斋、鹤山、菊坡、习庵,皆从之游,而尤服膺其中表。叶元吉亦慈湖高弟也。

《遗书·吴讲义》一章。

注:《吴县讲义》,即《吴学讲义》。

陈世崇《随隐漫録》:慈湖《题平江府泰伯庙诗》一首。

案:先生至吴年月无考。玩《叶母墓志》中语,当在是年。《志》亦作于吴地。王鏊《姑苏志·县学》:旧有杨慈湖祠。当以其讲学之地而祀之。

 

《咸淳临安志》:撰《临安府学记》。

《记》云:嘉定九年(1216),京庠典教袁肃、黄灏顾瞻先圣之宫与讲学之所,卑陋不足使人兴敬,告于帅,请于朝。明年孟春经始,越壮月告成,始克鼎新大备,属简识其事。简行年七十有八,日夜兢兢,一无所知,曷以称塞。

 

十二年己卯 (1219)     七十九岁

《本传》:升直宝文阁主管明道宫。

《行状》:十二年除直宝文阁、杭州明道宫再任。

 

《遗书》:志钱子是妣徐氏墓。

《文》云:简扵淳安钱子是至契。子是先已觉,简刬其碍,遂清明无间。后遣其冢,子槱奉书至,并其妣氏家传,请志銘其墓。槱,字诚甫,近扵嘉定十有二年(1219)元夕,一日有觉。至晦日又大通。呜呼。子孙皆觉,载于家传,亦垂不朽。奚假志铭。诚甫以此纸告于父。

《宋史·钱时传》:慈湖门人钱时,字子是,淳安人。以《易》冠漕司,官史馆检阅。

李德恢1《严陵志》:时游慈湖之门,慈湖喜曰:人心背驰,不知其几,惟子是超然有觉,又能启迪。其乡人士大书“融堂”二字赠之,学者称“融堂先生”。

注释:(1)李德恢:明代严州知府。《严州府志》二十二卷 明李德恢纂修 明弘治六年刻嘉靖增补刻本

《宋元学案·慈湖案》:洪梦炎,字季思,号默斋,与融堂同登慈湖之门。

《遗书·默斋记》:季思请铭其斋,简铭之曰:“默”。

《严州府志》:洪梦炎,字季思,淳安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官差知衢州。

《宋元学案·慈湖案》:洪赜,字君实,后字本一,淳安人。淳安自融堂为慈湖高弟而赜之族祖。洪梦炎亦登其门,故淳安士,皆为慈湖之学。

 

撰《敬止记》。

《遗书》:钱槱《敬止记跋》:大人结茅家旁小山。先生命之曰“敬止”。求说,先生曰:“敬止”无说,简当为之记。明日授以此文。

又,《赠钱诚甫书》:诚甫远访从容,近月问答,亦详矣,将归侍复求言。

 

十三年庚辰 (1220)     八十岁

十四年辛已  (1221)    八十一岁

《本传》:除秘阁修撰1,主管千秋鸿禧观。

注释:(1)秘阁修撰:宋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置为贴职,用以待馆阁之资深者,多由直龙图阁迁任。

《行状》:十四年,除秘阁修撰,绍兴千秋鸿禧观。

《纯德编》:嘉定十四年(1221),邑令赵崇遂属乡先生杨简题纯德庙额。

《纯德编·赵崇遂与慈湖先生书》:崇遂拜启,汉董孝君以我章圣朝膺纯德封号,业蒙椽笔,采纯德字题庙矣。迩者进士李伯英请并定神龙张孝子之祠,伏念两君子,立子极同臭味必合。或别立一庙,固善。即同室而享,亦可也。今诸缙绅定议入董庙内,行礼有日,希先生早贲以襄其成。

案:张虙撰《张孝子配董孝子庙记》尾云:嘉定十四年,孟秋朔日记。

《宝庆四明志》:张无择,句章人,性笃孝。父卒,负土营葬,七日绝浆,三年不栉。

又,慈溪县令赵崇遂,嘉定十二年五月任,十五年正月离任。

 

十五年壬午 (1222)     八十二岁

《本传》:特授朝请大夫,右文殿修撰,主管鸿庆宫,赐紫衣金鱼。

《行状》:十五年,授右文殿修撰,南京鸿庆宫。

 

十六年癸未 (1223)     八十三岁

《本传》:进宝谟阁待制,提举鸿庆宫,赐金带。

《行状》:十六年,除宝谟阁待制1

注释:(1)宋官名。宝谟阁,嘉泰二年(1202)置,藏光宗作品。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

 

《成化四明志》:陈埙丁父丧。从慈湖读礼。

《宋史·陈埙传》:埙,字和仲,鄞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调黄州教授。丧父考,古礼制时祭仪制祭器行之。忽叹曰:俗学不足学。乃师事杨简,攻苦食淡,昼夜不怠,累官国史编修,实录修撰,出知温州。

案:和仲学礼慈湖,不详年月,而《本传》言“免丧后,注处州教授,以去时在理宗即位前”,故列于此。

《宋元学案·慈湖案》:埙,号习庵,慈湖大弟子。自袁正叔外,习庵其最也。

《鲒埼亭集外编·石坡书院记》:“慈湖弟子遍于大江以南,《宋史》举其都讲为融堂钱氏。予尝考之,特以其著述耳,若其最能昌明师门之绪者,莫如鄞之正肃袁公蒙斋、侍郎陈公习庵,及慈之宝章桂公石坡。顾袁、陈以名位,而桂稍晦。今慈湖东山之麓,有石坡书院,即当年所讲学也。”“石坡讲学之语,皆本师说,曰‘明诚’,曰‘孝弟’,曰‘颜子四勿’,曰‘曾子三省’,其言朴质无华叶,盖以躬行为务。”“故其生平践履,大类慈湖。石坡晚年最称耆寿,东浙推为杨门硕果,并于蒙斋、习庵,盖其道之尊如此。”

张时彻1《嘉靖宁波府志》:桂万荣,慈溪人,字梦协。庆元二年(1196)进士,由南康守,进直秘阁,迁尚书右郎,乞老归。筑石坡书院讲学其中。

案:石坡从学先生,无年月可考,故附于此。

注释:(1)张时彻(15001577),字维静,号东沙,又号九一,汉族,鄞县布政张家潭村(今属古林镇)人。曾为福建参政,官至兵部尚书。

 
 

十七年甲申  (1224)    八十四岁

《本传》:理宗即位,进宝谟阁直学士,赐金带。

《宋史·理宗纪》:九月乙亥,诏褒老儒,以杨简为宝谟阁直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

 

《遗书续集·遗桂协梦书》:梦协谓:“心之精神是为圣”,此,圣人之言,何敢不信?但学者所造有深浅。先圣曰“改而止”,谓“改过即止,无庸他求”。

《袁正献从祀録》:十二月志龙图阁学士袁燮墓。

《志》云:燮薨于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癸已,年八十一岁。是年十二月丙午,葬于鄞县阳堂乡穆岭之原,诸孤泣请简铭。简与和叔同讲学。和叔立朝光明,临终不乱,简不胜兴敬。

《真西山集·袁燮行状》:公之葬,杨慈湖公实为之铭,于公大节摹写尽矣。

罗大经《鹤林玉露》:袁和叔云:“非木非石,无思无为。”杨敬仲深爱其语,故铭其墓曰:“和叔之觉,人所未知,非木非石,无思无为。”

《从祀録》云:杨文元公所撰墓志不载《慈湖遗书》,故黄南雷、全谢山先后辑《宋元学案》,皆云“未见”。道光间,正献裔孙万经修治公墓,得此志于封土之下,因录而还置之墓上。

《鲒埼亭集外编·杨文元书院记》:忠定即逝,端宪正献亦下世,忠定之孙子仁,复请文元讲学。故其居碧沚也甚久。受文元之敎,终身不应召命。碧沚牙籖最富,文元因思修群书以正邪说,未就而卒。

 

理宗宝庆元年乙酉 (1225)     八十五岁

《本传》:宝庆元年,转朝议大夫、慈溪县南、寻授华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奉朝请。诏入见,简屡辞。

《行状》:慈溪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寻授华文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奉朝请,亲洒宸翰,屡颁诏旨,谓先朝耆德,朕心素所简记,令所在军州以礼津发赴行在。

先生卧病,控辞至于五、六。

《宋史·傅伯成传》:伯成,字景初。少从朱熹学,隆兴元年进士,授明州教授,累官宝谟阁直学士。宝庆元年,与杨简同召,以老病辞。

又,《真德秀传》:朝廷之上,以耆艾襃傅伯成、杨简。

高宇泰《敬止録》:穆陵即位,慈湖以列卿召对。上问曰:闻师相幼受教于卿。慈湖对曰:臣之所以教弥远者,不如此。上曰:何谓?对曰:弥远视其君如弈棋。上默然。罢朝以语弥远,对曰:臣师素有心疾,乞放归田。

注释:高宇泰,字元发,又字虞尊,号蘖庵,鄞县人。明《敬止录》,40卷,高宇泰撰,内容包括:沿革考、疆域考、城池考、山川考、谷土考、灾异考、岁时考、常年仓考、学校考、寺观考、坛庙考、方言考、荟菉考、海防考、武卫考、历志考。藏本为清抄本,在天一阁。

案:史言史弥远欲收众望,劝帝召傅伯成、杨简及柴中行,俱奉朝请,伯成、杨简辞不至。而据《敬止录》云云,及讣告辞云“作觐来归,胡疾不愈”,则先生固曾应召也。

 

《遗书续集》:志臧孺人蒋氏墓。

《墓志》:蒋氏名处定,简妣氏之侄妇,卒于宝庆乙酉,葬鄞县之桃源。

 
 

二年丙戌 (1226)     八十六岁

《本传》:授敷文阁直学士,累加中大夫1,仍提举鸿庆宫,寻以太中大夫2致仕。卒,赠正奉大夫。

注释:(1)中大夫:官名。秦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大夫,掌论议。东汉于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秩依次递减。《宋书·百官志》叙此,“太中大夫”作“中大夫”,应系误书。北周依《周礼》设六官,有中大夫,秩正五命,位似秦汉后的九卿、尚书等官。北齐始再有在大夫,与上大夫同为王国官。唐置为文散官第九阶,从四品下,宋为从四品,元丰改制后,以换秘书监,后定为第十二阶,金从四品上,元为从三品升授之阶。明为从三品。民国三年(1914)袁世凯定文官分九秩,中大夫为第五秩,简任,五年七月废。

2)太中大夫:官名。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唐、宋为文散官第八阶,从四品上。宋元丰属制用以换左右谏议大夫。后定为文官第十一阶,金称大中大夫,从四品。元升为从三品。明亦称大中大夫,为从三品加授之阶。

