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EMBA项目占据大半江山

 盛夏百合 2012-12-14

 

2012年12月14日 01:17  第一财经日报 微博 评论

  全球EMBA发展路径从补充到核心竞争力重要载体

  郑爽

  从美国EMBA项目占据大半江山,到北美、欧洲知名商学院跨区域的强强联手,再到新兴市场EMBA的初出茅庐,全球EMBA排行榜中的起起落落见证了世界的扁平与经济的全球化。

  而随着EMBA这一原本在西方世界乏人问津的项目在全球都掀起的热潮,它的存在也不再是当初那个“MBA的补充角色”,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教育中心主任卫龙宝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EMBA已成为现代商学院品牌、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载体。”

  从补充到核心竞争力载体,EMBA在全球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转变?中国的商学院又能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EMBA起源

  EMBA的起源要追溯到二战时期,一批军人出身的企业领导者急需提高经营与管理水平,但又不能中断职业生涯。1943年,芝加哥大学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在两年的时间里,每周两天上课,目标是为管理经验丰富的高级经理人补充和更新商务知识。

  这种新型教育,便是EMBA。尽管美国的EMBA起步最早,但直到近三十年以来才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1981年EMBA协会正式成立,在加拿大莱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鲍勇剑看来,这意味着EMBA作为一项制度而存在。至今EMBA协会已有将近300所大学的项目会员。

  经济发展的需要始终是推动高等管理教育发展的动力。从1981年至2002年,美国EMBA项目仍然是全球EMBA发展的主力,从2001年开始《金融时报》发布的全球EMBA排行榜中可看出,当时上榜的50个EMBA课程中,来自美国的项目占据了大半江山。

  起初,作为一种在职培训,EMBA的学员都来自公司推荐,费用由公司支持。与全职读书的MBA比起来,它既不影响职业生涯,又能将课堂上的知识付诸实践。这种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受到许多公司的认可,被视为培养后备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EMBA教育的始祖——芝加哥大学里,EMBA被要求向MBA看齐,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对课程设置的细致化程度都是如此。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拥有数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执教,并要求聘请一定比例的国外优秀教授进行授课,旨在打造优质的EMBA教育品质。

  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学院都认可这样的补充教育,美国商学院鼻祖——哈佛商学院就迟迟没有开设EMBA项目,其理由就是这种在职培训不受政府机构控制,没有统一标准与要求,在招生和各个教学环节都存在差异,担心EMBA教育降低商学院品质。

  国际化

  事实上的确如此,在EMBA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招生入学、成绩和捐款等环节不断地暴露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大量出现正是EMBA需求持续升温的结果。尽管中间也发生诸如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影响经济的大事件,但都没能阻挡EMBA越来越火的迹象。

  “EMBA的国际化是它发展阶段中重要的划分指标。”鲍勇剑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2002年之后,美国EMBA占据大半江山的局面慢慢开始改变。2003年EMBA协会中便有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员来自全球其他大学,彼时EMBA也开始在中国市场萌芽。

  在全球EMBA排行榜中,跨学院、跨地区的课程也持续增多,并以强强联合的优势逐渐占据排名的前列。这些跨校园课程通常有两种安排形式:一种是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商学院学习,另一种是在同一学院于不同地点开办的校区学习。后者例如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最早在亚洲开设分校的模式。

  如今,EMBA的国际化不仅体现于国际合作项目的增加,而且在课程设置中国际内容也日益增多,联合办学、实地考察、国际化课题与国际化的学生来源都是这些国际元素的体现。

  而在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方向之下,国外各商学院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在不同领域凸显自己的特色。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下,大部分EMBA项目也引进和应用社交媒体在项目的招生、课程安排和校友关系中。

  随着EMBA在全球的不断发展,EMBA在商学院的地位与角色也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卫龙宝认为:“EMBA从过去对MBA的补充,现在已发展成为商学院品牌、影响力及其核心竞争力的载体,它是创造管理知识库、教育力量与企业领袖力量共同成长的重要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