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广彩瓷器的特点及发展史

 海外寻瓷翁 2012-12-14
  浅谈广彩瓷器的特点及发展史
 
 
       康熙在1684年,解除海禁以后,外国商船逐渐增多,外国人喜爱中国瓷器于是大批的外商在广州汀货或来样加工,因为当时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停靠广州码头,所以促进了广彩瓷器的生产和发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是广彩的初创阶段。画师、材料、素瓷都来自景德镇,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早期广彩的特色不太明显,国内流传下来的实物很少。



清中期的广彩瓶

    乾隆、嘉庆、道光时期,广彩瓷已形成自己的风格,采用大量描金,洋红、茄紫色、粉绿等,使广彩瓷多姿多彩。画面上除参考传统绘画以外,仿造西洋画法或按来样加工已成为广彩特有的制作风格。光绪时期,广彩达到了成熟阶段,它既吸收了传统工艺,亦吸收欧美的艺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特点是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繁而不乱。颜料从初期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所以早期的广彩很少描金。


清中期广彩山水人物图



乾隆广彩人物图

  民国时期,广彩瓷器由于文人和画家的参与,使之创新并出现一批新彩绘组织,有广东博物商会、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等铭款。岭南画派的创始人知名画家高奇峰、潘冷残、高剑父、陈树人等创办的广东博物商会,继续出口瓷的创烧
附件

20081124113946774.jpg

20081124114019444.jpg

2008112411408836.jpg

<!--
 
 
            广彩壶)

  “哥德堡号”来到申城,掀起了收藏界对于外销瓷器的关注。当年“哥德堡号”带回的瓷器中,除了一部分是江西景德镇的成品之外,另外一大部分就是广州彩瓷(简称“广彩”)。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出口瓷器,广彩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然而,“墙内开花
墙外香”,广彩在国内收藏投资市场上却价格不高。广彩壶更是其中的“冷门”板块。

  广彩,是利用各种颜色和金边在白瓷器上进行勾、描、填,产生金碧辉煌的效果。广彩出现于明末清初的广州,发展至今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的重要彩瓷品种之一,也是著名的外销瓷。广彩茶具是广彩瓷中的主要品种,在早年的一份海关报告中就提到,广彩瓷之茶具,人颇乐用,驾乎日本产之上。而在茶具中,茶壶无疑是主要的品种,而这与其在拍卖市场上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从目前内陆的拍卖市场来看,成交价最高的一只广彩壶,是2005年广州艺术品拍卖行推出的广彩开光人物纹茶壶,成交价也只有30800元。其构图花饰严谨.闪烁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煌,雍容华贵的气派。同年上海华星的秋拍上,也有一只清代广彩开光人物花卉纹高盖壶付拍,最终的成交价为11000元,而这也是内陆为数不多的成交价在万元以上的广彩壶。

  广彩壶之所以很难拍出高价,有许多原因,除了地域上的因素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市场上真正的精品还是非常少见。广彩瓷器多喜欢用“开光”来装饰,这样可以突出主题,衬托环境,使画面主次分明。清代开光纹饰种类繁多,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乾隆时期,开光细腻流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彩壶大多出现在小拍上,这也提供给投资者大量的“捡漏”机会。
<!--
 
               广彩外销瓷
 
      清朝时广彩多为外销瓷,
       国内留存少其价格长期被低估,数百年来广彩流传于世的外销瓷不少,但鲜有历史文字记载,在海外却备受国外收藏者的追捧,在欧洲大型博物馆和皇宫里几乎都能看到藏品,有行家认为随着人们对广彩认识的加深,其价值空间会不断加大.如今外销瓷的投资潜力已逐渐显现.现在收藏精品外销瓷日后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附件

061112073617_0.jpg

061112073617_1.jpg

<!--
 
 
                   19世纪末光绪红楼梦人物故事花瓶。

       有300年之久的广彩瓷是以产地名来称呼的制品,不是对其彩料的指称。借景德镇及各种外来之胎,在广州绘画上彩,再低温烧造。它在继承中国传统彩绘艺术的基础上,再吸收西洋画的技法,在用色料上,采用民间艺术的图案纹样及各国的图案纹样。大红大紫、五光十色、艳彩四射,就是广彩瓷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国内的收藏家们一度轻视广彩瓷的收藏,一方面认为广彩瓷是在外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多以国外画法表现洋人的生活情趣及外国的风土人情,色彩绚丽,画面线条繁复,无奇不有,与中国古瓷淡雅飘逸的风格不一样;另一方面认为它是地方瓷,经济价值小。在国内尤,其是粤之外地方,广彩瓷的收藏者寥寥无几,个别收藏家根本不认识广彩瓷。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广彩瓷收藏之风得以兴起,2006年初,有外省的收藏家来找我带路找广彩瓷。

    广彩瓷300年的时间,我认为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世纪清代前期,即行家所说的“清三代”;第二阶段为19世纪“清三代”后至光绪年间;第三阶段为民国时期。18世纪的广彩瓷用金彩并不多,大面积使用金彩是19世纪中后期,迎合了欧美社会广泛流行金色的装饰风,所以行家们说“看金水知新旧”。19世纪前,金彩带红,19世纪后带黄,原因是19世纪前广彩瓷的色料多用矿物原料,而19世纪后则多为化工产品,前者彩料施得厚的发色不够理想,色彩较为沉暗,金彩也不够亮,在色彩的调配和运用中,比较多使用复色,更好地表现出层次与和谐,后者多使用原色,以红、绿、金色为主,金光夺目,色彩鲜艳,但彩料偏薄,有变色和脱落现象。

    有青花色料的大多数是19世纪前的,因为在来胎时已经上了青花纹饰,到广州后再上彩。广州知名收藏家邹永生介绍说,要区分真广彩和仿制品,一个根据是观察“蛤蜊光”。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会在瓷器表面产生一种彩色膜状物。随着“瓷龄”增加,这种彩色膜状物会慢慢地增厚,达到一定厚度时,就会产生类似蛤蜊壳里面那种闪烁的彩光,故人们称为“蛤蜊光”。真的“蛤蜊光”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为细小、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淡;假的“蛤蜊光圈”比较粗大,呈片状,不自然,深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一样明显,没有真的那么自然。

    现在造假者已会用各种方法制造“蛤蜊光”,要判断是否真广彩瓷还应结合其标型、颜色、胎质的致密度、颜料等各方面进行鉴别才透彻。
附件

W020090807418795332236.jpg

W020090807418797242472.jpg

W020090807418798055444.jp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