《行状》:授敷文阁直学士,加累中大夫,乃提举鸿庆,寻升寳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薨于正寝,享年八十有六。先生清明纯一,无生死异,属纩之夕,怡然如平常时。遗奏闻,特赠正奉大夫,官其后。如格赙银绢二百计。讣告词有云:作觐来归,胡不愈疾,士叹明师之失,国奚黄髪之询。学者观之,为之悲恸,乡闾孺慕走哭者交道,公卿大夫,士无遐迩,吊奠者交踵。四朝耆旧,百世宗师,生荣死哀,不愧不怍。娶林氏,封令人。二子。恪,承务郎,沿海制置司,准备差遣;克承家学,勉进未艾。,早亡。女三。嫁进士孙谊,宣教郎。知湖州德清县,童居善。宜倅舒公,讳璘,之子铣。孙男五。埜、□、基,在堂。孙女二。长嫁将仕郎韩夑曾孙金。呜呼!三代衰圣教熄,异端邪说,争鞭驾于天下,其后,传注以为经,章句以为学,洙泗家法徒存纸上之空言,穿裂剥蚀,舛于稂莠,学者信之愈笃,即所以遗害者愈深,求其真得我心之同然,洞照古圣于千载之上,无是理也。于赫我宋,笃生贤哲,而先生又挺出诸儒后。伏羲肇画,初无文义可传,孔氏遗书不从言语上得。本心本圣,无体无方,虚明变化,无非妙用。斯道也,尧以之安安,舜以之无为,禹以之行其无所事,汤以之懋昭,文王以之顺帝则,武王以之访洪范,周公以之师保万民,孔子以之为刚、为定、为繋、为笔削褒贬。是之谓中,是之谓极,是之谓秉。彝之,则茫茫千古,智探巧索,如瞶商律,如膜指杓。而先生得之斯道,于是大明,开后学之夷,涂扫羣迷之浮论,有功圣门大矣。盖由天资醇实,浑然不杂,是故立志也刚,进学也勇,而行之也有力。既大省,发终身以之勉竞,无湏臾微懈,且又克永厥寿,习久益熟,遂造纯明之盛。若先生,真所谓天民先觉者欤!

案: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慈溪甲稿》下注:宝谟阁直学士杨简,《先圣大训》下注:龙图阁学士杨简。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类》仍之考本传,学士以敷文阁直学士终。行状以宝谟阁学士终,未尝洊历龙图,陈氏误也。

 

所作书有《甲稿》、《乙稿》、《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记》、《石鱼家记》、又有《己易启蔽》等书。

 

《直斋书录解题》:《慈溪甲稿》二十卷。

案:今本《遗书》注有出《甲稿》者,而不及《乙稿》之佚,久矣。“溪”,疑“湖”字之讹。

杨士奇《文渊阁书目》:杨慈湖《冠记家记》一册、《婚礼家记》一册、《丧礼家记》一册。

《经义考》:杨简《冠记》一篇,《昏记》一篇,《丧礼家记》一卷,俱佚。

《百川书志》:杨简《家记》十卷。

案:今本《遗书》目卷七至十六为《家记》。

注云:《家记》三卷,分为十卷,即此书也。

 

《行状》:谓人皆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以“易”为天地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故面墙者比比。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私者裂之,私者自小也,先生是以有《己易》。

《宋史·艺文志》:杨简《己易》一卷。

《经义考》:陈一桂曰:《己易》一卷,只作一大篇,自包羲氏一画阳一画阴论起,至八卦六十四爻。卦爻辞大要谓“易者,己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桐江詹阜民子南刻之新安郡斋。

曾熠《己易序》:《杨先生己易》,先生曩宰乐平时,尝加删订。熠得其本,因谒知丞赵公是正之,锓木以贻同志,或者犹谓先生复有所改。近赵公为转致先生之前而先生不复加损,则此为定本矣。夫《六经》、《论语》之书言天下之义,备矣。迨孟氏兴而出性善、养气之说。自孟氏没,更秦历汉,以至于今,前圣之意隐然而未发者,乃有横渠之《西铭》。虽然,《西铭》之意认天地为一家,而《己易》一书悟天地为一己,其流行发见,精神毕备,厥功益大。学者诚能沉潜而反复之,其于一理浑然之中,知其万物森然莫不具在反诸吾身,觉其机之动而体验推放之,虽驯造圣贤之域,可也。

《四朝闻见録》:慈湖改太极图为※,以为周子之说详,简之说易。其意盖不取无极之说,以为道始于太极而已。

《行状》:学者不反其所自有而或陷溺于诸子百家之意说,纷詉簧鼓,疑是支离,坐充其中,卒莫见道,先生是以有《启蔽》。

《经义考》:杨简《易学启蔽》未见。

 

《四库全书总目》:《杨氏易传》二十卷。

《遗书》有《周易解序》。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1:《慈湖易说》二十卷。

《经义考》:《慈湖易解》十卷存。

《四库全书提要》:《杨氏易传》二十卷

蔡国珍2《慈湖易传序》3:慈湖先生云:少读《易大传》,惟爱“无私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其传益则以“善之不能为,过之难改,皆始于意”。意本于我。知我本无体,复何迁而何改?传震又曰:人惟知恐惧修省学者事耳,谓易道精微,不在是。持是见者,不惟不知“易”,亦不知恐惧修省。夫曰“不能为”,曰“难改”,曰“恐惧修省”,则何尝不责人之致力。特其所以致者,在何思何虑而不失其寂然者耳。盖用力于其本而不泛用者也。譬之操舟者然。顺流帆风楫棹,随之瞬息千里,是不操之操,操更力耳。庸可以无操之迹,遂谓其不操舟也。审然者不惟益易且益学者哉。吁!此与苏传均易之羽翼也。顾湮没久矣。待今而始传信大宝之显晦有时哉。

注释: 1)《绛云楼书目》又称《牧斋书目》, 是历史名人钱谦益编撰的家 藏书目。谦益,字受之,号牧斋、东涧、蒙叟,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 卒于清康熙三年 1664),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登进士第,官至詹事礼部侍郎。入清,授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无论在他生前还是身后,钱谦益都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

2)蔡国珍,字汝聘,奉新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乡人严嵩当国,欲罗致门下。国珍不应,乞就南,为刑部主事。盗七十余人久系,谳得其情,减释过半。就改吏部,进郎中。出为福建提学副使,以侍养归。遭母丧。服除,遂不出。家居垂二十年。张居正既卒,朝议大起废籍。万历十一年,仍以故官莅福建。迁湖广右参政,分守辰沅。洞蛮乱,将吏议剿,国珍檄谕之,遂定。历浙江左布政使,以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召为左副都御史,历吏部左、右侍郎,与尚书孙鑨、陈有年综核铨政。擢南京吏部尚书。

3)《慈湖易传》:即《杨氏易传》,二十卷 (明刊本) 宋杨简撰。明刘日升、陈道亨刊, 蔡国珍序。

 

《五诰解》四卷。

《文渊阁书目》1:杨慈湖《五诰解》一册。

《四库全书提要》:昔韩愈称“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宋儒如吕祖谦《书说》,亦先释周诰而后及虞、夏、商书。盖先通其难通者,则其馀易于究寻。简作是书,惟解《康诰》以下五篇,亦是意也。此书世久失传。朱彝尊以为“未见”。今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案条荟萃,惟阙《梓材》一篇,馀皆章句完善。谨依《经》文前后,厘为四卷。

注释: (1)《文渊阁书目》是明初国家藏书的第一部书目。明初国家藏书是以元内阁所藏宋、金、元三朝典籍为基础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北伐军攻入元大都,大将军徐达尽收元内阁图籍送回南京。以后,明政府又广求遗书,国家藏书日丰。明成祖迁都北京,收贮于左顺门北廊,明英宗正统年间,移贮至文渊阁。正统六年(1441),少帅兵部尚书兼华益殿大学士杨士奇等,始以文渊阁说贮书籍,颇多“本朝御制及古今经、史、子集之书,自永乐十九年南京取来,一向于左顺门北廊收贮,未有完整书目”,故为打点清理,逐一勘对,编置字号,厘定部类,写成书目一本,名曰《文渊阁书目》。

 

《慈湖诗传》二十卷。

《遗书》有《诗解序》。

案:文渊阁书目:《慈湖诗解》八册。焦竑《国史经籍志》,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俱作《慈湖诗传》。·

《经义考》:《慈湖诗解》不传,亡其卷目。

《四库全书提要》:是书原本二十卷,焦竑《国史经籍志》及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尚载其名,《经义考》注曰已佚。今海内藏书咸集秘府,而是书之目阙焉,则彝尊所说为可信。今从永乐大典所载裒辑成编,仍勒为二十卷。又从《慈湖遗书》内补录《自序》一篇,《总论》四条,而以《攻媿集》所在楼钥与简《论诗解》书附于卷首,其它辨论若干条各附本解之下,以资考证其总论《列国》、《雅颂》之篇。《永乐大典》适缺,无从采录。其《公刘》以下诗十六篇,则《永乐大典》不载,岂非如吕祖谦之《读书记》,独阙《公刘》以下诸篇?抑在明初即已残缺耶?是书大要,本孔子“无邪”之旨,反复发明。其它笺释文义间有附会穿凿。然其于一名一物、一字一句,必斟酌去取,旁证远引,曲畅其说。其考六书则自说文《尔雅》,释文以及史传之音注,无不悉搜。其订正训诂,则自齐、鲁、毛、韩以下,以至方言杂说,无不博引。可谓折衷同异,自成一家之言。

《攻媿集·答杨敬仲论诗解书》:钥蒙示教《诗解》,以病故相仍,近始读,竟荷开,发鄙陋至多,感叹击服之余,恨未得一遂请益于门下。若夫发明无邪之思,一贯之旨,天人同心,大道至平,古说虽尽信,虽载之《左传》者,亦不可据。释文亦多好异音;诗人讽咏或有包于事实制度名数,不尽合于礼典;先王皆在商,世难拘以周礼、文王以服事;商不应作礼乐。如此类,未易槪举,皆前辈之所未发者,尤用服膺。然惟尊意,每不自以为足,而欲人之言。钥亦不能自己,欲效所见。试陈其甚明者,正欲反复论辩,以归至当。非与之厚非,爱此书之深不及此也。

 

《直斋书録解题》1:《孔子闲居讲义》一卷。

《行状》:人皆徇目为见,徇耳为闻,而不明夫哀乐相生,不可见闻之妙,不明夫礼乐无体无声之妙。先生是以有《闲居解》。

《文献通考·经籍志》2:《孔子闲居讲义》一卷,杨简撰。

案:《遗书》卷二十,为《孔子闲居解》,亦见于《先圣大训》卷一。

注释: 1)《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撰,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陈振孙平生好藏书,累积藏书 5万余卷,他将对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历20年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该书收录丰富,体例较完备,记载较全面,为后世所重视,在考证古籍存佚、辨识古籍真伪和校勘古籍异同等方面均起过重要作用。

2)《文献通考》,简称《通考》,马端临编撰。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和《通典》、《通志》合称“三通”。

《延佑四明志》:亦作《闲居解》。

曾熠《孔子闲居解序》:熠侍教于知丞赵公,尝言杨先生着《孔子闲居解》。熠请之而未获也,乃寄示诚足以开示后学。因录本以传之。夫孔子之言见于六经,论孟者,人所尊信。惟大学中庸,先儒所推尊,故学者讲诵至若“孔子闲居”,昔贤未尝留意。今先生首发明而诲解之,得非所谓五至三无皆斯人良知良能,苗裔发见于心端,诚可体察而用力者欤。彼坐谈高远而不隐诸内心者,可以自省矣。

 

《宋史·艺文志》:《春秋解》十卷。

《遗书》有《春秋解序》。

 

《古文孝经解》一卷。

《文献通考·经籍志》:中兴书目:杨简《古文孝经解》一卷。

案:《延佑四明志》作《古文孝经传》。

 

《延佑四明志》:《论语传》。

《文献通考·经籍志》:《曾子注》十卷。

《遗书》有《曾子序》。

《直斋书录解题》:《曾子》二卷,凡十篇,具大戴礼,后人从其中录出别行。杨简注。

《行状》:始传古文《孝经》、《鲁论》。

 

《直斋书录解题》:《先圣大训》六卷。

《遗书》有《先圣大训序》。

《文献通考·经籍志》:杨敬仲取《礼记》、《家语》、《左传》《国语》而下诸书,凡称孔子之言,类为此编。

钟音《浙江采集遗书录》:《先圣大训》六卷,杨简辑,采《经传》诸子中孔子语,分列篇第,加以注释。今本为明万历间焦弱侯所藏。明州守张翼轸得而校刊者。

注释:《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繁体竖排版)(上册)》和《浙江采集遗书总录(繁体竖排版)(下册)》。自汉代以来,目录版本学家为历代公私藏书留下了数量庞大的书目题跋著作,这些书目题跋对于考察典籍的版本渊源、藏奔流传、校勘辑佚等,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莫不由此。

《四库全书提要》:秦、汉以来,百家诡激之谈,纬候怪诞之说,无一不依托先圣为重,庞杂芜秽,害道滋深。学者爱博嗜奇,不能一一决择也。简此书削除伪妄,而取其精纯;刊落琐屑,而存其正大。其间字句异同,文义舛互,亦皆参订斟酌,归于一是。较之《薛据集语》,颇为典核。求洙泗之遗文者,固当以是为骊渊矣。

 
 

《郑氏二老阁书目》1:《石鱼偶记》一卷。

案:是书为慈溪二老阁刊版,计载“经解杂说”五十六条。

注释: 1)郑氏二老阁:浙东藏书之家,除范氏夭一阁外,当推郑氏二老阁。二老阁经历了二百二十多年、其历史之久,在我国古代藏书楼中也是罕见的。 二老阁是清初慈溪人郑性承其父郑梁遗志建立的。郑梁字禹梅,初号香眉,因慕白一乐天和苏东坡的为人,自呼香眉山主,继号踊庵,后号寒村,拜黄宗羲为师。康熙二十七年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任文武会试同考官,出守高州。闻父逝,悲痛成病.半身残废,便改名风,字半人。郑性,字义门,号南溪,一生未曾做官,师南雷黄氏之学,表彰不遗余力。后来,郑性在家乡建一阁(今宁波慈城半浦村),纪念郑溱和黄宗羲这两位老人,故称“二老阁”。

 

《百川书志》1:《纪先训》一卷。

《浙江采集遗书录》:《慈湖遗书》后附记家训七十一条。

案:今本《遗书》卷十七为《纪先训》。

注释: 1)《百川书志》,明代私家书目,高儒撰,凡二十卷,是一部私人藏书目录学,按经、史、子、集分类,书目下有简要的内容介绍。

 

《遗书目》:诲语、训语。

《遗书》:赠汲古所编《诲语》并傅正夫所编《慈湖训语》皆与《家记》大意相同。

《西山集·跋慈湖训语》:慈湖先生之道,学者所公尊,顾尝侧听诸公,间或不能无窃议者,泯心思,废持守,谈空妙,略事为也。今观正夫所録。有曰:无思甚妙,思之正亦甚妙。又曰:徒思不可为学,不思如何是学。然则先生之学,其果泯心思耶?曰:学未纯熟,不可,不可废守。又曰:敬以守之。于意态未动之先,守定用力,自然光明。先生之学,其果废持守耶。至于言道,以本心为正,言德意直心为主,则其为论至平实,既与谈说空妙者不同,而与当世之务,讨论区划若指诸掌,又非脱略事为者也。是四者,皆异乎所闻。至其为说有曰:身莫如敬。书曰:钦,曰谨,曰克艰,曰孜孜,曰勤恤。三五盛际,君以此命臣,臣以此戒君。盖灼知不敬则此心易动,敬则此心不动。心微动,百过随之;此心不动,常一常明。呜呼,斯言至矣!非正夫之心与先生贯通为一,岂能传之。简牍不失其真哉。然则先生之言固有功后学,而正夫所録又有功于先生者也。

《陆子学谱》1:傅侹,字正夫,南城人。学于杨简,为高弟子。尝辑简议论经籍,又训诲弟子之言为《慈湖训语》。

《宋元学案·槐堂集》:正夫之兄道夫尝问答于慈湖。慈湖遗之书云:道夫昆仲俱觉。

《蒙斋集·书慈湖遗书稿后》:先生之言多矣。门人冯兴宗、周之德取训语之要,聚为一编,属甫刻梓,以恵后学,或者并所取太少。甫言之曰先生岂多言哉。先生居处,无一惰容,接人无一长语,作字无一草笔,立朝大节,正直光明,临政子民,真如父母,是皆先生纯纯皜皜之妙。先生尝侍象山,发本心之问,举扇讼是非以答,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后守永嘉,谒先圣,谓自幼学,壮而始觉,觉此心澄然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日用云为,无非变化。呜呼!先生之学,师先圣,师象山,吐于言辞,的的真实。一编已多矣奚其少。

注释: 1)《陆子学谱》,二十卷(江西巡抚采进本),清朝李绂撰。《四库提要》称“是编发明陆九渊之学”。首列八目,曰辨志,曰求放心,曰讲明,曰践履,曰定宗仰,曰辟异学,曰读书,曰为政。次为友教。次为家学。次为弟子。次为门人。次为私淑。而终之以附录。考陆氏学派之端委,盖莫备於是书。惟其必欲牵朱入陆,以就其晚年全论之说,所列弟子如吕祖俭之类,亦不免有所假借。是则终为乡曲之私耳。

 

陈著《本堂集》1:语录。

《本堂集·与曹久可书》:近全本心所求《慈湖咏春诗稿》及所刊《语录别集与时议》梓,本堂所见者,久归于毁,今则无从访得之。

《成化四明志》:陈著,字子微,号本堂,鄞人。登文天祥榜进士,为著作郎,官临安通判。

《宋元学案·慈湖案》:全晋孙,字本心,学于和仲,杨文元私淑高弟。曹汉炎,字久可,慈溪人。慈湖、杜洲二院堂长。

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律解辨疑》一卷。

注释: 1)《本堂集》九十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宋陈著撰。著,字子微,号本堂,鄞县人,宝祐四年进士,官著作郎,出知嘉兴府,忤贾似道,改临安通判。是集凡诗三十四卷、词五卷、杂文五十五卷。据其原目,尚有《讲义》二卷。此本有录无书,盖传写佚之矣。宋代著作获存於今者,自周必大、楼钥、朱子、陆游、杨万里外,卷帙浩博,无如斯集。惟其诗多沿《击壤集》派,文亦颇杂语录之体,不及周、楼、陆、杨之淹雅。又奖借二氏,往往过当,尤不及朱子之纯粹。然宋自元祐以後,讲学家已以说理之文自辟门径。南渡後辗转相沿,遂别为一格,不能竟废。且真德秀作《文章正宗》,甄别最严;胡寅作《崇正辨》,攻驳尤力。而德秀《西山集》、寅《斐然集》为二氏操觚者不一而足,亦未可独为著咎。披沙简金,时有可采。宋人旧帙,固不妨存备一家也。

 

《四库全书总目》:《慈湖遗书》十八卷,《续集》二卷。

《直斋书录解题》:《慈湖遗书》三卷。前二卷杂说,后一卷遗文。

《浙江采集遗书录》:《慈湖遗书》六卷。一卷,《易说》、《己易》。二卷为《诗》、《书》《春秋》说。三卷为《礼记》、《孝经》说。四卷为《四书》说。五卷为杂文。六卷为《诗》。书后附“记家训七十一条”。

案:此本明万历间,慈溪杨世思、陈光弻刊,杨守勤校,题曰:《慈湖遗书节钞略》,潘汝桢宰慈溪,为之序。

案:钱曾述1《古堂书目》作“《慈湖集》二十卷”。四明庐氏《抱经楼书目·徐干学传》,是楼书目作“《慈湖书》二十卷”。

注释:(1)钱曾述:清初著名藏书家。

《四库全书提要》:《宋史·本传》载:简所著有《甲藁》、《乙藁》、《冠记》、《昏记》、《丧礼》、《家记》、《祭记》、《释菜》、《礼记》、《石鱼家记》及《已易启蔽》诸书,其目甚多。陈振孙《书録解题》则称简遗书止三卷,此本自六巻以前为杂文及诗,七巻至十六巻为《家记》,皆杂録、论经史、治道之说,如语録之体,十七巻《纪先训》,十八巻乃钱时《行状》及真徳秀《跋》,又编杂文一巻,及《孔子闲居解》一巻于后,谓之《续集》。与振孙所记巻数多寡不合,而集中《家记》内各条又有别,标曰“见遗书”者,疑先有《遗书》三巻初本别行,后又裒辑诸编共成此集,仍总以《遗书》名之,犹之王质《雪山集》1有三巻之本、有四十巻之本欤?

注释: 1)《雪山集》,十六卷(永乐大典本),宋王质撰。王质有《诗总闻》,已著录。其集久佚不传。仅散见《永乐大典》中。史称其尝著论五十篇,言历代君臣治乱,谓之《朴论》。今止存《汉高帝》、《文帝》、《五代梁末帝》、《周世宗》四篇。王质(511570),字子贞,右光禄大夫通之弟也。少慷慨,涉猎书史。梁世以武帝甥封甲口亭侯,补国子《周易》生,射策高第。起家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遭母忧,居丧以孝闻。服阕,除太子洗马、东宫领直。累迁中舍人、庶子。

 

《本堂集》:《咏春诗稿》。

《鹤林玉露》(1):杨慈湖诗云:“山禽说我胸中事,烟栁蔵他物外机。”又云:“万里苍茫融妙意,三杯虚白浴天真。”又,六言诗云:“浄几横琴晚寒,梅花落在弦间。我欲清吟无句,转烦门外青山。”句意清圆,足征所养。

注释: (1)《鹤林玉露》,笔记集。宋代罗大经撰。此书分甲、乙、丙三编,共18卷。半数以上评述前代及宋代诗文,记述宋代文人轶事,有文学史料价值。如乙编卷四《诗祸》一则,记宋理宗宝庆、绍定间江湖诗案一事,有助于对江湖诗派的了解;卷三《东坡文》一则,论苏轼文章深受《庄子》、《战国策》影响,因为作者善文,其议论自具眼力;卷五《二老相访》一则,记杨万里与周必大晚年的亲密交往,可与史书所记二人不甚相合对比研究。有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又有16卷本(如明刊《稗海》本)。

 

《遗书·过庭书训》:吾字画,惟方正古朴和平,近于隶。盖今之楷,即隶之讹。隶者,篆之变。篆极善隶。庶几楷,犹庶几至于草,去古远矣。孔门之所恶今世通行之书,不用篆隶,故予为楷而似隶,庶几乎三代庄敬中正之遗风不遂泯绝也。

又,《心画赋》:砚者,天池也。墨者,玄云也。笔者,龙也。乘龙者,不知其为何神也。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忽焉有感而动,乗龙饮天池之水,运磨玄云,须臾,下膏泽以润洽万物,随物为形,为圎为方,为正为旁,或直而遂,或曲而疆,或来或往,如飞如翔,如金如玉,如齐如庄,变化万状。众善中蔵粹然之容,烨然之光,其不可穷尽之妙,岂锺、王、欧、虞、诸子所能梦而见,觉而望。

 

阮元1《两浙金石录》:杨简参前碑末,题重阳后二日,立石于太学偱理斋前之台。刊者余逢辰。碑在杭州府学。高三尺二寸,广二尺二寸,正书十六行,行十八字,额正书“参前”二字,字大尺余。文元师事陆九渊,洞彻精微。此刻全讲心性。观其告桂万荣所谓“心之精神是为圣”者,全是此注脚。当时立石太学,咸淳《临安志》载之有以也。文元不以书名。此刻,端庄流丽,皆从篆隶,出入于八法外,别树一帜。

注释:(1)阮元(17641849),扬州仪征人,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阮元前後任官浙江十餘年,任內以幕府招聚學者文士,大興文教,編集撰述。阮元篤好金石,任官浙江後,主持搜訪兩浙地区金石文字,派工摹拓,趙魏、何元錫、許宗彦參與考證編撰,於嘉慶十年(一八〇五)編撰《兩浙金石志》成書。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阮元時任湖廣總督,命廣東按察使李澐主持於廣州刊刻此書,是爲道光四年李澐刻本。

《两浙金石录》,即《兩浙金石志》,收録自秦至元至正金石銘文,種類有石刻、碑文、造像、塔記、經幢、題字、磚文、鐘銘、銅器、印文等。目録統計共六百五十八種,實際所收六百八十種。现有《兩浙金石志》,選用浙江圖書館藏浙江書局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刻本,影印出版。

 
 
 

《西山集·杨慈湖手书孔壁孝经跋》:司马文正公平生未尝草书,虽造次颠沛间,一点一画必如法度。观其书者,即知公之为人。慈湖先生杨公,道德学问,追媲前修,而于翰墨尤极严谨。嘉定初,获侍公于着庭,见其酬答四方书问,无一字作行押体,盖其齐庄中正、表里惟一,故形于心画,亦绝类文正公,而清劲过之。傅君侹所藏《孔壁孝经》,又其得意书也。呜呼!先生不可作矣。学者即此而观之,犹足以窥大贤气象,而知立德之本云。

注释:《西山文集》·五十五卷(福建巡抚采进本)宋真德秀撰。德秀有《四书集编》,已著录。考《宋史》本传,德秀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荒录》、《清源杂志》、《星沙集志》诸书。此本为明万历中福建巡抚金学曾所刊,国朝浦城县知县王允元又补葺之。所载诗赋而外,惟《对越甲乙稿》、《经筵讲义》、《翰林词草》三种自分卷帙。其馀序记等作,但以类次,不别分名目。或即本传所谓《西山甲乙稿》者,未可知也。

 

《蒙斋集·慈湖先生陆君墓志跋》:慈湖志陆君墓,有足迹,未尝至庖厨,一语注于旁,笔力清劲,蔼然先生之道心见焉。

 

杜范《清献集》1:慈湖字画,端严清劲,使人望之凛然,亦足以见所存不惰而随寓有则。

注释:(1)《清献集》,二十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宋杜范撰。杜范,字成己,黄岩人。嘉定元年进士。

 

咸淳《临安志·林希逸干办公事厅记》:淳佑癸卯夏,五月三山张君实来,追企前修槪,惜阙典,且曰向口口,慈湖垂芳,可百世莫能名一室。先生自扁自记自书,以秦碑、晋碑,宝之,可也。廨虽移此,乌可废。秋闱捧鄞檄,实为象山故里,遂访求遗墨以归。钩书端严,典型如在袖,以白府公。府公少尝问道于先生,得之尤喜。既捐楮钱五十万,俾勒石以复其旧。府君名与筹,张君名兴龙。

 

《慈溪县新志》1:慈湖书院东西二坊。西曰“熙光”,东曰“咏春”,立无年月。题识字画端劲朴茂。原本汉隶,参以篆势,当是先生手作。

注释: (1)《慈溪县新志》,即民国《慈溪县新志稿》。

 

夏文彦《图绘宝鉴》(1):杨敬仲喜作墨竹,士大夫求者,欣然落笔。有石本《横枝》传世。

案:《遗书·乾道抚琴行》:萧萧指下生秋风,渐渐幽响飕寒空。月眀夜气清入骨,何处仙佩摇丁东。野鹤惊起舞,流水咽复鸣。一唱三叹意未已,幽幽话出太古情。

又,《喜雪诗》:“暂停枰上犹贤奕,来作弦间太古音。[自注:时琴抚白雪操。]”据此,则先生又善琴也。

注释:(1)夏文彦(生卒年不详),字士良,号兰诸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居云间(今上海松江)。其家世藏名画,并留心画艺,故精于鉴赏品藻。《图绘宝鉴》成后,有夏文彦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的自序,著名文学家杨维桢亦为之写序。《图绘宝鉴》是一部绘画史传著作,全书共有五卷。卷一为叙论,有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古今优劣、粉本、赏鉴、装褫书画定式、叙历代能画人名等篇,系将《图画见闻志》、《宋朝名画评》、《画鉴》等书有关章节汇辑而成。卷二简介三国吴至五代画家。卷三简介宋代画家。卷四简介南宋及金朝画家。卷五为元代及外国画家。各卷所辑小传,多取自《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鉴》等书,并略作增补。书末附《补遗》一卷,成于1366年,对以上各卷之遗漏作了续补。明韩昂又有《图绘宝鉴续编》一卷,补收明洪武元年至正德十四年(13681519年)间画家一百余人。以上共收三国至明代画家一千五百余人。至明清之际,坊问又增补上述二书,成《增补图绘宝鉴》八卷。

 

《本传》:其论治务最急者五,次八。一曰:谨择左右大臣。近臣、小臣。

《遗书·家记十》:何谓“谨择左右大臣、近臣、小臣”?周公作立政之书,専言王左右常伯、常任、凖人、缀衣、虎贲,为出治之本。至于黙然良久,太息曰:甚休(1),而人主知以是为忧恤者,鲜哉!盖周公深知,熟谙治乱之机在此而不在彼,在近而不在逺。的然无疑,确然无易,故特而言之,其情状切至。至于此,近治而后逺治,近臣贤而后逺臣贤。小臣虽卑贱,而人主之徳性实,熏染渐渍于左右亲近。孔子谓:居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居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治乱安危之机,皆自乎近。可不谨乎?讲筵,宜择有道、盛徳之士,使得从容问答,又使忠信秉正之士,得应奉代内侍之雅事。内侍、内人有一语、一事之善,上即称善,或有赏。宫阃善心兴起,则小人无隙可投。君子可以安民、安宗社安。

 

二曰:择贤以久任中外之官

《遗书·家记十》:何谓“择贤久任中外之官”?今夫官不择贤不久任之害,人皆知之。所患员多、阙少。今选人,三年为京官,二年为任。吏部犹病其冗,而况于久任,则何以处夫至多之员?故士大夫一闻久任之说,不复长思,輙以为不可行。不思国家设官分职,将以治民治国,非徒欲给飬天下逐逐群群、无徳无行之士也。士大夫不念夫下民被害,怨及朝廷,苟曰:久任之不可行。盖不以国事为家事,视国之利害,终不如己家利害之切,故不复深思。亦其人自度其徳之非贤、其才之无能,知其必不在选用之内,故决然以久任为不可。或又曰:惧失士大夫之心。吁!士大夫之贤者、能者,国家既选而用之,其不贤、无能者,奚足惜?贤者甚无几,不肖者满天下。不肖多,临民,故多怨嗟。郡邑无久逺安固之备,其患不可胜言。送往迎来,徒劳徒费。居官不为长久之计,贪墨以为待阙之资,虽间有贤者,方谙物情利病,又已将代而治,归装守御,无素备,冦至,輙溃。民知其不久于位,不服从其教令,奸顽好讼,俟新吏诉幸,新至未谙情伪,姑肆其欺,扰害善良,无有巳时。使久任则不敢矣。官司数易苟且,图书散亡,夲末无考。吏弊滋蠧民病,滋深怨积于中,安保他日无一夫大呼,同声相应,祸有不可言者。是故当今治务,择贤久任为急。宜升县为州,大县为监司,各辟其属,谨简乃僚。先王令典:县称百里。奚止百里?久任虽非世继,亦几于古之侯国。事力不可太厚,立法当闗盛衰。故必县升为州,大县即大州,凡州皆得専逹于朝,苟非其人,则罢去,无古者诸侯难制之患。其甚贤有功者,有褒焉,有赐焉,有増秩焉,有贴职焉,虽终其身,可也。

 

三曰:罢科举而行乡举里选

《遗书·家记十》:何谓“罢科举而乡举里选贤者、能者”?自汉以来,古道滋丧,学徒陷溺于经说,琢壊道心,不务实徳。唐鸟兽行,君臣相与其势,竞趋于粉饰华藻。十八学士以诗咏为事业刘,考功加进士,以杂文幼能就学,皆诵当道之诗,长而博,文不越诸家之集,六经未尝启巻,三史皆同挂壁。本朝虽不废经史,而虚文陋习,尚踵余风。士子所习,唯曰“举业”,不曰“徳业”。高科前列,多市井无頼子弟,笃实端士,反见黜于有司,何以徳行?为文华而尊荣,相师成风,沦肌浃髓。欲使事君而君获其忠,使临民而民不被其害,可得哉?虽间得其人,而亦无几。仕宦大槩惟群饮,惟求举,惟货,惟色,惟苟且。甚者,民思寝处其皮而食其肉。或曰:乡举里选善矣!任选之官牵于私压于势,贤者不举,不肖者举矣;能者不选,无能者选矣。曰:既择贤,则举选之官贤矣,自无私。私,则罢黜,终其身不得复用。敢私乎哉?况监司贤,察官贤,敢私乎哉?况今日罢科举、行乡举里选之制,天下士心即趋于善,而况于举选之官乎?或曰:诗赋、经义、论策,亦无害于取士,奚必革?曰:骈俪之文,大不典雅,惟助浮华,不可不罢。经义、论策,虽不必于废,而袭今时文可笑之式,则亦不可为士。而言辞大不成文,亦难断,不可糊名棘围。月书、季考唯考实徳、实行,言辞不拘,郷里自有公论。三岁大比兴,其贤者、能者以宾礼礼之。献贤能之书于朝。三省奉其书献于上。《周礼》:王再拜受之,登于天府。今若未能遽行拜礼,则圣躬宜兴以敬,受取书藏于至尊严之所。

 

四曰:罢设法导淫

《遗书·家记十》:何谓“罢设法导淫”?《周书》:痛禁群饮至于杀之。《汉律》:犹禁群饮,罚金四两。施大恩则弛其禁。谓之“酺”。至五代,犹有“酺”,知其犹有禁也。今既纵民群饮,又群官婢盛妆丽服,饰花木之房,导民为淫。盖自夫犒设军将之法,甞用官婢。今乃用以导民群饮,官司沿袭,不知愧耻,殊可怪叹。而进言之臣,未敢请革者亦有说。行都繁丽淫侈之地,恐一日不设法,则饮者必顿减,课入必大匮,大军乏支,祸在朝夕,故不敢轻罢,循仍到今。然某究知情状利害曲折甚久。行都诸库设法,课利反少;诸店不设法,课利顾多。以饮者惮库设法支费多。某为乐平,为东嘉,皆罢设法酒禁,亦寛而酒课无损。

 

五曰:治五法,修诸葛武侯之正兵,以备不虞

《遗书·家记十》:何谓“教习诸葛武侯之正兵,以备不虞”?夫举明主于三代之隆士,君子至愿。而武备不修,空谈不详,虑为宋襄,为成安,贻笑百世不可。《李卫公入对》:太宗曰:陈数有九,中心零者,大将握之。四面八向,皆取凖焉。陈间容,陈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无速奔,退无遽走。四头八尾,触处为首。敌冲其中,两头皆救。数起于五,而终于八。此何谓也?靖曰:诸葛亮以石纵横布为八行方陈之法,即此图也。臣教阅必先此陈。世所传握竒文,盖得其粗也。八陈,本一也,分为八焉。黄帝始立丘井之法,因以制兵故。井分四道,八家处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法天,四为法地。靖曰:臣讨突厥,西行数千里,若非正兵,安能致逺?项羽所以败于垓下者,以不习触处为首之法故。为孔、费二将军夹攻其两旁,韩信反力攻其前,三面受敌,故败也。武侯之七擒七纵孟获者,此法也。今州郡教阅,犹有古制。其圆陈,此法也。将勅圆陈,咸内向者谀佞,特改旧制。曰:捉将团,非正兵之法也。有曰:弩鬬鎗者,此法也。顾知者鲜以为古法。不可用者所至如是也。今《七书》,首《孙子》。《孙子》: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孙子之书非无善者,而“率然”之喻,验其不逹正兵之法。正兵者,不可败之法也。马隆4用此法,以三千余人而平凉州。谓竒兵在陈内。唐太宗善用兵,犹不知此法。某屡问兵将官知此法者,殊不易得。古者,六军军将皆命卿。孔子曰:“我战则克。”学者不可不讲习。他日得君,行道有文事而无武备不可。

 

其次急者有八:

一曰“募兵屯田,以省养兵之费”。

《遗书·家记十》:何谓“募兵屯田,以省养兵之费”?古者兵出于农,无坐食之费。今国家财计,大槩十九养兵。今将理财,罢横敛不屯田,何以省费法?当因募补籍之兵而新其制。曰:吾授尔田,以为衣粮之资,兵多死亡,补以屯田兵,则费可渐省。得良将善教之,可用也。况诸州守久任,则守御自备,大军亦可渐减。

二曰“限民田,以渐复井田”。

《遗书·家记十》:何谓“限民田,以渐复井田”?诸儒言井田详矣。田不井,则贫富不均。贫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育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救死不瞻,奚暇治礼义?无礼义,则乱。乱则国危。限田,井田之渐也。初限以寛,在限外者,可减不可増。民析产异,戸无时无之,渐析则渐均矣。再立限渐减,又几年,则又渐析渐均矣。

三曰“罢妓籍从良”。

《遗书·家记十》:何谓“罢妓籍,俾之从良”?壊乱人心莫此为甚。盛妆丽色,群目所瞩,少年血气未定之时,风俗久壊,其能寂然不动者有几?至于名卿才士,亦沉浸其中,不知愧耻。每每发诸歌咏,举世一律,不以为怪,人心蠧壊,邪僻悖乱,何所不至?前代乱亡之祸,皆基于人心之不善。周家徳行道艺之俗成,而绵祚八百。后世君臣,胡得无惧,而官僚士夫中懐大欲,袭循流俗重于罢去,致国家受末流之祸。呜呼痛哉!

四曰“渐罢和买、折帛,暨诸续増之赋及榷酤,而禁群饮”。

《遗书·家记十》:何谓“渐罢和买、折帛,暨诸续増之赋及榷酤,而禁群饮”?所谓“和买”,初未尝不给钱。今直取于民,又不止于直取而已。又俾约“折帛”,每疋六贯五百,其价大过于绢直。至于夏税折帛,则每疋七贯。以折为名,实强取,多此类。奚可殚举?榷酤,虽非强取,而壊乱人心为甚。《酒诰》谆谆,禁群饮至于杀。今反导之群饮。世以酒为狂药。民为邦本,本固邦寜。士大夫当爱护邦本,爱护人心,使毋致于壊乱。右所条邦赋,国家方资以给军,未能省费,未可省赋,次第而举可也,故次于省兵费之后,禁群饮不禁礼饮。

五曰“择贤士聚而教之于太学,教成使分掌诸州之学,又使各择里井之士聚而教之,教成使各掌其邑里之学”。

《遗书·家记十》:何谓“择贤士聚而教之于太学,教成使分掌诸州之学,又使各择里井之士聚而教之,教成使各掌其邑里之学”?自孔子殁,学者异说。到于今,不胜其纷纷,似是而非,似正而邪,各徇偏孤,罕由中正,不得大贤教救之,则刑名者自刑名,清静者自清静,杨者自杨,墨者自墨,任侠者自任侠,文华者自文华,议论者自议论。其孝弟忠信修谨之士,虽未知道,未至背道。至于无忌惮之中庸,虽亦罕见,而不可谓无。一二十年来,觉于道者寖多,古未之见。幸多笃实吾道,其亨乎?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唯大贤可以司教。

六曰:取《周礼》及古书,会议熟讲其可行于今者行之。

《遗书·家记十》:何谓“取《周礼》及古书,会议熟讲其可行于今者”?三公定其议,而奏行之。不以尧舜三代所以治民者治民,贼其民者也;不以尧舜三代所以治国者治国,败其国者也。由汉而下,其规模皆本以覇王道杂之,覇以利,王以义,义利杂施,犹不可,而况于以利心为本乎?上帝降衷于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人主,本职如此。汉唐诸君安知此?汉唐士夫孰深知此?周六官分职,皆为民极。汉唐君臣所以治其民者,皆极乎。舜特命纳言一官,以治谗说,殄行谗说不正之说,殄行不中正之行。训方氏布训四方,以观新物。训士民如训子弟。皆后世未之识、未之知。周公有比闾族党之教,有徳行道艺之书。汉唐无此政事也。司市之属,不一而足。市井小人皆教之,以善道之以政。汉唐无此政事也。职方氏其任甚重,其属甚盛,周知中国、夷狄、人民与其财用、九榖、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则无有一民不获其所者矣。汉唐无此政事也。畧举数端,则三代而上,两汉而下,其规摹不同,如冠如屦。士大夫不能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而袭汉唐,治少乱多,可耻之。规摹顾又不逮汉唐,殊可惜也。某末学,不敢企望三代诸圣贤,而中心所安,终不肯为汉唐规摹,始亦不敢自必。曩宰乐平,后守东嘉,畧行己志,颇有验效。于是益信其可行。又信古者,成人有徳,小子有造,亦非高絶不可企及之事。考诸古书,固自有其道也。固自有其政也。举而措之尔,人性无古今,感之斯应。

七曰:禁淫乐。

《遗书·家记十》:何谓“禁淫乐”?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盖声音之感人也易,其入人心也深。今之妓唱,与夫双韵鼓板之属,其气志不为之浮动者,有几?某初入大学,闻太常古乐,庄敬中正之心油然而生,移风易俗,于是乎切是。故淫乐宜禁。

八曰:修书以削邪说。

《遗书·家记十》:何谓“修书以削邪说”?夫聚贤士而教之,固已明圣道之大体,指异说之谬误,而经子史集差失已久,其惑乱人心已深,不修成书,则邪说不衰,熄正道,不开明,人心乖乱。人心乖乱,则祸作国危。孔子讃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而除九丘,以其害道坏人心不可得而已。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此“思无邪”,至简至易。老师宿儒不知大道平夷,反疑惑莫之解。孔子不作序,正以“思无邪”之道,自发见于诗章之中。无庸为赘,自能兴起人之善心。奚必究见何世何人,及卫宏作序,冠诸篇端,而学者见序而不见诗。见其序说,而不见“思无邪”之大旨,害道为甚,使学者皆面墙,《芣苢》平常无说,大道自明宏,必欲求其说,曲推穿凿,可笑《摽有梅》,男女失时。诗章甚明宏,不详观。虽失时,而不敢萌淫奔之意,不明此无邪之情,而曲取以为及时,此类不一。戴圣何人?其为《曲礼记》首言,“傲不可长,亦可有而不可长欤”。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又叙“博闻强识”于善行之先,皆衰世小人之言。此类奚可不削?《易·大传》多非圣言,害道者多。《左氏》、《公羊》、《榖梁》,三传《春秋》,虽因是有考而失圣人之志。不一诸子史集,是非混殽,蠧人心为多,可削者甚多。扫云翳,昭日月,斯任至重,非得有道、盛徳之大贤,同寅协心,难乎有就。

 

《本传》:论曰:杨简之学,非世儒所能及,施诸有政,使人百世而不忘。然虽享高年,不究于用,岂不重可惜也哉。

《宋史·傅伯成传》:论“伯成晚与杨简为蓍龟。

《朱子语录》:今浙东学者,多子静门人。类能卓然自立,相见之次,便毅然有不可犯之色。自家朋友却又觉不振。

又,子静之门如杨简辈,躬行皆有可观。

《絜斋集·书赠傅正夫》:自象山既,殁之后而自得之学始大兴于慈湖。其初虽有得于象山而日用其力超于后学,可不谓自得乎?

又,《统领胡革墓志》:慈湖杨公,今之师表。

《蒙斋集·乐平慈湖遗书阁记》:先生自幼,志圣人之学,久而融贯,益久而纯。生平践履无一瑕玷。处闺门如对大宾,在闇室如临上帝。年登耄耋,兢兢敬慎,未尝须臾放佚。此,先生之实学也。凡先生之所言者,言此而已;学者之所以学先生者,学此而已。

文天祥《明州四先生赞》:广平之学,春风和平;定川之学,秋霜肃凝;瞻彼慈湖,云间月澄;瞻彼絜斋,玉泽冰莹。

《句章摭逸》:文元丁宋祚之末,阅事孝光宁理四朝,始终五十四年,立朝仅三十六日。四经陛对,逆鳞之言,虽忠而措之无用,君子惜之。

 

三年丁亥 (1227)

,门人严陵钱时撰先生行状。

《行状》:时授恩师门至深至厚,自顾庸浅,何能发挥先生德业,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初不以人言而轻重可否也。即葬有日乃弗获已,奉同志之命,姑松其所闻,谨状。

《内阁书目》1:《慈湖先生行状》一卷,严陵钱时撰。

注释: 《内阁书目》:《内阁书目》八卷,古籍善本。明张萱等编,民国张钧衡刻本,是书属张钧衡适园丛书第一集。

 

《西山集·跋慈湖行状》:慈湖先生将塟,叔谨书来,命德秀曰:“先君之墓,子其铭之。”先生之门人建昌傅君正夫,不逺千里,访予于粤山之麓,亦以是为请。窃伏惟念嘉定初元(1208),先生以秘书郎召德秀备数馆职,始获从之游。见其齐明盛服,非礼不动,燕私俨恪。如临君师期功之戚,下洎缌麻,服制丧期,一以经礼为则,而容色称之。平居接物,从容和乐,未始苟异于人,而清明髙逺,自不可及。同僚有过,微咏潜警,初不峻切,而听者常戄然。一日,见谓曰:“希元有志于学,顾未能忘富贵利逹,何也?”徳秀恍然莫知所谓。先生徐曰:“子尝以命讯日者,故知之。夫必去是心,而后可以语道。”先生之于德秀,可谓爱之深而教之笃矣!惜其时方缪直禁林,役役语言文字间,故于先生之学,虽窃闻一二,而终未获探其精微。忧患以来,粗知向道,思欲一扣函丈,求其指归,而不可得矣。呜呼!先生已矣。徳秀何所据以为进徳之地也!夫未能深知先生之道,而欲传信于百世之下,此徳秀之所不敢也。虽然,有一焉。盖今传后之文,有状有铭,而又或有表,先生之门贤哲甚众,今状其事者,亦既有人。铭于体为最重,述其道当最详,非门人髙第不可也。如德秀者,或使之序其梗概而表于墓门,则其责差轻而可勉,正夫幸以为然,则愿复于叔谨而还以命焉,故书于行述之后,以俟行述者正夫所纂。正夫,盖有得于先生之道者也,故其言,言皆实录云。寳庆丁亥(1227)七月朔日,建安眞徳秀跋。

案此:是先生行状有二。一为融堂撰,一则正夫撰也。

 

《行状》:四月乙酉,葬邑之五峰。

《天启·慈溪县志》:慈湖先生墓县西四十里车厩王懊。先葬五峰,后迁于此。

《句章摭逸》(1):五峰寺前有先生衣冠墓。

注释: 1)《句章摭逸》:10卷,清代郑辰纂修。

 

叔谨筑则庵于旁,盖先生始葬处也。

钱时《融堂则庵记》:慈湖先生葬于五峰。嗣子恪筑庵而名以则,且名其堂曰“天经”,属时记之。时不胜兴敬兴赞,至于泣下。呜呼!是吾夫子所望于尔后人者也。大哉天经之旨乎。孩提无不知爱其亲者,此不学之良能,此不虑之良知,此万古人人所同有之本心也。此心无体,变化无方,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乍见孺子将入井,则自恻隐者,此也;见可羞可恶之事,则自羞恶者,此也。宜辞自辞,宜逊自逊,是自知是非。自知非者,此也。以此事君,自忠;以此临民自爱,兄弟自友,夫妇自别,朋友自信,岂外袭而取之哉。日月之所以运行,风云之所以鼓舞,山川之所以流峙,昆虫草木之所以生化,亘古今包宇宙孰非吾此经之妙,而乃溷溷滔滔,自陷为愚、为不孝者,无他,不知所则耳。惟尧则之,故睦九族和万邦;惟舜则之,故烝烝底豫为法于天下。文王则之,故无忧;孔子则之,故老安少怀;曾子则之,故知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吾夫子则之,故大明斯道以续洙泗之正统。其处己,则廉俭清峻,不昏于利欲;处家,则冠婚丧祭,以礼不诪张于异端;处宗族,则教之抚之,不殊己子;处乡党,则敬之顺之,不失一夫之心;处郡县,则军民爱戴如父母,而不屈于权豪;处朝廷,则启沃沃孜孜,发扬圣性,直言正论,风节凛凛,而不愆于去就之义,实明乎是,实履乎是,非空言云也。天下学者则之,万世学者则之,况其家之子若孙乎。孔言,行一事,必反观内省,曰:此吾先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而发一念,出一君子之志乎,是乎非乎?发一念,出一言,行一事,必反观内省,曰:非吾先君子之行乎,可乎?不可乎?一日无改一日之则也,一月无改一月之则也。历三年之久而无改则所守者,定矣终身之则也。是乃谓得天地之经也。虽然后之视前,如灯取影,吾则吾父是又标的后世为吾子孙无穷之则也。可不谨欤。朝斯兮斯,念兹在兹,皜皜纯白,不可射思。恪也勉之,时也勉之。

案:《广信府志》:贵溪县罗塘有杨慈湖墓。当是先生曾访道至其地,而后人葬其衣冠以志敬仰者。

 

《摭余编·慈湖先生传》1:谥文元。

案:《行状》不书“谥”,盖其时犹未予“谥”也。淳佑二年,郑霖撰《先生祠堂记》,始称为“文元杨公”,则予谥当在其时。

《宋史·舒璘传》云:淳佑中,特谥文靖,疑一时事也。

注释:(1)《摭余编》:《摭余编》即《深宁先生(王应麟)文钞摭余编》,清人叶熊辑,三卷。.

 

周密1《癸辛杂志》:祀于太学偱理斋。

《杂志》:太学诸斋各祀本斋先有德行者。偱理斋祀慈湖杨简。

注释:(1)周密:宋末元初的爱国词人、学者,著述富赡,《癸辛杂识》是他的一部史料笔记。

 

《延佑四明志》:宝庆间,邑士于慈湖之滨建祠以祀。

《志》云:慈湖先生殁,邑士大夫始祠于湖滨未有讲习之地。嘉熙间,制阃赵公与筹改祠于中沚。

 

绍定四年辛卯 (1231)

《象山年谱》:夏六月乙亥,江东提刑袁甫奏建象山书院于贵溪之徐岩祠象山先生,侑以杨敬仲、袁和叔。明年三月,甫至书院,释菜乃礼。慈湖门人钱时为堂长主教。

案:《蒙斋集·江东巡部纪行诗》:浮梁与乐安,五十笑步百。幸瞻慈湖祠,风声尚堪忆。钟君我所敬,能续慈湖脉。玩全诗所纪正肃此行由宣歙,而江右此云“慈湖祠”当在乐平,“钟君”盖是时乐平令也。

《宋史·袁甫传》:字广微,燮之子。嘉定七年进士,累官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甫少服先训,又从杨简问学。

 

《姑苏志》:吴县儒学内,旧有慈湖祠,祠宋杨公简。绍定间,简门人知平江府赵与筹、提刑陈埙建。

《宋元学案·慈湖案》:赵与筹尝见慈湖而问曰与筹于学问应酬都无一是,只未知归宿之地。慈湖曰:“心之精神是为圣。心未尝不圣,何必更求归宿。乃起意,反害道。”与筹奉教终身。

《遗书》:有《书云萍録》,赵德渊亲书后。

《齐东野语》1:赵忠肃开西京阃日,郑丞相清之任夷陵教官。赵一见即异人待之,出三子俾执师弟礼,命诸子饯之前途,且各出《云萍録》,书之而去。

注释: 1)《齐东野语》,20卷,周密撰。作者字公谨,自号草窗,又号弁阳啸翁、萧斋、泗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弁阳老人等。祖籍济南。其曾祖泌,自济南迁居吴兴,至密四世。其家世代为官,本人在宋宝佑年间任义乌令;入元不仕,寓杭,居癸辛街,以南宋遗老自居,交游很广,故见闻甚博。是书用《齐东野语》之名,乃作者不忘祖籍之意。书中所记,多宋元之交的朝廷大事,很多可补史籍之不足,如“李全始末”,“端平入洛”,“二张援襄”等,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雍正《慈溪县志》:与筹初寓青田,慕杨文元公道学,不远千里,因从弟与明诣门受业,遂自青田就居慈溪。

《宋史·赵与筹传》:字德渊,太祖十世孙,居湖州,历官观文殿学士,赠少师。

 

二年壬寅 (1242)

《宝庆四明志(续增)》:郡守秘撰陈垲发钱下县委令曹邰为慈湖先生,创祠堂于咸德堂之右,朝奉郎、主管建康府崇熙观、天台郑霖作记,先生之侄愉书丹,邑人朝奉大夫、直宝章阁桂万荣书盖。

郑霖《慈湖先生祠堂记》:《礼》:有功有德,则附祭于学。所以助教化,厚风俗,示仪型也。我朝自濂溪周元公以太极图发先天之妙,于是河南之学有所传授,雷动四方,上绍孔子千百年不继之统,下破汉人专门角立之陋。中兴以来,推吾道扶植国脤之功与天地并,诏加节惠,源分派别,厥后能以所自得者,教于乡,鸣于时。其徒各尊其师,力足以请于朝,亦核谥典随所寓肖像以祠。斯文可谓盛哉。

阁学文元杨公,家于四明慈水德润湖,超然口耳之学,蚤从象山文安陆公游,以心之精神是谓圣,由觉入道,推诚体物,研几察至,尤深于《易》见诸用。立朝大节,浩乎不可夺,分牧于民,古良吏不能先。天下士宗先生之学,不以爵称。而以慈湖没于宝庆二年(1226),至今诵其书,籍先生之门为重,虽阙里宫墙犹旧,而桐乡俎豆未设,志郁焉。始慈湖后人欲仿四书院,以藏家塾所著文学而习之。此意美矣。相地湖中,及龙虎轩,既牵于道旁疑阻,又病于规模奢广,展转三、四年,无定地。制使秘撰可斋陈公垲,壬寅春,开阃布宣彰善,以劝问祠堂中辍之故,公谂于士友,曰:郡邑有学,颜孟不过,侑祀所以尊吾夫子也,尊夫子而侑祀于夫子之侧者,未尝不尊。然则即学以祠慈湖亦何不可?道一而已矣!无适非道,必指阙里为夫子之道在是,是识其小者。祠于学,祠于书院,同一慈湖也。九京可作,必为余肯,于是士友翕然无异词。乃拨缗钱六十万,米二十斛下,邑令尹曹君邰蘧径名家也,能成公志,上作而下承。役兴而民不知,经始于秋孟癸已,越月,庚午告成。堂三闲,前轩过庑,称是。

士庶子来祭,洋洋如在,相与颂曰:非郡侯之尊所尊,非令尹之敏于事,此郡阙典,谁实顾念。又相与勉曰:祠既立,吾徒居先生之里,读先生之书,以心会理,以身率教,毋为先生羞。公闻之而喜,霖奉祠归雪岩山中。一日,谒公于鄮山之堂,谓霖曰:予为我记之。霖再拜,辞公曰:子昔分教横浦,即郡庠祠。大中程公珦其事同其意合,秉笔敬书。

先生名简,字敬仲,其详见于家传。为之诗,俾邑士祭而歌,曰:慈水之东注兮泱泱,夫子之楹梦兮堂堂。其书存兮人未亡,跂望不可及兮心皇皇。自古有德兮侑于庠,阙里俎豆兮胡为未遑。凤鸟不至兮孔伤,兰佩其高洁兮遗芳。九原不可作兮坠绪茫茫,大音之寥寥兮瓦缶宫商。尚云车兮相羊,想容止兮洋洋。兴起人之良善兮是为慈溪之乡,千秋万岁兮畴能忘。

《延佑四明志》:陈垲中大夫秘阁修撰,淳佑元年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副使。

 

度宗咸淳四年戊辰 (1268)

《黄氏日钞·缴申慈湖寿张行实状》1:震近因分修附传,妄意若在局官各于乡里自行访求先贤事迹,缴赴史馆,庶几径而易集,亦足少裨今日史事之成。震乡之先贤有慈湖先生阁学杨公(讳简)、寿张先生侍郎张公(讳虙)。慈湖为时儒宗,寿张亦文行表表,皆先皇帝朝名法从,皆足垂示将来,法合立传。谨访求到慈湖封志一轴、寿张行状一册,乞赐委官修成附传。

注释:(1)《黄氏日钞》南宋黄震撰,凡九十七卷,读经者三十卷,读三传及孔氏书者各一卷,读诸儒者十三卷,读史者五卷,读杂史、读诸子者各四卷,读文集者十卷,计六十八卷,皆论古人,其六十九卷以下,凡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祝文、祭文、行状、墓志著录者计二十九卷。 黄震(12121280)南宋理学家,字东发,学者称于越先生,宋庆元慈溪(今属浙江)人。宝祐四年(1256)中进士,调吴县尉,后擢史馆检阅,参与编修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轮对,陈言当时之大弊:曰民穷、曰兵弱、曰财匮、曰士大夫无耻。因请罢给度僧人道士牒,主张僧道死即收回其田,触怒理宗,诏降三秩,出为广德郡通判,至则减免租息,废止社仓纳息制度,严禁淫祀、迷信。后通判绍兴府,收捕海盗,抑制囤积居奇,发仓振救饥民,设礼教化,劝民种麦,禁竞渡船,用其丁铁创军营五百间。升提举常平仓司,改提点刑狱,断案果决,明鉴如神,受谗被劾,奉祠。复移浙东提举常平,宋亡不仕,隐于宝幢山,饿死。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是南宋末年程朱理学的继承者,基本因袭了朱熹的天理,但又有所修正,强调“道在事中”,把“道”释为“大路”,“夫道即日用常行人理,不谓之理而谓之道者,道者大路之行”“而非超出于人事之外,他有所谓高深之道也”。(《黄氏日钞》)不满程朱的“生知”说,认为后天的学习具有决定作用。赞同王充、柳宗元、叶适等人的唯物主义论点。

 案:原注“咸淳四年五月一日申”,盖文洁官第五任史馆检阅时也。

黄震与曹东墟《求杨文元公行实手札》:《慈湖先生行状》或《铭》、《志》,千万加意搜访,以授去人。令侄、四六哥位必有之。万一书告,以乡曲先贤为念,属其早早见付,幸甚。

《宋史·黄震传》:字东发,慈溪人。宝佑四年进士,官至宗正少卿。门人私谥曰“文洁”。

《本传》:制置使刘黻,即其居作慈湖书院。

《宋史·刘黻传》:字声伯,乐清人。淳佑十年试,入太学。咸淳三年,拜监察御史。四年改正。丁父忧去官。服除。知庆元府事。请建慈湖书院。八年,召还。官至端明殿学士。

案:《宝庆四明志》:刘黻以咸淳六年知庆元府交领府事,八年交割离任。据此,是建慈湖书院之请,当在咸淳七年。

《延佑四明志》:至元乙酉(1285),普济僧恃杨琏真伽权势侵夺书院地,毁先生像,诸生诉于官。至元丁亥(1287),按察副使侍其君佐巡按至县,乃占先生旧宅遗址,复建礼殿祠宇,越五年,壬辰(1292),甫落成。

 

《文及翁慈湖书院记》:慈湖杨文元公之学,心学也。学,孰为大?心为大。“心之精神是谓圣。”不至于圣,曲学也;不大于心,浅学也。一心虚灵,其大无对,六合之外,思之即至。前乎千百世之已往,后乎千万世之未来,管摄于心。若不识心,何以为学?自有天地以后,未有经籍以前,阐道之秘惟图与书。河图中虚,洛书五位。心之本,体也。太极,此心也;皇极,此心也;尧兢兢,此心也;舜业业,此心也;禹孜孜,此心也;汤栗栗,此心也;文王翼翼,此心也;武王无贰,此心也;周公“无逸”,此心也;孔子、孟子“操则存”,此心也;曾子、子思“谨其独”,此心也。《易》说心,《书》传心,《礼》制心,《乐》治心,《诗》声心,《春秋》诛心,故其帝所以为帝,王所以为王,圣贤所以为圣贤。焉有心外之学乎?

慈湖先生昔在太学肄业循理斋,足不踰阈者累年。一日,冠带揖谢同舍郎,曰:某悟道晏坐反观,忽然见天地、万物、万事、万理澄然一片。向者所见万象森罗,谓是一理贯通,疑象与理未融一。澄然一片,更无象与理之分,不必言象,不必言理,亦不必言万,亦不必言一,自是一片。此,先生知至至之始事也。及见象山陆文安公,发本心之问,举扇讼是非以对,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守永嘉,日谒先圣。又谓自幼而学,长而始觉。觉此心澄然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日用云为,无非变化。此,先生知终终之终事也。先生忠信笃敬,发言必由衷,信而有证。其注《孝经》,述《己易》,解《春秋》,纂《先圣大训》,条“治务最急者五、次急者八”,《遗文》、《训语》,皆先生精神流动。常肃观先生手笔,斋庄中正。本古篆籀,心字必象心,学字教字,皆从孝,又心画之发挥。先生家于四明之慈湖,《咏春》诸诗,有“浴沂咏归,洒然出尘意”、“花香竹影,山色水光,莺吟鹤舞”,皆道妙之形着。

今王牒侍读文昌刘公尝执笔于太史氏,为先生作传,及开阃府于四明,奏请于朝,乞为先生延赏于世,即先生旧宅创书院于慈湖之滨,规模轩豁,衿佩锵鸣,其景行,前修风,厉后学。恳恳切切之心,即先生昭昭灵灵之心也。相与事者,县宰王君愉、提管陈君允平,秉彝好德,谁无此心,开创于前,正望增益于其后,刘公为永嘉知名士,又尝为太学循理斋长,习闻先生前言往行为详,而及翁平生读书以“本心”名斋,于先生片言只字收拾殆尽,知之好之乐之,又若心交而神遇者。噫!俗流失世败坏,学士大夫,童习白纷,谩不知心为何物,驱血气而角功名,决性命而饕富贵,丧精神以失虚灵者,总总也。藏山之卷九千,插架之轴三万,手不停披,口不绝吟,以是为学,亦只以钓声誉,梯利禄,膏唇吻,饰竿牍而已矣!出入口耳之学,各是其是,反以心学为非,至有疵先生之学为禅学者。何异?!众人皆醉,执独醒者以为狂。此,先生之所以太息复太息也!书院有规廪,稍有籍“春秋之法”,常事不书,敢书其大者,以谂同志。咸淳九年(1273)良月吉日。

 

《王应麟慈湖书院记》:古者乡有庠,党有序,闾有塾,里居又有父师、少师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义明。书院之设,意犹近古。睢阳、白鹿为称首,若周、程、朱、吕治教之地,文献尤盛。天典民彝之统纪,恃以不坠。

东海之滨有大儒,曰“慈湖先生”文元杨公,立身以诚明笃敬为主,立言以孝弟忠信为本,躬行实践,仁熟道凝,盛德清风,闻者兴起,可谓百世之师矣。遗老见而知之,后进闻而知之。春木之芚兮,其人若存兮,宅心知训,上接洙泗,此书院之所为作也。古涪文公及翁纪其事,不幸厄于浮屠氏,鞠为荒榛。天不丧斯文,绣衣使者侍其公行部喟然太息,选一乡宿望曹君汉炎为山长,而堂录桂君应魁锐以为己任,乃倡率善士,相与合志协力,舍旧而新是。谋相攸先生旧宅,熙光遗址,爰契我龟。鸠工饬材。经之营之,礼殿崇崇,祠宇奕奕,敷经之席,肄业之舍,规模视昔不愆,于素冠进衣逢,游于斯,习于斯,如咏舞雩之风,如升阙里之堂,闻金石丝竹之音,莫不油然而乐,跃如而悟,咸曰“自堂徂基,轮奂新矣。陟降庭止,惠我光明,盖亦勉新德而进新知乎?”于是属应麟着石章,以永教思于无穷。

应麟耄未知学,辞弗获,敢诵所闻,切磋究之。尝谓儒以道得民,师以贤得民,师言贤不言道,身即道也。万古一道,万化一心。仁,人心也。人者,天地之心也。天有四时,风雨霜露,地载神气,风霆流形,无一物而非仁。仁则清明静虚,与天地同流,在《易》为“不远复”,在《书》为“精一”,在《诗》为“无贰”,在《大学》为“毋自欺”,在《中庸》为“至诚笃恭”。惟先生无意自得之,斋庄俨恪,非礼不动,言性必曰尧舜,论治必曰三代。道学之将废,则正色谠言,不回于群枉,道学之复行,则见几卷怀不汩于势荣。耄期称道,若武公之作《懿戒》,名满天下,若君实之在西洛,本心明而外物轻,行藏语默,参诸百圣无不合。于《己易》见先生洁净精微焉;于《广居赋》见先生广大高明焉;于《过庭训》之言学,见先生自强不息焉;于《讲堂训》之言孝,见先生一贯之道焉。先生之文章,皆性与天道之昭著,府川流,仰高山,心之精神,江汉秋阳之皓皓也。居先生之居,学先生之学,则何以哉?由事亲从兄而尽性至命,由洒扫应对而精义入神,由内省不疚而极无声无臭之妙,下学上达,不求人知而求天知,庶几识其大者。夫一言一行之有愧,可以欺其乡,不可以欺其家,可以欺其家,不可以欺其心。无体之礼,此心之敬;无声之乐,此心之和。训诂章句云乎哉。先生之学,文安先生之学也。文安讲《论语》于白鹿,先辨其志,听者竦然动心,收其放而存其良者在此。朱文公亦云:“陆子所言,专于尊德性,学者多持守可观。”又谓先生之学“有为己之功。”合而观之,知入德之门矣。觉有先后,道无古今,有能约之以省察克治,深之以熏陶涵濡,问津于辨志,寻源于尊德性,以达圣人之海,春融冰释,默契道体,去先生之世,若此其未远也。得心学之传,必将有人焉。济济多士,克广德心,凡我同志,懋敬哉!书院复建于至元丁亥(1287)春,越五年十二月成,岁在壬辰(1292)三月。

《黄翔龙重修慈湖书院本末记》:宋乾淳间(1165-1189),鸿儒辈出,以理学相倡和,吾明有正献袁公,端宪沈公,文靖舒公。慈邑则有慈湖先生文元杨公。邑故有湖,先生居焉,因以自号。故邑之名,昉于汉董孝君,而湖之名昉于先生。先生得象山陆文安公之学,千里心契。文安没,学者尊而祠之,有象山书院,至今为东南重。先生没,邑大夫士始祠于湖之滨,而未有讲习之地。先生之道虽尊而未明。嘉熙(1237-1240)间,制阃节斋赵公与筹改祠于中沚,地隘不可久,既又祠于邑庠。邑以不专奉为慊。咸淳辛未(1271),永嘉蒙川刘公黻来帅明,捐郡帑,得民地于僧寺之右,负山面湖,创精舍,肖像而祠之。拟济民庄米为奠飨廪士之资,书院之名得与上蔡稽山齿。然礼殿犹阙也。陵谷变迁,浮屠氏坏之。至元丁亥(1287),绣衣使者真定侍其君佐行部至邑,问故愀然,曰:是不足与较也。先生旧宅遗址故在,盍即而图诸卜,曰:吉。于是命前贡士曹君汉炎为之长,而堂录桂君应魁主其役。始崇礼殿,中严祠庭,后辟讲堂,外植门壝,旁翼两庑,因其旧为斋四,曰:忠信、笃敬、明通、公溥。先圣先师咸具像。设长有署,正录有序,后土有祠。司阍庖湢,皆有舍。岁壬辰(1292)八月落成,又度地讲堂后为横经庋书之所。来学于是者,六十有一人,俱得占名,数复其身。先是刘公蒙川之创始,前资政殿大学士本心先生文公为之记。今也重建,又得前尚书厚斋先生王公特大书,以纪其成。凡文元心学之要、躬践之实,亦既发其精蕴,足以昭往而淑来矣。乡人惧后来者于废兴本末之莫详,复命翔龙记其粗。窃惟前代儒先出处过化之地必建书院,使学者尊慕而学其学,率由台阃若郡邑长吏请于朝,缗钱粒粟皆出县官,下无科率,旁无阻挠,故力省而成易。今兴废植坏,遭时方艰,我道未亢,外侮者桀,中畔者疑。抵攘谋度,堂录桂君实身任之。郡廪既不复继,资用无所出,自基而构,迄于塈涂丹雘,一是诸生之力,故金、谷不可以缗、石计。盖其力倍劳,天幸斯文,上恩宽大,台省交劝督士知名义之实,始定弗摇。是役也,前令尹濮水冯君显实谋其始,而历山富君德庸成其终。二令尹通敏廉正,规随一心,功赖以竟。士之捐赀多而趍事勇者堂宾沈君漟其最,是皆不可无纪。昔吾圣人于道之行废必归之天。夫天将兴之,必有慈惠之师、明智之长主张纲维其上,亦惟我同志之士相与缉熙,广于无穷。文元公之道,庶其益昌乎?

 

《鲒埼亭集·杜洲六先生书院记》:慈溪县鸣鹤乡杜洲童先生居易家焉。慈湖世嫡弟子,石坡而外,即推童氏,累代不替。书院则先生之孙副尉金始肇造之,而得朝命于其子桂。甬上书院以杜洲为最盛。其中为慈湖祠,衍旁为六先生祠,彷佛四大书院规制。

 

《嘉靖宁波府志》:童居易,字行简,慈溪人。尝从学于李耸、王休。一日,参杨敬仲,与语,大奇之,遂舍所学焉。登嘉定十六年进士,累官知广东德庆府,归居杜洲。学者称杜洲先生。

 

案:六先生:首杜洲,次童先生钟(号松檐,杜洲次子),次曹先生汉炎,次黄先生震,次严先生畏(号草堂),次童先生鋐(号声伯,亦杜洲子)。

 

《慈湖先生年谱(第二卷)》完

 
 

慈湖先生生世系

后学同邑冯可镛辑

 

陆九渊撰《杨承奉墓碣残石》:杨氏其先居台之宁海,黄壇九世祖徙明之奉化。

钱时撰《慈湖先生行状》:杨氏家世天台,十世祖自宁海徙明之奉化。

案:慈溪县北一里,慈湖书院为杨氏家庙,其木主奉十世祖,讳鑑,为始祖。

 

 

宗辅

 

 

庭显

 
 
 
 
 

 

 
 

 
 
 

 
 
 

 
 
 

 
 

 
 
 

 
 

 
 
 

 
 
 

 
 
 

 
 

 
 

 
 
 

 
 
 

 
 
 

 
 

 
 

权卿

 
 
 

 
 
 

 
 
 
 
 
 
 
 
 
 
 
 

《杨承奉墓碣残石》:庭显曾祖伦。《慈湖遗书》《半亭高祖墓记》:伦居奉化县忠义乡半亭。案:《遗书》作“论”,今据石本作“伦”。

宗辅

《半亭墓记》:伦仲子徙居鄞。

《杨承奉墓碣残石》:自伦至演,皆隐德不仕。

庭显

《半亭墓记》:自鄞迁慈谿。

 
 
 
 

庭显长子。详年谱。《遗书》《伯明封志》:娶李氏,子五。

《伯明封志》:筹孙圭,不详所出。案:《慈湖学案》:慈湖七世孙圭。盖二人而同名者。又案:危素《乐平慈湖慈湖书院记》:至正辛已,公之五世从曾孙同翁来为山长。同翁名与系属,俱无考。当是恬、惟诸人之后。

 
 

详年谱。

 
 
 

 
 
 

王梓材撰《慈湖年谱》:叔中慈湖从子,疑名慥,舒广平称之。

 
 
 

袁桷《延祐四明志》:淳祐二年,天台郑霖撰《慈湖先生祠堂记》,先生姪愉为之书。

《伯明封志》:筹女三:长适颜衮,次适舒钺,三适李竦。

 
 

庭显次子。详年谱。

案:《承奉墓碣残石》:孙男十三人,恬、恢、惟、悔、懌、怟、恪,其六人石字。己泐《象山集》作十二人,恪下有慥、愉、憺、惿、壹五人。据《伯明封志》,恬、惟、怟、慥、愉皆筹子。恪、壹则为先生子。恢、悔、懌、憺、惿、口,莫详所出,当是筹与箎籍之子,姑列于此。

 
 
 

案:《奉承墓碣残石》:庭显曾孙三人,壑、垕、圭。据《伯明封志》,圭为筹孙,则壑、垕二人当时篆与箎籍之孙,以无所考,姑列于此。

 
 

详年谱。

 
 
 

详年谱。

 
 
 

 
 
 

案:《承奉墓碣残石》:庭显孙女十人。《象山集》作九人。考筹女三人,先生女三人,其四人当是篆与箎籍女。

 
 

庭显三子。

《行状》娶林氏令人。

详年谱。

《冢妇墓銘》:冯氏子三:埜、山、基。

《行状》:曾孙金,不详所出,姑列于此。

 
 

 
 
 

案:《杨氏谱》:基,濡林郎,安福县尉。子沂孙迪功郎,沿海制置使。沂孙生通甫,通甫生芮,芮生伯纯,伯纯生圭。自圭四世至淡。淡生三子。今居慈谿承文元祀者,皆淡后也。杨实《成化四明志》:芮,字大章,文元五世孙,文行素优。洪武初,有司特起之,以病不行。芮子伯纯,,南康都昌县宰。伯纯子圭,知南阳郟县。世笃先训,不丧所守。

戴良《越游集· 哭慈谿杨大章诗》:家绍文元学,身安原憲贫。

 
 
 

案:《行状》:先生孙男五人。埜、山、基下,复有在、堂。当是恪之继娶出也。

 
 
 

 
 

《行状》:早亡。

《行状》:简女三:长适进士孙谊,次适宣教郎,知湖州德清县童居善,三适宜州通判舒璘子铣。

 
 
 

《奉承墓碣残石》:庭显孙男十三人。案:《象山集》作十二人,其可考者,筹出五人,先生出二人,其六人,恢悔懌憺惿恪,俱无考,列于篆下。

 
 

权卿

庭显四子。《象山集·奉承墓碣》:天。

 
 
 

庭显五子。详年谱。

 
 
 

庭显六子。详年谱。

《承奉墓碣残石》:庭显女三:长适孙楷,次适冯象先,三适王洽。

 
 
 
 
 
 
 

据《慈湖遗书》(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